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15218日  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 陈润儿 

  为认真落实长沙市“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部署,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长沙文化国际化水平,昨日,中共长沙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际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长沙要形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新格局,基本建成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崇高精神追求、强大文化实力和广泛国际影响的文化名城。何谓国际文化名城?为什么要推进国际文化名城建设?如何推进国际文化名城建设?《意见》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

铸就“中国汉文化在长沙”品牌

  当今世界,城市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城市的文化符号、文化元素、文化经济、文化品牌,成为城市软实力的集中反映。长沙要从“中国的长沙”成为“世界的长沙”,就必须将“软实力”变为“硬任务”。

  关键词之一[文化形象]

  建设国际文化名城,应该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凸显湖湘文化主题,形成与国际文化名城相适应的城市品质,塑造国际化的文化形象。

  组织市民学习外语。推进国际文化名城建设,需要加强国际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其中一个“硬任务”便是组织市民学习外语、学习文明规则、学习国际礼仪,提高国际化素养。还要实施市民教育工程、素质提升工程和艺术普及工程,形成市民热爱文学艺术、参与文化活动的良好氛围。

  展示城市文化风貌。珍惜和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加大对革命事迹、名人遗迹、考古遗址、工业遗产、宗教文物、涉外文物和近现代建筑的保护力度,严格执行《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鼓励企事业单位兴办民俗、科技类等行业博物馆,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博物馆、标本馆,鼓励当代著名艺术家、文物收藏家利用历史建筑或新辟设立博物馆和陈列馆。整体保护“山、水、洲、城”的环境格局。

  打造城市文化标识。精心规划建设马王堆汉文化园、定王台楚汉文化街区、长沙汉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及天心阁、花明楼、文家市等标志性历史文化景观群和精品文化旅游区,规划建设好梅溪湖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策划组织一系列“汉文化”主题文化活动,在全球打响“中国汉文化在长沙”的品牌。

  关键词之二[文化载体]

  长沙将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集中展示文化形态和文化元素,增强国际文化名城的视觉感受,构建国际化的文化载体。

  充分挖掘坡子街、太平街、潮宗街、化龙池和贾谊故居等历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中央文化景观区;依托各种文化载体,把屈原、贾谊、朱熹、张栻、曾国藩、左宗棠、黄兴、蔡锷、谭嗣同、毛泽东、刘少奇、胡耀邦、雷锋、袁隆平等名人形象推向世界,提升长沙作为“伟人故里”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之三[文化事业]

  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以国际视野推进文化事业大繁荣,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繁荣国际化的文化事业。

  初步构建起具有国际视野、长沙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以湖湘名人文化为代表的全国学术研究中心。积极构建国际传媒体系,合力培养至少1个世界知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1家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传媒集团。支持湖南卫视等省属媒体加快国际化步伐,支持长沙晚报报业集团、长沙广播电视集团等传媒集团跨地域、跨国界发展。

  关键词之四[文化产业]

  要加大文化引领和文化推动力度,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壮大国际化的文化产业。坚持把文化创意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引擎,加速文化创意与科技、商贸、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由做产品到做文化、由长沙制造到长沙创造的转变。引导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引进一批实力强大的战略投资者进入文化领域,扶持一批产值过50亿元、100亿元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支持长沙晚报报业集团、长沙广电集团打造成为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的现代全媒体集团。

  关键词之五[文化交流]

  坚持立足长沙、放眼世界,形成湖湘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互动交融,拓展国际化的文化交流,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关键词之六[文化人才]

  坚持把人才战略作为核心战略,遵循文化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统筹规划,长期坚持,建设与国际文化名城相适应的宏大文化人才队伍。

市民素质提升成首要目标

  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名城,与市民息息相关,也并不遥远。长沙市提出,要坚持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大力弘扬“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突出国际文化形象基地、国际文化创意基地、国际文化旅游基地、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国际文化娱乐基地、国际文化人才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长株潭城市群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建设。到2020年,长沙要形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新格局,基本建成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崇高精神追求、强大文化实力和广泛国际影响的文化名城。

  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与每一个市民密切相关的“公民素质不断提升”。要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在全市人民中更加牢固树立,公民道德规范普遍确立,诚信意识、知识水平和审美能力跃上新台阶,社会风尚更加文明健康,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楚汉名城风貌彰显。要使湖湘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得到充分发掘、保护和利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形成国际影响,城市文化景观、文化标识具有国际水平,千年古都风采和山水洲城特色更加凸显。

