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色小镇死亡名单”给沉浸式文旅带来的警示
2023年02月14日 08:43 北京
一份“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在网络流传。文章称,不少特色小镇资金链断裂、商户逃离甚至沦为“空城”,至少有100个“文旅小镇”处于烂尾、倒闭状态。其中,“名单”提及的丽江雪山艺术小镇、常德德国小镇等,曾经都是“叫响”一时的“大手笔”。 对此,新华网发表评论表示,特色小镇从“扎堆开建”到“批量倒闭”,最终沦为“空心镇”“鬼镇”,表面看多是客流减少或项目烂尾所致,根本原因则是规划建设、产业结构、文化底蕴、项目定位、运行模式等方面先天不足。
(二)特色小镇沦为“鬼镇” 这份“死亡名单”是警钟
中国青年网2021-04-21 13:03
最近,一份“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在网络流传。文章称,不少特色小镇资金链断裂、商户逃离甚至沦为“空城”,至少有100个“文旅小镇”处于烂尾、倒闭状态。典型的案例是投资3.5亿的陕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开业后人气一路下滑,不得不拆除。
2016年,国家相关部委决定联合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特色小镇很快就呈现“遍地开花”之势。多地纷纷出台创建标准、评选办法等指导性文件,有的地方甚至提出利用三五年时间打造100个特色小镇,并以“世界一流水平”为建设标准。
清晰的目标和较高的定位,的确培育出了一批有独特性、竞争力、影响力的标杆小镇,但难以为继的也不在少数。“死亡名单”中提及的丽江雪山艺术小镇、常德德国小镇等,曾经都是“叫响”一时的“大手笔”,如今让人不胜唏嘘。
特色小镇从“扎堆开建”到“批量倒闭”,最终沦为“空心镇”“鬼镇”,表面看多是客流减少或项目烂尾所致,根本原因则是规划建设、产业结构、文化底蕴、项目定位、运行模式等方面先天不足。
有的特色小镇,在创建中失去了“特色”。清一色的仿古建筑,添加几件老物件,再配一个略带古韵的名字,便敢冠以“历史文化古镇”,最后难免成为千篇一律的“旅游小吃一条街”。此前,有网友改编的歌曲“小镇故事少,充满假和抄;看似一个样,吃喝差不多”,就唱出了一些特色小镇面临的尴尬和困境。
更有甚者,一些地方自认为特色不够,还把种植养殖业作为特色小镇项目进行申报,或直接让房地产成特色小镇建设的绝对主角,实质上变成了打造“特色别墅小镇”。
回过头看,当年《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的基本原则,第一条便是“坚持突出特色”,明确提出要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千镇一面。以此来看,特色小镇建设跑偏,也是一些地方官员盲目跟风、追求政绩的官僚主义、机会主义作祟的结果。
事实上,国家层面对特色小镇存在的问题已有察觉,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比如,2018年国家发改委对已公布的特色小镇进行优胜劣汰测评,2020年国家发改委通报了特色小镇建设的典型经验和警示案例,《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也提到“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要以各省份为单元全面建立特色小镇清单,开展动态调整、优胜劣汰”。
特色小镇建设的痛点和难点在于,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运营难度大,因此地方政府要在找准特色小镇发展定位、模式、机制等基础上,积极打造具有排他性和独特性的“原生IP”,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地方官员要把它当做“百年老店”来规划建设,而非为官一任的政绩。
除了对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财政投入感到惋惜,特色小镇”批量倒闭”让人觉得痛心之处还在于,如果规划科学、建设得当,它原本可以成为产城融合、跨界融合的典范,有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入“十四五”时期,我们更需要把特色小镇建设和乡村振兴有效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政府、市场“两只手”,找准产业融合点,推动特色小镇走上“理性发展轨道”。(评论员赵倩)
(三)“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又现,它们为何上榜?
