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禹尚良论湘潭城市主题文化建设

弘扬圣地文化  塑造城市灵魂 —— 论湘潭城市主题文化建设 
中共湘潭市委副秘书长 禹尚良

    编者按:《弘扬圣地文化  塑造城市灵魂》是中共湘潭市委副秘书长禹尚良通过多年思考和调研写出的一篇有独到见地的文章。中共湘潭市委副书记曾震亚2010年3月30日对这篇文章作了如下批示:禹尚良同志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建议继续就此问题进行研究,着重对路径、方法方面进行探讨。假以时日,必有成效。 
    一、城市灵魂是城市人文精神的结晶,是城市魅力张扬与持久发展的不竭源泉。有了灵魂,城市就有了生命,就有了凝聚力和自信力。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之魂。随着城市化日益加速,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停留在“千城一面”相互复制着相似躯壳的竞赛,而是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为城市主题软实力的竞争。城市地区经济学家帕斯卡尔•马拉加尔说:“将来对世界大多数来说,区别它们的标志是城市而不是国家。城市主题文化已作为全球一体化经济参加竞争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城市主题文化建设,事关城市发展理念,事关城市经营和新型城市化的成败。 
    二、城市主题文化定位是城市的核心。它回答的是“我是谁”的问题,定位越突出,城市的影响力就越大;定位越鲜明,城市的增值潜力就越强。有了明确的主题文化定位,才便于确定城市的目标定位、功能定位、形象定位和产业定位等。创意之都硅谷、时尚之都巴黎、水上之都威尼斯、音乐之都维也纳、电影之都好莱坞等名城无不以清晰、准确的文化定位闻名于世。湘潭是湖湘文化重镇,历史悠久,底蕴厚重,特色鲜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齐白石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碧泉书院为代表的湖湘学源头文化,以“金湘潭”为代表的湘商文化,立体构建了湘潭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了照亮湘潭人铿锵前行的历史光芒。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历史文脉已被割裂,湘潭是座“魂不附体”的城市,主题文化特色不鲜明,我们有的只是故纸堆里深远的记忆,大量珍贵的文物遗迹已荡然消失在现代文明中,今人很难感受到湘潭历史文化曾有的辉煌与独特魅力,寻找“失去的精神家园”,重启湘潭发展的“第一引擎”,用文化“软实力”创造经济“硬实力”,已成为越来越多湘潭人的共识。 
    三、湘潭城市主题文化应该定位为“圣地文化”,湘潭是“红色圣地”、“湘学圣地”、“湘商圣地”。红色圣地,世所熟知,不再论述。湘学圣地,是因为湘潭是湖湘学派文化发源地。1123年,南宋著名经济学家、福建人胡安国、胡宏父子定居碧泉,开坛讲学,开创了湖湘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后,湘潭文风炽盛,硕学通儒接踵继起,科举甲于长沙,六艺抗于九府,经学著于列县,名人群星灿烂,涌现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艺家。湘商圣地,是因为湘潭是湘商的摇篮。湘潭经济在唐代异军突起,明清两朝,湘潭街市鳞次栉比,商业繁荣,在近500年的时间里,发展水平领先长沙,赋税更居于全省之冠,是全国闻名的“米都”、“药都”和货物转运中心,是江南经济巨镇,湖南经济中心,有“天下第一壮县”、“小南京”、“金湘潭”之称。清人容闳在其《西学东渐记》中描述:湘潭亦内地商埠之巨者,凡外国运来货物,至广东上岸后,必先集湘潭,由湘潭再分运内地。又非独进口货物为然,中国丝茶之运往外国者,必先在湘潭装箱,然后再运广东放洋,以故湘潭与广州间,商务异常繁盛。”湘潭的商业奇迹、商业文化对近代湖南、广东乃至中原地区都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圣地文化”定位,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高度概括了湘潭历史文化“红色圣地、湘学源头、湘商摇篮”的内核;从文化创新的角度看,指向鲜明,具有动态、开放的文化特征,能承载引导城市发展的功能。 
    四、“圣地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坚忍不拔、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兼容并蓄、胸怀天下”的开放精神,“经世致用、服务民众”的民本精神。我们建设“圣地文化”,就是要弘扬这三种精神,将之融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成为城市的符号、发展的动力。 
    五、建设“圣地文化”,必须突出“圣地”特色。坚持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有机统一,坚持文化建设与新型城市化同步推进,坚持历史文化“底片”开发、红色文化“芯片”打造与圣地文化“名片”塑造同频共振。在建设思路上,要以“文化强市”战略为总揽,以历史文化名城申报为契机,以城市建设为载体,科学规划,精心策划,综合实施。要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转变,人文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变,红色旅游向综合历史文化旅游转变,实现文化软实力大步提升,推动经济跨越发展。 
    六、让“圣地文化”走出书斋,走向大众。湘潭历史文化是“深巷美酒”,全国知名度不高,大多数人只知道湘潭出了个毛泽东,不知出了曾国藩、齐白石,更遑论其他。省外90后的人,都知道李宇春是四川人,知道毛泽东是哪里人的却不多。就是湘潭本地人,也是对历史一知半解。要加强历史文化的基础研究和宣传工作。制定规划,系统研究整理地方历史,特别是要推出大众版《湘潭通史》,普及地方历史知识,并以此为蓝本,在大众传媒上策划类似《故事湖南》、《韵味湖南》的专题文化节目;举办各类文化节会;有计划出版历史文化普及读本;创作湘潭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历史文化重新命名城市街道社区;在城乡路牌设置历史文化标识,在重要城市节点响亮打出“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湘学圣地”、“湘商圣地”等宣传口号,使“湘潭故事”“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家喻户晓,口耳相传,扩大湘潭历史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湘潭人的自豪感、认同感,外地游客的新奇感、兴奋感。 