  公共文化普惠于民。要使公共文化体系全面覆盖,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硬件和人均藏书、人均每年观看电影、演出、参与文化活动等主要指标有明显提高,成为国内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文化精品走向世界。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日益繁荣,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具有民族特色、世界影响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烟花、湘绣、动漫、影视、娱乐等领域涌现一批世界名牌产品。

  文化创意经济崛起。文化与科技、金融、贸易、信息、旅游等融合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创意新业态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牌,涌现一批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

  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拓展,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节会、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争相举办,城乡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国际文化机构交流频繁,文化旅游吸引力日益增强,成为境外人士赴我国中部城市文化旅游的首选目的地。

  文化人才高度聚集。城市主题文化的号召力、凝聚力、向心力明显增强,一批享有国际声誉的文化名人和文学艺术大师汇聚长沙,文化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不断涌现,基层文化队伍充实稳定,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湘江和岳麓山不仅是长沙的地理标志,更是长沙的文化名片。昨日,中共长沙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讨论了《长沙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22015年)》。《规划》指出,明年起,长沙将聚焦湘江和岳麓山,文化创意产业崭新布局。到2015年,长沙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超2000亿。

  2015年长沙成国家创意产业增长极

  《规划》提出,长沙以建设国际文化名城为突破口,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创意+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并鼓励本土文化创意企业“走出去”直接参与国际竞争。长沙还着力打造三个以上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旗舰式”文化创意企业。

  2012-2015年,长沙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年均增长18%左右。2015年,长沙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以上。到2015年,形成一批规模特色产业和优势企业,继“电视湘军”、“出版湘军”、“演艺湘军”、“动漫湘军”后,形成“设计湘军”、“数字湘军”。

  到2015年,长沙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成为继环渤海湾文化创意产业圈、“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圈、“珠三角”文化创业产业圈之后的文化创意产业增长极。

  产业格局围绕一山一水做文章

  《规划》提到,长沙将重点围绕一江(湘江)一山(岳麓山)作文章,打造“湘江文化产业带”与“环岳麓山文化创意产业圈”。形成“一带一圈多点,二城五区六街”的文化创意产业格局。

  以“一江两岸文化走廊建设规划”为基础,突出文化与创意的嫁接,推进文化创意的产业化,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娱乐休闲等产业,形成“湘江文化创意产业带”。倾力打造“环岳麓山文化创业产业圈”,充分利用好岳麓山这一长沙的重要标志和最好名片,与“两型社会”河西先导区的建设对接,形成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增长极。

  文化创意多点开花。一是马王堆汉墓遗址建设以及由此衍生的古汉文化与创意产品;二是湖湘文化园开发以及由此衍生的湖湘文化与创意产品;三是铜官窑遗址开发以及由此衍生的陶瓷文化及创意产品;四是浏阳市以文化创意对烟花、园林、菊花石等传统产品进行提质改造所形成的特色文化创意产品;五是以湖南广电集团、湖南出版集团为依托,形成影视传媒、新闻出版等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增长点;六是宁乡县以佛文化、养生文化、茶文化等衍生出来的养生休闲文化创意产业。

  麓谷动漫游戏城将打造成中国动漫产业的旗舰,而星沙金鹰影视文化城,打造为中国标杆性的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

  文化创意产业“五区”也将在长沙形成。一是芙蓉新闻出版产业发展区;二是星沙特色创意产业发展区;三是以贺龙体育馆为中心重点开发文化创意体验及其衍生产品;四是麓山创意设计与文化旅游区;五是青竹湖文化休闲旅游区。

  长沙城区将着重打造文化创意“六街”:一是以田汉大剧院为中心的劳动路演艺娱乐休闲文化街;二是解放西路酒吧休闲一条街;三是从坡子街到太平街的美食民俗文化旅游一条街;四是以定王台为中心的文化创意出版物交易一条街;五是清水塘路延伸至韭菜园南路,形成长沙市的“淘宝街”;六是以望城的铜官镇、丁字镇、靖港镇与乔口镇为中心,形成四大古镇文化旅游休闲创作交易一条街。

  重点发展十大文化创意产业

  《规划》指出,长沙要以“高、新、软、优”为切入点,瞄准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两大主攻方向。

