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没有灵魂的城市犹如嚼蜡,没有味道,缺乏生命力。”2003年以来,一场针对城市特色危机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展开,人们普遍认识到,对城市主题文化共同观念的确定和认同已成为凝聚和激励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能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此同时,有关专家对城市主题文化作了权威的定义:城市主题文化,就是根据城市历史发展的自然景观的特质,人文景观的特质、区域经济环境的物质,通过系统分析、逻辑推理、科学论证、战略决策,对城市自然特质资源、人文资源和经济环境特质资源进行城市主题文化的优势资源合理配置。形成城市主题文化经济、文化有机链条,形成具有城市个性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具有行业专长和企业规模及其配套的产业功能,形成具有城市主题文化形态的产业集团、产业集群和产业族群,形成城市主题文化价值链体系和组织力量。对城市的人文特质资源、自然特质资源和经济环境特质资源进行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态势和格局,形成城市主题文化核心竞争力手段。既而参与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激烈竞争,通过城市主题文化这种稀有的战略资源,去战胜竞争对手。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城市的知名度进入国际知名城市行列;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城市的国民生产总值进入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世界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你的城市身上,这就是二十一世纪最前瞻的一个学科——城市主题文化。依据这个定义,许多城市率先提出了城市文化主题,从而在解决城市特色危机和文化立市方面走在了前列。如:北京——“千年古韵”,上海——“世界博览”,南京——“历史名城”、昆明——“东方日内瓦”,南宁——“大地飞歌”;西安——“东方神韵”;杭州——“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山东曲阜——“圣人”;桂林——“山水梦幻”等等。那么,作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临沧市,如何“找回自己的灵魂”,定位城市主题文化?树立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如何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系统中,让城市主题文化形成一种强烈、深刻的价值观,使城市进一步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如何在临沧城市文化的主题化之后,文化层面与经济基础方面的扭力消失?在以后的发展中各个部门形成一种系统合力,既防止了城市发展的内耗又根据多年来的投入建设做到不重复浪费?纵观临沧的历史文化、人文资源、经济环境以及发展前景看,笔者认为,临沧城市主题文化除佤文化内容外,应增加定位茶文化的内容。如“茶源临沧‘滇红’茶乡”、“中华茶文化之窗”等为主题的城市文化。这样,城市主题才可细化到城市的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城市规划活动、旅游活动、企业活动、文化教育中去,才能形成一个主题文化产业链,形成主题文化的发展态势和格局。调研报告如下:
一、定位“茶文化”的理论依据
(一)临沧茶文化历史积淀深厚
1、临沧是世界茶树起源地的中心
据专家论证,云南西南部是我省唯一最晚结束海相沉积的区域。到中新世中期,气候变得更有利于被子植物栖息繁衍,现代被子植物的科在云南有的,临沧市都有分布,其中包括许多古老的科属。全国有珍稀植物354种,云南省有151种,临沧市有61种,占全国和全省的17.2%和40.4%,物种数量名列我省前茅。茶树是从较原始的山茶属植物中长期演化而来,从乔木型进化到灌木型,从大叶类进化到中小叶类,勐库大叶茶和凤庆大叶茶即属茶树中较为原始的种群。地质古生物学界认为,茶树的起源地在云南西南部,而且是我国独一无二的茶树起源地。世界植物学权威威利斯(Willis)学说认为“目前种属最多的地区,也就是那种植物的起源地区”。现临沧市沧源自治县芒回共生的宽叶木兰、中华木兰,永德县亚练乡章太村3株生长旺盛的中华木兰和全市遗存的40万亩古茶树,特别是通过现存于地球上最粗、最大,(树高10.2米,树幅11.1—11.3米,胸围5.67米,基围5.84米)树龄达3200年以上的凤庆小湾香竹箐古茶树这一“活化石”充分说明,临沧市是世界茶树起源地中心地带,也是演化变异的中心之一。那么,“茶源临沧”、“茶出临沧”的定义该是无可厚非、毋庸置疑的。
2、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广泛
