城市公共艺术景观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升华城市品格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浓缩着城市的历史和未来。优秀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说起自由女神我们就会想到纽约,说起美人鱼我们就会想到哥本哈根,说起凯旋门我们就会想到巴黎。城市公共艺术景观是城市文化的符号,是城市文化的名片。因此,整合历史资源,梳理城市文脉,保留城市记忆,秉持城市所具有的精神风骨,塑造与城市历史文脉相吻合的文化,展示一座城市在历史上所取得的成就,以此创造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成为公共艺术景观建设最重要的责任。
目前,胶州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建设,主题文化不明确,缺乏主题文化底蕴,主题文化整体感不强,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建设随意性、盲目性很大,城市节点之间的关联很弱,缺乏主题文化整体布局,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建设各自为政,见缝插针,对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主题和周边环境的关系考虑的很少,没有形成城市主题文化意象,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刻;城市主题文化景观处于无序状态,缺乏代表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和城市主题文化精神的具有震撼力和冲击力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城区主要广场、街道、城市入口处缺乏标志性雕塑;一些现有的雕塑从城市主题文化角度看,主题文化提炼不精,主题文化特色挖掘的不深,缺乏深层次的主题文化内涵。可以说胶州在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规划设计上只有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而没有城市主题文化公共艺术景观规划设计。因此,城市主题文化公共艺术景观在城市公共艺术景观中没有得到应有的表现,致使胶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城市特色被园林景观所取代。所以,胶州急需对城市空间主题文化景观重新进行布局,加强城市空间主题文化景观的整体感,加强城市主题文化景观的标志性,使城市空间主题文化景观有序而丰富。以此,才能把胶州的城市主题文化表现出来,并形成胶州城市主题文化独有的景观和城市意象。
因此,胶州的城市主题文化公共艺术系统要体现点、线、面相结合的设计原则。“点”就是城市主题文化的主要节点——广场、道路、公园;“线”就是城市主题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及主题功能社区;“面”就是城市主题文化街区的整体布局,将城市主题文化意象、人文景观、主题风情串联和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主题文化景观系统。
胶州的城市主题文化公共艺术系统要使城市主题内容与主题形式相统一,使城市主题精神与城市主题风貌相统一,使城市主题色彩与城市主题标识相统一,使城市主题审美与城市主题意象相统一,围绕“世界秧歌狂欢之都”,建设和改造一批广场、景观大道、公园、雕塑、灯光、绿化、街头小品等,以独具匠心的眼光和独特的人文精神,创造与时间、空间相适应的文化符号,体现城市的集体记忆与文脉,塑造属于胶州自己的细节。尤其在城区主要广场、街道、城市入口处等城市重要节点上建设布局一批主题文化提炼精准,主题文化特色挖掘深刻的标志类雕塑、历史文脉类雕塑和艺术文化类雕塑,与城市环境相结合,共同组织城市的地标,构成出具有震撼力的城市有形文化景观矩阵,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城市公共艺术品形象和品牌,从而使城市品牌视觉化。
胶州城市主题文化公共艺术景观系统,将围绕胶州“世界秧歌狂欢之都”城市主题文化设计。根据城市主题文化,确立胶州城市公共景观有如下六个方面:
(1) 标志类雕塑:在胶州老城区秧歌城广场上,布局大体量、巨阵式的地标性雕塑广场。通过这一地标性雕塑广场,把胶州承载中国秧歌文化的正大气象展示给世界,从而形成中国秧歌文化圣地感,并通过这一中国秧歌文化的圣地感,吸引全中国和全世界的秧歌爱好者前来朝拜中国秧歌文化。
(2) 传承类雕塑:在胶州老城区的其他节点上,布局以胶州秧歌艺术传承人为主题的雕塑组群景观,从而把胶州秧歌艺术传承文化展示出来,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些胶州秧歌艺术传承人对胶州秧歌传承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3) 历史文脉类雕塑:在胶州新城区最重要的公共文化标志性建筑区域内(即胶州文化中心、胶州大剧院、胶州图书馆、胶州影剧院标志性建筑中间的街道上),布局以胶州秧歌诗歌为主题的景观雕塑大道,通过巨阵式的景观铺排,把胶州独一无二的秧歌诗歌文化景观展示出来,从而体现胶州秧歌文化的瑰丽气象。
(4) 现代文化类雕塑:在胶州少海新城旅游区内,建造以中国秧歌艺术传承人为主题的景观大道,通过巨阵式的景观铺排,把中国秧歌艺术传承人的精神气象展示出来,从而让全中国热爱秧歌的人们对这些中国秧歌艺术传承人产生一种敬畏感,并对他们永远追忆和怀念。
(5) 标识类雕塑:在胶州老城区重要节点上和新城区市政府办公大楼前面的广场上,建造以胶州城市主题文化吉祥物和胶州城市形象标识为主题的景观系统,让城市形象鲜明的体现出来。
(6) 装饰类雕塑:在进入胶州城市的主要路口,建造以最能代表秧歌文化符号的秧歌鼓乐人物为主题的景观雕塑,从而让人们一进入胶州就从这些装饰类雕塑上感悟到胶州是一座秧歌城的概念。
通过上述六大城市主题文化公共艺术景观雕塑系统,将把中国秧歌千年文化的全息景观展现出来,将把胶州秧歌艺术传承人的全息景观展现出来,将把胶州秧歌诗歌的全息景观展现出来,将把中国秧歌艺术传承人的全息景观展现出来,将把中国秧歌符号的全息景观展现出来。从而构成了全方位、多层次,涵盖中国秧歌文化,涵盖胶州秧歌文化的景观之最。以其磅礴之势呈现在人们面前,并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
上述六大城市公共艺术景观雕塑为:
(1) 中国秧歌狂欢广场
(2) 胶州“秧歌艺术传承人”的雕塑组群
(3) 胶州清末诗人宋观炜秧歌诗歌景观大道
(4) 中国秧歌星光大道
(5) 胶州城市主题文化吉祥物和胶州城市主题文化形象标识雕塑
(6) 中国秧歌符号雕塑组群
