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26日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重点完善金融生态体系
缪承潮 中共杭州市上城区委书记
上城区是杭州的中心城区,在这块仅占市区0.6%面积的土地上,创造了杭州市9%的GDP和8%的地方财政收入。近年来,上城区紧抓金融改革创新的历史机遇,以格林尼治小镇为标杆,运用国际先进理念和运作模式,在玉皇山脚植入财富因子,追逐基金梦想,打造出全国一流的私募基金小镇——玉皇山南国际金融产业园。
背靠西湖和玉皇山的基金小镇,不仅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也非常深厚。小镇地处南宋皇城遗址,是南宋造币之处和祈福之地,散落着大量的吴越时期、南宋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仅国家级文保点就有7处。结合周边优美的自然生态,基金小镇的改造和建设强调建筑与环境、景观的有机结合,有厂房仓库改建的包豪斯式建筑,有农居改造的独幢小院,也有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形成的宋式建筑,风格迥然的建筑组团让小镇拥有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目前,基金小镇内的八卦田区块已经先行开发,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引进金融投资企业108家,到位资金80亿元,入驻了敦和资产、赛伯乐投资、杭州联创等行业龙头企业。2014年,基金小镇实现税收2.4亿元,同比增长19%,管理资产规模超过700亿元,入围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强。
对于基金小镇的未来发展,上城区有长远的建设规划。计划经过3—5年的努力,集约化引进和培育1000家以上各类私募(对冲)基金、私募证券期货基金、量化投资基金及相关财富管理中介机构,将玉皇山南打造成一个管理资产超过1万亿元的私募基金小镇,推动浙江省私募基金机构数和管理资产额在全国省域经济居于前列。同时,依托八卦田遗址公园、白塔公园、江洋畈生态公园、海月水景公园的环境优势,将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打造成为多种风格并存的自然生态旅游目的地,年旅游人数可达300万人次以上。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金融生态圈”和“私募金融产业链”很重要。上城区注重相应产业链和生态圈的培育,加快营造基金小镇独有的产业生态,重点完善“一主两翼”金融生态体系。
“一主”,就是突出龙头机构作用。私募(对冲)基金往往有扎堆习惯,在小镇建设初期,我们注重招引有知名度的私募金融机构,以此带动私募金融产业的快速集聚。目前基本确定入驻意向的企业有高盛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和一批优质的基金管理公司。此外,省市产业母基金约100亿元也将落户基金小镇。
“一翼”,就是完善金融商务环境。引进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研究咨询等机构。通过建设基金研究院、组织全球私募(对冲)基金论坛、举办高端金融人才交流活动等,提升基金小镇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另一翼”,是提高小镇管理水平。抓好综合服务水平提升,实行“一站式”服务,协助企业做好项目申报、资金扶持对接和银企对接。完善生活性配套,打造适合行业从业人员的慢生活社区环境,组织建立各类小镇社团,筹划丰富的文艺体育休闲活动,保持小镇青春活力。
为让基金小镇登上全国私募基金的高地,让园区服务日渐完善,近年来基金小镇不断投资启动项目,比如打造山南版“车库咖啡”、基金研究院、金融家俱乐部和国际会议中心等。除了构建“金融生态圈”,还构建起“金融生活圈”,出台了一系列服务金融业从业人员生活的政策文件,完善人才招引政策,完善资金扶持体系,提升小镇品质。目前,基金小镇还吸引了莫言等文化名人在小镇成立工作室,为高端金融人士和高端文化学者间构建起对话桥梁。
筑牢特色小镇产业根基
姜 军 中共杭州市富阳区委书记
今年以来,富阳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坚实的产业基础和较强的发展潜力,以国家级富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平台,深入分析研究产业布局和定位,规划布局了银湖硅谷小镇、东洲机器人小镇、场口制造小镇、胥口医药小镇四大特色小镇建设。其中,硅谷小镇已列入全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之一。
精心编制规划。特色小镇是集聚资源、提升特色产业的新载体,是打造品牌、展示形象的新景区。我们根据撤市设区后富阳发展定位、产业布局,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委托专业设计团队,对硅谷小镇等特色小镇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高起点编制特色小镇规划,并制定特色小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小镇的功能、产业、生态、交通、空间、开发策略与保障机制等内容,为顺利推进小镇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同时,加快硅谷小镇等特色小镇的概念性方案设计,对小镇功能结构、土地利用、道路交通、景观系统、公共配套、空间形态、建筑立面等方面提出优化和完善举措。
集聚产业优势。产业是特色小镇的核心要素。我们抢抓杭州“两区”创建契机,大力推进信息智慧、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促进同类企业互相集聚,筑牢特色小镇产业根基。围绕各个特色小镇的目标定位,搭准“产业脉搏”,在银湖硅谷小镇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产业、工业设计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在东洲机器人小镇重点推进跨境电商、保税物流、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在场口制造小镇重点推进新能源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在胥口医药小镇重点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同时,突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界限,在各个小镇合理布局商贸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符合小镇特色发展的其他产业,促进小镇功能叠加、融合发展。