临沧市南起沧源自治县单甲乡,北至凤庆县诗礼乡,绵延200公里,在海拔1050米—2720米之间,90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都有野生古茶树分布,野生茶树分布面积超过40万亩。其中双江自治县40000亩;临翔区45000亩;凤庆县31600亩;耿马自治县57000亩;永德县120500亩;云县42400亩;镇康县18000亩。
3、古代濮人与临沧茶
临沧市人工种植栽培茶树历史悠久,唐代樊绰《蛮书》:“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就是当时统治云南的南诏王所建,包括今思茅市、西双版纳州全境和临沧市、大理州部分地区。《顺宁府志》:“顺宁,旧名庆甸,本蒲蛮之后,有悠久的种茶历史”。元李京《云南志略》:“蒲蛮,一名扑子蛮,在澜沧江以西。”明、清方志同,均是今布朗族、德昂族先民。
《云南各族古代史略》:“原来居住在元江和澜沧江以西的濮人和僚人,则形成这一带地区的孟高棉语族中的各族和壮侗语族中的傣族。濮人已分化成‘朴子’和‘望’两族,前者形成今天的布朗族和崩龙族(今德昂族),后者形成今天的佤族。朴子善于种木棉和茶树。”
4、沧源崖画与临沧茶
沧源崖画距今3000多年的历史,是临沧三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佤族是该县主要的原居住民族,它们是从汉晋时期闽濮中分化出来的望蛮后裔。佤族和布朗族、德昂族对茶有共同的崇拜,至今还保存着崇拜茶树、保护茶树的习俗,种植茶树已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他们共同的先民古代濮人早就利用茶叶,并将茶树由野生驯化为人工种植繁衍的茶树。佤族的巫语有“你喝了茶叶水,你见了鬼魂”,茶树就是鬼魂就是祖先。因此,在沧源崖画第一地点2区右端零散图形中,在主要部分之右相距0.5米处,有一组图形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个大人领着一个小孩正在采茶,大人的右手抓着采摘到的茶叶,他(她)的右手下是一棵茶树。在第四地点2区上端偏右方有一图画,有两个人在树上,这棵树即是野生古茶树,茶树上两个人正在采摘鲜叶,树下有一个人正在接树上扔下来的茶叶。在崖画的第五地点2区中部画中,可以看出一个大人在茶树下等着,一个小孩爬在茶树上采茶。至今,在沧源佤族中仍然有用挂钩绳或竹梯攀爬采摘古茶的习俗。每年在祭拜崖画时,将制好的干茶叶作为供品,向崖画敬献茶水。沧源崖画是沧源佤族先民的作品,是他们生产、生活的历史见证,是临沧种茶和利用茶悠久历史的佐证。
5、石佛洞与临沧茶
石佛洞为云南省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沧地区文物管理所等对石佛洞新石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经发掘出大量的陶片和以陶器为主的生活用具主要种类有陶罐、擂钵、釜、碗、盆等。据民族学专家调查研究,居住在云南西南部地区的布朗族、德昂族、佤族、傣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在远古时期,均有采集习俗,他们认识的植物种类至少在1400种以上,其中叶菜类最多达600余种。采集种类包括植物的嫩芽、枝叶、花、果实、块基及蝉、蚂蚱、蚂蚁、蜂等昆虫,许多采集不需工具直接用手,魏德明《佤族文化史》说:“采集,主要是妇人们从事的活动。佤语采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指采集各种野菜;狭义指采集茶叶。”茶叶自然是他们采集的主要种类之一,他们将采集回去的茶叶用陶罐煮着喝。石佛洞陶罐的出土,说明石佛洞人已发现和利用茶。
6、徐霞客与临沧茶
明崇祯十二年(1639)八月初六,裴声中外的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从右甸(今昌宁)沿“顺宁道”进入顺宁(今凤庆),当晚住宿锡铅(今习谦);徐霞客从八月初六进入凤庆到八月初十六日离开凤庆鲁史,用了10天的时间对顺宁(凤庆)、云州(云县)进行考察,考察期间,所到之处都受到“沦茗炙饼”、“煎茶饮余”的款待。在夜宿凤庆县高枧槽(今大寺乡马庄村办事处)时喝到了明代名茶“太华茶”。徐霞客在日记里这样写到:“又东北下七里面,盘一冈嘴。又下三里,有一二家当路右,是为塘报营。又下三里,过一村,已昏黑。又下二里,而宿于高简槽。店主老人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
从《徐霞客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出,明代凤庆的茶文化已有相当基础,客来敬茶、以茶待客、以茶交友的习俗在临沧可谓源远流长。
7、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意韵
“茶马古道”因茶而名。这个词汇,是木霁弘先生(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等人10多年前经实地考察,考虑到不宜与大西北的“丝绸之路”重合而提出来的。如今已被学术界和社会大众认可。木霁弘先生在2001年出版的《茶马古道考察纪事》一书中指出:“茶马古道以茶文化为其独特的个性和亚洲文明的传播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她扎根在亚洲版块最险峻的横断山脉,她维系着两个内聚力最强的文化集团:藏文化集团和汉文化集团;她分布在民族种类最多,最复杂的滇、川、藏及东南亚和印度文化圈上;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至今仍散发着她新鲜的活力和独特的魅力”。