随着胶州打造“世界秧歌狂欢之都”,随着“中国秧歌狂欢节”的举办,胶州将吸引几百万的中国秧歌爱好者和世界秧歌爱好者前来胶州旅游观光,来体验秧歌狂欢盛宴,来了解中国秧歌文化的源远流长,来感悟中国秧歌文化的博大精深,来对中国秧歌文化进行朝拜。因此,胶州老城区秧歌城前面的广场不足以承载这么多的文化功能、狂欢功能、体验功能、朝拜功能和旅游观光功能。这就需要在胶州老城区秧歌城前面的广场上,重新建造一个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中国秧歌狂欢广场”,以此满足全中国秧歌爱好者和全世界秧歌爱好者了解中国秧歌文化、体验中国秧歌文化、朝拜中国秧歌文化的一切需求。所以,胶州急需一个体现中国秧歌文化正大气象的地标性景观雕塑广场。
“中国秧歌狂欢广场”的主题设计理念为:中国秧歌正大气象。
“中国秧歌狂欢广场”的主题设计形态为:在“中国秧歌狂欢广场”的正面,是凝重庄严的呈打开状的《胶州宣言》书形雕塑;广场中央是两座挺拔耸立的中国秧歌图腾柱;在老秧歌城的前面是气势磅礴的“中国秧歌清明上河图”浮雕墙;广场地面是绚丽多姿的中国秧歌文化百扇图。
“中国秧歌狂欢广场”,通过《胶州宣言》大型主题雕塑,把胶州人民承载担当中国秧歌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向世界宣告;通过“中国秧歌图腾柱”,把中国秧歌文化的图腾精神向世界展示;通过“中国秧歌清明上河图”浮雕墙,把中国秧歌文化的正大气象向世界展示;通过中国秧歌文化百扇图,把中国秧歌文化的悠久历史向世界展示。
中国秧歌狂欢广场,将以中国秧歌文化的宏大主题,中国秧歌文化史诗般的叙事,中国秧歌文化巨阵式的铺排,中国秧歌文化画卷般的展示。把中国秧歌文化最壮丽的景观向全世界进行展示,从而让胶州真正成为中国秧歌文化的朝拜圣地。一个中国秧歌文化的朝拜圣地,不正是胶州吸引世界、影响世界,进而融入世界最好的载体和平台吗?所以,胶州建造中国秧歌狂欢广场意义非同一般,应该把它建成中国一流和世界一流的城市广场。
(1)《胶州宣言》主题雕塑
《胶州宣言》对于中国秧歌来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是一种昭示和义理担当,是一种宣言和惊动世界的声音。对于这样一份寄托着中国秧歌使命的宣言,我们必须让它在城市最重要的广场上展示出来,让全中国和全世界爱好秧歌的人们都能看到它,读到它,让它的声音在城市空间中不停的回响,不停的传唱。
因此,胶州应把《胶州宣言》这一城市最重要的主题通过景观雕塑呈现出来,让全中国和全世界秧歌爱好者感受到宣言中的辉煌气象。
《胶州宣言》主题雕塑位于中国秧歌狂欢广场挨着街道的位置,和老秧歌城城门处于一个轴线上。设计形态为一部打开状的大理石书形雕塑。
《胶州宣言》主题雕塑的设计形态为:整个《胶州宣言》主题雕塑如同一部平放在地面上打开的大书,大书的书页上雕刻着《胶州宣言》的全部内容,大书为白色大理石,比例可根据《胶州宣言》文字内容而定,大理石书形雕塑上下长度不低于30米,左右宽度不低于20米,整个《胶州宣言》主题雕塑给人以大气、磅礴、庄严、凝重之感。
(2) “中国秧歌图腾柱”主题雕塑
汇聚华夏精神的中国秧歌,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图腾,影印在中国的大地上,影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成为中国精神的一种文明徽记,成为中国精神一道靓丽的景观。这种中国精神图腾需要一种非凡的展示,需要一种气势如虹的赞颂,需要一种乾坤朗朗的气派,需要一种世界为之瞩目的气象来加以体现,所以在中国秧歌狂欢广场,应建造“中国秧歌图腾柱”,把中国秧歌图腾精神向世界展示。
“中国秧歌图腾柱”位于中国秧歌狂欢广场的中间位置,也就是以老秧歌城城门为轴线的两边广场中间位置。
“中国秧歌图腾柱”的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中国秧歌图腾柱”为两座高50米,直径为5米的大理石巨型雕塑柱。在两个大理石巨型雕塑柱上,把中国上百种秧歌最有代表性的艺术人物以浮雕形式雕刻在图腾柱上,每个秧歌艺术人物的浮雕像都呈现出热烈、奔放、激情、狂欢的生命状态,把中国秧歌的图腾精神充分的展示出来,从而让人们对中国秧歌产生一种敬畏感和朝拜心理。
(3)“中国秧歌清明上河图”浮雕墙
中国秧歌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精彩纷呈,仪态万方。在历史的长河中绘成了一幅气壮山河、绚丽多姿、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史诗般画卷,这一中国秧歌史诗般的画卷,犹如一幅“中国秧歌清明上河图”,把中国大地映照的格外鲜亮、格外堂皇。而这一中国秧歌史诗般画卷式的“中国秧歌清明上河图”,在任何一个城市还没有集中的体现出来,这就需要一个城市以博大的胸怀对这一“中国秧歌清明上河图”进行收藏。而胶州作为“中国秧歌之乡”,作为未来的“世界秧歌狂欢之都”,应该把这幅“中国秧歌清明上河图”当作国宝收藏起来,让全中国和全世界的秧歌爱好者只有到胶州才能看到这幅“中国秧歌清明上河图”,从而体现出胶州对中国秧歌文化的博大胸襟和正大气象。
“中国秧歌清明上河图”浮雕墙位于胶州老秧歌城城门前面的两侧,把老秧歌城的墙面遮挡起来,既起到了对老秧歌城的装饰作用,也使老秧歌城赋予了更深刻的秧歌文化内涵。
“中国秧歌清明上河图”浮雕墙以老秧歌城城门为中心,分为左右两个浮雕墙。每个浮雕墙高度为5米,长度为400米,两个浮雕墙总长度为800米,总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
“中国秧歌清明上河图”浮雕墙的主题设计形态为:“中国秧歌清明上河图”浮雕墙犹如一幅史诗般的画卷,把中国秧歌气势如虹的景观展示在人们面前。“中国秧歌清明上河图”浮雕墙以中国100个最具特色的秧歌人物、最具特色的秧歌表演情境为主题,将其以浮雕形式展现出来,按着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以及不同地域分布依次排列,形成“中国秧歌清明上河图”的景观巨阵,以中国秧歌史诗般的画卷景观,把中国秧歌正大气象展现在世界面前。
每个中国秧歌墙面浮雕宽为8 米,高为5米。浮雕墙为灰色大理石原料构成,整个浮雕墙建造在有台阶的基础上,游人从台阶自下而上,来到浮雕墙前面,就犹如到了“中国秧歌清明上河图”前,把中国上百种秧歌的宏大景象尽收眼底。
“中国秧歌清明上河图”浮雕墙中的秧歌依次是:
1、 上古秧歌:插秧歌
2、 岭南薅秧歌
3、 陕西社火
4、 隋朝秧歌
5、 中山北狮
6、 岭南飘色
7、 乐昌花鼓
8、 吴川飘色
9、 南派醒狮
10、 潮汕英歌舞
11、 夹江秧歌
12、 泸龙舞龙
13、 岳阳花鼓
14、 花鼓灯
15、 凤阳花鼓
16、 铜陵秧歌;
17、 客家走马竹
18、 宋江阵
19、 云南花灯
20、 北京秧歌会
21、 北京地秧歌
22、 北京老秧歌
23、 蝴蝶会
24、 五斗斋高跷秧歌
25、 天津皇会秧歌
26、 双伞阵图秧歌
27、 窑洼秧歌
28、 旱船秧歌
29、 清平竹马
30、 , 八大角秧歌
31、 武秧歌
32、 临汾地秧歌
33、 太谷秧歌
34、 翼城秧歌
35、 白店秧歌
36、 大同踢鼓秧歌
37、 地灯秧歌
38、 凤秧歌
39、 伞头秧歌
40、 霍县秧歌
41、 迓鼓
42、 汾孝地秧歌
43、 陕北秧歌
44、 安塞腰鼓
45、 神会秧歌
46、 宝鸡社火
47、 洛川老秧歌
48、 地社火
49、 韩城秧歌
50、 鱼嬉莲
51、 跑驴
