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主题文化导言
鹿特丹城市的主题文化为"港口"城市主题文化。鹿特丹因港而兴、因港而富、因港而名。这一切都源于鹿特丹对港口的依恋和执著。土地贫乏让鹿特丹学会了对海的尊重,自然匮乏让鹿特丹学会了对港的敬仰。只有做"海上马车夫"才能撑起这座城市,只有做 "海上马车夫"才能找到鹿特丹的希望。所以船成了鹿特丹的生命,港口成了鹿特丹的精神家园。整个鹿特丹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港口上,把整个生命都押在了港口上。奇迹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鹿特丹却吞吐着欧洲大陆三分之一的货物,一个小小的鹿特丹却拥有欧洲最大的造船厂,一个小小的鹿特丹一年迎来送往35,000艘船只,一个小小的鹿特丹成了世界第一大港,矗立于鹿特丹名为欧洲桅杆的高塔,成为鹿特丹的精神图腾,世界万国船队的国旗成了鹿特丹的城市名片,世界没有一个城市这样热爱港口;世界没有一个城市这样崇拜港口;世界没有一个城市这样立志于港口;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这样依恋港口。而鹿特丹恋港情节日久弥新,炫歌不绝,恋出了一部厚重的港口城市主题文化。
城市主题文化背景
鹿特丹在荷兰并非第一大城市,但它保持的港口年吞吐量超过5亿吨的记录却使它当之无愧地在42年里,居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
鹿特丹(Rotterdam)位于荷兰西南部莱茵河口地区新马斯河两岸,距北海28公里,是世界最大的港口和荷兰第二大城市。市区两部分由4条河底遂道连接。市区人口约60万,连同郊区城镇在内共计105万。
港口之都鹿特丹
鹿特丹港西依北海,东溯莱茵河、多瑙河,可通至里海,有“欧洲门户”之称。港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码头总长42公里,吃水最深处达22米,可停泊54.5万吨的特大油轮。港区基础设施归鹿特丹市政府所有,日常港务管理由鹿特丹港务局负责,各类公司承租港区基础设施发展业务。拥有世界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全年进港停泊的远洋轮达3万多艘。鹿特丹港目前是欧盟货物集散中心之一,同时也是国际航运枢纽和国际贸易中心,并建有世界贸易中心。
一、城市主题文化起源与演进
鹿特丹的城市主题文化是海港文化。十六世纪的荷兰本是一个地狭民贫的小国,总的领土面积还不到北京的三倍,而且三分之二都在海平面以下。在欧洲兴起的轰轰烈烈的民族国家统一运动中虽最早统一,却因资源匮乏而很难参与大国间的争霸。但荷兰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荷兰是传统欧洲典型的出海口,莱茵河、马斯河都在这里汇入大西洋。鹿特丹具有成为整个欧洲中转站的可能,背靠广袤的德国腹地,面对大西洋和英伦三岛。荷兰人开始了成为商业霸主的大国之路。在这其中鹿特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荷兰的早期商贸的繁荣大大刺激了鹿特丹港口的繁荣,随着一队队的荷兰商船,整个欧洲的货物都在鹿特丹港吞吐。鹿特丹城开始形成了独立的城市主题文化,港口成为了鹿特丹市的核心。鹿特丹早期的港口繁荣也为荷兰人赢得了 "海上马车夫"的美誉。
鹿特丹港的城市主题文化形成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正是荷兰作为世界大国的黄金时期。鹿特丹城凭借自己城市优势的主题定位发展出一系列同港口文化相适应的海洋产业,鹿特丹的造船业也是起源于这一时期,并开发出了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拥有全欧洲最大造船厂——范罗尼船厂。
鹿特丹在独有的地理位置上,合理有序的切入相关的产业,即港口产业的开拓,和港口产业链的形成。这样就无形中完善了和演绎了城市主题文化和经济形态的融合。
二战后,随着欧洲经济复兴和共同市场的建立,鹿特丹港凭借已经相对成熟的城市港口主题文化而得到迅速发展。1961年,吞吐量首次超过纽约港(1.8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此后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大港地位。它的吞吐量在1973年就达到3.1亿吨,91年达2.9亿吨,持续名列世界前茅
鹿特丹因港而兴,因港而富,因港而名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融合的完美的注释。
二、城市主题文化彰显
