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色小镇死亡名单”给沉浸式文旅带来的警示
2023年02月14日 08:43 北京
一份“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在网络流传。文章称,不少特色小镇资金链断裂、商户逃离甚至沦为“空城”,至少有100个“文旅小镇”处于烂尾、倒闭状态。其中,“名单”提及的丽江雪山艺术小镇、常德德国小镇等,曾经都是“叫响”一时的“大手笔”。 对此,新华网发表评论表示,特色小镇从“扎堆开建”到“批量倒闭”,最终沦为“空心镇”“鬼镇”,表面看多是客流减少或项目烂尾所致,根本原因则是规划建设、产业结构、文化底蕴、项目定位、运行模式等方面先天不足。
(二)特色小镇沦为“鬼镇” 这份“死亡名单”是警钟
中国青年网2021-04-21 13:03
最近,一份“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在网络流传。文章称,不少特色小镇资金链断裂、商户逃离甚至沦为“空城”,至少有100个“文旅小镇”处于烂尾、倒闭状态。典型的案例是投资3.5亿的陕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开业后人气一路下滑,不得不拆除。
2016年,国家相关部委决定联合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特色小镇很快就呈现“遍地开花”之势。多地纷纷出台创建标准、评选办法等指导性文件,有的地方甚至提出利用三五年时间打造100个特色小镇,并以“世界一流水平”为建设标准。
清晰的目标和较高的定位,的确培育出了一批有独特性、竞争力、影响力的标杆小镇,但难以为继的也不在少数。“死亡名单”中提及的丽江雪山艺术小镇、常德德国小镇等,曾经都是“叫响”一时的“大手笔”,如今让人不胜唏嘘。
特色小镇从“扎堆开建”到“批量倒闭”,最终沦为“空心镇”“鬼镇”,表面看多是客流减少或项目烂尾所致,根本原因则是规划建设、产业结构、文化底蕴、项目定位、运行模式等方面先天不足。
有的特色小镇,在创建中失去了“特色”。清一色的仿古建筑,添加几件老物件,再配一个略带古韵的名字,便敢冠以“历史文化古镇”,最后难免成为千篇一律的“旅游小吃一条街”。此前,有网友改编的歌曲“小镇故事少,充满假和抄;看似一个样,吃喝差不多”,就唱出了一些特色小镇面临的尴尬和困境。
更有甚者,一些地方自认为特色不够,还把种植养殖业作为特色小镇项目进行申报,或直接让房地产成特色小镇建设的绝对主角,实质上变成了打造“特色别墅小镇”。
回过头看,当年《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的基本原则,第一条便是“坚持突出特色”,明确提出要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千镇一面。以此来看,特色小镇建设跑偏,也是一些地方官员盲目跟风、追求政绩的官僚主义、机会主义作祟的结果。
事实上,国家层面对特色小镇存在的问题已有察觉,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比如,2018年国家发改委对已公布的特色小镇进行优胜劣汰测评,2020年国家发改委通报了特色小镇建设的典型经验和警示案例,《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也提到“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要以各省份为单元全面建立特色小镇清单,开展动态调整、优胜劣汰”。
特色小镇建设的痛点和难点在于,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运营难度大,因此地方政府要在找准特色小镇发展定位、模式、机制等基础上,积极打造具有排他性和独特性的“原生IP”,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地方官员要把它当做“百年老店”来规划建设,而非为官一任的政绩。
除了对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财政投入感到惋惜,特色小镇”批量倒闭”让人觉得痛心之处还在于,如果规划科学、建设得当,它原本可以成为产城融合、跨界融合的典范,有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入“十四五”时期,我们更需要把特色小镇建设和乡村振兴有效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政府、市场“两只手”,找准产业融合点,推动特色小镇走上“理性发展轨道”。(评论员赵倩)
(三)“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又现,它们为何上榜?
