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看,产业升级、城市化和全球化是目前推动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变和变革的三大潮流,他们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并与其他因素一起决定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向和社会发展趋势。
产业升级,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的下降及与此相伴随的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在此转变过程中,产业自身也在深化和细化,其科学技术含量和水平在提高,一些原本想象不到的新兴服务领域迅猛发展,成为满足人们需要的新兴行业。结果是,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相对于第二第三产业而言在下降,而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在增加。
城市化,是指大量人口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和服务业,因为不仅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总体上高于农村,且城市在不断地创造着新的供给和新的需求,这能更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工作、生活和消费的需求。
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各种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可以比较容易地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所有与生产、消费有关的要素逐渐进入国际市场,配置系统、机制、方法在逐渐地从全球角度展开。
以上三大趋势或潮流带来了三个对中国经济、社会影响深远的后果:
一是产业的逐渐升级直接带来了产业的升华和进一步细分,人们从事的行业不是再按原来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进行划分,人们的身份也不是再按农民、工人、知识分子予以区别,而是越来越精、越来越细、越来越专,层出不穷、没听说过的行业、职业应运而生。而围绕这些新兴行业的辅助设施如教育、培训、原材料应用、协作网络、营销方式和消费人群等都随之产生,从而使得各新兴行业在不断生产、形成和完善,它们由人们不熟悉到逐渐被接受并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是随着行业细分以及与此相伴的各种生产要素流动障碍的减少和流动成本的降低,使行业的区域集中不仅成为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且也成为可以实现的现实。产业的集群效应在发挥着产业集聚的内在作用,要求、促使各种功能相同、相近、相似的生产要素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自然而然地进行区域性配置,再加上制度性、体制性、管理性障碍的减少以及科学技术、交通通讯的发展,从而加速了新产业的区域集中趋势,以致很多新兴行业从最初的一家一户而形成产业特色街、特色小区、特色镇,并在政府的着力推进下更向特色城市过渡和转变。
三是随着行业的细化、流动障碍的减少和交流成本的降低,人们需求的满足日益全球化。即人们越来越比较容易地从世界范围内来考虑如何满足自己的需求问题,不是再完全基于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生活的行政区域和自己的国家来考虑自己的需求满足问题,从日常生活用品的来源、具体工作地点的选择到生活地的设计,都开始进入更大的空间。人们可以用全球眼光来选择自己最中意的地区生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城市居住,尤其在物资基础基本上都能满足的情况下,在什么地方能更好地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成为人们必然考虑的一个问题。而在需求的满足空间逐渐拓展的同时,人们的供给也日益全球化了,即人们贡献自己才智的空间拓展了,不再局限于出生的家乡,熟悉的地区,已有的单位,而是可以放眼世界来考虑自己的就业地域,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可能地提升自己的发展空间。
产业的升级及不断细化、不同产业的区域集中化、人们满足自身需求及供给的全球化,使得全球的生产因素在按照更大的空间和更大的板块进行配置,即越来越细化的产业促使了越来越多的特色城市的形成,并越来越多地需要和产生着越来越多地有自己独特需求和供给个性的劳动者。
如此,这三个结果就催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城市特色和城市主题问题。因为,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逐渐从工厂到城市,从某一具体单位到某一较大的区域,这就产生了所谓的汽车城、娱乐城、赌城、服装城、商业中心城市、煤都、葡萄酒之乡等一系列以某一产业、行业或某一产品、某一特色服务为主体的城市;与此相伴,人们根据自己不同的特长、爱好和需求而进行重新分类并进行着自己的城市选择,社会关注的焦点逐渐从产品、企业到城市或更大的区域;这些,要求每个城市找到自己在整个城市分工体系中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主题,形成自己的主题文化。
但是,这里所说的城市主题文化,并不是纯而又纯、完全绝对、清一色的主题,其“主”的意思不是完全的单一、唯一、孤立,它是与其他产业、行业相互依存、联系和促进的,是相对的,相辅相成的。因为任何一个城市,不管它多有特色,都必须首先是一个城市,必须首先具备一个城市所必备的物资内容和精神内涵,在具备了一般城市应有的性质、功能和特征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主题,才能形成主题,才能养育、包含、烘托得住这个主题。因此,我们所说的城市主题,不是虚的,不是没有任何基础的空中楼阁,而是有扎实基础的特色性主题。
既然城市主题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它就有内在规律可循。一方面,我们可以按照顺其自然的原则、完全通过市场力量去逐渐孕育、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认为尽可能好、尽可能早地明确或确立城市主题文化是必要的且有益的,就需要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设计、构思、培育城市主题文化,引导和协同市场力量共同促成城市特色的形成。从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发展实践来看,这不仅是重要和必要的,且也是可能和可行的。
设计和培育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的综合性课题,是一个涵盖历史积淀、现实状态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历史画卷,是一个充分考虑自身情况、周边城市分工乃至世界城市主题文化格局的大文章。因此,城市主题文化的设计、培育和发展一靠城市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二靠专家、学者的研究和思考,三靠广大市民的支持和参与,而且只有或必须将三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构建城市主题文化的宏伟目标。
付宝华先生多年孜孜不倦地进行城市文化研究,堪称我国在该领域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他既是这一理论体系的创建者,同时也是务实进取的实践家。早在2001年我做秦皇岛市市长时,就拜读过他关于秦皇岛城市主题文化的设计方案,看完他的设计,我确实极其感动、佩服和震惊。感动的是他作为一位学者,却能想政府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实实在在地对秦皇岛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深入调研和系统思考,形成了一整套对秦皇岛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运作方案,这里的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用心之深可想而知,遇到的困难、挫折和磨难可想而知;让我佩服的是,他作为一位研究人员,能够收集到那么多常人并不关注也不关心的信息,收集了那么多世界著名城市的主题文化,综合掌握了那么多理论和知识,并融会贯通地将其用于秦皇岛的实践,从而提出了那么多新理念、新举措、新项目、新活动,可以想象,这里面需要付出多少心血、智慧和劳动;让我震惊的是,他的见解不是零星的、琐碎的、无逻辑的,而是系统、全面、切实可行的,是从理念到项目、举措、活动和政策的完整体系,是具有理论高度、宏观视野和历史眼光的大主题、大谋划,如果付诸实施,将对秦皇岛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战略性举措。当然,由于各种原因,他的设计未能变成行动,这不能不说是秦皇岛发展史上的一大遗憾。
近日拜读了他在清华大学的城市主题文化案例讲座,觉得耳目一新,很受启发,在自己心里引起了共鸣,虽然自己已经离开了市长职位,但他的很多提法我仍有似曾相识之感,对城市的独特情感促使我对其中的一些新观念、新观点、新理论进行着斟酌和思考,确实觉得这是一本从理论到实践都十分难得的好书。尽管我知道书中的一些提法和观点仍有值得商榷之处,但觉得作为一本专门研究城市主题文化的开创性著作,有些不成熟或需进一步完善之处应该是正常的。我想,只要这本书能够达到唤起人们研究城市主题文化的兴趣、启发人们对于城市文化的灵感、形成若干关于城市主题文化的共识、促使有关城市的领导人提高对此工作的认识并付诸更多的行动,就应该很满意了。我相信,这本书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也殷切地盼望,通过广大有识之士的积极响应,它的传播效果更好些,它在我国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主题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更大些,意义更深远些。
宁金彪(原秦皇岛市市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