进入本世纪以来港口工业发展更为迅速,已形成港口产业链。鹿特丹市经济大约50%的增加值来自港口工业。2003年,吞吐量达3.28亿吨,创最高记录。目前,鹿特丹年进港轮船3万多艘,驶往欧洲各国的内河船只12万多艘。鹿特丹港有世界最先进的ECT集装箱码头,年运输量达700万标准箱。鹿特丹港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的1.4%,货运量占全国的78%,总产值达62亿欧元,约占荷国民生产总值的1.7%(2000年统计)。
鹿特丹港有着现代化的港口设施,同时,港口调度指挥也是依靠了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的方法。在出海口的荷兰角上有个交通控制中心,建立于16世纪。当初的信号指挥调度已发展成为现在的无线电、雷达和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系统控制。鹿特丹是荷兰的交通枢纽,铁路、公路纵贯东西南北,火车、汽车往来如梭。铁路通往西欧各国各主要大城市,公路也是如此;水陆交通融为一体,确保了鹿特丹的重要地位。鹿特丹港对西欧以及荷兰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鹿特丹一个港口,就这样打造鹿特丹城市的品牌。成为欧洲经济发展的镜子。他们自豪的说:我们代表的是高速发展的欧洲经济,是成熟经济的发展模式。
鹿特丹人在坚守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鹿特丹港现有一座发电站、重金属储存终端、果汁库、浮动吊车系统以及建于默泽河畔的5座提炼厂,它是现在欧洲经济的一个微缩景观,占地达105平方公里,延伸于40公里长的河岸边。
鹿特丹港已制订远景方案,投资30亿欧元,向海上扩大港口面积,到2013年,新港比目前规模增大20%。为适应新形势,该港口已在兴建新的停靠码头,2007年年中可告竣工。决策人认为,鹿特丹港扩大后将获得更大的经济活动范围,欧盟逐步放宽铁路运输控制使他们感到欣慰。目前由陆路负责的散装货物运输量已达到 12%。
如今,在鹿特丹港工作的职工有5.6万人,间接依靠它生存的有31.5万人。鹿特丹港为居住在离港口半径在500公里的1.6亿客户提供服务,这是个巨大的市场,相当于8000亿美元的综合购买力。
鹿特丹港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也是巨大的,其已成为鹿特丹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依托,甚至是荷兰的经济中枢。2000年,港口及临港产业对鹿特丹市GDP的贡献率达到34%,对社会就业贡献率达到21%,到2004年,鹿特丹港口及相关辅助产业经济已经占到了荷兰GDP的12%。作为欧洲向全球出口货物的主要装运中心,鹿特丹成了荷兰经济的发动机。
鹿特丹人的勤劳,造就了鹿特丹在荷兰首屈一指的经济繁荣,使它有了世界第一大港的盛誉,成为荷兰经济的发动机。一个城市的崛起和发展带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我们剖析鹿特丹古典主题文化的形成原因,以及发展的历史,得到的结论是;一个世界名牌城市的成长推动了一个国家的经济飞跃。
三、城市主题文化聚合与裂变
城市主题文化聚合
鹿特丹港在形成港口城市主题文化之后,城市的产业资源与产业链随着港口业的发达出现了上下游延伸和聚合的趋势。
在港口物流化趋势发展中,鹿特丹港走在前列。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鹿特丹港务当局就率先把兴建物流设施当作自己的重要任务之一。正是这种远见卓识,使鹿特丹港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物流中心之一。鹿特丹港也充分认识到根据航运和市场发展与时俱进发展港口的重要性,决定以每年投资1.5亿欧元的速度为港口“扩容”。2002年鹿特丹港在110个项目上总共投资了1.56亿欧元,大部分资金投向了物流板块。鹿特丹港在发展过程中对土地的需求越发显得突出。在西部北海围堤造地,再建一个大型码头,面积约为2000公顷,以使集装箱的吞吐量再增加700万TEU。预计2012年,鹿特丹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可达到1600万TEU。
因此,荷兰政府十分重视鹿特丹港的发展。当鹿特丹港发展到饱和时期时,政府通过贯彻物流理念,成立港务中心,发展包括物流所需的一切技术手段,从而带动了整个荷兰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港口物流的发展,势必对附近地区的相关产业和经济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荷兰政府从鹿特丹港的港口物流发展中获取了丰厚的回报。