媒体:农视网 2021-04-24 09:55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份
“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
指出不少特色小镇
资金链断裂、商户逃离
甚至沦为“空城”“鬼镇”
至少有100个“文旅小镇”
处于烂尾、倒闭状态
例如
投资3.5亿的陕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
开业后人气一路下滑
不得不拆除
……
网传特色小镇死亡名单
01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诞生之初,被给予着厚望。
2016年,国家相关部委决定联合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很快,特色小镇就呈现“遍地开花”之势。多地纷纷出台创建标准、评选办法等指导性文件,有的地方甚至提出利用三五年时间打造100个特色小镇。
各地出台的特色小镇建设政策
建设特色小镇的好处显而易见:在小空间内集聚了特色产业和先进要素,布局方式和发展建设模式灵活,是一种快速系统集成的有益探索,在聚人才、聚产业、聚人气等方面具有相当优势,可以有效带动投资和消费。
清晰的目标和较高的定位,的确培育出了一批有独特性、竞争力、影响力的标杆小镇。但难以为继的也不在少数,“死亡名单”中提及的丽江雪山艺术小镇、常德德国小镇等,曾经都是“叫响”一时的“大手笔”,如今让人不胜唏嘘。
这个问题其实并非新话题。自2018年以来,“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几乎每年都会掀起一波讨论。
02
“死亡”原因:特色小镇没特色
特色小镇从“扎堆开建”到“批量倒闭”,最终沦为“空心镇”“鬼镇”,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最重要的前提——特色。
有的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产业结构、文化底蕴、项目定位、运行模式等方面先天不足,在创建中失去了特色。清一色的仿古建筑,添加几件老物件,再配一个略带古韵的名字,便敢冠以“历史文化古镇”,最后难免成为千篇一律的“旅游小吃一条街”。
此前,有网友改编的歌曲“小镇故事少,充满假和抄;看似一个样,吃喝差不多”,就唱出了一些特色小镇面临的尴尬和困境。
还有人形象地将种种乱象形容为特色小镇“八大凑”:
产品不够,“吃喝”来凑;产业不够,“房地产”来凑;形象不够,“穿衣戴帽”来凑;项目不够,“农作物”来凑;数量不够,“园区景区”来凑;景色不够,“挖湖造绿”来凑;活动不够,“节庆会展”来凑;资金不够,“PPP项目”来凑。
由于仓促上马、缺乏特色、业态单一、运营混乱、资金链断裂等种种原因,这些特色小镇既没有留住人气,也没有保住自己。
03
特色小镇何去何从?
事实上,国家层面对特色小镇存在的问题已有察觉。
2018年国家发改委对已公布的特色小镇进行优胜劣汰测评,2018年底,403个“全国特色小镇”整体更名为全国特色小城镇,419个“问题小镇”被淘汰整改。
《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也提到“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要以各省份为单元全面建立特色小镇清单,开展动态调整、优胜劣汰”。
当潮水退去,特色小镇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近年来,有关部门和各地通过正面激励与负面纠偏协同发力,特色小镇此前扩张过快、概念混淆、内涵不清等问题得到有效纠偏,开始走上理性发展轨道,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精品特色小镇在各地涌现。
如2019年浙江特色小镇以全省1.8%的建设用地面积,贡献了全省7.9%的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7.0%的税收收入。
特色小镇建设主体责任在各省级人民政府。目前很多省份已经从“抓数量”转向了“重质量”,对特色小镇进行清单管理、动态调整。
比如,今年3月,广东省对全省特色小镇建设“回头看”评价结果显示,有7个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为不合格,4个拟按规定淘汰并清退。
山东省2月份取消了3个小镇创建资格。
去年10月,浙江桐乡乌镇互联网小镇等4个小镇在考核中受到了警告,淳安千岛湖乐水小镇等4个小镇则被降格。
建设一个特色小镇不轻松,建好一个特色小镇更不容易。用业内人士的话说,特色小镇“难在产业上,苦在特色上,倒在房子上,差在文化上,死在市场上”。地方政府要积极打造具有排他性和独特性的“原生IP”,地方官员也要把它当做“百年老店”来规划建设,而非为官一任的政绩。
特色小镇建设
必须既重“形态”,更重“灵魂”
如此才能让越来越多的特色小镇
成长为经得起市场考验
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高质量发展平台
(四)“特色小镇死亡名单”给沉浸式文旅带来的警示
最近,一份“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在网络流传。文章称,不少特色小镇资金链断裂、商户逃离甚至沦为“空城”,至少有100个“文旅小镇”处于烂尾、倒闭状态。其中,“名单”提及的丽江雪山艺术小镇、常德德国小镇等,曾经都是“叫响”一时的“大手笔”。 对此,新华网发表评论表示,特色小镇从“扎堆开建”到“批量倒闭”,最终沦为“空心镇”“鬼镇”,表面看多是客流减少或项目烂尾所致,根本原因则是规划建设、产业结构、文化底蕴、项目定位、运行模式等方面先天不足。
“技术+需求+政策”,引爆沉浸式文旅
近年来,沉浸式产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随着夜间经济和夜间文旅的快速发展,沉浸式应用场景也延伸到夜间,引领夜间文旅发展潮流,沉浸式文旅产品、沉浸式夜游、沉浸式场景层出不穷。丰富的产品形态、多元的场景表现以及满满的科技感,让沉浸式体验成为网红打卡的热门,也是刺激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有效抓手。“沉浸式”成为夜间文旅项目在宣传上的“热词”。