52、 战船
53、 跳跳
54、 八仙板
55、 梆绞舞
56、 同心跑场子
57、 彭阳跑场子
58、 盐池秧歌
59、 新桥高跷
60、 高跷跑驴
61、 竹马舞
62、 十二旱船
63、 打春牛
64、 陇东秧歌
65、 云朵子
66、 地蹦子
67、 鼓子秧歌
68、 胶州秧歌
69、 海阳秧歌
70、 渔灯秧歌
71、 花篮秧歌
72、 柳林秧歌
73、 河北地秧歌
74、 拉花
75、 沧州落子
76、 地平跷
77、 花狸虎
78、 疯秧歌
79、 官伞
80、 拾花杠
81、 乐亭秧歌
82、 道口秧歌
83、 濮阳秧歌
84、 寸跷秧歌
85、 安阳抬阁秧歌
86、 鞑子秧歌
87、 锣鼓高跷
88、 老㧟舞
89、 吉林高跷秧歌
90、 吉林地秧歌
91、 辽南高跷
92、 辽西高跷
93、 海城高跷
94、 谢杖子地秧歌
95、 老辈秧歌
96、 灯花秧歌
97、 伞灯秧歌
98、 满族秧歌
99、 内蒙古双墙秧歌
100、 海派秧歌
(“中国秧歌清明上河图”浮雕墙具体建设阶段可由设计者参考以上各个秧歌的文字介绍以及其他相关资料)
(4)“中国秧歌文化百扇图”主题雕塑
中国有上百种秧歌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每一种秧歌都是中华文明的一种徽记,每一种秧歌都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特殊符号,他们因产生的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因而放射出不同秧歌文化的灿烂光辉,把中华大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装扮的如此瑰丽和绚丽多姿。但这么大一个中国秧歌文化的灿烂景观却没有一个城市为它通过景观雕塑的形式集中展示出来。因此,这种责任就落在了胶州城市的身上。
中国秧歌文化百扇图,以中国秧歌狂欢广场的地面为背景,通过一幅硕大的中国地图,用上百把扇子把中国上百种秧歌的介绍刻在扇子上面,之后按着不同省份及区域进行分布。
“中国秧歌文化百扇图”的主题设计形态为:在中国秧歌狂欢广场的大理石地面上,一幅硕大的中国地图铺展开来,地图上省份、区域标记分明,在省份、区域标记的地方,把中国上百种秧歌的介绍内容雕刻在一把把较大体量的扇子上,之后按着省份、区域的标记进行地面浮雕。之后通过中国秧歌文化百扇图的分布,把中国秧歌文化诞生、发源、演进及历史分布的秧歌文化景观呈现在世人面前,让游人一进入广场就能看到中国秧歌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中国秧歌文化百扇图”主题雕塑展示不同地域的秧歌种类文化包括:
北京秧歌(五种):北京宗教祭祀和秧歌会、北京地秧歌、北京老秧歌、蝴蝶会、五斗斋高跷秧歌;
天津秧歌(五种):天津皇会秧歌、双伞阵图秧歌、窑洼秧歌、旱船秧歌、清平竹马;
山西秧歌(十三种);八大角秧歌、武秧歌、临汾地秧歌、太谷秧歌、翼城秧歌、白店秧歌、大同踢鼓秧歌、地灯秧歌、凤秧歌、伞头秧歌、霍县秧歌、迓鼓、汾孝地秧歌;
陕西秧歌(十三种):陕北秧歌、安塞腰鼓、神会秧歌、宝鸡社火、洛川老秧歌、地社火、韩城秧歌、鱼嬉莲、跑驴、战船、跳跳、八仙板、梆绞舞;
宁夏秧歌(九种):同心跑场子、彭阳跑场子、隋朝秧歌、盐池秧歌、新桥高跷、高跷跑驴、竹马舞、十二旱船、打春牛;
甘肃秧歌(三种):陇东秧歌、云朵子、地蹦子;
山东秧歌(六种):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渔灯秧歌、花篮秧歌、柳林秧歌;
河北秧歌(九种):地秧歌、拉花、沧州落子、地平跷、花狸虎、疯秧歌、官伞、拾花杠、乐亭秧歌;
河南秧歌(四种):道口秧歌、濮阳秧歌、寸跷秧歌、安阳抬阁秧歌;
黑龙江秧歌(三种):鞑子秧歌、锣鼓高跷、老㧟舞;
吉林秧歌(两种):高跷秧歌、地秧歌;
辽宁秧歌(八种):辽南高跷、辽西高跷、海城高跷、谢杖子地秧歌、老辈秧歌、灯花秧歌、伞灯秧歌、满族秧歌;
广东秧歌(七种):广东秧歌、中山北狮、岭南飘色、乐昌花鼓、吴川飘色、南派醒狮、潮汕英歌舞;
四川秧歌(三种):夹江秧歌、薅秧歌、泸龙舞龙;
湖南秧歌(两种):湘潭舞龙秧歌、岳阳花鼓;
湖北秧歌(一种):花鼓灯;
安徽秧歌(两种):凤阳花鼓、铜陵秧歌;
广西秧歌(一种):梧州舞狮;
内蒙秧歌(一种):双墙秧歌;
福建秧歌(两种):客家走马竹、宋江阵;
云南秧歌(一种):花灯;
通过上述中国秧歌文化百扇图主题雕塑,把中国秧歌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气象展示在游人面前,让游人对中国秧歌文化有一个全息景观的感悟和了解。
中国秧歌狂欢广场,本身就是一个超乎寻常的构想,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国秧歌文化整合,是中国秧歌文化最炫目的景观展示。中国秧歌狂欢广场,以中国秧歌文化宏大的场景,中国秧歌文化宏大的叙事,中国秧歌文化宏大的景观巨阵,中国秧歌文化宏大的盛宴,把中国秧歌文化展示的绚丽多彩、富丽堂皇。因此,也让胶州城市蓬荜生辉、格外鲜亮。
通过中国秧歌狂欢广场的建造,使中国秧歌文化放射出璀璨的光辉和灿烂的光芒,通过这一代表中国秧歌文化正大气象的广场,从而把胶州推向中国秧歌文化朝拜圣地的地位。
宋观炜的胶州秧歌诗歌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最为独特的一道文化景观,可以说是中国诗歌最为瑰丽的影像,他把中国秧歌诗歌推向了一个文化的高峰,从而让胶州秧歌诗歌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意境给胶州罩上了一种唯美的意象。
因此,胶州对于这样一位文化名人要纪念他,中国对于这位文化名人要纪念他。
文学大师余秋雨先生曾说:“一个城市只要有一个大家存在,别人就不敢小看这座城市。”
而诗人宋观炜一生对中国秧歌诗歌的贡献,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大家。在胶州市建造一条“清末诗人宋观炜秧歌诗歌景观雕塑大道”来纪念他,将是胶州的荣耀,将是胶州的自豪,将是胶州的骄傲。
建造“清末诗人宋观炜秧歌诗歌景观雕塑大道”的意义:就犹如在莎士比亚的故乡如果没有莎士比亚的雕塑,人们就会认为这不是莎士比亚故乡一样的道理。如果在胶州最中心的地方没有诗人宋观炜的景观雕塑大道,就犹如胶州没有诞生过诗人宋观炜一样,就犹如中国也没有诞生过秧歌诗歌一样。所以,在胶州建造“清末诗人宋观炜秧歌诗歌景观雕塑大道”,是一个城市对一个文化名人的尊重和纪念。
“清末诗人宋观炜秧歌诗歌景观雕塑大道”位于胶州新城公共文化标志性建筑的街道中央。“清末诗人宋观炜秧歌诗歌景观雕塑大道”以诗人宋观炜创作的十二首秧歌诗为主题,通过对胶州秧歌诗歌的情景浮现,把胶州秧歌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影像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走进“清末诗人宋观炜秧歌诗歌景观雕塑大道”,就如同走进了胶州秧歌历史的时空隧道,就如同走进胶州秧歌的艺术殿堂。
“清末诗人宋观炜秧歌诗歌景观雕塑大道”主题设计理念为:胶州秧歌映像。