  《规划》提出,坚持以内容为王,依托“文化湘军”的优势,把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质量作为基本着力点。重点发展影视传媒、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数字资讯、新闻出版、演艺娱乐休闲、文化旅游、广告与会展、教育与咨询、工艺美术等十大产业。

  未来几年,长沙将提升全社会创意设计意识,激活长沙10多万大学生的创造潜能,营造“创意长沙”的浓厚氛围。“国家广告创意园”也将努力争取落户长沙。

  未来四年,长沙将制作10部具有重要国际国内影响并深受市场欢迎的精品力作,集中办好10个电视品牌栏目。在休闲业,长沙将推进酒吧、网吧、茶吧、以及美容休闲养生等行业的标准化管理与连锁经营。同时,长沙还将编纂出版《长沙文化发展蓝皮书》,为促进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服务。

  深入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 大力推进国际文化名城建设 为推动长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努力奋斗 

——在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究部署建设国际文化名城工作。刚才,湘涛同志作了很好的工作报告,请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四点意见。

  一、立足战略全局,深刻认识重大意义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重要决定,提出了明确要求,标志着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省第十次党代会着眼于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全局,确立了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我们要以建设国际文化名城为抓手,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到实处,使文化强市建设走在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承担起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繁荣文化的历史责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这一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以实际行动将这一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第一,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是提升城市形象的内在要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坚实根基,是城市功能的最高价值。城市形象因文化而提升,城市精神因文化而彰显,城市特色因文化而灵动。国际化首先要靠文化的国际化来增强影响力、知名度,没有文化来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就没有国际化城市。放眼全球,国际化城市大多着眼形象提升,注重在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中确立坐标,在把握城市文化个性中进行定位。长沙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流淌着非常独特的文化血脉,流下了很多精彩的文化符号、文化元素和文化品牌,张扬了城市的个性,扩大了长沙的影响。立足新起点,要从更高层面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形象,必须进一步做好文化文章,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步伐,充分发挥长沙的优势和潜能,在弘扬传统历史文化中大力发展现代先进文化,以文化之“魂”不断提升长沙的都市品位和国际形象。

  第二,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举措。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参与国际竞争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选择。城市竞争表面上比拼的是经济,追赶的是速度,但归根到底是内涵的较量,文化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未来城市发展就是以文化争高低、论输赢,文化的“软实力”也是竞争的“硬指标”。要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不仅要大力提升经济实力,还要发展壮大文化实力;不仅要打造“中国的长沙”,更要打造“国际的长沙”。近年来,我们在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今后我们更要坚定“硬实力”和“软实力”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着力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不断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第三,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实现科学发展,首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没有文化的大发展,就不会有更高意义上的人民生活改善;没有文化的大繁荣,就不会有更高层面上的生活质量提升。没有文化的提振和引领,没有文化的凝聚和支撑,更谈不上全面小康和“两型”建设目标的实现。国际文化名城建设顺应人民群众强烈期盼,顺应科学发展内在要求,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需求。为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抓文化就是抓两型、抓文化就是抓民生”的理念,把国际文化名城建设作为实现长沙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第四,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是增强文化自觉的有效途径。文化自觉是对文化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我们既要有一种文化的认识、文化的清醒、文化的追求,还要有一种文化的觉悟、文化的价值和文化的品位。长沙人民历来具有强烈的文化自觉。3000多年来,以湖湘文化为特质的地域文化经过传承交汇,使长沙集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鲜明的文化特质,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已成为长沙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把长沙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城,是省委对长沙的殷切期望,也是长沙人民肩负的历史责任,起点更高,难度更大。如何把“软实力”变为硬任务,在全社会形成加快文化发展的普遍共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入探索。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准确把握文化的特点规律,以高度的自我觉醒、自我担当和自我进取精神,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传承长沙历史文化的重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重任,推动文化大发展,再创文化新辉煌。

  二、明确目标指向,科学把握总体要求

  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是引领长沙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什么是国际文化名城?一是要有深刻的历史内涵,二是要有崇高的精神追求,三是要有强大的文化实力,四是要有广泛的国际影响。长沙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基础扎实,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有基础、有条件、有契机。这次市委、市政府出台《中共长沙市委 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际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初步勾勒了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近期和中长期目标。近期来讲,就是要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突出国际文化形象基地、国际文化创意基地、国际文化旅游基地、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国际文化娱乐基地和国际文化人才基地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市公益文化事业建设水平明显提高,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文化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把长沙建设成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兴旺、文化体制完善、文化设施先进、文化氛围浓厚、在国内具有领先优势的文化强市。从远景目标看,到2020年,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新格局,基本建成具有深刻历史内涵、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域特色、高度创新精神和广泛国际影响的文化名城。届时,一个人文精神充分彰显、文化标识更加鲜明、文化经济高度发达、文化影响辐射全球、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国际文化名城必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必须始终把握以下原则:

  1.要坚持继承保护与创新提升相结合。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继承的提升。一座城市要持续协调发展,就必须珍惜自己的历史文化,张扬自身的特色优势,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要正确处理城市高速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防止胡拆乱盖、过度开发。要深入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核,整合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人文景观,打造具有浓郁历史文化品位的城市景观,让深厚的历史文化得到彰显,让优良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在加强保护的同时,要以改革为突破、以创新谋发展,通过创新开发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充分发扬长沙文化包容万象、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精神文化特质和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传统优势,从深厚积淀中梳理出最精华的内涵,从当代实践中总结出最本质的内容,从前瞻未来中找出最文明的因素,积极借鉴消化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赋予历史文化以时代特色,致力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让创新文化引领未来发展。

  2.要坚持立足本土与对接国际相结合。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文化的发展,必须立足自己的土壤,结合自身的实际,以本土化校正全球化,以多样化应对一体化,在交流与对话中实现新发展。要透过历史——现代——未来的纵向连接,加强对本土文化的研究发掘,积极传承发扬其精华,立足本土在“特”字上下功夫。要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眼界吸收国内外一切有益文化,加强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接、对话与融合,使文化更好地适应当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让文化在交流中亮出风采,在对接中实现拓展,在融合中得到提升。对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追根溯源、充分整合和全新演绎,展示文化神韵,扩大国际影响。对山、水、洲、城等自然禀赋深度挖掘,对体现其精神的文化景观精心雕琢,使之以独特文化内涵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要利用各种形式,让世人触摸长沙文化脉搏、感知长沙文化神韵、吸取长沙文化营养,不断增加对长沙文化的认知认同。

  3.要坚持发展事业与壮大产业相结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体两翼,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要科学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不同性质,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双轮驱动、两翼齐飞。要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要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大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4.要坚持提升品位与打造品牌相结合。品位是一座城市个性的自然流露,品牌是一座城市影响力的主要象征。提升品位是打造品牌的基础工程,打造品牌是展示品位的关键手段。现代城市日益趋同,如何保持长沙城市的独特个性和高尚品位,值得认真研究。世界上成功城市的实践表明,文化才是立城之本。而文化是长沙最丰富的资源和较明显的优势。为了使长沙在世界城市之林中保持独特光彩,塑造良好形象,必须坚持文化名城发展之路,努力把长沙建设成为一座极具文化品位和人文魅力的城市。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推出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在提升文化品位的同时,擦亮叫响长沙文化品牌,精心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著名文化品牌和知名文化企业,着力提高长沙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长沙文化走向世界。