沉浸式产业在文旅业的爆发,一方面是由于3D投影、裸眼3D、VR、AR等技术的进步以及体验式消费需求的兴起,另一方面是得益于政策的支持和推动。2019年8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政策中九条主要任务,三条与沉浸产业发展息息相关。该《意见》还明确提出,要“促进文化、旅游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和旅游消费内容”;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强调“引导和支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5G+4K/8K超高清、无人机等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发展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光影秀等产品,推动现有文化内容向沉浸式内容移植转化,丰富虚拟体验内容”;2021年3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加强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2021年3月25日,国家发改委等28部门印发《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在深入发展数字文化和旅游部分,提到“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
消费需求的驱动、技术的加持与政策的推动,使沉浸式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不管是相关企业还是项目都大幅增长。有数据调查显示,截至2019年12月10日,全国已有近1100家沉浸式核心企业,《幻境·2020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估算,2019年中国沉浸产业总产值达48.2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沉浸式文旅项目越来越多,品类越来越丰富,如沉浸式博物馆、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充分体现了文化+科技的魅力;沉浸式主题公园、沉浸式体验馆/密室、沉浸式灯光秀等,完美放大了旅游+科技的娱乐效果,尤其是沉浸式夜游产品,因其强烈的画面感和代入感,极具“身临其境”般互动和娱乐体验,深得游客宠爱。根据各公司公布的财务状况及创作者调查结果,初步估计2019年全球沉浸式戏剧规模约为2810万美元。体验式艺术博物馆的总市场价值约为2800万美元,并还在持续增长,俨然是一个千亿级市场。
投入大,同质化高,缺乏有效的运营模式
从沉浸式演艺到沉浸式展览,到沉浸式主题公园,再到最近大火的剧本杀,沉浸式文旅项目因其全新的体验,获得了年轻一代的青睐,逐渐成为年轻人时下流行的社交方式,并引发沉浸式文旅消费热潮。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推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沉浸式文旅街区、沉浸式文旅小镇、沉浸式文旅商综合体等,已逐渐成为消费升级的抓手。
·
(五)“特色小镇死亡名单”给沉浸式文旅带来的警示
原创 2021-04-29
最近,一份“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在网络流传。文章称,不少特色小镇资金链断裂、商户逃离甚至沦为“空城”,至少有100个“文旅小镇”处于烂尾、倒闭状态。其中,“名单”提及的丽江雪山艺术小镇、常德德国小镇等,曾经都是“叫响”一时的“大手笔”。 对此,新华网发表评论表示,特色小镇从“扎堆开建”到“批量倒闭”,最终沦为“空心镇”“鬼镇”,表面看多是客流减少或项目烂尾所致,根本原因则是规划建设、产业结构、文化底蕴、项目定位、运行模式等方面先天不足。 对比近几年沉浸式文旅产业的发展,其开局惊人的相似,让人不由自主地担忧,多年后是否也会出现一份沉浸式文旅项目的“死亡名单”。 “技术+需求+政策”,引爆沉浸式文旅
近年来,沉浸式产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随着夜间经济和夜间文旅的快速发展,沉浸式应用场景也延伸到夜间,引领夜间文旅发展潮流,沉浸式文旅产品、沉浸式夜游、沉浸式场景层出不穷。丰富的产品形态、多元的场景表现以及满满的科技感,让沉浸式体验成为网红打卡的热门,也是刺激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有效抓手。“沉浸式”成为夜间文旅项目在宣传上的“热词”。
沉浸式产业在文旅业的爆发,一方面是由于3D投影、裸眼3D、VR、AR等技术的进步以及体验式消费需求的兴起,另一方面是得益于政策的支持和推动。2019年8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政策中九条主要任务,三条与沉浸产业发展息息相关。该《意见》还明确提出,要“促进文化、旅游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和旅游消费内容”;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强调“引导和支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5G+4K/8K超高清、无人机等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发展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光影秀等产品,推动现有文化内容向沉浸式内容移植转化,丰富虚拟体验内容”;2021年3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加强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2021年3月25日,国家发改委等28部门印发《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在深入发展数字文化和旅游部分,提到“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