胶州“清末诗人宋观炜秧歌诗歌景观雕塑大道”主题设计形态为:“清末诗人宋观炜秧歌诗歌景观雕塑大道”设计为全长300米、宽30米;自宋观炜塑像开始直至12首秧歌诗歌,总共13组铜雕组群。通过巨阵式的景观铺排,把诗人宋观炜秧歌诗歌的人文情境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在诗人宋观炜秧歌诗歌的人文情境中,感悟到胶州秧歌的生命质感和无与伦比的美丽。
(1) 诗人宋观炜主题雕塑
诗人宋观炜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青年时期的宋观炜身着青布长衫,左手拿着书卷背于后,右手持扇,一条粗大的长辫垂于背后。宋观炜举止儒雅,专注而炽热地目视前方,寓意宋观炜对秧歌文化的挚爱和执著。整个雕塑表现宋观炜儒雅、洒脱的诗人气质形象。
铜雕基座正面刻有:“中国唯一秧歌诗人——宋观炜”的字样及诗人宋观炜的生平简介。
(2) 诗人宋观炜秧歌诗歌主题雕塑——“扇影衣香”
“扇影衣香”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把诗人宋观炜“绿杨城郭杏花村,迭臂挨肩集比邻。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春。”的秧歌诗歌文字,以铜板地面浮雕的艺术形式浮雕在地面上。诗歌地面浮雕的后面是一组表现该诗意境的铜雕。铜雕设计情境为:男女老幼围住一团,中间是小嫚、扇女、翠花手持扇子和红绸,在扭着胶州秧歌,小嫚、扇女、翠花的舞姿妩媚俏丽,让看秧歌的人们脸上表现出如痴如醉的神情。
(3)诗人宋观炜秧歌诗歌主题雕塑——“妩媚小嫚”
“妩媚小嫚”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把诗人宋观炜“宫扇罗巾学拉花,巧将艳曲按红牙。汗流香粉纷纷落,萧鼓喧阗日未斜。”的诗歌文字,以铜板地面浮雕的艺术形式浮雕于地面上。诗歌地面浮雕的后面是一组表现该诗意境的铜雕,铜雕设计情境为:一个俏丽妩媚的小嫚身着彩服,左手持小扇,右手持彩巾在舞蹈着,舞姿婀娜,神态妩媚,把小嫚那种骄人的神态表现的楚楚动人。
小嫚的背景介绍和小嫚的雕塑人物可以参照2008年胶州秧歌节汇编中的胶州秧歌诗歌中关于小嫚艺术人物的介绍和人物彩照:
小嫚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在戏剧中往往扮演小旦角色。动律特点是:活泼俏丽,含蓄柔韧。
服饰:大红色大襟上衣,大红色便裤,大红色口鞋,带黄色穗头。额前扎绣花黑带一条,附有一排珠帘,帘上带绢花一串,头戴簇花绸子二条,额前头花一串,脑后一条长辫。
清代咸丰年间进士、胶州诗人宋观炜观看了家乡秧歌,用诗的形式,对各个行当做了形象而准确的描述。
(4)诗人宋观炜秧歌诗歌主题雕塑——“腰鼓轻锣闹一场”
“腰鼓轻锣闹一场”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把诗人宋观炜“缓舞清歌唱插秧,绮罗风散满城香。谁家不惜金钱费,腰鼓轻锣闹一场。” 的诗歌文字,以铜板地面浮雕的艺术形式浮雕于地面上。诗歌地面浮雕的后面是一组表现该诗意境的铜雕,铜雕设计情境为:几个敲锣、打鼓、打鑔、吹唢呐的人在使劲的吹打着,一家有钱人的主人双手抱拳欢迎秧歌队的前来。
(5)诗人宋观炜秧歌诗歌主题雕塑——“威武棒槌”
“威武棒槌”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把诗人宋观炜“登场骤听鼓声哗,簇拥人丛面面遮。就里阿侬偏出色,淡红袄子满头花。” 的诗歌文字,以铜板地面浮雕的艺术形式浮雕于地面上。诗歌地面浮雕的后面是一组表现该诗意境的铜雕,铜雕设计情境为:一个年轻英俊的棒槌身着彩服,双手持棒槌在舞蹈着,舞姿威武、矫健,把棒槌那种英俊、豪气的神情表现的十分动人。
棒槌的背景介绍和棒槌的雕塑人物可以参照2008年胶州秧歌节汇编中的胶州秧歌诗歌中关于棒槌艺术人物的介绍和人物彩照:
棒槌相当于戏剧中的文小生和武小生,有时在秧歌小戏中也充当娃娃生。动律特点是:英武、矫健、利落、脆快。
服饰:大红色对襟黑镶边上衣,胸前和两肩镶黑云花,黄色腰带,绿色灯笼裤,黑色薄底布鞋,浅咖啡色皮帽,帽檐装黑穗头,两侧有黑抓巾,正中有一个红绒球,脑后有一条长辫。
(6)诗人宋观炜秧歌诗歌主题雕塑—— “关东五更”
“关东五更”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把诗人宋观炜“佳节追随剧有情,上元已过又清明。怪伊小曲无新谱,都是开腔唱《五更》。” 的诗歌文字,以铜板地面浮雕的艺术形式浮雕于地面上。诗歌地面浮雕的后面是一组表现该诗意境的铜雕,铜雕设计情境为:表现胶州秧歌发展中的秧歌艺人,求生取悦的生活艰辛与苦涩动人的传奇。故这组雕塑宜设全家人外出卖艺的场景,总共人物铜雕像四个。男人身背腰鼓走在前,女人背针线包,手中拿胶州典型的八角鼓,男孩打棒,女孩打小钹,做边走边唱状。
(7)诗人宋观炜秧歌诗歌主题雕塑——“浪丽翠花”
“浪丽翠花”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把诗人宋观炜“钗荆裙布髻盘鸦,缓步长歌卖翠花。几度相逢还一笑,今年春色属谁家?” 的诗歌文字,以铜板地面浮雕的艺术形式浮雕于地面上。诗歌地面浮雕的后面是一组表现该诗意境的铜雕,铜雕设计情境为:一个浪丽的翠花一手持扇,一手持彩绸在舞蹈着,把翠花那种泼辣、幽默、开朗、大方的神情表现的十分动人。
翠花的背景介绍和翠花的雕塑人物可以参照2008年胶州秧歌节汇编中的胶州秧歌诗歌中关于翠花艺术人物的介绍和人物彩照:
翠花由于身背“翠花包”而得名,属于彩旦角色,在小戏中有时也充当青衣或老旦,她的动律特点是:泼辣幽默、开朗大方。
服饰:深蓝色大襟上衣,上衣下沿、袖口、裤脚处镶浅蓝色布条,黑色绣花围裙,绿色腰带,深蓝色便裤,浅蓝色圆口鞋,带绿穗头。额前扎绣花黑带一条,附有一排珠帘,帘上带绢花一串,头戴簇花绸子二条,额前头花一串,头上有网子,脑后带发髻,发围子。
(8)诗人宋观炜秧歌诗歌主题雕塑——“花扶半面上红墙”
“花扶半面上红墙”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把诗人宋观炜“怪他女伴太张皇,姊妹相携出画堂。偏是防人偷瞥见,花扶半面上红墙。” 的诗歌文字,以铜板地面浮雕的艺术形式浮雕于地面上。诗歌地面浮雕的后面是一组表现该诗意境的铜雕,铜雕设计情境为:一面红墙,红墙上两个姊妹向外张望,两姊妹的神态大胆、张皇,又羞于被人看见,把两姊妹好奇秧歌的神情表现的十分动人。
(9)诗人宋观炜秧歌诗歌主题雕塑——“温柔扇女”
“温柔扇女”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把诗人宋观炜“窄窄红襦稳称身,女儿装束更怜人。纤腰倦舞娇无力,团扇轻摇满袖尘。” 的诗歌文字,以铜板地面浮雕的艺术形式浮雕于地面上。诗歌地面浮雕的后面是一组表现该诗意境的铜雕,铜雕设计情境为:一个温柔肃静的扇女,手持彩绸在舞蹈着,双手做撇扇动作于胸口处,目含娇羞之状。把扇女那种细腻多姿、温柔淑静、含而不露、秀丽温柔的神态表现的十分动人。
扇女的背景介绍和扇女的雕塑人物可以参照2008年胶州秧歌节汇编中的胶州秧歌诗歌中关于扇女艺术人物的介绍和人物彩照:
扇女属于戏剧中的花旦或者青衣角色,常在小戏中充当少妇或中年妇女。她的动律特点是:细腻婀娜,温柔淑静,含而不露。
服饰:粉红色大襟上衣,绿色绣花兜兜,绿色便裤,粉红色圆口鞋,带绿穗头。头饰与翠花相同,只是头戴绸子簇花为粉红,浅绿二色。
