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文化与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研究

时间:2015年 作者:赵夏青

1.引言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

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口等的集中之地和中心所在。城市又是人类文化的最高体现和重要结晶,也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积淀,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化,从广义来说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特指精神财富,主要有历史、文学、艺术、教育、科学、风俗、宗教、建筑设计等领域。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科技条件下人们有意识的创建行为,是不断进步的人类文明的产物。因此,城市是文化的摇篮,文化是城市的核心。没有内涵与文明的城市只不过是杂乱无章的建筑材料堆场,没有文化活动空间与健康的文化生活内容的城市只不过是仅仅为人们提供物质消费的场所。显然,这样的城市是不受人们喜爱的、更谈不上吸引力,是难以持续兴旺发达的颓败城市。当代城市,无论其历史长短、规模大小、区位不同、性质有异,它们所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支持它们继续充当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基础。 

城市特色是人们对于一个城市的内容和形式特点从褒义上进行的形象性、艺术性的概括,是一种能为人们的感官所感受,并对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对城市所具有的个性风貌特点认识的一种感性特征。“有一点是我觉得很遗憾的,当下中国城市普遍缺乏自己的特色,以至于从酒店的窗户望出去,城市风貌‘千城一面’”当上海世博会总设计师马丁.罗班回答记者的“中国城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的提问时如是说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打造城市品牌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予以解决城市特色危机问题。名牌城市建设,是以全球化的视野谋划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一个城市立志屹立于世界名牌城市之林的重大举措,也是站在全球的角度以世界眼光谋划城市发展的重大举措。一个城市越有特色就越有品位,就越有吸引力和知名度,从而也就越有可能在城市与城市的竞争中成为名牌城市和率先赢得发展先机。随着中国特色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很多城市已经不满足特色城市建设了,而是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打造世界名牌城市。为此国内一大批城市率先提出了打造世界名牌城市的战略目标,像西安、太原、青岛、杭州、南京、武汉、沈阳、成都等城市都把打造世界名牌城市提到了最重要的战略日程。 

目前,中国新一轮的特色城市建设已经拉开了序幕,现在每个城市都从战略角度上提出了城市主题文化建设问题,并把城市主题文化建设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来加以重视,可见城市主题文化建设已经成了当今城市的当务之急。而当前我国一些地区在进行城市建设的时候,却忽视了历史文化的作用,对城市中蕴含着深厚精神和文化底蕴的文化遗产没有进行积极保护使之遭到破坏,最终的结果不仅历史文化难以复得,而且使得城市文化成为干涸及毫无人文气息的窒息文化。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成为文化名城的一种最独特的文化优势。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本文研究的是通过历史文化资源所特有的属性以及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对历史文化在塑造城市主题文化中的作用及应用进行研究。将城市的历史文化挖掘出来,进行梳理和提炼,使历史文化成为城市特色文化,并打造成城市主题文化,以达到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共同协调发展。 

1.2.2 研究的意义

随着中国特色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很多城市已经不满足特色城市建设了,而是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打造世界名牌城市。建设世界名牌城市,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城市角色重新定位的战略需要,是城市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选择和重大举措。一个城市想要进入世界名牌城市,其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布局等取决于城市主题文化的成功构建与否。

城市主题文化就是根据城市特质资源形成特质文化来构建城市主题空间形态,并围绕这一主题空间形态发展城市、建设城市的一种文化策略。城市主题文化建立在特质资源形成的特质文化基础上。而特质资源形成的特质文化往往是通过城市历史文化的沉淀与积累表现出来的。 

 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特性,自己的文化特色。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城市的发展要秉承其历史发展的文脉,具有其自己独特的城市风貌、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这样的城市才具有生命力。城市历史文化传统不仅直接影响过去历史时期的城市建设,那些保留至今不同时代的城镇或历史街道,不同风格的建筑和历史古迹,以及具有浓郁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构成了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启迪。历史文化在形成城市特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打造城市主题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主题文化城市,在大上个世纪初就形成了雏形,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名牌城市了。这些世界名牌城市的发展过程无不是通过历史古典城市主题文化道路而来的。一个城市没有城市主题文化,这个城市只能是一个城市,而不能成为一个世界名牌城市。    

欧洲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思想起源较早,历史文化保护运动持久面广,对世界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中群众性的保护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历史中形成特定的文化特质,并灵活运用其文化特质将文化产业上升到城市的主体产业,并把这种主体产业向文化、旅游、出版等各个领域扩展。城市主题文化,是把城市品牌建立在城市特质和主题之上最科学的方法。城市品牌有了特质属性,也就具备了商品属性;城市品牌有了主题功能,也就具备了商品功能。这样城市真的成为一个具有特质属性和主体功能的商品。城市品牌再不是一个靠虚构概念建立起来的城市品牌,而是一个具有实实在在商品价值的物质载体,一个具有实实在在市场功能的金字招牌。如水上之都威尼斯。港口之都鹿特丹。旅游之都夏威夷。建筑之都罗马。

水上之都威尼斯。纵观威尼斯城市的发展史,沿袭它的水城发展足迹,我们用现代归纳的古典城市主题文化的视角分析它的成长。我们发现当一个城市它遵循自然的规律维系城市的历史时,他都是有一个特质的本质。 

港口之都鹿特丹。其港口文化是最具有原创性,依据自己的自然地理特质,实现了自己的名牌城市之路。发挥了出海口这一城市的稀缺资源。这一切都是由于港口文化及其背后的海上历史文化分不开的。 

旅游之都夏威夷。原始的岛国历史文化和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结合造就了夏威夷的城市主题文化的基础,只有把这种原始的波利尼亚文化经过资本的推动,政府的整合才能形成夏威夷城市主题文化的雏形。

建筑之都罗马。罗马城的历史与罗马帝国的历史时牢不可分的。罗马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之都,与其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是分不开的。整个西方世界的建筑理论都以罗马的建筑为宗,正是说明了这座城市建筑文化的伟大,这个以建筑为主题文化的城市正式因为有了这些伟大的废墟而名扬全球。

1.3.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主题文化城市建设还刚刚起步,被能称为主题文化的城市还很少,在主题文化城市建设方面还缺少经验,与欧洲主题文化城市相比,我们可能相差半个世纪。而我们的城市至今还没有这种严格意义上的主题文化城市,这就大大制约了中国名牌城市建设的步伐。 

进入二十一世纪,通过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人们对主题文化城市价值认识越来越深,促进了城市主题文化建设的步伐,构建城市主题文化精神、构建城市主题文化,已经成了当前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一种崭新追求。

现在每个城市都从战略角度上提出了城市特色文化建设问题,并把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来加以重视,可见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已经成了当今城市的当务之急。为此,有的城市把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希望寄托在了传统的城市规划上,有的城市把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希望寄托在了城市策划上。但实践证明,靠传统的城市规划是规划不出城市特色文化来的,因为在我们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城市规划是以土地功能和经济功能为主要设计内容的,而城市特色文化在规划中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甚至说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中就没有城市特色文化规划这个名词。 

我国很多名城,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具备打造主题文化名牌城市的良好基础。例如平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坐落城中,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具备打造主题文化名牌城市的良好基础。为了推动平遥特色文化建设更上一个台阶,构建一个定位科学、布局合理、整体创意、面向世界、发展迅速的县域主题文化,需要通过城市主题文化战略发展理念科学认识和研究分析我县城市营销、城市建设、文化产业,合理开发利用特色文化资源,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具有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路的城市主题文化发展道路。

当前,我们的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没有从根本上找到科学的发

展路径,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城市主题文化的前沿发展理念,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城市历史发展中没有形成我们自己的城市主题文化,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城市化发展中没有形成现代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模式。因此,我们的城市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构建城市主题文化,发展城市主题文化,把城市主题文化创新理论提高到当前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重要日程上来,以此推动城市主题文化创新理论的不断深

入,使城市主题文化成为当今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战略纲领。

1.4 论文研究框架 

1.4.1 论文框架说明 

本文关注的焦点是城市主题文化的塑造过程中,历史文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所有理论概念的研究、规划策略的拟定和规划实例的剖析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的。本文的研究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的背景与基础分析,提出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二,历史文化和城市主题文化以及相关的概念解析。有关城市主题文化概念的研究可谓浩如烟海,研究的背景、涉及的内容、关注的重点都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必须在林林总总的研究成果中归纳出适合当前建设需要的成分,为我所用;第三部分是对城市主题文化的构建进行详细的阐述,主要包括城市主题文化的内容、构建原则、设计程序以及构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第四,提出应用历史文化塑造城市主题文化的策略,包括目标、原则和方法,以此从操作层面提出历史文化在塑造城市主题文化中所应用的技术方法与实施途径;第五部分是简述了西安在城市主题文化的塑造过程,以及历史文化在其过程中的应用。最后,得出了本文研究的结论作为对问题的解答。 

2.相关基础理论

2.1  城市主题文化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2.1.1 文化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思想和理论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没有思想和理论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有一种思想和理论,生存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是现实,理想是向往,愿望是想得到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 

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系统中,文化处于最高层,起着统帅和导向作用。它可以依附文化载体,超越具体的历史时代,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对城市生活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特别是城市的主题文化,能培养城市人民对城市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城市人们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成为一种城市精神。城市主题文化可以形成一种强烈、深刻的价值观,使城市进一步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是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都认识到自己文化在推动本国经济发展时的重要性。现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调其特性。在执行国际标准时,往往是将国际标准与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国际标准本土化。

2.1.2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建设最基本的依据,它是城市的根脉,并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城市的文化形象和人们对城市的个性评判。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中国诸多城市是由自然城衍化而来的,传承了许多历史文化资源,其独特性足以对抗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例如现代化的改造,使许多城市面目全非,人们很难体会到传统的特色城市文化,使城市间的差别不大,千城一面使城市的特色逐步消失。在现代化的城市规划中,越来越注重城市的本土历史文化,是城市建设具有差异化。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的发扬,是在城市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兼顾保护与发展的城市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之“源”城市化是城市发展之“流”,“源远流长”才是健康的持续发展之道

历史文化包括显性的物质文化,也保护隐性的非物质文化,理解城市历史文化要从以上两方面入手。显性的物质文化包括城市空间肌理、历史建筑、历史街巷、历史街区等其他有纪念意义的空间。历史文化的非物质要素是指除去物质要素之外的文化要素,包括制定层面和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包括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城市制度,精神层面包括价值观、精神追求、精神境界、理想信念、伦理道德、民俗民风、名人文化、老地名、历史传说等等。

2.1.3  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一种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特定城市的文化设施,人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的狭隘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某特定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所形成的管理系统。城市文化是一种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容。他们是自

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它们构成了城市文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条件和组织架构。但这种城市文化还没有形成城市管理的有机系统,还是以松散的城市管理形态呈现在城市之中,还没有上升到城市管理系统功能的意义层面。所以,城市文化对城市管理还没有形成有机性、系统性、连续性、整合性、宏观性的指导意义

     城市文化相对空泛的文化概念而言,对构成城市主题文化又前进了一步,但它还不是城市主题文化,因为它缺少一个主题文化串联在一起,所以它不具备城市的特色占有、特色垄断和特色整合。实际上城市文化只是把空泛的文化具体到了城市活动的管理型态当中,是文化对城市文化管理活动的一种进步表现。所以,靠城市文化也很难改变城市的特色危机问题。

城市文化决定了城市特色,脱离城市文化的城市特色建设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城市文化是城市的本质,而城市特色则是城市文化在城市的某个方面呈现于世人面前的表象。城市文化是滔滔的源,城市特色则是涓涓的流。