  三、围绕核心任务,始终突出工作重点

  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是一个战略目标和德政工程,事关未来发展走向,体现当代发展水平,涉及市民民生福祉,必须锁定目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1.要突出国际文化形象塑造,不断提升城市影响力。城市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经济文化内涵,不仅反映城市居民生存境界,而且反映城市国际活动能力。人们对一座城市的认识,可从城市硬件设施上去感受;对于一座城市的认同,则须通过对城市文化内涵的深刻感知。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是一种内在特质和无形资产,能给人产生极大的震撼力,提升城市的影响力。一是要凸显长沙独特风格的城市特征。城市的经济要素可以趋同,而城市的文化要素必须立异。一座城市只有在文化上形成独特的特征,才能产生富有感召力的品牌。长沙要突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个性特征,坚持用湖湘主题文化整合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市民品行、人格追求、伦理情趣、建筑形态等城市特质,充分挖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通过学习吸收世界不同城市的优秀文化、先进经验,找准城市形象定位,强化城市风格,突出城市特色,在城市规划、空间组织、建筑设计和设施布局上,既体现城市的独特性,又体现城市的包容性,满足城市需求的多样化,增强城市发展的影响力,打造独具魅力的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二是要打造极具长沙地域风情的城市标识。成功的文化标识,不仅能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甚至能成为其代名词,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北京的长城等。目前长沙仍缺少在国际上知名的文化标识,我们要以湖湘文化为内核,打造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志性城市名片,充分体现长沙的湘情湘韵,构建独特的城市理念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实现城市标识的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实施重大文化工程,规划建设一批重大文化设施项目,打造城市文化地标,从不同层面体现城市的标志性形象。三是要丰富表达长沙价值追求的城市精神。人文精神是发展的“内动力”,是最基础的“软实力”。要不断丰富长沙精神内涵,张扬长沙城市性格,凸显长沙城市风貌。在价值追求上,大力倡导全国争先、中部领先、全省率先的进取意识;在文化传承上,依托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和伟人故里等载体,让人们直接感受具体化的长沙文化精华;在内涵拓展上,立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借助“两型”社会建设的机遇平台,致力构建和谐文化;在市民素质上,围绕建设学习型城市,实施市民教育工程、素质提升工程和艺术普及工程,实现城市形态、文化神态和市民心态的内外和谐,构建具有高度认同感和强大凝聚力的精神家园。四是要形成展示长沙独特气质的城市品位。形象是气质的表现,气质是形象的内核。塑造城市形象,关键要提升城市气质。要整合湖湘文化优势资源,进一步培植底蕴厚重、开放多元的文化气质,大力塑造和推广全新的城市形象,全面构筑城市国际化的硬件基础、物质形象和功能内涵,以湖湘气质的独特魅力塑造城市形象,以湖湘气质的高雅绰约媲美世界文化名城,让每位来长的旅游者、投资者和经营者,深刻感受到是在投资一种主题、传承一种文脉、体验一种心境,找寻到精神的慰藉、情感的寄托、心灵的家园,使长沙文化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同。

  2.要突出国际文化氛围营造,不断提高城市吸引力。城市是一片文化的景观、一座文化的容器。文化支配着城市结构,诠释着城市形象,城市文化积淀越深,文化发育越成熟,城市品位就越高,城市活力就越强。要借助各种文化形态和元素,以浓厚的文化氛围推动文化创作、文化创新、文化创意和文化创业,形成国际文化名城的视觉冲击力和强烈感染力。一是要彰显历史文化的地域特色。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许多世界知名城市转向了以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竞争。长沙古城虽屡遭战乱且多次被毁,但城址数千年从未迁移,老城街巷骨架沿袭至今,这是文化长沙的显著特色。长沙文化能保持独特的文化个性,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独特的人文精神已化作城市的灵魂,浸透到城市文化的血脉。在推进国际文化名城建设中,要注重保护开发和永续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认真研究长沙历史文化的文脉,充分挖掘长沙区域范围内蕴藏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着重突出楚汉名城、名人故里和湘楚风情三大地域文化特色,发掘湖湘文化博采众长、包容万物、经世致用的深刻内涵,着力发扬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务实奋进的独特精神,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深度交融,文化力和生产力长效融合,努力使优秀的历史文化在时间上保持连续性、在空间上保持连贯性、在内涵上保持连通性,使宝贵的文化资源变为发展的经济资源,助推长沙实现新发展、新跨越。二是要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让先进文化成为人们价值取向的主导,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成为社会风尚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反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魂,是当代中国最先进的文化。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首要任务,贯穿于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全过程。坚持主流价值的引领,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充分发挥长沙作为雷锋故乡的优势,以“争当雷锋精神传人,弘扬社会文明新风”为主题,深入开展“雷锋家乡学雷锋”活动,将其作为深化文明创建的抓手、思想道德建设的载体、促进社会和谐的途径、提升城市形象的窗口,健全长效机制,推进学雷锋时代化、常态化、大众化,着力打造具有长沙特色和国际影响的道德实践品牌,使雷锋精神焕发出时代的光彩。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社会道德水平,努力构筑全市人民共有精神家园。坚守正确价值追求,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确保一切文化阵地、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都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始终引领国际文化名城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三是要增强创新文化的发展活力。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要深度挖掘丰富的创新基因,积极融入先进的现代理念,推陈出新,努力为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注入不竭动力。要坚持用创新的理念赢得世界的普遍认同,用创新的体制拓展全球的文化市场,用创新的内容扩大长沙的国际影响。要围绕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和课题研究,为推动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供理论支撑。要进一步推进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微观运行机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健全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资体制和筹资机制。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在张扬文化“娱人”功能的同时,强化“育人”功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四是要扩大娱乐文化的国际影响。娱乐文化是长沙鲜明和独特的文化品牌。要顺应现代社会对娱乐、快乐的多样化需求,大胆创新文化的表现形式、手段、载体、技巧,发扬娱乐文化的优势,增添生活气息和时尚元素,提供为多数文化消费者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巩固和提高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引领服务向人性化、产业向高端化、经营向品牌化、市场向国际化发展,建设规模一流、硬件一流、服务一流的娱乐文化载体,使“娱乐之都”叫响世界。