媒体:农视网 2021-04-24 09:55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份
“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
指出不少特色小镇
资金链断裂、商户逃离
甚至沦为“空城”“鬼镇”
至少有100个“文旅小镇”
处于烂尾、倒闭状态
例如
投资3.5亿的陕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
开业后人气一路下滑
不得不拆除
……
网传特色小镇死亡名单
01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诞生之初,被给予着厚望。
2016年,国家相关部委决定联合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很快,特色小镇就呈现“遍地开花”之势。多地纷纷出台创建标准、评选办法等指导性文件,有的地方甚至提出利用三五年时间打造100个特色小镇。
各地出台的特色小镇建设政策
建设特色小镇的好处显而易见:在小空间内集聚了特色产业和先进要素,布局方式和发展建设模式灵活,是一种快速系统集成的有益探索,在聚人才、聚产业、聚人气等方面具有相当优势,可以有效带动投资和消费。
清晰的目标和较高的定位,的确培育出了一批有独特性、竞争力、影响力的标杆小镇。但难以为继的也不在少数,“死亡名单”中提及的丽江雪山艺术小镇、常德德国小镇等,曾经都是“叫响”一时的“大手笔”,如今让人不胜唏嘘。
这个问题其实并非新话题。自2018年以来,“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几乎每年都会掀起一波讨论。
02
“死亡”原因:特色小镇没特色
特色小镇从“扎堆开建”到“批量倒闭”,最终沦为“空心镇”“鬼镇”,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最重要的前提——特色。
有的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产业结构、文化底蕴、项目定位、运行模式等方面先天不足,在创建中失去了特色。清一色的仿古建筑,添加几件老物件,再配一个略带古韵的名字,便敢冠以“历史文化古镇”,最后难免成为千篇一律的“旅游小吃一条街”。
此前,有网友改编的歌曲“小镇故事少,充满假和抄;看似一个样,吃喝差不多”,就唱出了一些特色小镇面临的尴尬和困境。
还有人形象地将种种乱象形容为特色小镇“八大凑”:
产品不够,“吃喝”来凑;产业不够,“房地产”来凑;形象不够,“穿衣戴帽”来凑;项目不够,“农作物”来凑;数量不够,“园区景区”来凑;景色不够,“挖湖造绿”来凑;活动不够,“节庆会展”来凑;资金不够,“PPP项目”来凑。
由于仓促上马、缺乏特色、业态单一、运营混乱、资金链断裂等种种原因,这些特色小镇既没有留住人气,也没有保住自己。
03
特色小镇何去何从?
事实上,国家层面对特色小镇存在的问题已有察觉。
2018年国家发改委对已公布的特色小镇进行优胜劣汰测评,2018年底,403个“全国特色小镇”整体更名为全国特色小城镇,419个“问题小镇”被淘汰整改。
《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也提到“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要以各省份为单元全面建立特色小镇清单,开展动态调整、优胜劣汰”。
当潮水退去,特色小镇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近年来,有关部门和各地通过正面激励与负面纠偏协同发力,特色小镇此前扩张过快、概念混淆、内涵不清等问题得到有效纠偏,开始走上理性发展轨道,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精品特色小镇在各地涌现。
如2019年浙江特色小镇以全省1.8%的建设用地面积,贡献了全省7.9%的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7.0%的税收收入。
特色小镇建设主体责任在各省级人民政府。目前很多省份已经从“抓数量”转向了“重质量”,对特色小镇进行清单管理、动态调整。
比如,今年3月,广东省对全省特色小镇建设“回头看”评价结果显示,有7个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为不合格,4个拟按规定淘汰并清退。
山东省2月份取消了3个小镇创建资格。
去年10月,浙江桐乡乌镇互联网小镇等4个小镇在考核中受到了警告,淳安千岛湖乐水小镇等4个小镇则被降格。
建设一个特色小镇不轻松,建好一个特色小镇更不容易。用业内人士的话说,特色小镇“难在产业上,苦在特色上,倒在房子上,差在文化上,死在市场上”。地方政府要积极打造具有排他性和独特性的“原生IP”,地方官员也要把它当做“百年老店”来规划建设,而非为官一任的政绩。
特色小镇建设
必须既重“形态”,更重“灵魂”
如此才能让越来越多的特色小镇
成长为经得起市场考验
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高质量发展平台
(四)重庆瞭望 | 特色小镇不该沦为“僵尸小镇”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杜铠兵
2024-07-11 07:39
小镇故事多,有喜也有忧。
日前有媒体在湖南调查发现,当地斥巨资打造的桃花源小镇已经成为“空城”,数百名投资者的资金打了水漂;吉林农安县2020年宣称要建“君子兰特色小镇”,4年以来征占大量黑土地,却只见高档别墅不见特色产业。
近年来,特色小镇一度成为文旅产业领域的热词,不少地方掀起“小镇热”。整体来看,有的特色小镇蒸蒸日上,迅速成长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有的小镇却名存实亡,成为老百姓唾弃的“短命小镇”“问题小镇”“僵尸小镇”……