2.1.4  城市特色文化 

所谓“城市特色”,就是指一座城市在内容与形式上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特色有两层涵义:城市的内涵包括城市的性质、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而一系列的文化特色都映射在城市物质载体的外在表现中,这是城特色的另一层面。

城市特色文化是城市存在的根基和发展的动力。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内在精神力量和重要经济支撑,是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的重要推动力。在未来的城市中发展中,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城市特色文化建设;要研究历史传统,挖掘文化底蕴,发展历史特色文化;要改善文化环境,提升城市特色文化品位;要培育全市文化意识,正确把握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的特色文化建设机制。

 城市特色作为城市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作为城市文化差异的表现因子,应充分地反映在人们的城市文化中,它是城市文化稳定性的缘由。我们可以从城市发展中人们所反映的稳定性的城市文化内容对城市特色进行研究,进而在城市设计实践中把握城市文化的稳定性和动态性,维护和塑造城市环境特色。

2.1.5  城市主题文化 

城市主题文化是中国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上的一门创新学科,是当代城市文化背景下新兴的一门世界性前沿学科。城市主题文化理论是针对当今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精神性质、理论框架、范畴体系、价值理念等方面进行科学、系统研究和探讨的学科。它不仅对中国城市特色文化理论思想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作为一门城市主题文化实证科学为中国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范式。这对于中国城市特色文化理论建设思想储备不足和对于中国城市旧的规划体制改革。

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有文化的主题性,所谓文化的主题性是指能够反映城市精神、城市特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市民品行、人格追求、建筑形态、经济环境特质资源的文化特征。是城市发展的主题风格、主题气质的基本特征,具有不同于别的城市文化心理和文化结构,能够反映某一城市的城市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内容和精神,同时又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于城市存亡其始终。承载着城市的基本价值追求和精神,凝聚着城市发展的历史积淀。

一个城市没有城市主题文化,城市就会失去方向,没有了方向的城市,也就成为没有希望的城市。21世纪,以城市主题文化为轴心的城市发展战略,已成为众多城市的战略选择。城市不仅仅是建筑的罗列堆砌与道路的纵横叠加,应该是经济、文化、政治、建筑、自然、人文等因素的和谐发展。城市的主题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括,同时也是具体的展现。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城市意象理论 

所谓城市意象,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通过城市意象来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是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方法之。

城市意象,简单的说就是“对城市文化的一种群体认知”。而林奇的研究本身主要强调的是人们在城市空间中方向的指认。作为图式结构的抽象已经与城市本身的文化相脱离,而仅存方向指认的效用。作为城市意象的真正价值是城市文化认知中差异性的内容。这种差异性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城市特色。挖掘城市特色的构成才是城市意象研究的归宿。

城市意象理论将城市视为地理与实质系统,研究人类行为与经验和城市环境的关系,其核心是人们对物质环境的知觉,即对城市形式的知觉,以及首先形成的心理意象,即外部世界的主观反映。意象指导人们对环境做出适应、选择和控制。

城市特色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城市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当时所达到的文明手段,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创造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形式。城市特色与社会生活和历史环境息息相关,其蕴含着人及社会的内在素质,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城市特色就是一种意象,是人们通过空间和社会活动的体验和感知获得的。虽然城市意象并不是城市特色的唯一指标,但它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两者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2.2.2  城市空间理论

城市空间,主要指在城市范围内,有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绿化、水体、城市小品、标志物等共同界定、围合而成的空间。在这个意义上,城市空间是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以及各种活动的物质载体。

城市生活空间就是城市人居环境 它是城市中各种维护人类活动所需的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社区环境。城市空间就是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它不仅包括住宅质量、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交通状况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空气质量、绿化美化、卫生条件等硬件设施构成的硬环境,而且包括家庭氛围、邻里质量、居住区和谐、安全归属感、社会制度和秩序、

人际关系等心理感受构成的软环境。

城市主题文化则是使这种城市空间具有不同的高低层次,紧密的以某个主题联系在一起,它不仅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辨析,在文化特性上更具凝聚力。 

2.2.3  城市美学原理 

城市主题文化的美学,就是通过城市主题文化使我们的城市美丽而焕发光彩,使我们的城市成熟而不失质朴、现代而古韵犹存。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的美容术、是城市美丽建设的教科书。

城市主题文化的美学,就是要把城市营造成一座统一的整体,用城市主题文化的美学观点,对城市的各个建设形态和设施进行新的排列组合,建立在精确度量和计算之上的整合加工,让城市的建筑成为一个合理、有序,各部分间不可分拆和割裂的有机整体,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完善为一件艺术品。 

城市主题文化的美学基础,首先是对城市的所有组成部分进行解构。把城市的自然环境、建筑特色、历史文化进行系统学分析,得出许多组成城市的必要部分和单体部分。再对这些单体项目进行量化分析,得出一个数学和系统学层面上的结构体系,对这一结构体系进行重新的运算后可以得到一系列的对比数量关系。这些关系就行成了城市主题文化美学的结构基础。

3.城市主题文化的内涵研究

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突破了传统规划的物质规划模式,实现了从空间规划、经济规划向文化规划、形象规划方向的扩展,给规划增加了新的战略内容。从城市主题文化规划角度出发编制的城市战略规划,充分体现了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的新特色,新理念,新方法,新视角,具有超前性和创新性,为特色城市建设提供创新的规划理念和全新的规划设计模式。突出了城市主题文化在规划中的地位,更好地协调了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建筑,城市景观,城市精神之间的主题文化逻辑关系,是城市特色规划最前沿、创新的规划理念,是特色城市建设最精准的规划模式。 

3.1  城市主题文化的创新理念 

首先,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采用了多学科理论方法,丰富了城市主题文化规划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一是采用了复合型规划的方法,对城市主题文化、主题经济、主题建筑、主题景观、主题精神、主题意象进行了复合式规划;二是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以传统理论与现代理论相结合,以城市意象理论、行为空间理论为指导,确立了提升城市主题形象、完善城市主题功能、指导城市特色建设的规划重点。三是采用系统工程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策略到实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规划体系,不仅包括了传统规划对空间和功能的整合,而且涵盖了城市主题文化和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的建设,提出了近期项目的内容,并具体落到了具体的可实施的空间上。四是运用现代管理学的方法,对不同层面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项目设计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整合,建立了一个具有统领作用的全新的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体系。五是采用信息化系统理论方法,以规划项目库为基础,搭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软件平台,建立城市规划信息系统,按照特色城市建设的最新发展要求,采用动态、不断完善管理方式进行更新补充等。

其次,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是一种创新型的规划,它不同于其他各层次的法定规划。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更注重挖掘城市主题文化特质,把握城市主题文化定位,整合城市主题文化资源,突出城市主题文化引领性,对提升特色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特色品牌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是对城市特质进行挖掘,在城市主题文化提炼中,对城市做出城市主题文化定位。因此,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是从城市主题文化角度去分析研究城市规划设计的,这是城市主题文化最大的创新之处。   

最后,从总体上讲,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属于城市总体规划内容的一种发展战略规划,在研究和论述中注重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策略与实施的结合,以及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最突出的特点,它打破了传统规划的风格体系,引导人们以系统的全新眼光去审视城市,把那些分散的主题文化元素甚至是规划中没有被发现的元素挖掘出来,在新的框架下进行结构,以此形成特色城市建设的系统规划和整体发展。但是城市的不规律秩序或者是自身发展的随意性经常有一种无秩序的力量在牵引,甚至是行政权力的决策的随意性都不断在城市当中发生。当城市制定的总体规划,制定的各种层面的规划,在牵引人们向前走的过程当中,一种非秩序的动力在不断颠覆这种规划行为,所以说我们有的时候需要一种新的眼光和视角把这些动力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高度集中规划体系。而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本身是试图做出一种努力,把这种法定意义上的规划和那种我们尽量的减少人为的这种随机的规划,或者是思想结合起来,纳入到一个更加精炼的框架体系当中,使人们清晰地感受到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3.2  城市主题文化的创新模式 

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是对法定规划体系的拓展与完善,是统领特色城市规划建设,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的一种规划策略。其主要形式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2.1 宏观 

以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规模、核心功能、结构与用地布局为基础,通过整体创意的规划理念来确定城市主题文化空间定位、城市主题文化空间规划、城市主题文化空间形态设计、城市主题文化空间功能培育、城市主题文化空间布局、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塑造、城市主题文化品牌营销。要确定城市的主题文化,首先需对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等基本背景深入了解,充分挖掘城市的地方特色和历史人文风情,结合区域城市发展方向,找出城市与众不同的主题符号和主题系统,确定最符合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从城市主题文化角度,为进一步解读和诠释总体特色城市提供了准确的特色城市发展战略,极大地丰富了总体规划中的城市特色规划的内涵。使城市规划一开始就立意新颖、主题鲜明,品牌响亮、可操作性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影响力和震撼力。

3.2.2 中观

中观层面即以城市主题文化为主线,包括确定城市主题文化空间定位、城市主题文化空间规划、城市主题文化形象识别、城市主题文化功能培育、城市主题文化营销在内的五大发展策略;结合土地利用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景观轴线及节点规划以及各类相关规划,进而确定城市主题文化在城市文化、经济、建筑、景观上的空间布局

。在保持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致的前提下,通过设计中的控制引导将这些子系统融入城市主题文化,增加规划的城市主题文化内涵,提出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为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特色城市建设提供城市主题文化战略指导和规划设计保障。

    3.2.3 微观 

微观层面即以当前特色城市建设为基础,通过各类设计手法将城市主题文化实现在各物质载体上,规划出能够体现城市主题文化的规划纲要,并通过城市主题文化纲要的实施,丰富城市总体规划的主题文化内涵,突破了传统的空间规划概念,增强了城市规划的特色性和主题性,使城市主题文化规划在城市空间得到强化。要注重从城市主题文化角度出发分析设计各个单体因素,理解单个因素与城市的整体关系、文化传承关系等,对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进行细致分析,同时注重与时间维度之间的关系,注重微观单体因子的主题文化传承作用。

可以通过建立城市地标来实现城市主题文化的突出表达,使人们能很容易地辨认出这个城市的主题文化特征。新城的建设需特别注意与旧城的衔接,注重文化载体的设计与实现,地标便成为了城市必要的文化载体之一,能体现当地的主题文化价值。同时,地标的确立须注意建筑间的协调,要从地方文化、历史积淀以及生活细节中寻找城市文化特征。

3.3 城市主题文化结构 

结构即是一种观念形态,又是物质的一种运动状态.结是结合之意义,构是构造之义.合起来理解就是主观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结合构造之意思。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众多的要素构成,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就是结构。城市主题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其内部结构如何,对于城市自身的发展,对于城市主题文化的构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城市主题文化结构,就是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城市主题文化的内部各要素之间,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如何划分或者说如何构建城市主题文化的结构,实际上又一个方法论的问题,不同城市的主题文化的特质不同,所体现的结构也是不尽相同的。

从广义的角度看,城市主题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管理文化三个方面。 

3.3.1  物质文化 

城市主题文化的物质文化层面是指以满足城市的物质发展需求的城市主题文化表层系统,他包括可感知的、有形的各类基础设施如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城市公共设施、城市产业链、城市人工及自然环境、城市通讯设施、公共住宅、水源及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设施以及市场上流通的各色商品以及行道树、草地、花卉等人工自然环境所构成的城市物质文化的外壳等,其根本部分是城市生产方式及城市人的物质生活方式。

3.3.2 精神文化 

城市主题文化的精神层面是指城市主题文化在市民的文化心态和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城市文化的内核或深层结构。城市的精神文化是相对于城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城市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诸形式以及一个城市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城市主题文化精神层面既可以通过一定的物质所保存和传播,也可以是以思想观念、心理状态等形式存在于城市人的大脑及文字中,表现市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境界、理想信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 