(10)诗人宋观炜秧歌诗歌主题雕塑——“击壤歌赓乐有秋”
“击壤歌赓乐有秋” 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把诗人宋观炜“击壤歌赓乐有秋,太平时节共嬉游。而今变做风流剧,更有谁将旧谱求。” 的诗歌文字,以铜板地面浮雕的艺术形式浮雕于地面上。诗歌地面浮雕的后面是一组表现该诗意境的铜雕,铜雕设计情境为:四对秧歌男女,欢快热烈的舞蹈着,把男女风流倜傥的神态表现的十分动人。
(11)诗人宋观炜秧歌诗歌主题雕塑—— “幽默鼓子”
“幽默鼓子”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把诗人宋观炜“小鼓轻摇号货郎,当筵袖舞太郎当。两行红粉生相妒,唐突歌场恁他狂。” 的诗歌文字,以铜板地面浮雕的艺术形式浮雕于地面上。诗歌地面浮雕的后面是一组表现该诗意境的铜雕,铜雕设计情境为:一个中年活泼、诙谐的鼓子在舞蹈着,舞姿幽默、粗犷、豪放,把鼓子那种洒脱、活泼的神态表现的十分动人。
鼓子的背景介绍和鼓子的雕塑人物可以参照2008年胶州秧歌节汇编中的胶州秧歌诗歌中关于鼓子艺术人物的介绍和人物彩照:
鼓子相当于戏剧中的小丑角色,在小戏秧歌中也常常扮演老生角色。动律特点是:幽默诙谐,粗犷豪放,富于表现力。
服饰:黑色对襟白镶边上衣,黑布扣,胸前及两肩镶白云花,有一尺二寸长的白色水袖,白色腰带,黑色灯笼裤,黑鹰嘴鞋,黑毡帽,黑带扎头,左侧系扣,额前系有英雄巾,右侧鬓角插一大红绒球,戴黑卡胡。
(12)诗人宋观炜秧歌诗歌主题雕塑——“滑稽膏药客”
“滑稽膏药客”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把诗人宋观炜“罗伞高擎笑拍肩,铃声喧处压场圆。凭谁管领春风坠,让与壶中卖药仙。” 的诗歌文字,以铜板地面浮雕的艺术形式浮雕于地面上。诗歌地面浮雕的后面是一组表现该诗意境的铜雕,铜雕设计情境为:一个滑稽、幽默的膏药客在舞蹈着,舞姿夸张、怪诞,把膏药客那种滑稽可笑的神态表现的十分动人。
膏药客的背景介绍和膏药客的雕塑人物可以参照2008年胶州秧歌节汇编中的胶州秧歌诗歌中关于膏药客艺术人物的介绍和人物彩照:
膏药客又称伞头,老艺人有时简称“头儿”,无论是小调秧歌还是小戏秧歌,他都是“画外演员”,滑稽幽默,很有点像现代的报幕员,解说员或节目主持人。
膏药客着清代便装,擎罗伞,手执江湖郎中用的串铃,虽然他不介入戏剧和舞蹈的情节中,但这个演员必须伶牙俐齿、出口成章,善于即兴发挥,给场面增加戏剧色彩,膏药客的才华往往代表整个秧歌班的水平。
(13)诗人宋观炜秧歌诗歌主题雕塑——“且祝“新秧”八倍收”
“且祝“新秧”八倍收”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把诗人宋观炜“冷落春郊几度游,聊翻新曲付歌喉。逢场作戏年年事,且祝“新秧”八倍收。” 的诗歌文字,以铜板地面浮雕的艺术形式浮雕于地面上。诗歌地面浮雕的后面是一组表现该诗意境的铜雕,铜雕设计情境为:几个秧歌演员,有的单手倒立,有的双手倒立,有的前手翻,有的后手翻,有的头倒立在地上旋转,有的劈叉与地,把新秧歌各式动作表现的淋漓尽致。
上述十三组雕塑,每组诗歌雕塑占地为50平方米,人物单人雕塑占地约为50平方米,人物多人雕塑占地约为100平方米,总长度约为300米。
通过上述清末诗人宋观炜的十二首秧歌诗歌情景雕塑,把胶州最有文化符号意义的秧歌诗歌文化固化在了胶州城市空间上,从而把胶州秧歌诗歌文化灿烂的景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以此,将胶州秧歌名人和秧歌诗歌文化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游人不但在城市景观上看到胶州秧歌诗歌绚丽多姿的影像,同时让胶州秧歌诗歌文化在城市的空间真正得到了诠释和表现。如此壮观的秧歌诗歌主题文化景观大道,让游人怎能不感到震撼,胶州城市怎能不放射出秧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呢!
胶州秧歌之所以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主要是胶州历史上大批秧歌艺术传承人不懈努力的结果。胶州秧歌广泛流传于胶东大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己三个世纪,而且愈发显示出旺盛发展与创新的强劲势头。它靠的就是萌生于乡土、活跃于民间一代又一代的秧歌艺人的传承,现在已历四代。胶州之所以秧歌文化蜚声全国,之所以秧歌文化能够成为胶州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凭借的就是这些秧歌艺人的坚持、坚守与传承。
然而,胶州在城市公共景观上却没有秧歌艺术传承人的影子。这无疑削弱了胶州秧歌艺术传承人的文化地位,也削弱了胶州秧歌艺术传承人对胶州秧歌的历史贡献精神。因此,胶州要对这些秧歌艺术传承人进行纪念,让胶州世世代代人们记住这些胶州秧歌艺术传承人的精神风貌,从而通过对这些胶州秧歌艺术传承人的纪念,来弘扬胶州秧歌文化,传承胶州秧歌文化,通过这些胶州秧歌艺术传承人的雕塑景观,让胶州秧歌文化在城市中发出永恒的光芒。因此,胶州应为胶州有记录的十七位秧歌艺术传承人建造雕塑,把十七位秧歌艺术传承人的形态通过雕塑组群的方式表现出来,让每一个城市重要节点都能体现出胶州秧歌艺术传承人的精神风采。
胶州秧歌艺术传承人雕塑景观主题设计理念为:永恒的纪念。
“永恒的纪念”就是通过对胶州秧歌十位传承人的一组组雕塑,把胶州秧歌艺术传承人对胶州秧歌那种执着追求、痴迷精神、奉献精神表现出来,从而让人们看到这些秧歌艺术传承人对胶州秧歌无限热爱的精神风采。
胶州“秧歌艺术传承人”雕塑组群有如下胶州秧歌艺术传承人雕塑构成:
(1)胶州“秧歌艺术传承人——刘彩”主题雕塑
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刘彩神情专注的表演一个小戏秧歌的动作,身后扮演一男一女演员认真的模仿着。此雕塑表现刘彩通过“安锅”创作小戏秧歌的过程。
在雕塑旁边的奇石上,记有刘彩的生平简介。
在雕塑和奇石旁,有花草树木景观相互映衬。
刘彩的生平简介:
刘彩,男,约1838年,(一说1837年)生于今马店镇楼子埠村,传说为小戏秧歌的创始人。
1864年左右,胶州马店中村的纪鸣珂、殷洪琴将本村的真人真事——一个赌鬼怕老婆的故事编程了口头剧本《裂裹脚》。同年冬,刘彩打破了秧歌家传村传的框子,从各村挑选较有名气的秧歌演员聚集于楼子埠村,切磋排练纪鸣珂的《裂裹脚》,食宿由刘彩供应,他们管这种形式叫“安锅”,实际上相当于其他剧种的“坐科”。
刘彩安锅排练的《裂裹脚》,将胶州秧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老艺人至今认为刘彩是小戏秧歌的祖师(据文字资料证实,在刘彩之前已经有了类似的小戏秧歌,如《关东捎书》、《关东五更》等)。
据宋祥月、于连槐、李绍明、宁光新、李凤柱及刘彩的祖孙刘长兴口碑资料提供:刘彩聪明伶俐,个头不高。早年曾在山西当过窑工,后来又辗转于山西、山东之间做小行商。中年从事秧歌小戏之后,收李春年、张光请、孙德新为他的门人。
晚年刘彩双目失明,夏日只能在瓜棚看瓜,其余时间很少出门。约于1918年因生活困窘死于楼子埠村,终年80岁。
(2)胶州“秧歌艺术传承人——李春年”主题雕塑