消费需求的驱动、技术的加持与政策的推动,使沉浸式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不管是相关企业还是项目都大幅增长。有数据调查显示,截至2019年12月10日,全国已有近1100家沉浸式核心企业,《幻境·2020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估算,2019年中国沉浸产业总产值达48.2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沉浸式文旅项目越来越多,品类越来越丰富,如沉浸式博物馆、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充分体现了文化+科技的魅力;沉浸式主题公园、沉浸式体验馆/密室、沉浸式灯光秀等,完美放大了旅游+科技的娱乐效果,尤其是沉浸式夜游产品,因其强烈的画面感和代入感,极具“身临其境”般互动和娱乐体验,深得游客宠爱。根据各公司公布的财务状况及创作者调查结果,初步估计2019年全球沉浸式戏剧规模约为2810万美元。体验式艺术博物馆的总市场价值约为2800万美元,并还在持续增长,俨然是一个千亿级市场。 投入大,同质化高,缺乏有效的运营模式
从沉浸式演艺到沉浸式展览,到沉浸式主题公园,再到最近大火的剧本杀,沉浸式文旅项目因其全新的体验,获得了年轻一代的青睐,逐渐成为年轻人时下流行的社交方式,并引发沉浸式文旅消费热潮。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推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沉浸式文旅街区、沉浸式文旅小镇、沉浸式文旅商综合体等,已逐渐成为消费升级的抓手。
但就当前而言,沉浸式文旅项目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遭遇投入大、同质化高,运营难度大等痛点。 首先,随着沉浸式产业的发展,沉浸式文旅项目的单体规模越来越大,再加上大量新科技手段的运用,所需投入非常大。以大型实景演出《大唐追梦》为例,绵延300亩的芙蓉湖就是演出剧场,观众乘坐古风游船泛舟看演出,融入到浪漫秀丽的山水情境之中,满眼皆是亭台楼阁、雕梁画栋,仿佛一瞬间走进了大唐盛世。多组可升降水幕景观艺术装置、多色激光投射、多维水喷泉设备、雾森系统、建筑投影、沉浸式环绕音响等现代科技手段,辅以透明“冰屏”,舞台效果十分惊艳,令观众如梦如幻。不管是其中的实景,还是各种技术设备、科技手段,投入均不菲。另外,据了解,迪士尼乐园2019年新开的《银河边缘》主题乐园的沉浸式项目投资达10亿美元。
缺乏有效的新型运营模式作为支撑,以致入不敷出,生存堪忧。据了解,当前大多的沉浸式项目仍保留以往的“门票经济”模式,使得沉浸式项目成为孤立的文化项目,投入与产出严重不成正比。以沉浸式演出为例,大多还是以往那种以单一的一台演出或一个演艺产品为核心,来带动周边及上、下游产业发展的模式。有数据统计显示,每年有300多台的旅游演出,但能实现盈利的却非常少,几大好项目占据30%以上的票房,其他大多处于小、散、弱的状态,全年演出收入不到一千万。
第三,虽然沉浸式夜游项目颠覆了传统夜游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娱乐和消费体验,但在设计理念和文化内容的挖掘等方面仍存在创意不足、文化体验感弱等问题。很多沉浸式体验项目,并没有根据当地及景区的实际情况,挖掘历史文化故事,打造独特IP,多是简单拼凑和嫁接,项目雷同度高,缺少故事性和内涵。再加上大量运用科技手段炫酷,外表看起来高大上,实则“形式华丽,内容空洞”。犹如将一个没有剧情和笑点的剧本抛给了观众,完全没有文化的同步和情感的共鸣,让这些沉浸式体验发给游客的体验感极差,复游率非常低。
一个真正能够提供沉浸式体验的项目,在场景设计、道具细节、互动感、故事线等方面都要求做到极致,整个情节需要环环相扣,游客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亲历者甚至是剧情的决定者。
每一个沉浸式项目,都需充分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打造独特的IP。以国外经典的公园沉浸式夜游阿寒摩周国立公园KAMUY LUMINA为例:
2019年,Moment Factory结合阿寒湖森林丰富的自然风光与北海道土著阿伊努人的文化,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体验——“KAMUY LUMINA”,让游客能以全新的方式和视角在日本的阿寒摩周国家公园进行一场奇幻森林冒险旅程。
项目以当地传说中的森林幽灵-Kamuy命名,讲述了关于猫头鹰寻找使者来拯救陷入困境中人们的故事。可爱又迷人的故事角色和其中蕴含着的古老的智慧,通过沉浸式多媒体的形式被无缝地嵌入到阿肯湖沿岸的森林中,游客沉浸在一个充满奇幻景色的光影森林世界中,从当地的传统歌曲中汲取灵感,通过用棍子有节奏的敲击,与森林里的光影和多媒体视觉进行互动,在惊险与神奇的感官交织中完成他们奇幻的冒险之旅。同时,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对当地动植物的影响,项目团队结合了当地环境和旅游的需求,还专门定制了一系列的技术来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项目以当地传说中的森林幽灵-Kamuy命名,讲述了关于猫头鹰寻找使者来拯救陷入困境中人们的故事。可爱又迷人的故事角色和其中蕴含着的古老的智慧,通过沉浸式多媒体的形式被无缝地嵌入到阿肯湖沿岸的森林中,游客沉浸在一个充满奇幻景色的光影森林世界中,从当地的传统歌曲中汲取灵感,通过用棍子有节奏的敲击,与森林里的光影和多媒体视觉进行互动,在惊险与神奇的感官交织中完成他们奇幻的冒险之旅。同时,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对当地动植物的影响,项目团队结合了当地环境和旅游的需求,还专门定制了一系列的技术来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项目以当地传说中的森林幽灵-Kamuy命名,讲述了关于猫头鹰寻找使者来拯救陷入困境中人们的故事。可爱又迷人的故事角色和其中蕴含着的古老的智慧,通过沉浸式多媒体的形式被无缝地嵌入到阿肯湖沿岸的森林中,游客沉浸在一个充满奇幻景色的光影森林世界中,从当地的传统歌曲中汲取灵感,通过用棍子有节奏的敲击,与森林里的光影和多媒体视觉进行互动,在惊险与神奇的感官交织中完成他们奇幻的冒险之旅。同时,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对当地动植物的影响,项目团队结合了当地环境和旅游的需求,还专门定制了一系列的技术来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演艺《一路有戏》的总导演曾说过,完整的沉浸是由场景沉浸、故事沉浸、角色沉浸三步构成,普通的产品只是做到了场景沉浸,极个别先锋剧做到了故事沉浸,最难的就是角色沉浸,因为它能够让观众真正实现角色化、人物化。