加快项目建设。项目是特色小镇的重要抓手。我们以发展信息(智慧)经济为“一号工程”,先后引进了京东集团、大华科技、天安数码、海正辉瑞、中国智慧体育产业基地等一批优质项目,仅今年6月,签约项目总投资就在100亿元以上,为特色小镇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推进项目攻坚,落实项目推进责任制、审批制、督查制等制度,开展项目推进“一对一”的亲情服务;部署开展“奋战两个月、实现全年红”、“六个一批”等专项攻坚行动,确保了特色小镇重点项目的开工率、竣工率和保障率。
深化改革创新。我们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特色小镇建设的全过程。优化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广和应用全省权力清单制度改革试点成果,加快推进“负面清单”外零审批、区域中介化零为整、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证照到期提前告知等改革工作,明确把更多审批事项转化为服务事项,最大限度地为特色小镇建设开辟“快车道”。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通过以外引外、以民引外、股权并购等方式引进项目,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基础配套建设,形成特色小镇的建设合力。创新政策扶持方式。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强区建设、发展信息(智慧)经济、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银湖创新中心产业发展等政策意见,为小镇开发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提升环境品质。小镇是“人”的小镇,同时也是自然人文环境场所。我们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载体,扎实推进四个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提升环境品质。加快融入主城。始终把融入主城区与推动小镇发展结合起来,抢抓撤市设区新机遇,加快观念、规划、交通等融入主城步伐。打造生态景观。突出富阳山水环境优势,在小镇的环境设计、建筑设计、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循环经济等方面注入“生态”理念,实施了银湖水系公园、东洲江滨湿地公园、场口历史古村落保护等工程,进一步提升特色小镇品味形象。
建立产城人融合新平台
■林 毅 中共海宁市委书记
积极谋划、务实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是海宁主动适应“新常态”,抢干快干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推动项目进程,促进资源整合,加快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
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海宁市提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以市场为主体,政府做好项目谋划、空间布局和政策供给保障等各项工作,把特色小镇作为聚合资源、谋划项目、提升产业的新平台。
目前,海宁市共确定特色小镇共16个,其中6个以争创省级目标作重点培育,力争3年投资50亿元以上;其余10个作为市级培育,力争3年投资30亿元以上。
通过科学谋划和定位,将特色小镇打造为产业转型提升的新载体、新平台、新引擎。为此,在总体布局上,首先突出因地制宜,特色鲜明。以皮革、经编、家纺三大传统特色产业为依托,重点规划了皮革时尚小镇、经编小镇、布艺小镇。今后,将通过打造经编小镇,实现经编先进制造业叠加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名牌叠加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两个叠加”,推动工业提升和产业延伸,构建经编产业前、中、后端联动发展的产业转型发展体系。
把促进要素资源集聚、招引大项目落地、推进有效投资作为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一大落脚点。这其中,即将开建的杭州至海宁的城际轨道,成为海宁科学布局特色小镇的一条主脉。海宁把这条城际铁路定位成一条新型交通线,更定位成一条新型产业带。通过城际轨道在资源集聚、要素整合等方面发挥优势,着力打造新型、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浙大国际科技小镇、杨渡农科小镇、现代物流小镇,这些特色小镇的布局与城际铁路站点布局有机结合、通盘规划,以此拓展空间、释放潜力,真正建立起产、城、人融合的新平台。
二是样板引领,借势推动。海宁拥有雄厚的皮革产业基础和完整的皮革产业链,皮革与裘皮服装产量、皮革交易量、皮革服装外贸出口供货值三项指标常年列全国第一。目前,海宁有皮革工业企业1486家,规上总产值165亿元,年产皮革服装3180万件(套)。海宁还有享誉中外的“皮革航母”——海宁中国皮革城。目前,海宁中国皮革城已入驻商户4500多家,品牌1000多个,高峰时期日均客流量达10万人次。
凭借雄厚的实力,皮革时尚小镇成功入围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目前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区域内集聚了海宁中国皮革城、省级海宁皮革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省级海宁皮革产业集群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海宁时尚产业基地和海宁皮革出口加工区,以及正在打造的时尚产业园区。
我们的目标是将小镇建设成为世界皮革时尚的策源地和贸易服务中心,全国皮革工业转型升级的创新示范基地和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时尚产业基地。三年内计划完成总投资60亿元,到2017年实现工业产值200亿元,市场交易额145亿元,税收12亿元,旅游人数超过600万人,打造集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时尚产业发展新天地。
