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打造60个特色小城镇 在渭北建设现代新城

 

太白路-丈八东路立交附近 记者 窦翊明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其中在“优化发展新格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篇章中提出按照“一轴双城”的思路,打造渭河生态带、景观带和沿渭河高端产业带,形成城市新亮点。

  以渭河为轴打造南北双城

  《纲要》中提出,加快渭河以南中心城区国际化进程,疏散非中心城区功能,提升中心城区形象品位;稳步推进渭河以北大西安渭北新城建设,力争用510年时间,在渭北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城;提升阎良、临潼和户县三个副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周至、蓝田、高陵、常宁、洪庆5个城市组团功能,加快建设60个重点特色小城镇。形成一轴双城、3个副中心、5个城市组团和60个重点特色小城镇构成的“123560”城镇体系新格局。

  建设渭北新城 与富阎板块互联互通

  将渭北新城建设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善、交通便捷、产城融合、宜居宜业,与中心城区和富阎板块互联互通、功能互补的现代新城。提高阎良、临潼、户县三个副中心城市规划等级和水平,明晰副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科学规划建设规模,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周至、蓝田、高陵、常宁、洪庆5个城市组团的特色优势,形成“包围城市、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组团共进”的产业体系。规划建设60个特色小城镇,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和承载力,以优美环境和优质的公共服务,引导城区人口向特色小城镇合理流动。

  实施古城复兴计划 弱化城墙内行政功能

  适时启动调整行政区划,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控制中心城区规模,按国际化大都市标准建设中心城区。实施中心城区转型发展计划和古城复兴计划,弱化城墙内行政功能,强化文化、旅游、金融、娱乐功能,加快回坊改造提升,恢复历史文化古城风貌。塑造现代时尚与历史人文相融合的古都新风貌,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出行方便、设施完善的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

  布局国家级枢纽 构建丝路大通道

  以“面向全国、辐射国际”为目标布局国家级枢纽,构建丝路大通道,提升立体交通国际开放度。国家级客运枢纽包括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站、西安北站、西安南站、阿房宫站;国家级综合货运枢纽包括国际港务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以“面向全省、连接周边”为目标布局区域级枢纽,完善西安城东、航天城等区域级客运枢纽,新丰、引镇等区域级货运枢纽,提升对全省和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以“面向都市、服务组团”为目标布局都市级枢纽,提高内部交通的可靠性和便捷性。

  铁路 4~6小时到达长三角、珠三角

  按照3小时到达周边城市群、4~6小时到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为目标,构建快速便捷的高速铁路网。

  加快西安地区客运专线建设,重点建设西安至成都、银川等客运专线,推进西安到武汉、西安到重庆、包头经西安到海口等客运专线建设项目,进一步扩大高铁覆盖面,形成西安与外部交流的快速客运通道。加快以西安为中心的城际铁路建设,通过提高城际铁路联通能力增强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间的合作。

  开工建设西安至阎良等3个副中心的轨道交通,加快建设西安北客站至机场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争取在2019年正式投入运营,推进重点开发区域间的城际干线建设。

  公路 形成大西安都市区新环线

  在现有以西安绕城高速为核心的放射状路网基础上,扩大覆盖范围,形成环绕大西安都市区的新环线。改扩建高速和国省干线公路,完善高等级公路网,实施西咸南环线、西汉高速(河池寨至涝峪口段)和西禹高速(西安段)改扩建工程;新改建主要县道300公里实现二级化,改造乡道500公里实现三级化,村道硬化2000公里,提高行政村通车率。

  航空 连通国内外250多条航线网络

  按照“港韩加密、丝路连通、周边成网、洲际突破”的原则,继续拓展国际航线。到2020年,形成连通国内外120多个城市250多条航线网络,其中国际(地区)航线50条,年航空旅客和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5000万人次和30万吨,初步形成集运输、观光、预警救灾、空中救护多功能为一体的航空运输体系。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和西安国际港务区,促进空港、陆港“双港”联动,构建内陆开发开放国际门户。

  轨交 开通运营5条地铁线路

  拉长轨道交通线网,以轨道交通布局引领城市组团式发展。“十三五”期间,开通运营地铁一号线二期、三号线一期、四号线、五号线一期及六号线一期5条线路,开工建设九号线(临潼线)和六号线二期,力争开工建设七号线、八号线(环线)、十号线和十四号线,轨道交通基本实现成网运营。

  市域路网 半小时出城 1小时出市

  建设阎良区快速通道工程、西户快速通道工程、凤凰大道接市区道路工程三条快速通道。按照“半小时出城、1小时出市”的标准,加快建成西咸南环线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太白路、朱宏路和二环路全程高架工程,建设连通二环三环绕城快速路系统。

  实施一批城市快速路建设项目,建设提升一批对外高速公路连接线及外围组团联络通道,建设提升三环路快速提升改造项目。加快打通市内断头路,优化解决一百多个堵点。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探索因地制宜的新型城镇化路径,统筹公共资源配置,形成结构合理、产业突出、生态优良、设施完善、服务均等、特色互补、持续发展的一体化城镇体系。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加大对副中心城市、城市组团和建制镇的财政、金融、用地等支持力度,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为落户人口就业定居提供更好条件。积极推进城镇就业、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基本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由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探索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和住房公积金制度。