从一些成功的经典沉浸式夜游案例看,沉浸式文旅项目需要从人文内涵、历史故事、民俗传说等文化中挖掘故事,扎扎实实进行艺术创作,打造独特的主题IP,同时,通过不一样的行进方式以及不同的交互方式,使游客在不同的维度,不同的时空实现立体互动,使游客真正沉浸于故事产生的时空当中,随着故事情节步步前进,身临其境地经历故事发展的全过程,完成沉浸式最重要的角色沉浸。
从特色小镇的成长来看,重点在于找准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模式、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打造具有排他性和独特性的“原生IP”,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而对于沉浸式文旅项目,只有深入挖掘其中的历史文化,打造独特IP,再通过“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身临其境的科技+深度参与的互动”让游客真正沉浸其中,通过自身确切的经历与项目产生共鸣和情感联系,才可能造就爆火的沉浸式文旅项目。
此外,如何从“门票经济”转到“场景消费运营”,借助沉浸式项目,串联餐饮、住宿、文创等各类经营业态,让景区商业情景化,是未来沉浸式景区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打造独特的文旅IP及探索新型有效的沉浸式项目运营模式,是沉浸式文旅项目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沉浸式景区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课题。这是“特色小镇死亡名单”给沉浸式文旅带来的最大警示。
(六)“复制+粘贴”有用吗?陕西这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告诉你答案
陕西法制网2021-06-03 11:26
商户,一家没有,巷道,垃圾堆积,景区,荒草丛生......
起初,我们都以为自己搞错了。在陕西旅游如此火热的今天,这样的场景是极为罕见的。但是,当我们从瓦砾和废墟中走过时,才意识到,这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
2020年4月,正在进行拆除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新华社 李亚楠 摄
近几年,陕西打着“特色小镇”名头的网红景区,正在快速消亡。
似乎,“复制+粘贴”,快速批量建造小镇,再赋予一个故事——管它是不是真的,这招不灵了。以陈忠实文学作品《白鹿原》为背景诞生的陕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号称投资3.5亿,开业当天曾接待游客12万人次,现在门庭冷落,不得不拆除。
2017年,富平和仙坊景区,曾经热闹的街区如今空无一人。图片来源:浪西安浪
根据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报告》显示,陕西全省乡村旅游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二。作为乡村旅游的代表——袁家村,在短短10多年间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奇迹,而自这之后,这些所谓的“特色小镇”以令人始料不及的速度站上了风口。
但模仿者的下场一般都不好——它们大多“批量倒闭”,最终沦为“鬼镇”。这背后的原因,也值得我们反思。
陕西这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值得警惕
特色小镇这个词起源于浙江,2014年首次被提及,随后,国内很多地方为了搞活县乡一级的经济发展开始效仿,于是各种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自从陕西乡村旅游的代表作——袁家村打出一片天地后,各路资本的一场“复制+粘贴”运动便轰轰烈烈的开始了,富平何仙坊、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礼泉县官厅村......这些曾经红极一时的特色小镇,现在悉数没了踪影。
据数据统计,截止2016年,陕西已经打造97个旅游特色名镇和15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那么,它们的结局如何?在2021年的今天,我们搜集了一份陕西“特色小镇死亡名单”(不完全统计),看看曾经的网红小镇,如今落得何种下场:
礼泉官厅民俗村:距离袁家村不过1000米的官厅民俗村,正是袁家村众多的模仿者之一。尽管这里与风生水起、红红火火的袁家村近在咫尺,却宛如两个世界。与袁家村车水马龙的阵势相比,这里门可雀罗,冷冷清清,如此大的投资,直面现状,令人唏嘘。
富平和仙坊景区:从2017年开始,和仙坊景区两旁的街道,没有了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热闹,商家迷茫的眼神,也无所适从。到2021年,和仙坊已被政府查封,法人也因另一起诈骗刑事案件被西安警方抓捕。
三原张家窑民俗村:原本于2016年开园,但由于基础设施不到位等原因,开园时间一推再推,直到关门都没有开园,也没有对外宣传过,因后期各种土地纠纷和管理等问题,如今空无一人,残破不堪的景象令人吃惊。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与开业之初的火爆相比,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结局却相当反转,2019年,据蓝田县白鹿原管委会统计,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每天游客不足千人,许多商家关门大吉。2019年8月,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暂停营业。