自90年代中期和后半期开始,鹿特丹港口为提高自己的声誉和地位,在采取技术措施吸引和扩大物流量和客流量的同时,还进行港口管理体制和制度的改革,使其更加趋于合理和完善,设立独立的港口综合物流公司,建自由港口,加强对港口的广告宣传,举办多种形式的大型国际会议和港口节等活动,使港口不仅成为物流财源地,而且让港口通过举办多种国际性活动创造出多种附加值。
鹿特丹是荷兰的交通枢纽和货运中心,对经济的贡献占荷兰GDP的12%。为了跟上全球贸易、国际运输和物流的发展趋势,鹿特丹港务管理局不断进行功能调整,包括改变港务管理的传统职能、扩大港口区域、允许设立船公司集装箱码头、促进发展腹地交通、促进物流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发展信息港、促进更为有效的海关服务、推销配送园区概念等。
鹿特丹港配套设施完备,码头、堆场、仓库、道路、环保设施、支持保障系统非常完善;管理设备和操作手段高度现代化,如EDI服务系统除了传统的信息传送外,其子系统“INTIS”已成功推广了“电子商务网络”;鹿特丹港通过一些保税仓库和货物分拨中心进行储运和再加工,提高货物的附加值,然后通过公路、铁路、河道、空运、海运等多种运输路线将货物送到荷兰和欧洲的目的地。
物流中心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这些物流中心均有与码头间的专用运输通道,提供物流运作的必要设备,采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并提供增值服务以及海关的现场办公服务。物流中心的配送园区是许多企业在欧洲建立的配送中心所在,也是小企业把货物交付一个能保证即时送货到全欧洲的放心的物流服务商。
如今,港口当初的信号指挥调度已发展成为现在的无线电、雷达和先进的计算机系统自动控制。经过多年的发展,鹿特丹的港口物流业已经形成了专业化、柔性化、规模化、信息化的格局。今后,鹿特丹码头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是:按照系统预设规则进行自动配载,选取优化方案;动态调动拖车,选择离作业箱位置距离最近的设备执行装卸任务,实现最优路径;按照预设策略和规则选择最优位置的集装箱等。港口物流的发展具备了先进的优势,鹿特丹成了世界港口物流发展的风向标。21世纪港口物流的霸主
鹿特丹的城市主题文化资源整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效应,也为鹿特丹港口的品牌形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2020年远景规划创建高质量港口,鹿特丹港提出港口及其支持区域的功能与发展的六大目标:多功能港口、可持续港口、知识港口、快速安全港口、有魅力港口和干净港口,这些发展目标要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布置相应的港口设施,要把城市港口转变为集港口活动、住房、就业、休闲娱乐和商务为一体的都市活力区域。
城市主题文化裂变
作为产业链的延伸,为了更好的利用港口的运输与原料资源,鹿特丹港还是炼油和化工工业的重要基地,港区拥有4个世界级的精炼厂、30多个化学品和石化企业、4个工业煤气制造商等企业,全球著名企业如壳牌、埃索、科威特石油公司都在鹿特丹港落户。3200万立方米的石油化工产品储备库可望装满,其中有一些的直径达到一架波音747的架势。现今,鹿特丹港接待的对象中又多了两家第一流石油海面钻探企业:Paranoia 和le Terra Nova。Paranoia是一座巨大的海上浮动钻探单位,可以将油吸上、储存,然后将海水从石油里分解出来。这个庞然大物的处理能力可以达到30万桶。至于le Terra Nova,它泊在波罗的海海岸,是一个真正的浮动炼油体,长290米,宽45米。
同时依托港口而发展起来的食品行业也是鹿特丹的重要特色之一,食品公司的贸易、存储、加工以及运输等都集中在港区,如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等。
鹿特丹之所以可以成为世界名牌城市,还在于该城比较成熟的产业文化化的势头,把港口文化发展成为城市的主题文化。用文化的概念促进了港口经济的繁荣,把文化和产业结合起来塑造成为欧洲乃至世界首屈一指的港口之都,打造出了世界级的港口文化。
作为荷兰的经济发动机,作为世界第一大港口,鹿特丹都无愧于它的辉煌。鹿特丹还握有独一无二的独门法器----它所特有港口文化的特质,也是它和世界群雄竞争的利器。它的港口文化是战胜所有对手的最强劲的竞争内核。1500多年特质的港口文化是不可克隆,不可复制的,这就是鹿特丹的城市主题文化竞争力。