3.3.3 制度文化 

城市主题文化的制度层面是指通过城市主题文化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包括城市的各种制度、规范和机构设施,是城市主题文化实体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城市文化的变迁必然通过各种制度的变迁表现出来。城市的制度文化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但主要满足于城市居民的更深层次的需求,即由于人的交往需求而产生的合理地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需求。

城市主题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一个具有完整性的城市主题文化系统。 

3.4 城市主题文化功能 

功能是指系统所产生的功效或对环境所产生的作用,它是系统的质的一种表现。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系统有何种结构,就有与之对应的功能,与之对应的整。城市功能是由城市这种特定的组织形式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而城市主题文化的功能就是由城市主题文化的系统结构的不同关系所对应产生的对城市的作用,所以一般来讲城市主题文化具有以下多方面的功能: 

3.4.1 协调整合功能

城市是由众多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政治诉求和文化背景,处于不同的群体或组织之中。这就决定了不同社会集团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具有异质性。所谓整合,是指系统各部分、各要素关系的协调统一,让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城市主题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三个方面。

价值整合。是整合功能中最重要的一种功能,只有价值,才有结构和行为的协调。任何社会中的人们在价值观上都会有差异,价值会有差异,但经由统一文化的熏陶,必然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达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例如,被一个社会文化肯定的事物与行为,必定是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所追求的;被社会文化否定的事物与行为,则是为大多数人所鄙弃的规范整合。城市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交往与协作。城市是由众多的不同组织、不同机构、不同实体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城市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因此城市需要各种的规章、法规。也就是说规范因价值需要而产生,由文化的整合而系统化和协调化,并使规范内容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进而把社会成员的行为纳入一定的轨道和模式,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或者说需要形成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才能避免形成系统的内耗。城市主题文化所体现的城市的行为方式和目标上的一致性,有力的克制了这一种城市发展的离心力倾向,作为一种城市内部的行为规范,既而约束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内耗。

结构整合。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社会的异质性越强,分化的程度越高,多元结构越复杂,从而功能整合的作用愈加重要。一个复杂的多元社会,是由众多互相分离而又互相联结的部分和单位组成的,每一个部分和单位都具有自己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发挥,必须和其他部分的功能联结起来才能实现,才能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发挥作用,即所谓功能互补。由于统一文化的作用,使社会结构成为一个协调的功能体系。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一个社会如果缺乏整合,必将四分五裂。一个民族,由于享受一份共有的文化,不论他们是否居住在一起,也不论他们是否生活在共同的制度下,都会有民族的认同感,都会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联结在一起,不可分离。而城市主题文化则是代表城市所有成员和利益集团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共同利益,因此城市主题文化能够协调城市内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使之符合城市发展的共同需要。 

3.4.2 教化传承功能 

城市主题文化的构建不仅保证了城市文化的代代相传,更有力的保证了城市特质资源的良好利用和有效发挥,并且通过城市主题文化可以使城市特色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进步。通过城市主题文化的构建,也使新一代的城市成员更容易的结构上一代的城市文化,使新的成员可以更快的融入城市主题文化的群体精神中去。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城市主题文化和城市特色的整体传承过程,同时也是城市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3.4.3 社会导向功能   

整合功能维持社会秩序,而导向功能则推动社会进步。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导向系统,如教育系统、科学研究系统、决策系统、计划系统、管理系统及医疗卫生系统等。文化的社会导进功能包括提供知识、协调社会管理、巩固社会进步成果三方面。 

提供知识。社会导向要以新的知识为动力,新的知识包括新的理论、科学、技术等依赖于文化上的发明和发现。

协调社会工程管理。有计划地推动社会进步,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包括决策、规划、组织实施等阶段。在总体系统工程中,又包括许多子系统。文化在各阶段子系统的协调配合上发生着重要的调适作用。同时,文化是一份社会遗产,这种遗产是逐步积累的。首先是目标调适,使社会全体成员认可社会导向的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使个人和群体目标与社会导向的总目标一致起来。其次是机构和制度的调适。为了达到社会导向的目标,要建立有效的机构和制度,对旧的机构和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再次是行为调适。它使社会成员在行为上协调一致,确定共同的社会导向目标。 

巩固社会导向的成果。文化是一份逐步积累的社会遗产。每一次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所取得的成果,都有赖于新的制度的巩固。文化在新制度建设过程中以及建成以后,起着协调整合作用,以维持新制度的秩序和稳定。

3.4.4 社会发展功能 

从当今社会来看,城市主题文化对于城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竞争,更是城市特质文化的竞争。城市主题文化起着凝聚社会力量、优化社会资源、将城市特质资源转化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城市主题文化不仅可以体现城市特色,构建城市特色文化和特色产业,更能增强城市竞争能力,传播城市品牌,达到名牌城市的目标。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代表着城市的精神、城市的品格。拥有主题文化的城市会具有一种独有的气质和精神,这就是城市精髓。城市主题文化可以通过城市的群体精神力量,引导和鼓舞、规范和推动城市的特质产业、特质文化的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实力,成为城市长久不衰的动力。

城市主题文化的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城市主题文化结构的稳定,城市主题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更好的突出主题,把城市的特质资源有效的利用起来,打造出城市的特色产业链。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主题文化的功能就可以发挥出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弘扬城市特色文化、塑造城市特质品牌的良好效果。城市主题文化的功能主体中的主题文化属性和主题文化规范功能,就能有效的作用于城市的名牌战略中,使城市在全球化大环境中脱颖而出,造就出一个个特色城市、名牌城市。 

3.5  城市主题文化特征 

3.5.1 原创性 

 原创性,就是指一个城市的主题文化,是这个城市独创和首创出来的,也就是说是这个城市第一个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第二个创造出来的。这种城市主题文化形态是这个城市独有的,而不是从别的城市移植过来的,这样的城市主题文化才称得上原创性城市主题文化。这种原创性的城市主题文化是很难被模仿和复制的,相当于具有一个城市的独立知识产权。 

3.5.2 特质性 

特质性,就是指一个城市的主题文化,是这个城市最具个性,最具品质的主题文化构成的,才称得上特质性城市主题文化。这种特质性城市主题文化首先具有唯一性、排他性、权威性的特征;另外,还具有不可模仿性、不可重复性、不可替代性的特征,这种特质性城市主题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城市特质和精神品格,这种特质性城市主题文化,往往让一个城市形成风光无限,独领风骚的意蕴。

3.5.3 系统性 

系统性,就是指城市主题文化不再是一个一般的事件和要素,在城市中简单地罗列和排序,也不是指作为一般事件和要素在城市系统之间的机械的组合和简单的相加。而是通过系统论的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交叉互动性、持续性的演进过程,把城市主题文化最优质的资源和显现要素科学有序地配置到城市的经济、文化、建筑、景观中去,使其形成系统工程意义的城市主题文化地域空间,从而形成主题资源和要素之间的相互运动、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和格局,使其城市主题文化的优质资源和要素发挥到最大化和最优化。

3.5.4 宏观性 

宏观性,就是指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宏大的整体,是一个统领城市宏观发展的战略体系,它以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为指向,以城市主题文化空间布局为特征,形成了以城市主题文化经济形态、文化形态、建筑形态为特征的城市主题文化全新景观,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纵横交错、融会贯通的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新格局,从而达到以城市主题文化战略思想统观全局、把握全局,从而形成了以城市主题文化宏观发展战略体系和微观运作模式,以此来指导城市未来发展和把握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3.5.5 战略性 

战略性,就是指城市主题文化是个全新的竞争战略手段,这种竞争战略手段具有创新性、集成性和战略攻击性。首先它用一种创新的思维来构建城市的竞争战略,之后通过城市的系统合力来搭建城市的竞争战略平台,再通过城市主题文化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来攻击竞争对手。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构建城市主题文化,才能获得这一独一无二的战略资源,即城市主题文化构成的核心竞争力。城市主题文化的战略性,就是 

城市占有稀缺性资源的能力特性,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构建成功城市主题文化的城市都可以获得对特质、稀缺资源的战略占有。并且通过城市发展的递进性,逐层增强城市对发展所需要的战略资源的吸引力。 

3.5.6 超越性 

超越性,就是指城市主题文化战略制定首先从国际角度,全球视野来制定城市主题文化的,而不是把城市主题文化制定局限在区域范围内,从而在空间上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国际空间大环境,在时间概念上城市主题文化制定具有充分的弹性,使城市主题文化可以在一个更大的空间内展开和运作,从而为城市发展战略提供一个空间、容量、秩序的大环境,大视角,大背景。城市主题文化不仅仅着眼于现在城市特色危机,

更着眼于未来的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战略,只有通过城市主题文化的系统构建才能在城市发展的大环境中取得先机。 

    3.5.7 智能性 

    智能性,就是指城市主题文化是一种全新的城市主题文化战略发展规划体系,它突破了各种规划体制弊端,把西方最先进的 CIMS 管理系统和操作系统运用到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之中,使这种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接近一种人工超智能规划程序,从而使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进入一种研发化、程序化、管理化、信息化、虚拟化、智能化的人工智能阶段。智能性还表现在,城市主题文化内部系统之间的有机活力,城市

主题文化的结构系统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所以在构建成功城市主题文化之后,城市的发展就会具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可以维持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的持久动力,同时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

3.5.8 创新性 

创新性,就是指城市主题文化是一种创新学科,城市主题文化就是把经济、文化、规划三个不同的学科通过复合性知识和多学科理论进行整合,创新出了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体系,从而彻底打破了城市规划学科四马分尸的局面,为城市提供了一整套最前沿的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体系。城市主题文化不仅仅是原有的城市发展各个层次的整合,而且是对城市的一种再创造,是对城市生命的一种新的阐释。通

过城市主题文化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就是使城市以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实现城市特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深度挖掘,实现城市机制的创新和科学的运行。

3.6 城市主题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院长付宝华曾指出:“自 2001 年中国引进概念性规划后,我们每个城市基本上都搞了概念性规划。而名为概念性规划,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结果每个城市都搞了概念性规划,但城市的特色并没有规划出来,城市特色危机就自然出来了。”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努力打造城市主题文化品牌,以此来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元素。其中不乏成功的范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其主题文化建设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面上,并没有使其真正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几个个方面:定位混乱单薄,优势未能彰显。缺乏国际视野,大大降低了城市主题文化努力的价值。设计主题不明确,明显影响到城市主题文化形象的品质和效果。民间参与不足,降低了感召力和凝聚功能。热衷短期效应,极易蜕变为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沟通重视外部信息轻视内部信息,最终沦为自欺欺人的虚假宣传。品牌管理缺位。结合历史文化的城市主题文化设计的提出将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历史文化与城市主题文化的结合是基于对当前发展背景的分析,是从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两方面所得出的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必要性的确定意味着从观念层面论证了两者结合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实现观念层面和操作层面之间的衔接,有必要对两者结合的可行性进行详尽的论述,以此作为指导策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4.历史文化在塑造城市主题文化中的作用及途径研究

4.1 历史文化的特性作用  

4.1.1 历史文化具有稳定性

历史文化作为客观存在,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是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发展历程的观念形态,深深地刻印在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一旦形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特别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部分,是超稳定性的。