今后,人们不仅可以在皮革时尚小镇休闲购物、消费贸易,更可以在这里看到世界前沿的时尚秀展,在这里体验时尚休闲生活。而这里,也将成为设计、研发、金融、科技、产业资源集聚的“高地”,助力海宁乃至全省皮革时尚企业转型升级。
三是目标明确,保障有力。海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将其作为主动适应“新常态”,抢干快干的重要载体,加快有效投入的有力抓手。为此,建立了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具体抓、抓具体的推进机制。
确保责任清晰、任务到位,海宁市将特色小镇实施主体确认为三大类,即相对独立且范围归属无争议的特色小镇由属地政府牵头;与城际铁路规划有重合的,以城际铁路站点规划为主;特色小镇区域内涉及多个项目谋划主体的,牵头单位与特色小镇核心区谋划主体相一致。
在政策措施方面,制定了土地要素资源、财政支出、规划支持等保障措施。如土地要素支持方面,对完成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上级奖励指标扣除周转指标后全部返还属地政府。财政政策方面,则明确要整合现有补助政策,重点向特色小镇倾斜等。
振兴发展历史经典文化
王小荣 中共龙泉市委书记
今年6月,龙泉的中国青瓷小镇列入全省首批重点培育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之一。我们将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以创建世界历史经典文化小城为目标,以浙皖闽赣国家东部生态旅游试验区先行开发区为抓手,以建设特色小镇为发力点,培育百亿剑瓷文化产业和百亿生态旅游产业,争当全省特色小镇建设先行者。
2011年,我们立足龙泉青瓷“人类非遗”唯一性,依托龙泉青瓷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良好的产业文化基础和老工业基地的旅游资源,在上垟镇规划建设集文化传承、艺术创意、产业创新、青瓷体验、学术交流、休闲度假目的地于一体的青瓷主题小镇。2012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青瓷小镇”;2014年,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
把“青瓷元素”融入产业转型、产品创意、小镇提升的各个方面,在建设产业平台、培育文化名企、培养产业人才等方面下功夫,使小镇成为“众创空间”。目前,已吸引89家青瓷企业、青瓷传统手工技艺作坊入驻,特色文化产品门店42家,“农家乐”23家,12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在这里设立个人工作室,成为中国美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高校教学实习基地,成为龙泉青瓷对话世界的一个窗口。
把“三改一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对老瓷厂进行分割改造,择优选取13家青瓷文创企业入驻,以“继承保护并合理利用”为原则,将10万平方米的旧厂房改造成青瓷文化创意园,让沉寂了20多年的国营老瓷厂激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积极推进“文旅融合”,把文化项目作为旅游项目来开发,引进披云公司建设包括青瓷寻踪大型历史文化剧场、青瓷传统技艺展示中心、国际陶艺村等景点,培育青瓷酒店、青瓷酒吧、购物街区、披云农庄、民宿型农家乐等个性化、立体式商业圈,文化旅游风生水起。今年,我们还与上海道铭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借鉴上海朱家角等特色小镇开发模式,完善提升小镇规划。
把青瓷小镇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结合“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等中心工作,科学规划“五点三线”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让村民和游客享受到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近日,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的百度大数据发布中国十大“最美小镇”,中国青瓷小镇赫然在列,是我省唯一入选的特色小镇。
今后我们将主动而为,规划和建设好中国青瓷小镇、中华宝剑小镇、中国健康长寿小镇、世界经典文化小镇、浙西南红色小镇等特色小镇,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
建立机构,完善机制。成立项目攻坚战斗部,兵团作战。并探索成立中国青瓷小镇建设管理委员会,争创特色小镇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优势。
注重规划,清晰定位。围绕世界历史经典文化小城的定位,科学编制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项目、资金、人才三落实的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带动农业调结构、工业促转型、文化大发展、城乡创特色。
深挖内涵,注重特色。重点通过深挖文化内涵,谋划小镇的建设项目和载体,科学设计小镇的建筑布局和文化延续,使每个特色小镇形成独特的魅力。
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科学安排好特色小镇建设时序,举全市之力分批推进5个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努力形成“一花开后百花香”的可喜局面。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既要巩固提升青瓷宝剑顶级艺术作品,又要与时俱进地培育现代文化产业。全力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实现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双轮驱动”。
立足龙泉,面向世界。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两条腿走路,加强剑瓷文化与世界的交流合作,争取成为世界陶瓷高峰论坛的永久举办地,让龙泉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历史经典文化小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