  3.要突出国际文化实力打造,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文化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是否具备不可复制的文化独特性上,主要依靠城市的文化深度实现。要顺应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大力实施文化推动战略,占据文化发展制高点,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努力形成与国际文化名城相匹配的文化实力。一是要努力提升文化创意价值。要认真落实《长沙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创意城市”和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全国性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以打造“沿湘江文化创意产业带”与“环岳麓山文化创意产业圈”为核心,多点拓展,着力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示范性园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旗舰。要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着力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具有强大竞争力和湖湘文化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着重引入国际著名的文化创意企业,大胆承接先进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外包业务,引进国外先进发展模式,不断拓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空间。二是要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升级。紧紧围绕将长沙打造成为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孵化器和示范区的目标,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商业融合,创新内容、业态和传播手段,大力培育和发展数字电视、手机电视、手机动漫、电视购物、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可持续开发的“文化产业链”,着力实现文化产业的高端化。要依托文化园区和产业基地,结合旧城改造和经济转型,大力培育湘绣、动漫、创意、艺术等文化创意街区和文化产业体系,形成聚集发展的新格局,着力实现文化产业的集约化。要引导文化资金向重点企业倾斜,推进组建文化集团,打造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的“文化航母”,着力实现文化产业的实体化。要促进长沙文化产业融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扶持一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进军国际市场,着力实现文化产业的国际化。三是要不断健全文化市场体系。要重点培育图书报刊、电子音像、演出娱乐、影剧制作、动漫游戏市场,进一步完善各种综合交易平台。切实加强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大力培育本土文化市场,建立现代营销系统,将长沙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品交易中心。积极构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现代文化流通体系,打造若干个出版物交易、互联网服务、电影院线和文娱演出的专业化市场。建立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中介机构与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化程度。实施催化文化消费力战略,开拓文化消费市场,开发个性化的文化产品,积极引导居民更新文化消费理念,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加快交易种类、商业模式、服务规范等与国际接轨步伐,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四是要大力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没有品牌的影响,没有文化的诠释,一个地方的文化产业很难发展、文化实力很难提升。要实施品牌优先战略,围绕城市主题文化建设文化艺术精品,挖掘和整合全市文化优势资源,着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倾力打造融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地方特色与世界眼光一体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综合竞争力。

  4.要突出国际文化平台再造,不断扩大城市辐射力。一座城市要增加影响力和辐射力,从文化角度看,必须拓展平台,扩大交流,加强合作,形成对国际多元文化的高度包容力,实现与国际文化的有机接轨、互动发展。一是要搭建文化产业交流平台。着眼提升城市国际化程度,大力实施对外文化交流的“倍增计划”。强化长沙城市文化中心地位和辐射功能,充分发挥长沙在长株潭城市群乃至全省的龙头带动、示范引领和核心辐射作用,加快城市文化产业的拓展和延伸,大力建设文化产业走廊和创业园区,加快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带,完善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基础平台,大力培植文化主导产业集群,促进国际国内文化整体推进、联动发展,不断增强长沙在国内外的文化张力和穿透力。二是要搭建文化名人交流平台。名人是城市最好的名片,名城要依靠名人、名家、名品来实现。长沙历来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要充分利用名人资源,传承湖湘文化,把长沙推向世界,提升长沙的国际影响力。充分利用名人资源,激活名人文化元素,发掘名人身上蕴含的人文精髓和精神特质,不断扩大长沙的知名度。要“让历史说话,请名人作证”,从湖湘名人文化中积极挖掘本土名人资源,用名人之桥拓展文化营销之路。全方位引进和交流国际文化名人,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更多地吸引国内外知名的文学作家、影视创作者、演艺名人等齐聚长沙,共谋发展。三是要搭建文化活动交流平台。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文化领域开放,促进文化交流合作。以友好城市为平台,加强文化艺术巡演交流,进一步扩大长沙影响,形成文化交流常态。以重点企业为载体,进一步丰富国际文化交流的内涵和形式,在把握世界优秀文化发展趋势,学习先进文化管理理念的同时,充分展示长沙的湖湘文化元素和独特文化魅力。四是要搭建文化盛会交流平台。没有国际文化盛会的有力支撑,就难以形成国际文化名城的传播效应。争得国际文化赛事和会议等的主办权,就等于赢得了世界对自身城市文化的认同,就等于争得了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机会。要以“国际交流活动的集聚地”为定位,积极营造浓郁的国际文化氛围。要努力培育本土品牌文化活动,并致力于做大做强,做出影响力。要力争更多的知名国际活动落户长沙,着力打造一系列国际文化盛会,集聚大师,提升人气,扩大长沙在世界城市中的影响力。