 比如社会价值观,一旦得到整个民族的共同认同,便会长久地对这个民族发挥作用,不是人们想改变就能轻易改变的。文化资源的稳定性还表现为,文化资源本身常常体现为一种文化传统,人们可以充实它、拓展它,甚至对传统进行创新。但文化的前因后果,历史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文化呈现的仍然是完整的文化,是历史与现实统一的文化。人们既不能强调社会发展的现代性而抛弃传统,更不能趋向保守舍弃现代性趋势。又比如,民族精神,是在一个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可以丰富它的内涵,但它的基本精神贯穿于民族发展的始终,是稳定的。因此,它就成为一个民族发展的稳固动力。

4.1.2 历史文化具有延续性 

历史文化具有的时间延续性表现,任何历史文化的形成都是特定地域范围具体文化特征在连续的时间阶段不断累加、堆积和重新演化发展的结果,因此延续性具有动态、变更和一脉相承的特征。通过各种文化内涵丰厚的文物古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信息能够更加有效地代代传递,并且,经过历史的筛选、沉淀和凝练,人类共同的文化感情将先辈们经过创造性劳动而构建的文化标志视为城市永恒的标志,希腊的雅典卫城和帕提农神庙、罗马的斗兽场、中国的北京故宫等等,凡是经历了历史发展的城市都在以某种方式记录并传递着特有的文化轨迹。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其中体现着民族的特性,而这种特性是通过长期的文化创造反映出来的。一般而言,一个民族的文化大都经过从初创、到发展,而文化是这个民族共同智慧的结晶,是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就文化的本体而言,民族文化的精神往往体现着一个民族最本质的特性,譬如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最原始的宗教信仰、人文图腾等,而这恰恰是一个民族生成的根源或文化产生的渊源、如

果抛弃了这个根,就不成为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文化的延续性正是对应于我们所研究城市或城市地区的动态发展特征,赋予了将历史文化与城市主题文化设计相结合的发展阶段协同关系。

4.1.3 历史文化具有持久性 

作为有形的自然资源来说,是越用越少,不断递减,而作为精神现象的文化资源不但不会越用越少,持久存在,甚至反而会越用越多,逐渐递增。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效能,而且使用的人愈多,范围愈广,其效能就越大。我们说,使用历史文化的过程,必然就是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只要人类思维和创造活动不停止,人类文化就会不断丰富、发展、创新,并不断产生新的特质。

4.1.4 历史文化具有共享性 

历史文化的共享性是指历史文化具有为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乃至全人类所共享的特性。和自然资源相比文化资源也存在产权归属。但与自然资源有显著区别的是:文化资源虽然有产权归属,但产权拥有者并不一定对这一资源完全独占独享。任何文化资源,一经产生既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全人类的共同资源、共同财富。一种文化产品可以供许多人、甚至整个人类享用。对于优秀的文化资源,任何人、任何组织也无法实现对它的独占独有。许多自然资源使用后便可能消耗掉,而且对于某一种自然资源来说,若过量使用,还可能使这一资源永远灭绝。文化资源则不然。一种文化资源,只要人们认为它对人类有用,便可以永久地使用,它不会因为使用它的对象多少,使用的频率高低而枯竭、而灭绝。相反,一种文化资源使用的人越多、频率 越高,不但不会导致它的量的减少,而且还可能促使这种文化资源量上的增长,甚至产生新的文化特质。如历史文化具有了渗透性和扩散性,传递性和继承性,习得性。正因为历史文化具有以上的特性,文化才能为他人、后人所共享。

4.2 塑造城市主题文化应坚持的原则 

4.2.1 历史遗迹与人工环境和谐共生 

城市历史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主要包括:有形的文化表演艺术和无形的民间传说,也可以分为:古代建筑与遗迹、博物馆文物以及表演艺术等。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首先是一个“水库”,它蓄积着可能成为人们依恋对象的历史和过去。阿马蒂亚·森曾说过:“消失的传统却可能令人百般怀念,放弃古老的生活方式会导致极度的痛苦和深深的失落感”。一个历史文化丰富的城市,其必定存在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在塑造城市主题文化的过程中各种形式的改革建设都或多或少对过去的历史遗迹造成破坏或损伤。创造好的城市环境,打造特色城市,离不开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追溯。历史文化作为塑造城市主题文化中必不可少的设计因素,在其应用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好历史遗迹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生。希尔斯认为:“记忆是个贮藏器,它收藏着人们过去的经历,以及人们从载入史册并被牢记的他人(活着的或是死去的)经历中获得的知识”,而历史文化遗迹正是历史记忆的贮藏器。 

西安在城市景观系统设计过程中,严格按照盛唐主题文化进行精心设计。每一个广场,每一个城市雕塑都把盛唐主题文化的人文内涵充分地体现出来;每一个广场,每一个雕塑,盛唐文化的主题内容都不重复。使每一个广场,每一个雕塑都是一个盛唐主题文化的独立符号,都是一个盛唐主题文化的独立景观,都是一个盛唐主题文化的独立意向,都是一个盛唐主题文化的独立图腾。既体现了现代化的设计与铸造工艺,又不失历史文化遗留的自然景观环境带来的时空感。

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现代感极强的亚洲最大音乐喷泉广场与唐代大雁塔遥相辉映,即揭示了这个城市的主题是盛唐文化,又体现了这个城市现代文明的高度结合。 

4.2.2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共荣 

文化是城市的血脉和灵魂。正是文化的血脉,才使城市具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和蓬勃的生命力;正是文化的灵魂才使城市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鲜活的灵气。有人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它体现这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是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人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特有标志。它使这个城市具有不同与其他城市的底蕴和气质,是一个城市展示其个性与品质的重要符号。

城市历史文化既在不断地延续和发扬,同时也依赖于现代文化的不断补充得以发展和壮大,对待历史文化,必须用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态度加以对待,离开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无疑成为了无源之水,使文化失去了内涵和生命力,而离开了发展,城市文化无疑成为了一滩死水,使文化丧失了实际意义和前景。因此在对待如何塑造城市主题文化的问题上,必须抱以保护与发展并重的观念,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继承与延续,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共荣的目标。

相结合。与 2011 年 月 日上午,来自中外的 62 对新人,在曲江寒窑遗址公园举行了一场周制汉式婚礼,规模堪称全球汉式集体婚礼规模之最。婚礼全过程邀请多位汉学专家全程督导,并请专业的赞礼官、执事等数人主持,婚礼中所用的几案、铜盆、汉盘、葫芦杯等道具全部专门定制。在文化场所体系设计中,注重对历史活动和历史事件的分析,通过赋予历史活动和历史事件以全新的时代环境和活动需求,实现特定区域和地段内部活动的延续和再生。例如:西安,曲江寒窑大唐爱情谷。将历史上在这里发生的爱情故事与现代爱情相结合。与 2011 年 月 日上午,来自中外的 62 对新人,在曲江寒窑遗址公园举行了一场周制汉式婚礼,规模堪称全球汉式集体婚礼规模之最。婚礼全过程邀请多位汉学专家全程督导,并请专业的赞礼官、执事等数人主持,婚礼中所用的几案、铜盆、汉盘、葫芦杯等道具全部专门定制。

4.2.3 城市硬环境与软环境和谐共建 

城市硬环境指基础设施及各种物质要素;软环境指城市管理、文化、人的素质及区域特色。

城市主题文化的塑造需要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规划相结合,而作为对城市空间发展进行引导和对城市景观形象特色进行控制的城市主题设计规划,则是对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进行宏观定位、中观控制和微观指导的重要手段,在城市设计中,既需要从城市的功能要求出发创造出高效的城市硬环境,包括良好的城市空间结构,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区,完善的城市设施网络,多样而统一的建筑形式,系统而又易达的城

市开敞空间等,又要从城市的文化内涵要求出发创造出适宜的城市软环境,包括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城市品牌,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场所文化,一脉相承而又不断发展的城市文化等等。城市的持续发展,实质上是软环境因子及其硬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那么现代城市硬环境建设中到底要不要历史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严峻的课题摆在了我们的城市面前。城市特色危机、千城一面,已经使我们的城市从千百个城市中沦为一个模样。城市建筑是城市最重要的标志,人类的一切文化物化行为都表现在城市建筑上。自打人类建造神庙、建教堂到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都是一种文化行为和文化追求。从哥特式建筑对上帝的追求,到巴洛克建筑对人性浪漫的回归,无不是文化起着主导作用,可以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建筑主题,每个城市也都有每个城市自己的建筑主题。可是在城市现代化阶段城市的建筑主题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千篇一律的建筑把文化抛到了九霄云外,历史文化——这个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在大地建起的城市上再也发射不出普照世界的光芒。例如西安标志性的新唐风建筑。 

在硬环境整治的同时,我们应对保护区的软环境构成因素进行整治。这些因素可定义为建筑界面,道路交通,绿化植被,装饰照明,环境设施,标识系统六个方面。与空间形态整治相比,这些因素的整治是容易落实的,在很大程度上对其整治也是众望所归的。所以我们可以把保护区构成要素的整修定义为保护区的软环境整治。城市活动系统,新闻系统,环境艺术系统,文化系统,旅游系统,企业系统,教育系统,充分地将城市历史文化运行,就把城市主题发展开发到最大化,就通过城市主题文化进入了城市经营的良性循环。城市软环境就此构建出来,彻底解决了城市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纵横交错,融会贯通,系统联系,开放创新问题;彻底解决了城市发展中的宏观性,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超前性,智能性,全新性的具体问题。 城市应该有以城市特色历史文化的诗歌,散文,小说;话剧,电视剧,电影、大型音乐舞蹈主题晚会等等;构建一个充满主题特色,文化气息浓厚,让人留恋往返的国际都市。如:秦腔交响诗画《梦回大唐》,将原生态的秦腔与现代感极强的交响乐,以及具有强烈科技感的影画效果相结合,表现了壮丽恢弘,大气磅礴的盛唐风貌。

所谓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创新为核心,以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为特色,以高端文化艺术科研人才为骨干,以城市文化魅力建设为主线,以文化品牌培植为重点,以文化旅游业为载体,以城市文化营销为手段,以优化人文环境、宜居环境、服务环境为依托,以社区、业、大学与科研机构和政府四大单元为主体,以文化软实力管理体制和评估体系为保障等要素组成的有机体系。 

4.2.4  经济发展与形象特色和谐共进 

经济活动的发展一直贯穿于数千年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并且在当前社会仍然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职能,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综合服务型经济、总部经济将逐渐取代工业经济而成为大城市的主要职能,城市经济类型由生产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意味着经济要素的转变,高素质人才、高科技技术和高质量品牌将成为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因此提升了对城市文化、生态环境质量、社会氛围、创新环境等城市形象特色的关注。由此可见,实现城市经济发展和形象特色和谐共进是新时期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历史文化作为资源,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了活力和新的渠道。历史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绝不仅仅是点缀,其资源价值不可低估,历史文化是高附加值的文化残叶资源,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是城市地价增值,经营城市,盘活土地资源是重要环节,历史文化遗迹集中的街区,必然是城市的黄金地段,依托历史文化的开发,周围的地价必然攀升,可以为城市建设积累资金,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发展旅游光业,名山胜景是这样,城市街区也是这样,与此同时,依托历史文化,可以带动餐饮,商贸等相关产业,吸引外资,拉动投资,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

例如,旅游产业越来越多的成为城市经济产业的主导力量。而因历史文化旅游的资源也越来越多的被充分开发及利用。如何在塑造城市主题文化的前提下做好经济发展与形象特色相结合,共同发展。如何挖掘和开发好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更好的为地方旅游业服务,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就是依托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资源找准自身的比较优势,使城市历史文化特质资源配置和利用达到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的一种发展战略。 

