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编者按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小城镇带动农村,连接城市,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大力抓好特色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四川深刻认识到,小城镇带动农村,连接城市,建设好全省的2000多个小城镇,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最大潜力。近3年来,四川大力实施“百镇建设行动”,每年遴选100个小城镇重点培育。目前,推出的300个试点示范特色小镇竞相发展,形成了“百镇示范带动、千镇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乡土四川正加速向城镇四川迈进。
一
实践之一:规划引领,突出特色,破局“千镇一面”的发展困境。
四川鲜明提出,要统筹城市和小城镇规划布局,突出小城镇文化底蕴、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和产业特色,为小城镇建设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坚持“多规合一”。四川统筹小城镇布局和功能,把小城镇建设系统纳入了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确保300个试点镇的土地、城建、产业和基础设施配套,与城镇总体规划相适应。
坚持“一镇一规”。四川众多小城镇分布于平原、河谷、丘陵、山地,发展条件参差不齐。按照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宜商则商,宜居则居的原则,精准规划,使每个镇都有鲜明特色和发展方向。
坚持“绿色优先”。四川小城镇山、水、林生态优势突出,坚持以原有城镇自然风貌为基础,划定小城镇规划红线,创建山水相依、绿色低碳、自然和谐的宜居小城镇。
实践之二:产业支撑,产城相融,化解小城镇发展“空心化”难题。
四川认识到,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创业,必须找准历史和现实的产业特色,推动特色小城镇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6种发展模式。
工业园区特色镇。突出发展历史经典产业和新兴产业特色镇。泸州市二郎镇和遂宁市沱牌镇发掘川酒千年文化内涵,推动“名酒·名园·名镇”互动发展,成为展示四川厚重白酒文化的特色名镇。成都市新繁镇发展四川泡菜和家具之都产业园,年实现总产值175亿元,转移农村劳动力3.1万多人。同时随着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全省一大批产城相融的特色镇蓬勃兴起。
旅游观光特色镇。发挥四川历史文化厚重、山川雄奇秀美、民族风情浓郁的优势发展旅游特色镇。做优历史文化名片,如江油市依托“诗仙故里”文化积淀,打造成为著名的青莲国际诗歌小镇。做优自然风光名片,如甘孜州磨西镇打造以低海拔冰川和多民族风情为主题的特色旅游镇。做优休闲旅游名片,如南充市将搬罾镇打造为城郊“锦绣田园”乡村观光旅游镇。
商贸物流特色镇。重点在区位条件好的小城镇发展商贸物流特色镇。如成都市濛阳镇打造国际农产品(12.080, -0.09, -0.74%)交易中心、创建国家级蔬菜博览会品牌发展农业贸易重镇,宜宾市新市镇依托长江、金沙江黄金水道打造辐射大小凉山的物资集散中心,泸州市九支镇依托川黔交界区位优势建设商贸物流重镇,效果突出。
生态宜居特色镇。重点在生态条件好的区域发展适宜居住、康养和观光的生态宜居特色镇。如攀枝花市红格镇利用冬季气候温和盛产温泉的优势,打造阳光旅游品牌小镇。眉山市高庙镇依托峨眉山秀美风光和森林资源富集的优势,打造七里坪国际康养度假基地,现已成为中国知名度较高的度假休闲养生精品小镇。同时,郫县友爱镇、合江县福宝镇、广安市代市镇等一大批生态宜居小镇已经初具规模。
现代农业特色镇。发挥四川现代农业优势,建设服务农村、带动农业、助农增收的特色小城镇。如资阳市龙台镇突出柠檬种植优势打造“中国第一柠檬小镇”,内江市镇西镇发展无花果、大头菜等特色农产品,西充县多扶镇发展有机农产品和休闲观光等产业,一大批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支撑的小城镇蓬勃兴起。
创新创业特色镇。围绕创新创业,发展孵化+创投、互联网+、创新工场等业态的新生园区镇和城中镇。如郫县菁蓉镇打造“创客小镇”品牌,推动产、镇、人融合发展,仅一年时间就集聚创业创新人才上万人。华蓥市电子信息产业园在两年多时间内,就吸引3000余人才创业就业,一个“无中生有”的电子产业名镇在大巴山麓深处崛起。
实践之三:改革驱动,市场导向,摒弃“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做法。
四川在小城镇建设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不搞“大包大揽”,不搞财政资金集成的“盆景”,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培育提升小城镇的自我发展能力。
向改革要“小城镇内生动力”。推进“扩权强镇”,新津县、大竹县分别将97项和111项县级管理权限和事项下放到花源镇和庙坝镇,增强了试点镇的统筹管理能力。实行“一体化管理”,如成都市安德镇实行镇与功能区“镇区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提升了小城镇管理的水平。
向改革要“农村人口市民化”。全面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从2013年开始,四川在全国率先全面放开除特大城市以外的城镇落户限制,近年来试点镇转移农村人口约60万人。推进社保制度改革,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切实保障农民“愿进来”“留得住”更“过得好”。
向改革问“钱从哪里来”。省财政3年安排专项资金15亿元,整合专项资金近5亿元,通过“以奖代补”竞争机制对小城镇基础设施资金配套。运用PPP、财政贴息、直接补助、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多种方式,激励社会资本投入小城镇建设。
实践之四:补足短板,强化基础,有效解决“宜业不宜居”的问题。
四川小城镇建设中的一个短板是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为此,四川把“补短板”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
补基础设施短板。300个试点示范镇3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21亿元,完成项目近1000个,重点是推进小城镇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成都每一个小镇都配有28套学校、医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
补公共服务短板。加大小城镇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在2015年抽样的127个小城镇中,平均拥有幼儿园和中小学6所,医疗卫生设施数达到9.8个,比2012年增加了30.3%,给予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人口同等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权利。
补小城镇管理短板。在试点镇设立部门管理机构,如广安市在街子镇设立综合管理执法中队,配备了专职人员和车辆,整合了小城镇的市场、城管等管理职能。
二
3年多来,四川以“百镇建设行动”为引领,大力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的成功实践,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西部省份小城镇发展之路,从中我们体会到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小城镇发展道路,是全面落实中央“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部署的战略选择。四川“十三五”时期有超过550万农村人将转变为城镇人。以小城镇为载体,推动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必将加速四川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启示二:坚持以“改革创新”为驱动的小城镇发展道路,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转型发展的有力抓手。小城镇是四川发展中的短板,在基础设施、产业支撑、社会服务等方面普遍滞后。紧抓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机遇,释放小城镇发展的更大潜力,必将为四川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启示三:坚持以“百镇引领,千镇共进”的小城镇发展思路,是缩小城乡差距释放西部“这个最大回旋余地”的现实选择。城乡差距大是四川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大力推动“百镇建设行动”,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必将更加坚实四川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基础。
启示四:坚持以“共建共享共富”为目标的小城镇发展道路,是承载起与全国一道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四川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加快遍布全省“四大扶贫攻坚片区”的特色小城镇发展,必将有力地推动四川脱贫致富奔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