特色小镇一端连着城市,一端连着乡村。如何拯救这些“短命小镇”,盘活“僵尸小镇”相关资源,让特色小镇重焕生机与活力,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民生课题。
特色小镇,正在成为文旅市场的“新宠”。
在乡村游、周边游持续升温的背景下,不少游客青睐到小镇转一转。在江西赣州,会昌戏剧小镇今年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360万人次,单日最高游客超20万人次;在广东广州,主打康养旅游的派潭镇去年接待游客约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亿元;在浙江宁波,海边小镇强蛟镇去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5500万元……
从2016年国家部委密集出台文件支持特色小镇发展开始,特色小镇在全国“遍地开花”。仅住建部正式发布的第一批、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中,就有超过400个小镇榜上有名。
客观来看,特色小镇的带动能力有目共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镇“多多益善”。有专家认为,特色小镇是促进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浙江为例,在2022年,浙江特色小镇总产出达1.98万亿元,同时还集聚了一大批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企业。
然而频频爆雷的“问题小镇”又不时提醒我们,必须及时对错误方向进行纠偏,跳出“死亡陷阱”。小镇故事多,但绝不应该是靠“凑”得来的。当下小镇发展已进入转段迭代的关键期,迫切需要从增量思维转向存量思维,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早在前几年,网络上就曾流出过一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指出数十个特色小镇资金链断裂、商户逃离,甚至沦为“空城”“鬼镇”,处于烂尾、倒闭状态。
而由近日接连被曝光的“桃花源小镇”“君子兰特色小镇”情况来看,这份所谓的“死亡名单”可能还在持续增加。
找准“出血点”,才能及时对症施治。
我国特色小镇建设整体起步较晚、经验有限,部分地方在建设过程中一哄而上,导致“跑偏走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千镇一面”,特色小镇没有特色。“不去会后悔,去了更后悔”正是不少游客对小镇文旅的真实体验。到处“撞脸”的仿古建筑,千篇一律的小吃街以及10元小商品店,让很多小镇充斥着“塑料感”、廉价感。就现状来看,各地花大价钱打造的各种文旅小镇、产业小镇数不胜数,但能够称得上特色小镇的依然“凤毛麟角”。
同质化的发展模式是特色小镇的突出问题,一些小镇盲目跟风,“东施效颦”,不仅造成同质化竞争的市场饱和问题,也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甚至一些小镇在改造建设过程中丢失了原有的人情味和烟火气,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徒有其表”,特色小镇“只生不养”成空壳。仿古建筑不等于特色小镇,高楼大厦也不等于特色小镇。面对轰轰烈烈的建设热潮,一些地方将特色小镇搞成了“面子工程”“政绩工程”,重地产轻产业、重开发轻管理、重商业轻文化的问题普遍存在,更有地方借“小镇”之名,行“圈地”之实。
以近日被曝光的吉林农安县“君子兰特色小镇”为例,原本肥沃的黑土地上建起了合院、叠拼等高档别墅住宅,却见不到任何特色产业,更没有君子兰种植基地。此前承诺让村民“就地城镇化”的楼房建设也已半途搁置,仍有400多户村民未上楼安置,小镇“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
“龙头蛇尾”,小镇发展后劲不足,“躺平摆烂”。一些特色小镇上马时高举高打,很快就偃旗息鼓,好景不长。究其根本,是发展理念和建设逻辑不到位。
“筑巢引凤”是目前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常见模式,对于一些资源禀赋突出、产业基础良好的小镇而言,适当的开发建设有助于其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但是,部分地方“颠倒主次”,一味设想先建小镇、后引产业,忽略了资源配套、区位条件等关键因素,非但没能招来优质企业这只“凤凰”,还导致开发建设进退两难,落得“一地鸡毛”。
▲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的陶然居瓦屋小寨,当地村民身着民族服装准备迎候游客到来。记者 李贺 摄/新华社
特色小镇是一本“好经”,关键要看怎么念。
从规划入手,切忌头脑发热,盲目跟风上马。正如巴菲特所说,“别人贪婪时我恐惧”,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小镇文旅市场,想要从中“分一杯羹”绝非易事。更何况,一个个“短命小镇”的例子已经敲响了警钟。
特色小镇建设,一定要三思而后行。特色小镇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不能指望“泼天富贵”,不能简单照搬照抄,而是要理性评估自身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进行科学严谨的规划设计,对特色小镇项目严格审批,在找准自身竞争优势和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推动小镇产业、功能、形态和体制机制升级。