4.3 历史文化在塑造城市主题文化中的途径研究 

4.3.1 结合形象特色文化 

城市形象特色的定位必须体现地域性和特色性,因此在确定过程中需采用“求同存异”的理念,所谓求同,即是在深入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形象基础上,提炼出真正能够代表城市个性和城市文化内涵的形象特色作为新时期城市品牌。所谓存异,即是在深入分析功能活动联系紧密的区域不同城市形象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炼出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城市形象特色。在规划实践中,必须要抱以动态定位和静态定位来确定城市的形象特色。 

1)发展观念形象。 

品牌化经营指城市的精神理念所产生的系统形象,, 效应,她是一个特定城市的精神支柱,也是其立市和不断发展的信念所在。其内容可以是城市精神生活所提炼的理念信条,可以是城市发展哲学的高度概括,也可以是城市历史风云和发展传统所凝聚的民风和市民精神的写照。所以在确定城市发展观念时应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敏锐性和未来发展预见性,并运用城市经营的理念,对城市的发展观念进行品牌化的包装、宣传和打造。如保定争取成为我国首个“低碳城市”的形象品牌。 

2)空间景观形象 

空间景观形象的塑造可用客观评价、提炼重点、系统打造的方法主要是指在确定城市空间景观形象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城市的景观资源条件和景观特色水平从不同空间层级进行客观评价,以此把握城市的空间景观资源享赋状况,进而提炼出最具景观价值和最能够体现城市景观特征的景观要素,在规划设计中对其重点考虑,进行系统性地打造。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已成为北京乃至整个中国形象的视觉特征。而天安门的升旗仪式,苏州的小桥流水,哈尔滨的冰雕等,同样也都是城市空间景观的典型特色。上海外滩,浦西租界建筑以其成规模的连续建筑群、优美的

天际线和完善的保护而成为上海城市的标志,同时陆家嘴现代城市群和东方明珠塔以其统一的整体格局和较大的规模而成为上海城市的新标志,因此可以确定上海市的滨江景观特色为历史与现代有机共生的景观特色。 

    (3)功能活动形象 

功能活动形象的塑造可用分区比较、多元整合、重点营造和面向未来的方法分区比较是指应选取有区域比较优势的城市功能活动作为城市形象特色,可采用比较分析——综合评价的方法;多元整合是指围绕着确定的城市功能活动形象,对城市内部的相关功能活动进行系统性的整合与规划;重点营造是指功能活动形象的确定必须围绕着最能体现城市功能特色的要素;面向未来是指功能活动形象的确定必须立足于城市未来的功能发展趋势。如杭州市通过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横向对比,结合城市自身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提出了“动漫之都”的城市形象口号。 

4.3.2 结合城市空间实体 

在城市主题文化的设计中,既要在城市空间发展引导方面实现历史文化的延伸,又要在城市形象特色营造方面沿袭各个历史时期的形象特色作为发展的基础,以此实现城市形象特色的内涵式发展;在城市空间发展引导方面注重延续历史时期城市与周边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时代发展需求赋予城市用地以新的功能要求,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既意味着有形的城市景观特征在空间范围内的协调与统一,也是无形的城市文化内涵在时间序列中的传承与延续。在城市总体空间景观构架设计方面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共荣,通过对历史建筑、历史遗址和历史街区的深入分析,提取色彩、高度、界面、视线、街道尺度等城市设计元素作为城市整体空间发展框架确定的文化依据,并与现代城市设计元素加以融合与协调。

1)历史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的主要承载体,具备文物的特性,需保持其原真性.国内许多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普遍面临街区功能停滞衰退,建筑结构基本毁损的问题,在规划设计工作中应把“不变”的重点放在对文化街区实体如建筑、街巷风貌的保护上。在此方面可采取整体风貌保护,循序渐进更新的方法。 

整体风貌保护是指在面对各类历史街区的时候,对于成片的有内在联系的历史文化街区应当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该区域内历史文化风貌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又能发挥文化资源的规模效应,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具体的方法有:1)对历史街区整体空间格局进行完整的保护,严禁在核心保护区范围内新建其他建筑;2)对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进行完整的保护,尽量维持街区内部传统空间肌理的图底关系;3)对历史街区内部的传统社会活动和生活特征进行完整的保护,尽量不影响内部居民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 

循序渐进更新,是指在不影响街区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按照普遍改善、局部更新的原则,采用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办法,分地段、分层次的维修改造年久失修的街区,有计划地、有指导地、逐渐地针对损毁严重无法维持的个别建筑,按原貌,即尽可能保留原建筑主立面和墙面状态进行小规模更新重建,实行老建筑的自我更新,形成老街区有机的“微循环”,在较长的时间段内,逐步改善老建筑的老化问题,以实现城市建设中历史街区保护与合理重构。具体的方法包括:1)从建筑密度、容积率等用地开发强度方面进行控制和协调;2)从空间肌理、建筑高度、色彩、材质、建筑风格等城市设计控制体系方面进行协调;3)从用地性质、内部功能安排等功能活动方面进行控制和协调。这样做的目的:l)不影响历史街区的完整风貌;2)逐步解决建筑的老化问题;3)保留街区的生活文化和市井文化氛围;4)同时解决生活设施不足;5)缓解政府资金困难的矛盾。当然,最为理想的做法是尽快实现住宅的私有化,借助业主的力量和资金,在一定的技术指导和经费资助下,达到保护、修缮、更新、完善的目的,使老城区改造、建设和更新,以小规模、经济、多样、有序地方式进行,焕发历史街区的“生命力”。

2)特色街道 

 利用景观行保护和功能性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对特色街道进行保护和重塑。

景观性保护主要是指尽量保护特色街道的传统景观风貌,特色街道的传统景观风貌是街道历史文化的形象载体,并且从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城市居民对该地区的历史记忆,因此对传统景观风貌的保护将有助于提升特色街道的识别性和场所感。具体的方法包括:l)对特色街道传统空间格局和空间尺度的传承;2)对特色街道两侧传统建筑景观风貌特征的传承;3)对特色街道内部景观小品和重要景观标志点的传承。

功能性保护主要是指尽量保持特色街道在城市中的功能价值,发挥其社会活动价值并增强其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具体的方法包括“原汁原味”保护和“换汤不换药”保护,“原汁原味”保护是指完全传承特色街道的传统功能活动,仅仅对各项传统活动进行系统性的整合,不允许新功能活动的注入,该方法适用于以传统功能活动为主要特色的历史街道。原汁原味地保护这些特色街道,不仅仅是城市个性的需要,而且

是城市文化延续的需要。“换汤不换药”保护是指根据时代发展的活动需求以及特色街道自身的景观风貌特征,对街道的功能活动进行全新的定位和策划,该方法适用于以传统景观风貌为主要特色的历史街道。

    (3)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大多形成的年代久远.且多存在于以居住功能为主基础设施及居民生活条件较差的区域,《城市紫线管理办法》针对这种状况,明确规定对于这类地区的建设要采取逐步整治的方式注意保存历史建筑的外貌及特色.切忌大拆大建而应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内部条件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适应现代生活功能的需要为原则。

风貌保护主要是指对历史建筑的传统景观风貌进行完整的保护,以此传承历史建筑的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具体的方法包括:l)针对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按照原有的特征、风格进行修复或改建,采用“修旧如旧”的保护方法,仅允许对该类建筑进行修缮、加固等结构性保护的处理,严禁对其外观和形体做出改变与调整;2)针对历史地位和保护价值均一般的传统建筑,采用“风貌延续”的保护方法,允许采用仿古材质对其进行修缮和保护处理,但是在形体、色彩和整体风貌等方面尽量与核心保护区风格、尺度、材料一致的建筑,做到“整新如旧”。 

功能重生主要是指赋予传统建筑以合适的时代功能,以此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建筑在当代市民生活中的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具体的方法包括:l)对于保护需求极高的历史建筑,赋予其旅游观光的功能;2)对于保护需求一般的历史建筑,可以赋予其文化创意、会议展览、特色商业、文化体验等功能;3)对不同的历史建筑通过旅游线路的组织进行主题性展示。

文化衍生,主要是指从历史建筑中提炼出具有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各类建筑素材,将其作为母体运用到城市其他地区的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中。具体的方法包括建筑形体的外延渗透,建筑色彩和材质的外延渗透,建筑构件的外延渗透等,通过建筑语汇的外延渗透,既有利于提升城市其他地区的景观品质,促进城市不同地区之间的景观风貌协调,也有利于历史建筑传统风貌的保护和沿承。 

4)历史景观标志 

对待历史景观标志的时候,应统筹考虑景观标志点自身的景观风貌保护和周边区域的景观风貌保护,景观标志点自身的景观风貌保护应采取原真性保护和完整性保护的方法,尽量维持景观标志点的传统风貌特征,周边区域的景观风貌保护主要是指控制周边地区的空间格局和景观风貌,以此突出历史景观标志点在城市整体景观格局中的统领地位。具体的方法包括:l)对于现状遗存较好的标志点,采用完整保护的方法,并对周边地区的建筑高度、空间尺度和建筑风貌进行相应控制;2)对于历史地位较高但是已遭到一定破坏的历史景观标志,可采用空间还原和意境再现的方法,如城市历史上的制高点,可以通过新建的方式在原址上重塑新时期城市的高度地标。 

景观标志作用和精神标志作用相统一主要是指在对待历史景观标志时,既要发挥标志点在城市整体景观营造中的节点作用,也要发挥标志点在市民对城市空间感知方面的节点作用,以此实现标志点在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方面的统一。具体的方法包括:l)以城市重要的景观标志点为中心,进行景观轴线的设计和用地功能的布局,以此提升标志点在城市空间结构、景观结构和功能结构中的地位;2)在标志点周围设计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增强历史景观标志点与市民文化休闲活动之间的联系,提升市民对历史景观标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3.3 结合场景与活动文化 

城市文化场所是城市场景与活动文化在新时期发展语境下的系统性展示,同时也是体现城市空间形象和景观特征的重要节点。意境再现与功能再生相结合的方法就是在统筹考虑景观内涵和功能内涵基础上对城市场景与活动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意境再现的方法是指在城市文化场所的营造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场景与活动文脉中的文化和景观要素,包括场所的展示主题、空间布局、功能安排、建筑形体、小品选择等,通过赋予实体空间和景观特征以文化内涵,实现文化的空间化;功能再生的方法是指根据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人们的消费需求,赋予文化空间场所以新的功能安排,包括文化观赏、文化休闲、文化学习、文化体验、文化交流等,通过赋予文化空间以功能内涵,实现空间的经济化。

1)名人轶事 

采用分类组合,还原场景的方法。分类组合主要是指对城市不同时期的名人轶事进行系统性地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同类型的名人轶事进行提炼和整合,以此作为文化保护和展示的基础。具体的方法包括:l)从名人轶事的年代出发,将其分为古代名人轶事,近代名人轶事和现代名人轶事;2)从名人轶事的主题出发,将其划分为帝王官宦名人轶事,文人墨客名人轶事和革命志士名人轶事等。

某些城市历史空间是结合独特的自然环境共同产生的,诸如山、泉、水系、自然地貌等,历经了城市历史发展演变的熔铸,形成了具有城市历史文化特点的环境景观,然而某些自然特质资源极为脆弱,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经损毁破坏而不可再生,结果导致了原地点历史空间特征的丧失,出于突出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考虑,可以选择在具有相同自然环境资源的适宜地点进行场景还原,以再现历史景观的意象。具体的方法包括:1)集中场馆展示,主要是针对具体主题的历史事件遗址,对该历史事件的