    七、让“圣地文化”融入城市建设。湘潭是座空间成长性很强的城市,到2020年城区建成面积将是目前的十倍。湘潭城未来有不有特色和魅力,关键在历史文化元素运用的程度与水平,建筑上要着力体现伟人的博大情怀和超凡脱俗的艺术风格。要在国务院批准的《湘潭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紧研究历史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布局问题,把历史文化保护、开发、利用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湘江风光带是湘潭历史文明的核心区域,也是湘潭城市文化的窗口,有据可查的文物古迹上百处,工程建设要慎之又慎,特别是要广泛听取历史文化专家的意见,充分展示湘潭文化魅力。要把风光带作为历史文化旅游带、滨江人文休闲带和江南风韵建筑带来打造,在长株潭三市中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要把历史街区修复、古迹保护、景观再造、滨江特色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起来,浓墨重彩彰显城市文化个性。河西带建设,要认真研究《湘潭县志》,参照明清湘潭城图,特别要依据鲁班殿《湘潭古城全景图》展开设计,重点建好窑湾、城正街历史文化街区、万楼历史名人文化再现区,体现“总”文化、“会馆”文化特色,保护好望衡亭、唐兴寺、陶侃墓、由义巷、鲁班殿、关圣殿等文物古迹;河东带建设,突出宝塔文化、昭山文化、长潭公路旧址、近代工业文明等历史文化要素;杨梅洲,重点展示湘军水师和湘潭历史风云人物风采,与长沙橘子洲遥相呼应。在窑湾、和化坛、昭山要着力再现毛泽东当年的历史足迹,密切毛泽东与湘潭城的关系。在城市化进程中,在加强文物古迹保护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现代文物的保护,比如华国锋、胡耀邦办公旧址、现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旧居、马宋旧居、韶山灌渠、湘江第一桥、中华第一路等,使湘潭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造福子孙后代。这方面,我们要向别人学习,在欧洲,特别是在佛罗伦萨、巴黎等著名城市的城区,你几乎看不到高大的现代化建筑,举目望去,大部分是200年以前的古建筑。当地政府规定,任何一栋房子的外部维修,不管工程大小,哪怕是换一片瓦,修补一条裂缝,或是粉刷一下墙面,都要事先向政府写出书面报告,详细说明使用什么材料,涂刷什么颜色,采取什么施工方法。在德国、奥地利等国,建筑时间超过六十年以上的房子,不准私自拆除或扩建,如需维修,由政府提供修葺经费。 
    八、让“圣地文化”延伸红色旅游链。红色文化是湘潭历史文化的亮点和热点,可谓集“千般宠爱”于一身,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割裂红色文化的传承共生关系,既要讲“红花”,又要谈“绿叶”,这才是湘潭历史文化真正的魅力。因此,我们不仅要丰富红色旅游这块湘潭旅游业的全国金字招牌,而且要坚持红色旅游带动战略,大力发展综合历史文化旅游。韶山红色旅游,突出“圣地”特色,在内容上要从毛泽东个人充实到彭德怀、罗亦农、黄公略、陈赓、谭政、周小舟等群体,在空间上从韶山一市拓展到湘潭全境。要提升旅游营销策划,延伸红色旅游链,统筹发展湘乡“湘军故里游”、湘潭县“湘学源头文化游”、湘潭市“历史文化名城游”。加强韶山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建设,将湘潭历史文化巧妙融入红色文化中,强化毛泽东与湘乡,湘潭县和湘潭城区的关系,强化毛泽东与湖湘文化的关系,用伟人效应制造旅游兴奋点,实现“大韶山、大景区、大旅游”目标。当前,要在丰富“毛泽东故居”游的基础上,借力打力,着力策划包装“毛泽东战友情”和“毛泽东成长之路”旅游线,用“毛泽东品牌”整合湘潭优势旅游资源,破解红色游单调但红火,历史游丰富但冷清的难题,最大发挥综合旅游的效益。 
    九、让“圣地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历史文化资源是极具开发价值的经济资源,要像抓工业一样抓文化产业。湘潭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高品位,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要素秉赋优势。要夯实产业基础,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如会展中心、博物馆、图书馆、歌剧院、城市广场、文化园区,等等。要创新文化事业体制机制,使之充满创造活力。文化产业贵在“无中生有”,妙在“借题发挥”。要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强策划,加大产业引导力度,优先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效益的产业项目,大力开发历史题材的文化产品,用文化推销产品,用产品传播文化。要研究文化消费需求,满足人们思古、猎奇、求福的心理,加强“湘潭造”产品的文化包装,实现实物消费向文化消费转变,依托文化张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利用伟人,名人效益,开发独具湘潭特色的旅游产品,拉动旅游消费;要珍惜白石文化艺术节和中国书法名城的商业价值,把湘潭建成中国书画产业基地;要重点打造九华文化创意园区,提升湘潭文化创造力。 