礼泉东黄小镇:2015年10月开业,2016年8月商户便成批关门,整个小镇来得气势汹汹,走得脚步匆匆。如今的东黄小镇,各条街道两侧的商店全部大门紧锁。入口处舞台周围凌乱的桌椅和废弃的搭建工具,显示出这里已许久没有游客到来。
蒲城重泉古镇:重泉古镇位于蒲城县孙镇,到2017年为止开业近2年,周末还有一些人气,平日人气较差。曾经红红火火的民俗村,如今却成了冰冷的寂寞古镇,冷清的街道上只有稀拉拉的游人,商铺关闭过半,仿古建筑无人观看,不禁让人感到可惜。
奇怪了 特色小镇为何“高开低走”
经营得好的民俗村,像磁铁一样吸引游客,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而经营不善的民俗村,与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一样,正在经受市场的洗礼和淘汰。
礼泉东黄小镇、蒲城重泉古镇、富平和仙坊景区、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这些投资巨大的项目,起初“看起来很美”,但后来却“高开低走”,最终落得一个人去楼空的下场。
用陕西乡村旅游某一位从业者的话来说,陕西众多的民俗村当中,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的小吃城而已,除了环境不太一样,价格贵一点,而且,这些民俗村中的所谓“美食”和“小吃”的味道有时候还真的不如城里的小吃城。
此外,这些“特色小镇”还有一个特点,便是清一色的仿古建筑,几件叫不上名字的老物件——甚至可能是网上买来的,再配一个略带古韵的名字,便敢冠以“历史文化古镇”,当然,这些小镇的最终的结局统统变成了郊区“小吃城”。
2020年4月,正在进行拆除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新华社 李亚楠 摄
举个例子,看看白鹿原民俗村,借着电视剧《白鹿原》热播,不到一年,一座白鹿原就出现了三家民俗村,除了同质扎堆问题严重,在这里,更是找不到任何历史文化底蕴。
先说美食,这里到处都是“白鹿原老酸奶”“黑娃铁板鱿鱼”“田小娥粉汤羊血”,陕西的美食,在这里不过是“换了个皮”继续卖——并且价格更高。
当然,游客在这里更是找不到《白鹿原》书中描绘的场景,因此必然无法见到关中文化与当地民俗,见到的只是急功近利的商业化经营。尽管这里日接待游客量一度达到12万人次——我想这些人绝对不会再来第二次。
不去对接用户需求,深入挖掘当地的优势项目,总想照搬照抄、东拼西凑走捷径,结果只能是败光人气,运营几年便草草收场了事。
讲真的 别把特色小镇“玩坏了”
中国人向来有一个特点,一些人见到某项事物有利可图,于是,便一拥而上(个人意见)。特色小镇的打造不是跟风赶时髦,更不是“请客吃饭”,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唯有拿出耐心和创意,一砖一瓦去建设、一草一木去培育。
因此,打造“特色小镇”,成事在人,也在于魂。
前者在于如何做好收入分配,让参与特色小镇建设与运营者充分调动积极性——这也是特色小镇商贩们最关注的问题。以袁家村为例,一个只有62户286人的小村庄,却屡创奇迹——2020年,全村实现销售额10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0万元,酸奶合作社年产值达到3000多万元,有的村民1万元入股了粉条合作社,年底就拿到了9100元的分红。生意如此红火,这是为何?
礼泉县袁家村
袁家村党总支副书记师馨一曾在采访中给出答案。“村里通过制度设计,把农民培养成经营主体,用股份合作的方式,调节收入分配,把所有村民的利益绑到一块,大家都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村民自我管理,比专职的运营团队管理更有效。”师馨一说。
通过合作社调节收入分配,在保障集体利益的同时,兼顾每家每户利益,最大限度地激发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袁家村“一人富不算富,共走致富路”成为可能。
后者更要注重特色小镇的“灵魂”,同质化严的特色小镇,游客去了品尝的美食和旅游体验几乎是一样的,只不过换了一个地方而已。这样一味的东施效颦,不仅没有可持续发展,最终的结果也只能一地鸡毛,负债累累。
不去亲身体验,只做简单的“复制+粘贴”,游客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是为了体验特色小镇的魅力,结果,就这?这样的生意能长久才怪。不论是企图借文化之名捞快钱的开发商,亦或是为追求政绩盲目跟风的地方政府,都应该反思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
意大利五渔村
以享誉全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意大利五渔村为例——也是乡村旅游的终极“目的地”。它的旅游发展途径也值得我们学习,例如,五渔村的村民以种植葡萄为特色路线,发展葡萄酒产业,经过几百年的时间积淀,悬崖边的建筑式样、梯田式的农业种植、以“五渔村”命名的葡萄酒逐渐成为了当地文化烙印。这里的色、香、味俱全,吸引着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同时,也带给艺术家创作灵感,成为雕塑中和油画里的情节溯源。
五渔村,通过文化元素串联起的一整部旅游印象,加深了游客对于目的地形象的整体认知,让五渔村成为了世界知名的旅游打卡地。
礼泉县袁家村
因此,建设运营特色小镇,要在找准特色小镇发展定位、模式、机制等基础上,积极打造具有排他性和独特性的“原生IP”,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地方政府,开发商要把它当做“百年老店”来规划建设,而非为官一任的政绩,或是抱着捞一波快钱就走人的心态。
实际上,国家对特色小镇存在的问题已有察觉,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2021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统一实行清单管理,开展动态调整、优胜劣汰。将企图“浑水摸鱼”的所谓“特色小镇”打扫出局,也给那些“投机倒把”者警示纠偏。
最后,我想用法国这座小镇的故事来作为文章结尾:
1614年,格拉斯的农民们,开始种植各种香料花卉,随着王室大量使用香水,香水业日渐兴隆......