发生背景、事件过程及重大影响进行综合地介绍和展示,针对具体的名人故居,对名人的生平事迹和个人成就进行综合地介绍和展示;2)文化长廊展示,主要是根据相应的文化主题,对城市历史时期的相关名人轶事进行系统性的介绍和展示,以此让游客了解城市特定文化的缘起和发展历程;3)城市小品展示,是将城市的名人轶事采用艺术化的处理方式,以雕塑、指示牌、座椅等景观小品的方式展示城市的名人轶事,以此既增强了城市小品的文化内涵,又为名人轶事文化的展示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2)艺术作品 

采用文化移植,形神兼备,象征化表达,系统性展示的方法。

文化移植主要是指在保护和展示城市各项艺术作品文化时,并不一定是拘泥于艺术作品的创作地,可以将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空间意境在其他地方进行系统性的展示。具体的方法包括对诗词作品中描述的空间意境和空间活动进行移植,并以此为主题,营造相应的文化旅游景点。

形神兼备主要是指在对艺术作品所描述的历史空间意境进行打造和再现的时候,既要从空间景观营造方面与艺术作品的描述取得一致,也要在文化特征和意境感受方面反映出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 

象征化表达和系统性展示主要是指对有些很难在空间上进行完整还原的艺术作品,可以选取其核心的文化价值作为展示的思想,进行象征化的表达,同时将提炼出来的象征性要素加以系统打造和展示。具体的方法包括:1)以书画作品的素材为依托,进行城市小品的设计;2)以诗词作品描述的题材为依托,并整合同类型的题材,进行主题景点的打造;3)以舞蹈、戏剧和音乐作品为依托,借助符号学的思想和方法,运

用到城市或景点的雕塑体系设计中;4)以文学作品为依托,进行城市或主要景点的名称设计。 

3)民间习俗活动 

历史文化的内涵不仅仅意味着历史文化建筑等形象实体,还意味着地域更辽阔,范围更广泛,参与人数众多,表现更为丰富的民间习俗乡土文化。在城市主题文化塑造中民间习俗活动的应用可采用整合历史资源、项目互动的方法。

整合历史资源主要是指对城市及周边地区的民间习俗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整合与分类,以此作为城市民俗活动组织和策划的重要基础。具体方法包括根据活动的主题,将民间习俗分为表演类民俗活动、宗教祭祀类民俗活动、手工艺类民俗活动、饮食类民俗活动和服饰类民俗活动等。

项目互动主要是指在城市民间习俗文化整合与分类的基础上,通过项目策划的方法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打造和展示。具体的方法包括:1)以博物馆、展览馆形式进行民俗文化展示,主要侧重于对民俗文化活动各项技艺和工具的展示;2)次生态型开发,通过复原建筑、文化陈列、文化交流、文化表演等方式,展示聚居区的历史遗存和文化风貌,主要侧重于市民的文化体验和活动参与,既是适应当前文化消费需求的方式,也是保护民俗文化活动有效途径;3)原生态型开发,以旅游路线串联不同“原生态”民俗文化形式进行民俗文化展示等。主要是针对依赖于特定自然环境背景的民俗文化活动,更加侧重于市民的文化体验。 

4.3.4 结合区域环境文化 

城市主题文化设计工作中对城市发展格局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空间层面:城市与周边自然环境层面、城市内部层面,而城市内部层面的城市发展格局研究是城市主题文化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并且从规划层级来看,城市主题文化设计对该部分的研究更多的是对规划中所确定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与功能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因此城市与周边自然环境层面的城市发展格局研究是总体城市设计工作的侧重点。城市与周边自

然环境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图底关系,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一关系也在不断的变化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目前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然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因此,城市景观既是未来生活世界的憧憬,也是历史生活场景的印记,更是现代生活的空间和系统。为了更好地处理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有机疏散和区域集中相结合的方式,有机疏散是指在城市形态方面尽可能地扩大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接触面,以此作为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向城市渗透的触媒,从而有效地提高城市的景观品质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条件;区域集中是指在功能方面尽可能地进行空间集聚,形成以复合型功能组团为单元的网络化空间体系,从而能够有效地保证源、设施的利用绩效,并促进由于协作分工带来的外部正效应的形成和共享。

    (1)地文景观 

采用顺应地势,巧为因借地组织视线,协同设计城市立体空间景观的方法。 顺应地势主要是指在高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自然地形的变化,营造出富有韵律、变化有序、重点突出、整体统一的城市天际线,具体可采用地标统领、高低相间的方法。 

巧为因借地组织视线主要是指充分利用和发挥各项地文景观(特别是山、源)在视线组织中的作用,具体的方法包括以重要的山、源作为主要的视觉控制点和景观眺望点,以重要的地文景观作为城市视线通廊的对景,以田园、草地等地文景观作为视线开放空间等,以此增加城市视线组织的层次感和韵律感。 

协同设计城市立体空间景观主要是指在城市三维景观空间设计过程中充分协同和利用各项地文景观,从城市与外围自然环境的空间范围形成良好的三维空间变化关系。 

2)水域风光 

采用形态契合,有机生动地组织界面,协同设计城市平面空间景观的方法。 

形态契合主要是指在城市用地布局形态设计时充分尊重和考虑各类水系资源,特别是水系的流向与城市道路之间的关系,湖面与城市开敞空间之间的形态关系,以此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较为协调和融合的形态契合关系。 

有机生动地组织界面主要是指在处理人工环境与各类水域景观的界面关系时应尽量地采用自然与有机的结合手段,以此增大自然水系与城市人工环境之间的生态接触面。 

协同设计城市平面空间景观主要是指在城市平面空间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协同和利用各项水域景观资源,在城市范围内形成良好的二维平面变化关系,发挥水域景观资源在城市整体景观构架中的价值和作用,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完整水系景观体系。具体的方法包括:1)以大型湖面为基础,打造城市重要的景观中心,并结合广场、绿地等开敞空间的设计,形成城市重要的公共活动中心;2)以主要河流或海岸线为基

础,打造城市重要的景观轴线,作为组织城市慢行道和步行路线的重要载体;3)以小型水面或水系的空间转折点为基础,打造城市各片区的景观节点,并结合开放空间的设计,形成不同片区的公共活动节点。

4.3.5 结合城市美学理论 

平遥古城、同里古城、周庄古镇、丽江古城这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这四座古城现在都已被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名录。是古代中国的骄傲和现代中国的国宝。其美丽不言而喻。小桥流水、烟外人家,悠扬的马队驼铃,苍凉的客栈青灯,一个个身影从远古走向现代,又从现代走向未来。其历史文化延续之美不言而喻。 

一个城市的美丽不能只是表象的。仅仅依靠人工的景观,建筑的堆积,雕塑的模仿是不能无法表达这个城市内在的美。只能给人以与其他城市相似的感觉,让人厌倦,达不到印象深刻的效果。 

康德把美说成是“谜样的东西”;黑格尔在《美学》中说:乍看起来,美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观念,但是不久我们就会发现美可以有许多方面,这个人抓住的是这一方面,那个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纵然都是从一个观点去看,究竟哪一方面是本质,也还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美是费解的,它是一种犹豫的、游离的、闪耀的影子,它总是躲避着被定义所掌握,正如柏拉图感慨:美是难的。

城市主题文化的美学,就是要把城市营造成一座统一的整体,用城市主题文化的美学观点,对城市的各个建设形态和设施进行新的排列组合,建立在精确度量和计算之上的整合加工,让城市的建筑成为一个合理、有序,各部分间不可分拆和割裂的有机整体,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完善为一件艺术品。

在塑造城市主题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的运用独立美学,没有任何文化根基的美学理论,塑造出来的艺术品是没有;灵魂的。首先是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对城市的所有组成部分进行解构。把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遗存、建筑特色、文化底蕴进行系统学分析,得出一个个组成城市的必要部分和单体项目。再对这些单体部分进行量化分析,得出一个数学和系统学层面上的结构体系,对这一体系进行重新的计算之后可以得到一系列的数量对比关系。这些关系就行成了城市主题文化美学的结构基础。

4.3.6 结合城市经济产业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种动态的、非独占的、可再生的精神财富。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实质是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过程。城市经济产业的发展在城市主题文化的塑造中亦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用全新的理念审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形势下,显得格外重要。另外,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还需要各种性质的企业及民间力量的积极地参与与支持,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不能老是依靠政府搭台,要采取企业化运作的方式,企业应该抓住商机,组织好各类文化产品交易会,充分利用各种节庆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实现经济与文化的联姻,促进文化资本向经济效益的转化,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

1)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型旅游基本的发展原则和观念,便是关注本地居民就业、收入与生存,鼓励社区参与,激发自豪感,尊重和保护环境、文化、居民、基础设施和地域特色的协调平衡和完整性,不破坏当地社区物质环境、文化遗产、历史传统、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并通过制定方针、政策和措施保护旅游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从而推动旅游和社区交互发展只有实施保护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深度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旅游同传统社会和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紧密结合才具有持久生命力由此,对历史文化旅游地的社会文化保护应受到总体战略性关注、反思和解。

2)产业差异化 

产业差异化就是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小我大、人弱我强的一种产业差异化发展战略。就是避免产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差异化发展战略。依托城市的特色资源找准自身的比较优势,使城市特质资源配置和利用达到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的一种差异化发展战略。 

4.4 小结 

通过对历史文化不同类型和城市主题文化塑造各主要工作内容之间对应关系的分析和把握,明确了历史文化在城市主题文化塑造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确定城市形象特色并树立城市品牌;确定城市文化的主题。 

2)促进城市空间发展,使城市内部人为与外部自然环境之间的格局关系得以

规范,营造具有城市个性特征和文化特征的景观环境; 

3)发挥城市产业特色,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4)丰富城市居民文化休闲活动并增强城市的文化氛围。 

5)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城市经济产业积极发展。 

5.西安在打造城市主题文化中历史文化的应用

5.1 西安的城市主题文化品牌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创造,一座城市反映的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城市现代化离不开文化,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气质。每个时代都会在城市发展中创造出令世人珍视的文化遗产。保持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保护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西安作为一座千年古都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建构的城市格局、积淀的优秀传统、蕴含的文化精神,演化成西安的城市文脉和灵魂.无论是显形的存在还是隐形的文化都透射出辉煌的华夏文化之光。历史上,这里创造了无数璀璨夺目的文明成果。特别是唐长安城以其丰富的文化创造力和开放包容的胸怀,使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并远播世界,对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也由此形成了西安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面对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 21 世纪,这种得天独厚的历史遗存和文化传承,正成为推进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最现实的资源,也是西安走向世界的最核心的优势。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城市特色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追求目标。城市现代化建设必须传承历史、延续文明,必须根植于城市历史发展和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记录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文明的发展脉络和历史信息,是历史上不同传统和精神成就的载体与见证;它凝聚了数千年人类的智慧,沉淀了人类文明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资源和物质财富,是沟通历史与现实的血脉;它体现了城市的特色和个性,是城市的底蕴和魅力所在。

西安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珍贵的历史遗存、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久远的文化传承,不仅使西安成为中国诸多古都中历史最悠久、个性最鲜明的城市,而且是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典范,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就是西安的特色、西安的品牌和金字招牌,它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典型象征。西安始终把历史文化名城遗产保护放在第一

位,积极吸纳世界各国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包容并蓄,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共处,使历史氛围和现代气息交相辉映,使西安这座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成为历史文化传统的聚集地,而且成为现代都市文明的衍生地,成为人们生活居住的美好家园和观光旅游的最佳目的地城市。

5.2 西安城市主题文化战略定位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汉唐国度,万邦朝贺;它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13 朝帝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厚的人文资源。