    十、让“圣地文化”注入商业精神。一流的商业精神创造一流的经济神话。明清之际,湘潭的商业繁荣,除了地理交通和物产优势外,一是得益于大开放。来潭经商的外地商人有12省之多,建有31家会馆,也就是商会,形成全国闻名的会馆文化。二是得益于诚实守信。湘潭的票号钱庄近百家,通汇全国,汇额年达千万两白银,享誉八方。三是得益于先进的商业模式。湘潭历史上有19“总”,也就是有19个商业自治组织,以灵活的体制机制对接大市场。四是得益于正确的财富观。湘潭商人重仁重义,乐善好施,热衷公益。比如,1649年清兵屠城,尸骨遍地,商人黄希倩、程青来耗尽资财,收尸上万具,建成301座“白骨冢”,此举功德无量。湘潭民谣:“崽若强于我,买田作什么,崽若差与我,买田作什么”,生动反映了湘潭商人为社会理财的理念。今天,我们要打造三湘经济首善之城,重现昔日辉煌,就要大力弘扬“金湘潭”精神,传承“总”文化的艰苦创业、守法自律精神;“会馆”文化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精神;“票”文化的城市守信,金融创新精神,以及酱油、槟榔文化的品牌创造精神,推陈出新,以独具特色的城市商业文化、公正道义的商业精神打造湘潭企业家团队,以此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助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一、让“圣地文化”推动社会建设。湘潭是毛泽东的家乡,是名人辈出的地方,这里不仅升起了光芒万丈的红太阳,而且星河灿烂,繁星点点,交相辉映。作为今天的湘潭人,不仅要有光荣感、自豪感,更要有责任感、使命感。“湘潭无小事,圣地有大象”。要营造浓厚的圣地文化氛围,机关率先垂范,民间积极参与,做到戴主席像、读主席书、引主席话、说主席事。执政者,牢记主席教诲,以主席为则,做政治家,不做政客,做清官,不做贪腐之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民者,坚守道义,爱国爱乡,百折不挠,勇赴时艰。通过弘扬“圣地文化”精神,端正党风,清新政风,砥砺民风,把湘潭建成安居乐业的首善之区,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上一篇用湖湘主题文化构建长沙“国际文化名城”(二)
下一篇序言(一)以豪迈的雄姿走上中国特色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征程
一个辉煌并被人赞叹的城市,
必定张扬着城市主题文化品牌的光辉。
纵观世界著名城市,其形成与发展过程符合高等级城市的普遍规律,同时每个城市又具有其自身的发展个性。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主导地位突出、辐射力涵盖全球的城市主题文化,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其独特的城市主题文化奠定了他们在世界城市舞台上的地位。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最科学的方法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最重要的保证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先导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的思想源头
纵观世界名牌城市的建立,无不依据城市营造的规律,及时把握住历史的、文化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市场结构的等等方面诸种有利的条件,建构起他们的时装城、电影城、音乐城、绘画与雕塑城、商业城、科学城、体育城……,甚至还有赌城这样十分专业化的城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核心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灵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创新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理论先导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避免城市病的爆发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有核心竞争力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有差异化发展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高端谋划城市的新思想
顶层设计策略的新举措
城市领导工作的新能力
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机制
特色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世界名城建设的新体系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实施城市主题文化战略定位
确立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目标
加速城市主题文化功能培育
整合城市主题文化优势资源
塑造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品牌
用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统领城市发展建设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谋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规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建设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管理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营销城市
国家发改委
国家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新华网
人民网
央视网
中国网
凤凰网
中国城市建设网
中国古镇保护网
中国规划网
中国城市战略网
扬帆奥运
  友情链接: 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网 中国市长协会 中国城市文化网

版权所有  © 北京国政大略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 复兴路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06171号 
电话:010-8767 3832 邮编:100078  京ICP备2024096967号-1

网站共有513141155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