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李春年一身棒槌打扮,手持棒槌一个亮相动作,显得英姿勃发,威武俊杰。
在雕塑旁边的奇石上,记有李春年的生平简介。
在雕塑和奇石旁,有花草树木景观相互映衬。
李春年的生平简介:
李春年,男,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生于现马店镇楼子埠村,是胶州秧歌特别是小戏秧歌较有影响的秧歌艺人。秧歌小戏中六个行当全能,特别是以演棒槌见长。他的武功踏实稳健有一定的功底,晚期曾拜刘彩为师。
李春年的一生多随班演出,很少收徒。晚年曾收李云彩、王二油匠(乳名“生”)为门人。1901年病逝于楼子埠村。
(3)胶州“秧歌艺术传承人——张光清”主题雕塑
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张光清一身小嫚打扮,一手持小扇,一手持红纱巾,把小嫚那种妩媚的神态表现的惟妙惟肖。
在雕塑旁边的奇石上,记有张光清的生平简介。
在雕塑和奇石旁,有花草树木景观相互映衬。
张光清的生平简介:
张光清,乳名小青,男,1851年生于今马店镇楼子埠村。
张光清是当时刘彩秧歌班柱子演员之一。他六个行当全能,在秧歌小戏中生、旦、丑样样出众,扮相俊美,他演的小嫚可达到以假乱真的境界。
张光清幼年并未投师,其艺术才能全是随班看戏偷学而来,因而又有“秧歌迷”的诨名,晚期补拜刘彩为师。
张光清晚年生活困窘,贫病交加,不再从艺,以种田谋生。1911年病逝于楼子埠村。
(4)胶州“秧歌艺术传承人——孙德新”主题雕塑
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孙德新一身翠花打扮,神态温柔贤淑,一手持扇,一手持红绸巾,把翠花那种温柔贤淑的表情表现的惟妙惟肖。
在雕塑旁边的奇石上,记有孙德新的生平简介。
在雕塑和奇石旁,有花草树木景观相互映衬。
孙德新的生平简介:
孙德心,男,乳名大新,约1851年生于今马店镇楼子埠村。
据健在的马店中村88岁老人宋祥月回忆:孙德新是刘彩的徒弟,为当时很有名气的秧歌演员,他扮演的“翠花”,唱、做、念都是秧歌界的佼佼者。
1903年孙德新与王月一起,在栗园村安锅徒弟,比较成才的土地有李云彩、白君恕、大山、儿山等。
1916-1924年在马店、大后屯等村,连续教场八年。
晚年,生活贫困,长子孙管住、次子孙狗(皆系乳名)不孝,于1931年冻饿而死。
(5)胶州“秧歌艺术传承人——陈銮增”主题雕塑
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陈銮增一身武功打扮,在教八个年轻人演西路秧歌,年轻人有的单手倒立,有的双手倒立,有的鲤鱼打挺,有的打旋子,有的头顶倒立身体旋转,有的大劈叉坐于地。把陈銮增创作西路秧歌的情景表现出来。
在雕塑旁边的奇石上,记有陈銮增的生平简介。
在雕塑和奇石旁,有花草树木景观相互映衬。
陈銮增的生平简介:
陈銮增,男,1853年(清咸丰三年)生于今后屯乡后屯村,绰号“陈老八”、“陈大胡子”,后人多尊称为“八老师”。
陈銮增一生鳏居,青壮年时习拳棒、走江湖,不会种田,年近古稀才改习秧歌,精通鼓子行当,是西路秧歌的创始者。他扮演的鼓子,武功稳健踏实,身段刚劲挺拔,技巧熟练准确,翻腾扑跌都有一定功底,在胶州颇负盛名。
1920年,陈銮增以67岁高龄在七城村与王四喜安锅教场,近二十年中先后在小行、卧龙庄、大行、南窑头、后屯、北台等村教徒二百余名,其中高振吉(大开)、杨福存(辰儿)、李栋梁(四儿)、梁振义(马儿)等都是著名的秧歌艺人。
(6)胶州“秧歌艺术传承人——李栋梁”主题雕塑
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李栋梁一身鼓子打扮,双手在舞动着水袖,把鼓子那种幽默滑稽的神态表现的惟妙惟肖。
在雕塑旁边的奇石上,记有李栋梁的生平简介。
在雕塑和奇石旁,有花草树木景观相互映衬。
李栋梁的生平简介:
李栋梁,男,乳名李四,1864年(清同治三年)生于今南关南城子村。
李栋梁早年从师陈銮增习武,后学鼓子,是陈銮增三大“顶门弟子之一”,为西路秧歌代表人之一。传人有刘洪祖等。1932年李栋梁病逝于本村,时年68岁。
(7)胶州“秧歌艺术传承人——姜本苗”主题雕塑
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姜本苗一身鼓子打扮,一脚着地,一脚飞起,充分展示他秧歌技艺的高超。
在雕塑旁边的奇石上,记有姜本苗的生平简介。
在雕塑和奇石旁,有花草树木景观相互映衬。
姜本苗的生平简介:
姜本苗,男,1866年(清光绪五年)生于今小麻湾镇南庄村,后世人皆尊称为“五老师”,姜本苗其名大都无人知晓。
南庄是秧歌基地,近百年来基本上是连年演出不辍,姜本苗与本村的姜本孟、姜师竹、姜师业为当时南庄秧歌班首创者。
姜本苗早年在楼子埠村从师李春年学艺,五大行当全能,尤以鼓子见长。
传说1921年(民国十年)南方航海者出资在县城天后宫西楼演出。试台时姜本苗一个“飞脚”,把吊在舞台上汽灯踢碎。翌日,南方人质询此事,班主如实相告,南方人不信有如此武功,令姜本苗再次表演。姜镇静自若,运足气力,一个“飞脚”,另一只汽灯落地,一场纠纷始得平息。
姜本苗一生鳏居,因无后代,其生平难以详考,据说传人甚多,现能考证准确者,大西庄人李福昌为其后期弟子。
1947年姜本苗病逝于南庄,卒年81岁。
(8)胶州“秧歌艺术传承人——杨福存”主题雕塑
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杨福存一身鼓子打扮,前脚着地,后脚飞起,双手呈飞状,充分展示他秧歌技艺的高超。
在雕塑旁边的奇石上,记有杨福存的生平简介。
在雕塑和奇石旁,有花草树木景观相互映衬。
杨福存的生平简介:
杨福存,男,乳名杨辰,1876年(清光绪二年)生于后屯乡水牛村。
杨福存是陈銮增三大顶门弟子之一,工鼓子,武功卓绝,在西路秧歌中颇有影响。传人有梁振义、唐振敬等。卒年不详。
(9)胶州“秧歌艺术传承人——王在深”主题雕塑
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王在深一身鼓子打扮,手舞足蹈,脸上呈风趣幽默的状态。
在雕塑旁边的奇石上,记有王在深的生平简介。
在雕塑和奇石旁,有花草树木景观相互映衬。
王在深的生平简介:
王在深,男,乳名王坠,1883年(清光绪九年)生于今马店王家河头村。早年投师李云彩习鼓子,是当时东路秧歌柱子演员。卒年不详。
(10)胶州“秧歌艺术传承人——高振吉”主题雕塑
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高振吉一身翠花打扮,一手持扇,一手持红绸巾,在欢快的扭着,脸上呈开朗大方的神情。
在雕塑旁边的奇石上,记有高振吉的生平简介。
在雕塑和奇石旁,有花草树木景观相互映衬。
高振吉的生平简介:
高振吉,男,乳名大开,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生于今后屯村,工翠花,是西路秧歌代表人之一,传人有石维秀等。
高振吉1957年病逝于本村,时年69岁。