依托港口文化的巨大辐射效应,鹿特丹旅游业十分发达,拥有港口、博物馆及其它众多观光景点。鹿特丹的建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严重破坏,战后鹿特丹人在修复被毁坏的建筑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新的与港口文化相适应的新的建筑形态。最具影响力的为185米高的被称为"欧洲桅杆"的高塔,可鸟瞰全市。该塔建于1960年,是为了迎接当年在鹿特丹举办的花展而建的,每年来此游览参观者逾30万人。该建筑也是鹿特丹的象征和荷兰的一个著名景点。在塔身32米处是航海博物馆,里面陈列许多航海资料和实物;100米处是一个旋转餐厅,人们在此可边品尝佳肴,边观赏周围景致。此外还新建了许多风格各异新奇独特的公共建筑的民宅。及在城市周围的Kinderdijk 风车区、Delfshaven 等著名旅游景点。都因港口城市主题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凭借港口带来的巨大的客流和品牌凝聚力,鹿特丹还经常组织一些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比如鹿特丹国际马拉松赛、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等,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世界港口节。
鹿特丹港自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9月份都举办一次世界港口节(World Port Festival),港口节期间,举办世界港口、海运、物流等方面的专业国际会议和学术讨论会、展览会,举办各种海洋、港口和物流文化娱乐活动,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企业公司、专家学者和游客参加港口节活动。每届港口节都给鹿特丹港带来了巨大经济收益和长远物流效益。鹿特丹港还建起了欧洲物流信息库,公开向全世界提供物流信息。
鹿特丹港每年都举办一届世界海运物流会议,世界各国的主要海运公司,主要港口当局都前往参加,会上讨论发表的论文和看法分析,对国际海运物流业几乎发挥着权威性的导向作用和影响力。
四、城市主题文化解密
鹿特丹这种港口文化是具有原创性的,依据自己的自然地理特质,实现了自己的名牌城市之路。发挥了出海口这一城市的稀缺资源。创造性的发展出了一系列与港口文化相适应的业态,荷兰人最早发明了股份制来推行海上贸易,成立了近代银行来调节经济运行,这一切都是与港口文化及其背后的海上文化分不开的。鹿特丹的城市主题文化的形成因缘际会,创造出了世界第一大港的奇迹,现在的鹿特丹已经成为了整个欧洲的桥头堡,鹿特丹城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也随着城市主题的确立而发生改变。鹿特丹建起了名为欧洲桅杆的高塔,守望着鹿特丹港的兴衰。鹿特丹的人文文化是开放的,适应了港口的主题特色。整个欧洲大陆三分之一以上的货物都由此转运。鹿特丹凭借自己的对自然资源的转化实现了原创性的城市主题文化,通过古典城市主题文化的构建实现了自己成为世界名牌城市的目标。
鹿特丹港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大港,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第一是它紧临经济发达的西欧国家,特别是德国的兴起为鹿特丹港提供了天然的经济腹地;第二归因于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减少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屏障,密切了国际间的往来,促进了鹿特丹港的发展;第三是荷兰本国工业的迅速崛起,本身也促进了鹿特丹港的发展。第四个原因,是鹿特丹的港口城市主题文化聚合了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文化形态。而这个特殊的文化圈聚合了商业,生产,管理者等等行业的精英。综观鹿特丹,在其500千米的半径范围以内,居住着近2亿高收入的人口,产业和人口的密集程度超过任何工业区和城市。有利的地理环境及港口文化搭坚守和发展是鹿特丹港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斯勒提出:"文化被称为二十一世纪最后一桶金,谁能率先挖到这桶金,谁就能主宰二十一世纪。"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谈到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时提出:"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尽管有最为巧妙的智力技术。如果脱离了他的文化基础,任何一个经济概念都不能得到彻底的深入思考。”