  推动光纤到户 实现Wi-Fi全覆盖

  加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力度,与地上空间开发相结合,建设功能协调、安全便捷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体系。

  完善智慧西安信息基础设施。推进“智慧西安”建设,建设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全光纤网络城市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布局,推动光纤到户,基本实现Wi-Fi全覆盖,提升移动宽带速率,建设“宽带西安”。

  加大给排水系统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优化完善城市给水管网设施,形成多源联网、安全可靠的给水系统,加快构建黑河水库、李家河水库、引汉济渭、泾河引水等地表供水为主,地下水源供水为辅,沿山峪口河流有效补充的城市供水新格局。更新、改造,扩建、新建污水处理厂20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8.6万吨/日。

  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建设10座餐厨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处理厂,建成2~4个垃圾焚烧发电厂,新增餐厨垃圾日处理能力2000吨,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8000吨,建筑垃圾日处理能力600万吨。

  让新市民获得“市民感”

  “西安市‘十三五’规划中,‘优化发展新格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有很多亮点”。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刘科伟说,目前,我们国家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农村人口,陕西省大约是53%,全国平均数量可能更高。这也就是说,我们正在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入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社会,在这样的转变当中,西安市的发展应该更多注重和关心城市问题。

  刘科伟讲到,今后,西安的城镇化还会继续发展,人口向城市移动也会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目前西安市在城市居住却没有城市户籍的人占比大概在40%左右,这个问题会直接引发一系列别的城市问题的凸显。

  刘科伟说,当务之急是在省市共建大西安的总体格局下,进一步优化城镇格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这就要求我市必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公共设施,优化城市格局,让从农村转向城市的人获得市民感。从国家城市工作会议以后就出台了很多相关文件,足以说明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城市问题,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西安‘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优化发展新格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非常及时”。刘科伟认为,在当前逐步转变成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社会结构上,如果不及时优化新格局,仍然是“摊大饼”式地发展,就会引发更多的城市问题,例如雾霾、交通拥堵、房价居高不下等等,只有优化好城市格局,才能承接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才能避免城市问题,才能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打造“魅力古城,品质西安”。

  123560 空间格局

1轴:以渭河为城市中心轴;2城:渭河以北为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城,渭河以南为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3副中心:阎良、临潼、户县3个城市副中心;5组团:周至、蓝田、高陵、常宁、洪庆5个城市组团;60重点特色小城镇:旅游镇13个,长安区太乙宫、滦镇、五台、东大、子午、引镇,蓝田县汤峪、玉山、葛牌,户县庞光、石井,周至县楼观、厚畛子;现代服务业镇5个,灞桥区新筑,蓝田县蓝关、三里,周至县哑柏、二曲;工业镇20个,临潼区新丰、代王、相桥、斜口,户县甘亭、余下、草堂、秦渡、大王,蓝田县华胥、曳湖,周至县集贤,阎良区北屯,高陵区泾渭、姬家、崇皇、耿镇,长安区郭杜、斗门、王寺;农业镇22个,阎良区关山、武屯、新兴、栎阳,临潼区零口、北田、西泉、徐杨,长安区鸣犊、细柳、大兆,灞桥区狄寨,高陵区通远、鹿苑,户县蒋村、甘河、涝店、祖庵,周至县终南、马召、尚村、广济。

 

 

 

 

 

上一篇特色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
下一篇新一轮的“千镇一面”危机已经到来
一个辉煌并被人赞叹的城市,
必定张扬着城市主题文化品牌的光辉。
纵观世界著名城市,其形成与发展过程符合高等级城市的普遍规律,同时每个城市又具有其自身的发展个性。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主导地位突出、辐射力涵盖全球的城市主题文化,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其独特的城市主题文化奠定了他们在世界城市舞台上的地位。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最科学的方法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最重要的保证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先导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的思想源头
纵观世界名牌城市的建立,无不依据城市营造的规律,及时把握住历史的、文化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市场结构的等等方面诸种有利的条件,建构起他们的时装城、电影城、音乐城、绘画与雕塑城、商业城、科学城、体育城……,甚至还有赌城这样十分专业化的城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核心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灵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创新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理论先导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避免城市病的爆发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有核心竞争力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有差异化发展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高端谋划城市的新思想
顶层设计策略的新举措
城市领导工作的新能力
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机制
特色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世界名城建设的新体系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实施城市主题文化战略定位
确立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目标
加速城市主题文化功能培育
整合城市主题文化优势资源
塑造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品牌
用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统领城市发展建设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谋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规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建设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管理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营销城市
国家发改委
国家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新华网
人民网
央视网
中国网
凤凰网
中国城市建设网
中国古镇保护网
中国规划网
中国城市战略网
扬帆奥运
  友情链接: 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网 中国市长协会 中国城市文化网

版权所有  © 北京国政大略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 复兴路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06171号 
电话:010-8767 3832 邮编:100078  京ICP备2024096967号-1

网站共有71258825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