胶州“秧歌艺术传承人”雕塑组群,应布局在老城区内,使老城区二十几个公园、广场通过这些秧歌艺术传承人的雕塑组群,把胶州秧歌历史人物表现出来,从而让人们在这些公共艺术景观中了解胶州秧歌的历史,感悟胶州秧歌艺术传承人对胶州秧歌艺术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星光大道的名字来源于美国洛杉矶的好莱坞星光大道。原是为表彰娱乐界的杰出人士而设,现已收录了2000多人,其中有吴宇森、成龙等华人明星。在好莱坞电影娱乐风靡全球之后,好莱坞星光大道赢得了全球影迷的瞩目,世界知名影星都以留名星光大道为荣。这条名人星光大道不知给好莱坞带来多少荣誉和骄傲,那一排排名人手印和脚印,那一颗颗五角星上的名字,无不代表着好莱坞城市的自豪。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中国秧歌文化中同样也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为秧歌文化传承做出贡献的人。中国秧歌文化从起源到发展,从繁荣到昌盛,就是有一大批中国秧歌艺术传承人的不断坚守,不断传承,不断光大,才有了今天中国秧歌的正大气象。因此,胶州需要建造一条“中国秧歌星光大道”,来铭记这些杰出的中国秧歌艺术传承人,把他们的塑像、名字、手印留在中国秧歌星光大道上,让人们对他们永世纪念。
因此,胶州更应该为中国现有的秧歌艺术传承人和未来的秧歌艺术传承人建造一条星光大道,把中国秧歌艺术传承人的精神风貌在星光大道上展示出来,打造中国秧歌艺术传承人荣耀平台,让中国秧歌星光大道成为中国秧歌文化最靓丽的名片,最高贵的景观,最有品位的城市大道。
“中国秧歌星光大道”主题设计理念为:星光闪烁。
“中国秧歌星光大道”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中国秧歌星光大道”设计为一条1500米长,30米宽的大道。在中国秧歌星光大道1500米居中的位置,在星光大道的中央,设有代表中国秧歌艺术老传承人的五角星,在五角星的中间,刻有中国秧歌艺术老传承人的名字和手印。星光大道预留出一定的位置,镌刻每年新评选的中国秧歌艺术现代传承人的名字和手印。
中国秧歌艺术老传承人现有24位,依次为:昌黎地秧歌传承人——周贺华、第八代鼓子秧歌传人——王学岭、定州秧歌戏传人——张占元、商河鼓子秧歌的传承人——杨克胜、海城高跷秧歌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邢传佩、黄河秧歌的传人——李秀英、汾阳地秧歌的代表性传人——冯丕基、陕北秧歌传承人——李增恒、乳山大秧歌传承人——刘京青、河州北乡秧歌传承人——刘世玉、海阳大秧歌的传承人——王发、井陉拉花国家文化遗产传承人—— 武新全、徐水舞狮传承人—— 王利忠、清丽曼妙的华州秧歌传人——殷秀兰、“永康舞狮”的第9代传人——胡金根、田阳舞狮技艺的传承人——李永茂、伞头秧歌大王——康荣祥、朔州文化艺术名人——周元(兰花红)、“软秧歌”传承人——郭宝玉、非遗"天塔狮舞"的传承人——李登山、翼城花鼓传承人——杨作梁、稷山高跷走兽的第六代传承人——段铁成、济阳鼓子秧歌传承人——姚大新、太原锣鼓传承人——韩起祥。
通过“中国秧歌星光大道”的打造,一个东方符号式的星光大道就诞生在胶州大地上,它不仅吸引中国的秧歌爱好者前来观光,同时也吸引世界秧歌爱好者前来观光,从而把全世界的目光都吸引到中国秧歌星光大道上来。
(五)、在胶州老城区的重要节点上建造胶州城市主题文化吉祥物标识类主题雕塑
城市吉祥物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既能传达城市的个性,又能表现城市的文化。因此,胶州要打造“世界秧歌狂欢之都”,要举办“中国秧歌狂欢节”,就需要把我们所设计的城市吉祥物以雕塑的形式永久的固化到城市空间,用吉祥物主题雕塑来烘托节庆的气氛、展示城市的精神。
胶州“世界秧歌狂欢之都”城市主题文化吉祥物雕塑应设计在胶州老城区的重要节点上。
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以小嫚和棒槌的卡通形象为造型,其卡通造型为,卡通小嫚——头上戴着两朵红花,两只大大的眼睛表现出俏丽的神态,衣着红绿相间,手持小扇、红绸在如痴如醉的扭着秧歌,身体呈狂欢状态。卡通棒槌——头上戴着三个红球,表情威武、刚健,衣着红白相间,手持棒槌,如痴如醉的扭着秧歌,身体呈狂欢状态。这两个卡通吉祥物寓意着胶州人民生命不息,狂欢不止的秧歌精神。
在城市吉祥物的周边设置绿化景观,把绿篱修剪成胶州城市吉祥物的式样。
胶州城市主题文化形象标识代表胶州城市主题文化的符号,是通过符号化的视觉语言,告知人们胶州是世界秧歌狂欢之都的概念,通过这一城市主题文化形象标识,让人们从视觉上认知“世界秧歌狂欢之都”形象标识的魅力。
“世界秧歌狂欢之都” LOGO主题雕塑设计位于市政府办公大楼前的广场上,市政府办公大楼前面的广场是城市形象最重要的节点。应该展示出胶州最有代表性的形象标识,以此彰显胶州城市的形象和品牌。
“世界秧歌狂欢之都” LOGO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用不锈钢或玻璃钢制作成该LOGO的图形,雕塑坐落在大理石基座上,在大理石基座上刻有“世界秧歌狂欢之都”形象标识字样,雕塑高为10米,LOGO形象标识设计内容按着胶州“世界秧歌狂欢之都”城市主题文化形象标识设计的内容进行表现。
胶州以“中国秧歌之乡”闻名全国,但目前从外地进入胶州,还没有一个雕塑体现出胶州是“中国秧歌之乡”的视觉形象符号。尤其是在城市的入口处,当外地游人进入胶州城市时,根本体会不到胶州是“中国秧歌之乡”和未来“世界秧歌狂欢之都”的感觉。所以,胶州要在城市的入口处,建造超大体量的、代表中国秧歌符号式的主题雕塑,从而让人们一进入胶州就通过这种中国秧歌符号式的雕塑感受到“中国秧歌之乡”的文化魅力。
胶州中国秧歌符号主题雕塑设计理念为:震撼。
在胶州市东、南、西、北四个入口处设计四个巨大体量的秧歌人物与秧歌鼓乐雕塑。
(1)、在胶州城市东入口处,建造一座一个巨大体量的秧歌人物与秧歌鼓乐雕塑。
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一个高大的秧歌鼓乐手,双手握鼓槌,隆起膀子在敲打一面大鼓。鼓的雕塑体量要和秧歌鼓乐手人物的体量相匹配。
(2)、在胶州城市南入口处,建造一座一个巨大体量的秧歌人物与秧歌鼓乐雕塑。
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一个高大的秧歌鼓乐手一手提着锣,一手抡起锣槌在敲打着锣。锣的雕塑体量要和人物的体量相匹配。
(3)在胶州城市西入口处,建造一座一个巨大体量的秧歌人物与秧歌鼓乐雕塑。
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一个高大的秧歌鼓乐手双手持鑔,神采飞扬的打着鑔。鑔的雕塑体量要和人物的体量相匹配。
(4)在胶州城市北入口处,建造一座一个巨大体量的秧歌人物与秧歌鼓乐雕塑。
主题雕塑设计形态为:一个高大的鼓乐手双手持唢呐,激情豪放的吹着唢呐。唢呐的雕塑体量要和人物的体量相匹配。
通过上述四组巨大体量的秧歌人物和秧歌鼓乐构成的景观雕塑,把胶州“中国秧歌之乡”的宏大气象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一进入胶州就能感受到胶州文化的魅力,胶州秧歌文化的震撼力和冲击力。
目前,胶州城市所有的绿化系统都是按园林规划设计的,只有树木葱绿、鲜花盛开,而没有文化内涵。而花草、树木是可以表现文化的,用花草、树木塑造城市文化符号,早已在一些城市园林中运用,从而赋予了花草、树木新的文化内涵,让花草、树木也能成为表现城市主题文化的载体。