鹿特丹的港口文化在塑造世界名牌城市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城市主题文化和产业经济完美的融合。也推动鹿特丹借助港口的优越条件,举办各种形式的大型国际性活动,提高港口的知名度,吸引更大的物流量和客流量,产生港口的综合性经济效益,形成了港口城市核心竞争力。
我们引用城市主题文化的理论来阐明这个问题;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独有的,非其它城市所不能替代的竞争力,城市核心竞争力就是不作那些与城市特质和主题无关的事业,专作那些和城市特质和主题有关的事业。城市核心竞争力就是在经济实力上、服务功能上,发展环境上、创新能力上、管理水平上、市民素质上,都围绕城市的特质和主题展开,把城市所有的资源都配置到城市主题上来。而城市竞争力它不是哪个城市独有的,它是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共有的;它不是根据城市特质和主题形态产生的,而是任何一个城市共有形态产生的,它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原理和功能。所以城市核心竞争力具有一种难以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不可重复性的特征。它是一种稀缺资源,只有稀缺资源才能形成城市核心竞争力。鹿特丹的成功就是因为利用了自己的稀缺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鹿特丹的城市稀缺资源就是该市优良的欧陆桥头堡的地理位置,和荷兰人自强不息而又开放灵活的海上开拓精神,把这种海上的精神与鹿特丹港的产业结合之后形成了巨大的城市合力的推动力量。这种成熟的文化推动力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与纠错能力,把鹿特丹的城市发展与港口兴衰联系起来。鼎盛时期的鹿特丹船队航行在世界各大海域,东印度的香料、南美洲的咖啡、中国的丝绸源源不断地通过鹿特丹六流入欧洲,为鹿特丹市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在历史的动荡中鹿特丹始终保持着港口业的繁荣与发达,即使是在二战时期作为德国占领区的荷兰也依然担负着欧洲内外物资的交流作用,鹿特丹在盟国的封锁之下每年也保持了高额的的港口吞吐量。
为什么作为一个对海上霸权有着重要依赖的产业,在荷兰已经衰落之后依然保持着巨大的发展势头呢?就是因为鹿特丹在历史上发展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城市主题文化,这种主题文化的凝聚力量保证了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的稳定与持续。这种港口城市主题文化一旦形成就可以在城市中维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因其的不可替代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这种社会性特征,使得城市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外界的产业波动对城市发展的不利影响,在城市内部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发展潜力。这种潜力的匀加速的释放效果保证了城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的经济、社会、文化的三者高度统一与发展。为鹿特丹世界第一大港的形成与保持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决定性力量。
在全球经济大潮中,鹿特丹在面临着新的考验,但鹿特丹作为欧洲的经济巨人的身姿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作为世界级的名牌城市,作为古典城市主题文化的代表,鹿特丹以其特有的城市魅力和城市精神为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参考意义。它的历史,它的足迹在21世纪的今天留给我们的启迪必定是一笔财富。我们相信具有悠久历史的鹿特丹挖掘其宝贵的文化资源,探索其古典城市主题文化的发展历程,研究其对于港口文化的执著与演绎,必将使我们国内那些拥有交通、港口资源而又致力与发展港口产业的城市受益良多,在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产业分工再次调整的历史机遇面前,把握好城市的发展方向,铸造21世纪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