1730年,法国第一家香精香料生产公司诞生于格拉斯市。从此,香水业在格拉斯落地生根......
1840年,当合成香料诞生在这里的时候,格拉斯赢得了“世界香水之都”的称号......
这是法国格拉斯——一座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镇,
(七)重庆瞭望 | 特色小镇不该沦为“僵尸小镇”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杜铠兵
2024-07-11 07:39
小镇故事多,有喜也有忧。
日前有媒体在湖南调查发现,当地斥巨资打造的桃花源小镇已经成为“空城”,数百名投资者的资金打了水漂;吉林农安县2020年宣称要建“君子兰特色小镇”,4年以来征占大量黑土地,却只见高档别墅不见特色产业。
近年来,特色小镇一度成为文旅产业领域的热词,不少地方掀起“小镇热”。整体来看,有的特色小镇蒸蒸日上,迅速成长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有的小镇却名存实亡,成为老百姓唾弃的“短命小镇”“问题小镇”“僵尸小镇”……
特色小镇一端连着城市,一端连着乡村。如何拯救这些“短命小镇”,盘活“僵尸小镇”相关资源,让特色小镇重焕生机与活力,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民生课题。
特色小镇,正在成为文旅市场的“新宠”。
在乡村游、周边游持续升温的背景下,不少游客青睐到小镇转一转。在江西赣州,会昌戏剧小镇今年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360万人次,单日最高游客超20万人次;在广东广州,主打康养旅游的派潭镇去年接待游客约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亿元;在浙江宁波,海边小镇强蛟镇去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5500万元……
从2016年国家部委密集出台文件支持特色小镇发展开始,特色小镇在全国“遍地开花”。仅住建部正式发布的第一批、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中,就有超过400个小镇榜上有名。
客观来看,特色小镇的带动能力有目共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镇“多多益善”。有专家认为,特色小镇是促进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浙江为例,在2022年,浙江特色小镇总产出达1.98万亿元,同时还集聚了一大批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企业。
然而频频爆雷的“问题小镇”又不时提醒我们,必须及时对错误方向进行纠偏,跳出“死亡陷阱”。小镇故事多,但绝不应该是靠“凑”得来的。当下小镇发展已进入转段迭代的关键期,迫切需要从增量思维转向存量思维,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早在前几年,网络上就曾流出过一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指出数十个特色小镇资金链断裂、商户逃离,甚至沦为“空城”“鬼镇”,处于烂尾、倒闭状态。
而由近日接连被曝光的“桃花源小镇”“君子兰特色小镇”情况来看,这份所谓的“死亡名单”可能还在持续增加。
找准“出血点”,才能及时对症施治。
我国特色小镇建设整体起步较晚、经验有限,部分地方在建设过程中一哄而上,导致“跑偏走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千镇一面”,特色小镇没有特色。“不去会后悔,去了更后悔”正是不少游客对小镇文旅的真实体验。到处“撞脸”的仿古建筑,千篇一律的小吃街以及10元小商品店,让很多小镇充斥着“塑料感”、廉价感。就现状来看,各地花大价钱打造的各种文旅小镇、产业小镇数不胜数,但能够称得上特色小镇的依然“凤毛麟角”。
同质化的发展模式是特色小镇的突出问题,一些小镇盲目跟风,“东施效颦”,不仅造成同质化竞争的市场饱和问题,也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甚至一些小镇在改造建设过程中丢失了原有的人情味和烟火气,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徒有其表”,特色小镇“只生不养”成空壳。仿古建筑不等于特色小镇,高楼大厦也不等于特色小镇。面对轰轰烈烈的建设热潮,一些地方将特色小镇搞成了“面子工程”“政绩工程”,重地产轻产业、重开发轻管理、重商业轻文化的问题普遍存在,更有地方借“小镇”之名,行“圈地”之实。
以近日被曝光的吉林农安县“君子兰特色小镇”为例,原本肥沃的黑土地上建起了合院、叠拼等高档别墅住宅,却见不到任何特色产业,更没有君子兰种植基地。此前承诺让村民“就地城镇化”的楼房建设也已半途搁置,仍有400多户村民未上楼安置,小镇“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
“龙头蛇尾”,小镇发展后劲不足,“躺平摆烂”。一些特色小镇上马时高举高打,很快就偃旗息鼓,好景不长。究其根本,是发展理念和建设逻辑不到位。
“筑巢引凤”是目前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常见模式,对于一些资源禀赋突出、产业基础良好的小镇而言,适当的开发建设有助于其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但是,部分地方“颠倒主次”,一味设想先建小镇、后引产业,忽略了资源配套、区位条件等关键因素,非但没能招来优质企业这只“凤凰”,还导致开发建设进退两难,落得“一地鸡毛”。