把胶州各种城市主题文化艺术元素融入到所有园林景观中去,让每一处园林景观都能体现出“中国秧歌之乡”和“世界秧歌狂欢之都”城市主题文化的文化意象。在园林绿化景观中用各种花卉设计成不同立体的和平面的城市主题文化景观图像。把各种草坪设计成不同城市主题文化的景观图像。把低矮的树木设计成中国胶州秧歌的摇篮、世界秧歌狂欢之都等城市主题文化标志性图案,把城市主题文化在整个园林景观中体现出来,赋予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城市主题文化精神的内涵,使城市绿化景观变成一种鲜活的自然语言与城市主题文化相对应的景观,让游人体会到胶州城市主题文化无处不在的浓烈气氛,让城市绿化真正成为胶州城市主题文化的一道景观,让没有文化的园林景观变成一种表现胶州城市主题文化的绿色景观画卷,让胶州在城市公共视觉艺术上找不到一个城市主题文化的空白点,这种充满胶州城市主题文化的景观设计才是胶州真正的公共绿化景观设计。
(1)在城市各条绿化带上,把低矮的树木修剪成城市主题文化广告语。通过不同的城市绿化带,把城市主题文化广告语融入其中,让城市绿化成为城市主题文化广告语的宣传载体和平台。例如在进入胶州城市的绿化带上可把低矮的树木修剪成“世界秧歌看中国,中国秧歌看胶州”、“巴西有桑巴狂欢节,中国有秧歌狂欢节”、“秧歌舞九洲,狂欢动四海”、“国外狂欢到巴西,中国狂欢到胶州”等广告语。例如在胶州市内的绿化带上,可把低矮的树木修剪成“扇影衣香人欲醉,此景只有胶州有”、“中国秧歌诗歌,当属胶州一绝”、“中国秧歌百花齐放,胶州秧歌独放风采”、“中国秧歌一圣地,朝拜秧歌到胶州”、“中国秧歌五千年,胶州一天可尽眼”、“鼓乐声声震九洲,胶州大地秧歌红”、“游客狂欢加体验,三弯九动十八态”、“好客山东迎八方来客,胶州秧歌聚四海亲朋”等广告语。
(2)在城市的街心花园、绿化节点上应通过各种花草树木的艺术造型(立体的,平面的)塑造出城市卡通吉祥物造型(立体)和城市LOGO(立体)符号图案,用各种花草树木塑造出中国“世界秧歌狂欢之都”的符号图案(平面),让游人通过对城市绿化景观的观赏就能看到秧歌文化的影像,从而完成绿化景观对秧歌文化的塑造。
(3)在胶州城市的绿化带及城区内的绿化节点上,应通过各种花草树木的艺术造型(立体的、平面的),塑造出以秧歌戏曲剧目为主题的各种秧歌图案,用各种花草树木塑造出胶州秧歌中扇子、罗伞、红绸巾、舞动的红绸等艺术图案。让游人通过城市绿化景观就能看到胶州秧歌的艺术魅力。
(4)在胶州市一些重要节点上,还可营造流淌的花街——鲜花大道,营造与市区其它地区不同的秧歌文化风情,展示“中国秧歌之乡”的优美环境。用大体量、丰富造型的花卉景观来装饰和美化街道及两侧。充分利用胶州厚重的文化内涵,把关于秧歌的诗词歌赋、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通过植物造型等艺术手法予以充分展现。
城市的灯光不但给人带来光明,同时也是一个城市文化符号的象征,当城市灯饰折射出一个主题意象,就会点燃人们心中的主题文化之灯,从而让城市的夜景多了一份特色,多了一层文化意蕴:北京改造后的前门大街,把前门大街最古老的文化符号,民间的波浪鼓和鸟笼作为前门大街的灯饰文化符号,让人们对前门大街倍感亲切和情有独钟,一种怀古之情油然而生,一种古老的文化魅力瞬间升腾。波浪鼓这个响彻在前门大街的听觉符号转眼变成了视觉符号;鸟笼这个被人们举在头顶上的独特饰物,瞬间变成了前门大街记忆的典型符号。前门大街通过这两个记忆符号,大街夜景充满了北京独有的文化趣味,从而把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通过灯光向人们转达了城市的记忆和文化的魅力。
而胶州像这样传统的文化符号很多,秧歌扇子、秧歌红绸、秧歌鼓乐、秧歌剪纸等这些代表胶州的文化符号,都可以成为胶州灯光系统的文化元素,都可以让胶州的灯光放射出独有的文化影像,从而让胶州市民和游人在这种独有的灯光中感受到胶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目前,胶州的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的灯光系统,大多只起到照明的功能。灯光系统缺乏文化意蕴,从而使城市街道的独特魅力大大削弱。目前,胶州城市灯光系统,急需用城市主题文化来精心塑造,使胶州每一条街道的灯光都能通过具有城市主题文化符号意义的灯饰散发出城市独特的魅力。在胶州重要的道路上应设计以秧歌扇子(圆扇、扇形)、秧歌红绸、秧歌鼓乐(锣、鼓、鑔、唢呐)、秧歌剪纸为主题的灯饰和灯光系统,把上述秧歌扇子、秧歌红绸、秧歌鼓乐、秧歌剪纸融入城市的灯光系统之中,使胶州城市灯光系统折射出秧歌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上述城市主题文化灯光系统塑造,使胶州的每一条街道夜景都放射出城市主题文化的光辉,使胶州城市主题文化在城市的灯光景观系统中得到最大的诠释,从而使城市主题文化在城市的夜空中放射出独特的魅力。
城市公共艺术系统是城市文化魅力的一种展现,是物化了的人文景观,是物化了的艺术品。城市主题文化公共艺术,给予了城市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一组组有主题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雕塑,是一座座城市的特色形象丰碑,体现着一个城市的主题文化思想,主题文化观念,主题文化审美情趣,主题文化精神,其所蕴含的主题文化美学内涵可以折射出一个城市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同时也诠释着美的魅力。
通过上述城市主题文化景观设计,调整了胶州城市景观的不合理结构,增强了城市主题文化景观的整体性,使原有城市景观的无序性得到了整合,加强了城市空间主题文化的独特性,使城市空间景观变得有序而丰富,大气而磅礴。使胶州“世界秧歌狂欢之都”城市主题文化在城市景观中得到最大的彰显,使胶州“世界秧歌狂欢之都”城市主题文化在城市景观中得到最大的诠释,让城市空间焕发出秧歌艺术的瑰丽气象,让胶州城市的每一座公园、每一座广场、每一条街道都放射出城市主题文化的光辉,使胶州的城市景观具有主题文化标志性意义。同时整合提升了胶州传统历史文化,使胶州传统历史文化在城市景观空间中绽放出夺目光彩!
通过城市主题文化公共艺术,胶州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将以大主题、大视角、大景观、大巨阵、大意象呈现在世人面前,这种城市主题文化公共艺术景观,不但是中国唯一的,也是世界唯一的,它把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景观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让胶州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产生了让国人惊奇,让世界震撼的效果。让每一个到胶州的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秧歌文化的摇篮”、“中国秧歌之乡”、未来“世界秧歌狂欢之都”、“中国秧歌朝拜圣地”的非凡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