西安这座有 3000 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都,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万千气象,13 朝古都塑造出了西安精神上的雍容华贵;3000 多年历史塑造出了西安性格上的气宇轩昂。精美绝伦的建筑犹如人间仙境,唐诗宋词把西安包装的万般鲜亮,丝绸之路从这里开始,大唐西市成了国际市场,“长恨歌”让西安变得缠绵悱恻,“寒窑故事”让西安又多了一份绝唱,兵马俑让西安变得万般神奇,华清池让西安充满了神秘异常。以皇家

御苑、盛唐气象构成了以盛唐建筑,唐诗、唐乐、唐舞、唐戏及丝绸之路、大唐西市形成的盛唐文化把西安推向了世界文化、经济的高峰。 西安的厚土,埋葬着 13 个皇朝的风华烟云;西安的皇天,炫耀着大唐盛世的恣横华彩。西安的每一段历史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西安的每一段历史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藏,西安的每一段历史都可圈可点、价值连城,西安的每一段历史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美华章。

所以西安的城市主题文化定位应该定位在盛唐文化上,把, 盛, 唐文化作为西安的城市主题文化,既符合西安的历史,又符合西安的未来。正如原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所表达的那样:“西安只有恢复盛唐文化,西安才有最后一次机会进入国际中心城市”。 

西安盛唐文化的核心,就是“世界千年古都,华夏精神故乡”。把盛唐文化作为西安城市的主题文化,西安就找到了西安文化的根,西安文化的脉,西安文化的魂。 

西安有了盛唐主题文化定位,就找到了城市发展的精神坐标,就找到了一把打开盛唐文化宝藏的金钥匙,就找到了西安进入世界中心城市的机会和方向。西安在城市建设上通过实施“西安古城‘唐皇城’复兴计划”,迅速恢复盛唐气象,在最短的时间内西安就可以进入国际中心城市——世界名牌城市。 

5.3 西安城市主题文化中历史文化的应用 

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在多年城市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发展城市现代化并不是对立的、相互分离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承,可以协调相融、和谐共生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如何将西安灿烂的历史文化挖掘出来,进行梳理和提炼,并打造成一种城市主题文化,西安做了最大胆的尝试和探索。首先抓住城市历史文化的精髓,分析文脉和足迹,从历史文化信息中找到城市的主题文化特征,将其神韵融入城市设计每个整体和细部处理之中,以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构建城市空间的和谐,来表达具有创新意识,又有鲜明传承的文化形态,通过传统、文脉、和谐、神韵真正达到城市的文化复兴。

5.3.1 博物馆助力城市发展的引领性及重要性 

 城市建筑是文化积累过程的产物,建筑和历史文化古城是石头的史书,是民族之瑰宝,是世界艺术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注重历史文化的城市环境设计风格,往往要从城市空间、色彩、建筑形式以及材料和营造技术上强调历史文脉;任何一座伟大的建筑背后的蕴藏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典故。任何一座伟大的建筑背后都蕴藏着一个诗人般的气质;任何一座伟大的建筑背后的蕴藏着这座城市的灵光。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浓缩和结晶,是历史发展的聚焦和光辉见证,通过这些不同层面、不同内涵的博物馆,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历史文物,留住了我们这座城市的印记。

许多在历史上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工业城市,常常缺乏那些名声显赫的历史文化城市所具有的独特城市底蕴,也未必有充足的景点、标志性建筑或文化标志来提升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但是经过城市文化复兴的努力,这些城市通过建造博物馆,使城市的文化功能和影响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彻底改变了城市的形象,从而助力了城市发展,引领了城市发展。 

西班牙新艺术之都毕尔巴鄂,就是通过建造古根海姆博物馆助力了城市发展,引领了城市发展,一座博物馆的兴建彻底改变了毕尔巴鄂的命运,让毕尔巴鄂在最短的时间内变成了世界名牌城市。因此,一个博物馆助力城市发展,引领城市发展,对当今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划时代的意义。  

现代博物馆的发展也逐步证明,一座成功的博物馆建筑不但要为藏品的收藏、展示、研究提供最佳的环境和条件,而且还要在建筑上成为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建设年代是 20 世纪 80 年代,根据“建筑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要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这一设计任务书,其创作思想由此展开。以陕西历史上最辉煌的唐代为背景,以反映当时国家最高水平的宫殿为借鉴,加以抽象概括为“中轴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格局,从而使这座建筑阐述着东方的哲理。考虑到盛唐的博大、辉煌、蓬勃向上的历史风貌与今天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主旋律一脉相通;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址距离唐代大雁塔广场仅仅一公里之遥;陕西历史博物馆采用了新唐风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在建筑艺术上着意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传统的布局与现代功能相结合;传统的造型规律与现代设计方法相结合;传统的审美意识与现代的审美观念相结合。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屋顶设计充分体现了唐风建筑屋面坡度平缓、出檐深远、翼角舒展的造型特征。周围大小各屋顶对中央的庑殿形成“众山拱伏、主山始尊”的气势。在各个建筑的转角部分反复使用飞檐翼角这个神采飞扬的造型元素,使整组建筑加强了生气盎然的整体性。穿梭于各建筑之间的回廊构成空间层次丰富、尺度宜人的庭院空间,庭院中遍植树木花草,绿地上点缀历史久远的石刻,体现了博物馆以人为本的建筑宗旨。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建筑色彩突破传统宫殿建筑的浓丽色彩,全部色彩为灰色、白色。这样设计使陕西历史博物馆既具有纪念性建筑的永恒感,又具有“墨雅于彩、素色为上”中国水墨画的高雅格调。 

陕西历史博物馆通过模数的应用,有效的控制了各类建筑的比例尺度,使博物馆的九个建筑单体在模数上取得协调,同时反映了对古代的营造法式和则例的理性设计精神的思考。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现代建筑,其传统与现代在多个层次上结合。比如序言大厅的室内设计选用本色铝合金悬挂式覆斗形组合体吊顶。博物馆大门采用不锈钢管与抛光铜球组合成空透金属大门,造型新颖又引起人们对传统鉋钉大门的联想。博物馆大屋顶下预制装配的椽条、支撑屋檐的斗拱不但造型简洁,而且在结构上都是预制的受力构件,体现了唐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共同追求的艺术、功能、结构高度统一的原则。大面积的实墙和大片玻璃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使陕西历史博物馆总体形象具有活力。 

历史文物是以往社会留下来的遗存,是历史发展进程的见证。因此,必然积淀了我们民族的传统和精神,并以迷人的魅力吸引着自己的人民,产生极其伟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常常鼓舞和激励着后继者们,以赤子之心去保持和发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去开拓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文物又是我们走向明天的根基和起点。也正因为如此,作为中国古代文明一个载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绝不仅仅是为了向人们再现那些已逝的辉煌,而是力求以其丰富的藏品为媒介,通过对昔日辉煌的展示,让人们回顾历史、了解历史,在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和精神启迪中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并使之转化为对当今社会的热切关注,让曾经创造过秦汉雄风与盛唐气象的历史活力与历史智慧再一次迸发出来,共创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的振兴大业。  

5.3.2 西安以盛唐城市主题文化,定位城市雕塑主题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建设的“眼睛”,是最能体现城市精神、表现城市文化底蕴的建筑之一。 

著名雕刻家刘开渠先生曾指出:“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一个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功能”。著名规划专家陈晓丽也曾指出:“优秀的城市雕塑具有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陶冶人们情操的作用,有的甚至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乃至一个时代的标志”。西安市城市雕塑规划的目的是完善现代都市氛围,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反映悠久灿烂的西安文化。雕塑的创作符合西安市千年古都

的定性,创作参考唐朝时期的雕塑及雕塑风格,使之具有西安特有的本土文化特征,无论是具体的或者是抽象的雕塑,都应以这一文化背景为依托。 

标志类雕塑——在城市重要地段上,布局的雕塑体量适当成群组选点,或以巨大体量加以表现,与建筑相结合,共同组成城市地标物,该类雕塑主题选择具有代表性、表现手法大手笔,可充分体现城市主导地段之空间特征;

主题类雕塑——在城市历史地段,如古迹附近、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结合中国古典戏剧、诗词、文学和众多的典故传说,反映西安本土文化特征,或以雕塑点题,或以诗碑镌刻反映一定的主题;

 装饰性雕塑——在市民广场,交通干线绿化带及较大规模的新建小区及商业中心等城市重点地区,以雕塑作为大空间的装饰,自由、柔和、创造人性化的都市空间。 

  大雁塔北广场位于著名的大雁塔脚下,其丰富的雕塑群无一不为我们呈现出西安的历史文化精髓,展现出西安的城市主题文化—盛唐文化。 

盛唐主题雕塑布局: 

大唐盛世书卷铜雕;万佛灯塔和大唐文化柱;大唐精英人物雕塑;地景浮雕;“诗书画印”雕塑;“丝绸之路”浮雕;“大唐盛世”浮雕。

5.3.3 城市主题公园建设中历史文化的应用  

对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址进行主题公园建设,除了能让文化遗址自身的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同时也有利于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新文化的创造。因为在改建景观规划设计中一些当地的整体行为表现,如传说、歌谣、曲艺、舞蹈、宗教仪式、节庆形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都将成为挖掘作为塑造扩建区形象的重要内容,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艺术创造活动。这一过程将有利于民众文化自豪感的重塑,而且能促使原住民“主动地审视和阅读自己的文化、修正和重构自身的文化价值取向”。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保继刚的定义是,“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1)大唐芙蓉园 

    大唐芙蓉园位于古都西安大雁塔之侧,是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

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早在历史上,芙蓉园就是久负

盛名的皇家御苑。 今天的大唐芙蓉园建于原唐代芙蓉园遗址上,以“走

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为背景,展示了大唐盛世的灿烂文明。全园景观分为十二个文化主题区域,从帝王、诗歌、民间、饮食、女性、茶文化、宗教、科技、外交、科举、歌舞、大门特色等方面全方位再现了大唐盛世的灿烂文明。园中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包括有紫云楼、仕女馆、御宴宫、芳林苑、凤鸣九天剧院、杏园、陆羽茶社、唐市等众多景点。 园区各景点每天上演各种精彩节目,包括祈天鼓舞、“教坊乐舞”宫廷演出、“艳影霓裳”服饰表演、少林武术表演、舞狮、高跷、杂技等。每晚上演的全球最大水幕电影,集音乐喷泉、激光、火焰、水雷、水雾为一体,带给游客震撼的立体感觉。园区主题演出大型梦幻诗乐舞剧《梦回大唐》恢宏大气,如梦亦幻,曾应邀赴新加坡演出,受到了新加坡总统纳丹、总理李显龙和内阁资政李光耀的亲切接见和大力称赞。每逢节假日,还有各种应景主题活动,带给你三百六十五天的惊喜欢乐。 大唐芙蓉园以它独特的魅力和无可比拟的历史地位,成为华夏子孙寻根追梦的文化祖庭和重温盛世的精神家园,它将带您进入中国唯一的盛唐文化之旅。 

     大唐芙蓉园以中华文化的巅峰代表盛唐文化为主题,是演绎盛唐文化的主题公园。中国盛唐是中国最灿烂、最具生命力的时代,她展示给今人的是一种蓬勃向上、斗志昂扬的时代精神,一种博大融汇、含纳万方的气度,一种追求极致的社会态度。历史赋予了“大唐芙蓉园”高贵的基因,使其在埋没千年之后依然拥有太平盛世的光环,她将成为中国的历史之园、精神之园、自然之园、人文之园、艺术之园,她的兴建象征着中国走向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快乐图腾。