  四、坚持统筹推进,切实强化保障措施

  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我们务必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齐抓共管,全力以赴,以积极的姿态、有力的举措将国际文化名城建设落到实处。

  1.着力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文化发展责任。要切实担负起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历史责任,将其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把国际文化名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考核督查。将原则要求具体化、长期目标阶段化、重要任务项目化,确保工作落实到位。选好配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过程成为社会齐抓共管、群众共建共享的过程。

  2.着力强化改革创新,激发文化发展活力。要发扬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精神,以更大魄力推进文化领域的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为文化发展注入蓬勃生机。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推进文化创新创造,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推出更多有影响、有市场的优秀文化产品。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扩大大众文化消费,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以国际的视野、开放的胸襟,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提升长沙文化发展水平。

  3.着力强化人才支撑,构筑文化发展高地。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各类人才竞相涌现、高端人才层出不穷,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培养一流文化人才作为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首要战略。实施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搭建人才教育培训平台,加快引进高端文化人才,吸引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高层次领军人物、高素质文化人才集聚长沙,建设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加快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加大对有重大贡献的文化人才和优秀重大文艺作品的奖励力度。坚持用事业激励人、用待遇吸引人、用感情凝聚人,完善激励机制,创造宽松环境,使各类文化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

  4.着力强化政策扶持,优化文化发展环境。要抓紧研究出台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从财政投入、税收减免、用地优惠、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进行有力扶持,研究设立并逐步扩大发展专项基金,推动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严格执行国家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尤其对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中的人员分流安置、社保对接等要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健全文化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各项经费投入到位,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国际文化名城建设扎实顺利推进。

  同志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发展的号角,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正当其时。让我们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以广阔的国际视野谋划长沙建设发展,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长沙建设发展,以先进的名城理念推进长沙建设发展,共同抒写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篇章!

 

上一篇雁江区委书记姜鸿飞谈城市主题文化建设
下一篇序言(一)以豪迈的雄姿走上中国特色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征程
一个辉煌并被人赞叹的城市,
必定张扬着城市主题文化品牌的光辉。
纵观世界著名城市,其形成与发展过程符合高等级城市的普遍规律,同时每个城市又具有其自身的发展个性。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主导地位突出、辐射力涵盖全球的城市主题文化,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其独特的城市主题文化奠定了他们在世界城市舞台上的地位。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最科学的方法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最重要的保证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先导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的思想源头
纵观世界名牌城市的建立,无不依据城市营造的规律,及时把握住历史的、文化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市场结构的等等方面诸种有利的条件,建构起他们的时装城、电影城、音乐城、绘画与雕塑城、商业城、科学城、体育城……,甚至还有赌城这样十分专业化的城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核心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灵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创新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理论先导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避免城市病的爆发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有核心竞争力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有差异化发展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高端谋划城市的新思想
顶层设计策略的新举措
城市领导工作的新能力
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机制
特色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世界名城建设的新体系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实施城市主题文化战略定位
确立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目标
加速城市主题文化功能培育
整合城市主题文化优势资源
塑造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品牌
用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统领城市发展建设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谋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规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建设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管理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营销城市
国家发改委
国家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新华网
人民网
央视网
中国网
凤凰网
中国城市建设网
中国古镇保护网
中国规划网
中国城市战略网
扬帆奥运
  友情链接: 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网 中国市长协会 中国城市文化网

版权所有  © 北京国政大略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 复兴路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06171号 
电话:010-8767 3832 邮编:100078  京ICP备2024096967号-1

网站共有513141108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