从特色上突破,要么出彩,要么出局。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特色,就是小镇发展的“灵魂”。针对当地特色产业开展提质增效、延链强链,同时传承和创新小镇在地文化,打造独具辨识度的特色小镇IP,才能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在浙江乌镇,小镇通过“嵌入式开发”,在保留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打造出极具生态特色与地方产业特色的小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
在重庆黄桷坪艺术特色小镇,原创艺术和创意设计让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打卡”,同时吸引了大批艺术家、文化机构入驻,就地延伸发展出艺术培训、艺术品展览交易等活跃的新业态。
向可持续发展迈步,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有时候,慢就是快。从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特色小镇建设,欲速则不达,其培育过程一定是长期的,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靠行政手段命令不来,靠钱也砸不出来。
一方面,要大力盘活资源,将产业、人才等要素“引进来”。“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这是《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中,对特色小镇发展定位的要求。特色小镇必须坚持“产业立镇”“内容为王”,撇去过去重地产轻产业、重营销轻运营的泡沫,为企业和人才入驻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另一方面,也要坚持优胜劣汰的市场原则,让“问题小镇”淘汰出局。特色小镇不能一味靠地方“输血”,其能够走多远,理应由市场决定。《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也提到,要“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以各省份为单元全面建立特色小镇清单,开展动态调整、优胜劣汰”。
完善特色小镇准入和退出机制,及时清退没有盘活空间和生存能力的“僵尸小镇”,倒逼特色小镇转型升级,才是及时“止血”、切断“吸血”、鼓励“造血”的有效举措。
小镇不小,大有可为。特色小镇在我国的发育水平尚小且新,在走向“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强”的道路上,谁都有可能成为“黑马”。
(五)沉浸式体验既不是科技炫酷,也不是演员表演炫魅,更不是主题游街
现在沉浸式体验概念非常不清晰,非常泛化,非常内卷。有的把科技炫酷做成了沉浸式体验的噱头,有的把泛化的场景做为沉浸式体验的噱头,有的把演员主题表演,主题游街做成了沉浸式体验的噱头。其实跟沉浸式体验一毛钱关系也没有。沉浸式体验的真正核心,就是让游人在主题文化场景中深入体验,极致体验,超级体验。这种主题文化场景是有主题文化独特内容IP形成的,这种主题文化场景是有主题文化独特内容情境构成的,这种主题文化场景是有主题文化独特氛围构成的。也就是给游人、游客提供了一个体验景区主题文化的空间,让游人尽情的体验景区的主题文化,让游人极致的体验景区的主题文化。这样才能让游人真正体验到景区的主题文化。现在的景区把游人的主题文化体验排斥掉了,让游人被动的接受高科技的炫酷的刺激,让游人被动的接受景区演员的节目表演,让游人被动的在泛化的场景中被动的体验,让游人被动的接受景区的主题游街,主题拉街。表面看游人人山人海,但是挣的钱还不够给演员开资。就像大唐不夜城60个亿的投资,一年才赚38万。世界上从来没有这样赔钱的买卖,而我们还做的不亦乐乎。
实际上沉浸式体验是赚大钱的,包括游人租服装的产业,游人化妆的产业,游人租摄影师的产业,游人体验场景后期制作的产业,游人场景播发的产业,游人场景体验流量经济的产业。都是旅游的新产业,新场景,新赛道。而我们却把沉浸式体验变成了一个大筐,什么都往里装。把沉浸式体验变成了一个噱头,真正的钱没有挣到。所以导致文化旅游产业全面赔钱,张家界一年赔6000万,各旅游景区都在赔钱。所以这一切都是在沉浸式体验上犯了颠覆性的错误!
(六)只有用高能级文旅发展理念才能引领时代发展
目前用江湖房地产理念策划的所有特色小镇已经全部失败。用艺人舞台理念策划的沉浸式演出已经全部失败,用学院派观光旅游理念策划的旅游景区已经全部失败。用泛科技技术策划理念搞的沉浸式体验已经全部失败。用城投项目投资理念投资的各种文旅项目已经全部失败。
观光旅游的使命已经结束。沉浸式体验旅游的使命已经开启。康养旅游的使命已经开启,沉浸式体验网红经济使命已经开启。
好客山东的旅游营销模式,老家河南的旅游营销模式已经走向衰落。而以沉浸式体验超级网红大军的打卡模式已经替代了口号式营销模式。
沉浸式体验的场景文化主题才是沉浸式体验经济的不二法则,才是创造沉浸式体验经济的杀手锏。
未来旅游的新场景,一定是沉浸式体验模式替代观光旅游模式。
演员化妆成游人的沉浸式体验,给真正的游人沉浸式体验带来了错误的引导。又让沉浸式体验变成一个伪命题。所以广大游客,广大游人都自告奋勇的冲上沉浸式体验场景中,用自身的沉浸式体验去诠释真正意义上的沉浸式体验。
未来一定是高能级文旅创新的新时代,一定是低能级文旅被淘汰的时代。如果高能级文旅和低能级文旅的概念都搞不清楚,连观光旅游必败,沉浸式体验必胜的底层逻辑都搞不清楚。中国旅游只能一条路走到黑,没有光明,没有前途。只有哀声遍地,整个旅游都在旧理念中快速死去。
这将应了那句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者昌,逆者亡!
文章来自旅游网
2025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