被誉为“国人震撼,世界惊奇”的大唐芙蓉园,通过全园 12 个区域景观文化主题进行演绎,已经分别演绎着 12 个文化主题,通过全景式、多角度的文化创举,惟妙惟肖地展示了盛唐文化的博大、繁荣和尊贵。再现皇家威严、奢华和盛唐气象的紫云楼;蕴涵盛唐风韵的现代化皇家剧院凤鸣九天剧院;风格典雅的陆羽茶社;全面展现唐代科举文化和“杏园宴”举办欢庆场景的杏园;以自然山水环绕的曲江流饮;全方位展示唐代女性风貌的仕女馆;集科技、艺术、娱乐性为一体,全球最大的水幕演出场所水景区;园林式仿唐建筑群御宴宫;登高可观全园美景的茱萸台;反映唐代“众商云集,内外通融”的唐集市、贡品一条街、戏楼广场;环境清雅,具有皇家风苑的超五星精品酒店芳林苑;反映唐时曲江上巳节游春踏青盛景的丽人行群雕以及反映大唐诗词风韵的诗魄群雕以及诗峡等,其中许多景观和项目都被誉为:“世界之最”和“中国第一”。 

大唐芙蓉园 12 个主题分别为:大门特色文化主题、外交文化主题、茶文化主题【陆羽茶社】、仕途文化主题【杏园】、女性文化主题【侍女馆】、宗教文化主题、诗歌文化主题【诗峡诗魂】、歌舞文化主题【梦回大唐演出】、帝王文化主题【紫云楼】、民间文化主题【唐市】、科技文化主题【水火奇观】、饮食(酒)文化主题。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盛唐文化故事的演绎,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盛唐文化故事的展示 

(2)爱情文化主题公园——曲江寒窑遗址公园

许多历史文化公园的主景都具有悠久历史,记载着一段城市特殊记忆,蕴涵深厚且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现今加以改造作为公园的重要景观对公众开放,承担起新的功能与使命。传说唐朝末年,西安北门里有位显赫人家的千金王宝钏,在绣楼上抛绣球择婿,结果抛中了寒酸的薛平贵。她不嫌贫爱富,坚持自己的选择嫁与薛平贵,遂与家人吵翻,只身出走到城南曲江池畔的寒窑居住。后来,薛平贵征西一十八年,她就一人在寒窑内守等,没有粮吃,就把附近田野地内的荠菜挖尽吃光,苦守了一十八年。戏剧《武家坡》唱的就是这个故事,观众最终盼到薛王二人重聚。 

寒窑遗址位于西安曲江新区东南隅,紧临曲江遗址公园,与大雁塔、大唐芙蓉园和大唐不夜城隔水相望。是曲江新区的六大遗址公园项目之一。总规划面积 18875亩。其中公园占地 60 亩,周边功能用地 120 余亩。曲江寒窑爱情主题文化公园将以寒窑遗址和在此发生的爱情故事为线索,以曲江寒窑遗址为核心建设中国第一个爱情主题文化公园,使之成为定情婚礼纪念的圣地,以爱情旅游、爱情消费、爱情纪念、爱情教育为主要产业方向,集遗址保护、旅游开发、文化产业建设的爱情主题公园和幸福产业基地。

寒窑爱情主题公园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西安曲江新区唐文化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寒窑是以记录王宝钏、薛平贵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的西安著名旅游景点,该遗址建于清朝后期,内设王宝钏祠堂,民国二十三年,杨虎城之母孙一莲捐资修葺。1984 年 月,当地乡政府又出资修建,1985 年 月 28 日正式向游人开放。

建成的寒窑遗址公园将以凸现爱情自主、爱情忠贞为主题,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基础,结合现代人的情感脉搏,给恋爱中的青年男女营造一处定情之所,寓意他们的爱情历久而弥坚;同时也为新婚伴侣提供寒窑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婚礼配套服务,从而弘扬社会正气,传颂爱情忠贞圣洁,把爱情主题做大做足,将寒窑遗址公园打造为中国第一个爱情主题公园。

5.3.4 历史文化在宗教文化建设中的体现 

汉唐文化兼容并蓄,融合了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各种文化,具有宽阔博大的文化胸襟;历史铸就了西安人恢弘大度、兼收并蓄、多元并立的文化遗传基因;现代西安人开放意识、积极进取和市场商品意识逐渐增强,近代以来形成保守、封闭、懒惰、散漫等不良习惯被彻底改变;现代西安人不仅是博大精深汉唐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汉唐文化走向世界的积极创造者和推动者。

1)楼观道文化展示区 

楼观台位于秦岭西部北麓陕西省周至县境内。东距古城西安 70 公里,107 国道从境内而过,与陇海铁路、西宝公路、108 国道相接。 

楼观台是道文化的圣地。据史料记载,周至县楼观台是老子著经、讲经和羽化埋葬之地,被尊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是真正的道教祖庭。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第一个到楼观台祭祀老子,并于草楼之南建立了清庙。此后,先后有 60 余位皇帝到楼观台拜谒祭祀,其中宗圣宫被尊为大唐皇家祖庙,是我国祭奠老子的惟一庙宇。李白、王维、白居易、李商隐、欧阳修、苏轼等 100 多位历代文化名人曾在这里览胜抒怀,留有墨迹。目前楼观台还保留有老子墓等 60 多处历史胜迹,有记事碑、经典碑、题记等 84 通。楼观台的说经台、大陵山、元始台三座山阜并立,分别供奉道德天尊、灵宝天尊和元始天尊,与道教释义的“三清”格局完全吻合。三台与三峰(光头山、四方台、首阳山)遥遥相望,与三峪(田峪、就峪、耿峪)相连,形成“三台鼎立,三峰朝护,三峪拱卫”的天然“三清”态势,体现了道教文化的完美统一,造就了“道教祖庭”的圣地景象。1983 年楼观台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最古老的道教祖庭——老子说经台,距今 3000 余年,为道教发祥地,史称“仙都”.有井深 1700 余米、日出水千吨,富含 18 种有益人体矿物质成分的温泉水服务系统,可供游人沐浴、疗疾、游泳、垂钓。 

集贤镇——财神故里 周至县城东南 20 公里终南山脚下集贤镇赵代村,是传说中财神赵公明的故里。现存有建于明代的财神庙。 

 西安鼓乐——中国鼓乐的“活化石”流传在周至集贤镇一带的古乐社,被称为“长安古乐”,因内容丰富、曲目众多。结构复杂、曲调优美而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楼观台被尊为“道教祖庭”,是老子著述《道德经》之地,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发祥地和道教中财神赵公明的故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浓郁的民俗特征,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有重要影响。 

(2)法门寺佛文化景区 

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公元 558 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扩建,并于元魏二年(494 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称“成实道场”,仁寿二年(602 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 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 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级木塔。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壮观。

法门寺文化景区总体规划面积 平方公里,分东、西两区(见总体规划图)。东区为佛文化展示区,面积约 平方公里,分佛、法、僧三个部分,呈“品”字形布局,项目总规划面积 平方公里,整体区域规划依托佛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为发展基础。其中佛区建设安奉佛祖真身指骨舍利的合十舍利塔和供僧俗四众瞻礼朝拜的 10万人广场,有“穷天上之庄严”的圣洁景象;法区以当代法门寺学研究和科技发展成果为基础,全面展示世界佛教两千五百年、中国佛教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及唐代地宫珍宝之精华;僧区以大唐法门寺瑰琳宫二十四院为蓝本,再现唐代法门寺“极人间之焕丽”的壮丽景观。连接佛、法、僧三区的佛光大道,设计宽度 108 米,长约 1500米,是从世俗世界到圣地灵境朝拜佛指舍利的必经之路,又是贯通景区的观景主轴。佛文化区佛、法、僧三宝俱全,三位一体,佛在中央,法、僧东西两厢护持,佛教大小乘兼弘,形成一个完整的佛教世界。西区为综合服务区,规划面积约 平方公里,这里将规划建设星级酒店、大剧院、购物一条街等,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的全方位服务。 

法门寺佛教文化基地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强力推出的十大文化旅游工程之一,也是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的重要辐射、延伸区域,在构建和谐社会政策的历史背景下,陕西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重大举措并致力将其打造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佛都,成为继兵马俑之后的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 

6.结语

6.1 本文的总结 

城市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城市不可能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那么城市的特色建设便成为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向。特色城市建设,是发挥比较优势,依托自身特色吸引世界的重大举措;是以全球化的视野谋划城市的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一个城市立志屹立于世界名牌城市之林的重大举措。建设特色城市,正是站在全球的高度,以世界眼光来谋划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城市主题文化的提出根本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而在城市主题文化的塑造与构建过程中,所遵循的依据除了各种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外,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更是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上文从历史文化和城市主题文化各自的概念、内涵、特征、主要内容出发,对两者分别进行了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历史文化与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研究这一课题。分别从城市主题文化构建中的城市文化、城市产业、城市景观、以及城市建筑几个方面详细的分析了历史文化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针对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结合历史文化的城市主题文化设计应突出不同的重点。例如有些传统民居街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江南中小城市,对其的研究应该更加侧重于城市色彩、高度、密度体系以及城市传统街道空间尺度和城市肌理的研究。点由此可见,在城市主题文化构建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结合历史文化的基本理念,同时也需要善于发现和提炼出不同城市历史文化中的精华所在,并在设计过程中予以重视,以此才能创造更具特色的城市空间形象。 

注重历史文化的设计风格的统一,是西安城市主题文化建设中的亮点,有效地将城市主题文化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结合起来,通过良好的设计能建立历史延续性,能表达民族性、地方性,有利于体现城市文化渊源,在现代城市主题文化设计中,坚定树立历史文化的设计思想,成为城市规划建筑师、城市景观设计师的创新构思设计主题,应用历史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设计手法必然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从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6.2 展望 

行文至此,本文对于历史文化对塑造城市主题文化的作用研究已基本告一段落,然而无论是对于城市主题文化的研究还是对于历史文化的应用与传承方式的探讨仍只是片面的浅薄的,展望未来进一步的研究。也许若干年之后,本文所提出的方式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求,但是相信历史文化对塑造城市主题文化的作用研究仍将对未来城市主题文化的发展研究有一定的作用。 

上一篇地方学研究与城市主题文化品牌
下一篇序言(一)以豪迈的雄姿走上中国特色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征程
一个辉煌并被人赞叹的城市,
必定张扬着城市主题文化品牌的光辉。
纵观世界著名城市,其形成与发展过程符合高等级城市的普遍规律,同时每个城市又具有其自身的发展个性。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主导地位突出、辐射力涵盖全球的城市主题文化,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其独特的城市主题文化奠定了他们在世界城市舞台上的地位。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最科学的方法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最重要的保证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先导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的思想源头
纵观世界名牌城市的建立,无不依据城市营造的规律,及时把握住历史的、文化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市场结构的等等方面诸种有利的条件,建构起他们的时装城、电影城、音乐城、绘画与雕塑城、商业城、科学城、体育城……,甚至还有赌城这样十分专业化的城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核心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灵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创新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理论先导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避免城市病的爆发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有核心竞争力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有差异化发展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高端谋划城市的新思想
顶层设计策略的新举措
城市领导工作的新能力
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机制
特色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世界名城建设的新体系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实施城市主题文化战略定位
确立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目标
加速城市主题文化功能培育
整合城市主题文化优势资源
塑造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品牌
用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统领城市发展建设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谋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规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建设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管理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营销城市
国家发改委
国家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新华网
人民网
央视网
中国网
凤凰网
中国城市建设网
中国古镇保护网
中国规划网
中国城市战略网
扬帆奥运
  友情链接: 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网 中国市长协会 中国城市文化网

版权所有  © 北京国政大略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 复兴路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06171号 
电话:010-8767 3832 邮编:100078  京ICP备2024096967号-1

网站共有51314975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