▲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的陶然居瓦屋小寨,当地村民身着民族服装准备迎候游客到来。记者 李贺 摄/新华社
特色小镇是一本“好经”,关键要看怎么念。
从规划入手,切忌头脑发热,盲目跟风上马。正如巴菲特所说,“别人贪婪时我恐惧”,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小镇文旅市场,想要从中“分一杯羹”绝非易事。更何况,一个个“短命小镇”的例子已经敲响了警钟。
特色小镇建设,一定要三思而后行。特色小镇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不能指望“泼天富贵”,不能简单照搬照抄,而是要理性评估自身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进行科学严谨的规划设计,对特色小镇项目严格审批,在找准自身竞争优势和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推动小镇产业、功能、形态和体制机制升级。
从特色上突破,要么出彩,要么出局。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特色,就是小镇发展的“灵魂”。针对当地特色产业开展提质增效、延链强链,同时传承和创新小镇在地文化,打造独具辨识度的特色小镇IP,才能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在浙江乌镇,小镇通过“嵌入式开发”,在保留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打造出极具生态特色与地方产业特色的小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
在重庆黄桷坪艺术特色小镇,原创艺术和创意设计让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打卡”,同时吸引了大批艺术家、文化机构入驻,就地延伸发展出艺术培训、艺术品展览交易等活跃的新业态。
向可持续发展迈步,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有时候,慢就是快。从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特色小镇建设,欲速则不达,其培育过程一定是长期的,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靠行政手段命令不来,靠钱也砸不出来。
一方面,要大力盘活资源,将产业、人才等要素“引进来”。“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这是《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中,对特色小镇发展定位的要求。特色小镇必须坚持“产业立镇”“内容为王”,撇去过去重地产轻产业、重营销轻运营的泡沫,为企业和人才入驻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另一方面,也要坚持优胜劣汰的市场原则,让“问题小镇”淘汰出局。特色小镇不能一味靠地方“输血”,其能够走多远,理应由市场决定。《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也提到,要“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以各省份为单元全面建立特色小镇清单,开展动态调整、优胜劣汰”。
完善特色小镇准入和退出机制,及时清退没有盘活空间和生存能力的“僵尸小镇”,倒逼特色小镇转型升级,才是及时“止血”、切断“吸血”、鼓励“造血”的有效举措。
小镇不小,大有可为。特色小镇在我国的发育水平尚小且新,在走向“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强”的道路上,谁都有可能成为“黑马”。
(八)沉浸式体验既不是科技炫酷,也不是演员表演炫魅,更不是主题游街
现在沉浸式体验概念非常不清晰,非常泛化,非常内卷。有的把科技炫酷做成了沉浸式体验的噱头,有的把泛化的场景做为沉浸式体验的噱头,有的把演员主题表演,主题游街做成了沉浸式体验的噱头。其实跟沉浸式体验一毛钱关系也没有。沉浸式体验的真正核心,就是让游人在主题文化场景中深入体验,极致体验,超级体验。这种主题文化场景是有主题文化独特内容IP形成的,这种主题文化场景是有主题文化独特内容情境构成的,这种主题文化场景是有主题文化独特氛围构成的。也就是给游人、游客提供了一个体验景区主题文化的空间,让游人尽情的体验景区的主题文化,让游人极致的体验景区的主题文化。这样才能让游人真正体验到景区的主题文化。现在的景区把游人的主题文化体验排斥掉了,让游人被动的接受高科技的炫酷的刺激,让游人被动的接受景区演员的节目表演,让游人被动的在泛化的场景中被动的体验,让游人被动的接受景区的主题游街,主题拉街。表面看游人人山人海,但是挣的钱还不够给演员开资。就像大唐不夜城60个亿的投资,一年才赚38万。世界上从来没有这样赔钱的买卖,而我们还做的不亦乐乎。
实际上沉浸式体验是赚大钱的,包括游人租服装的产业,游人化妆的产业,游人租摄影师的产业,游人体验场景后期制作的产业,游人场景播发的产业,游人场景体验流量经济的产业。都是旅游的新产业,新场景,新赛道。而我们却把沉浸式体验变成了一个大筐,什么都往里装。把沉浸式体验变成了一个噱头,真正的钱没有挣到。所以导致文化旅游产业全面赔钱,张家界一年赔6000万,各旅游景区都在赔钱。所以这一切都是在沉浸式体验上犯了颠覆性的错误!
文章来自旅游网
2024年6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