茶马古道有两条:一条是从云南的西双版纳、思茅经临沧、保山、大理、怒江、丽江、迪庆到四川的甘孜及西藏的昌都、察隅、波蜜、林芝、拉萨,再进入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阿富汗,简称南道。另一条是从四川雅安出发的茶马古道。
南道主道由思茅渡澜沧江进入临沧市境域,首站到达旧称缅宁县(今临翔区)的泰恒镇(今博尚镇),马帮千年复走缅宁——蚂蚁堆——头道水——云州(今云县)的古道上;云州是南道的一个要塞:一是邻近各线通过马帮走南道支线将茶叶等物资集散于此;二是茶马古道南道在此有两线古道可走。一线是因春、冬澜沧江水流平缓,由云州城出发经勐兰(今茂兰)、哨街、朝阳寺至神舟渡过澜沧江,翻石公鸡坡到达公郎一碗水(今新民乡),往东经鸡笼、罗丘、蒙化(今巍山)、弥渡铺、云南驿、普棚堡、沙桥堡、吕合站、楚雄县、广通、合资、禄丰县、安宁州至昆明旧称18马栈。往北经罗丘、蒙化县城、大仓、下关后上康藏出外国地,此为南道主线,史称云州至蒙化驿道。另一主线走向是取道顺宁(今凤庆县),因雨季澜沧江奔腾咆哮,过云州神舟渡险象环生,故马帮只好取道顺宁。明代以前,这条茶马古道也有两次渡江之劳,确因漭街渡口水势平稳,马帮过渡后,经鲁史、犀牛,再以竹筏摆渡黑惠江经蒙化抵下关,再转走丽江的茶马古道,将茶叶销往康藏。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顺宁知府刘埥率军民在帮就经三沟水梁子,下新村街过青龙桥,攀登骡马萎坡,又下鲁史、犀牛渡黑惠江抵下关。历史上,当地官府称为顺下线。
临沧茶文化积淀深厚、悠远厚重的历史,是其他文化产业和民族文化品牌无法企及的高度。纵观邻市普洱,虽以“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为城市文化的主题,但与之相比,我们的优势更显而易见:一、被誉为“茶王之母”3200年的栽培型古茶树,不仅说明临沧种茶历史最早,茶文化的底蕴也最深厚;二、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目前已达100万亩;三、产量最高,已达3万多吨;四、茶叶品质最优。当然,有人会提出疑问:普洱以茶文化为主题,临沧也以茶文化为主题,没有区别,是否失去特色?笔者认为,临沧与普洱两地,具有文化相同、地域相邻、生态相似的共同特点。这是不能回避的事实、现状。应当建构以两地旅游文化共同开发的思路。
二、临沧茶文化学科体系完整
临沧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内容丰富,文化魅力恒久。其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城市规划、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5行业,这正与城市主题文化构建的要求是谐调、一致、统一的。包含茶叶专著、期刊;茶与诗词、歌舞、小说、散文、美术、婚礼、祭祀、禅教、楹联、谚语、茶事掌故、饮茶习俗、茶艺茶道表演、茶具设计制作、冲泡技艺、茶馆茶楼、茶食茶疗、茶事展览和茶事旅游等二十多个方面。可以说,临沧25个民族236万人口都能成为茶文化的主体。这一点是任何产茶的省、市都无法与我们相比的,我们的民族众多、民族资源丰富,派生的茶文化艺术形式自然也多种多样。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构成了以下临沧茶文化学科体系:
1、临沧茶史学
茶叶,作为中国首选的饮品,历史悠久,备受世人瞩目。而临沧处于世界茶树发源地这一区域的中心,茶树资源十分丰富,被专家誉为“茶资源历史博物馆”、“茶叶栽培史的缩影。”3200多年的凤庆香竹箐人工栽培型大茶树的发现,及相关史料证明临沧是全世界的茶树发源地的中心地带。几千年前世界上最早的种茶民族——临沧的原住民族就开始种茶、制茶、饮茶和利用茶。可以说,临沧茶的发展史也是临沧12个世居民族的变迁史。
2、临沧茶文化社会学
临沧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临沧各民族风土人情、茶礼茶仪茶俗、社交娱乐、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等文化要素整合为统一体系的基本载体,已成为现在临沧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产业,作为临沧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
现今,茶产业已成为临沧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全市7县1区的所有乡镇都种植茶叶,茶产业受益的山区人口达160多万,占农村人口的82.19%。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一度曾为云南省出口创汇的“滇红”茶到如今的“澜沧江”、“戎氏”、“龙润”、“六大茶山”、“临锐祥”等龙头企业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这些品牌的销售额在不断扩大。“科技提升品质、文化创造价值、品牌开拓市场”的三大战略已取得明显成效。从3000多年前的布朗族、佤族祖先种茶、制茶到茶马古道茶叶供应地的形成,从凤庆县鲁史古镇的悄然兴起到今天 “世界著名的‘滇红茶’之乡”、“云南第一产茶大市”、“天下普洱第一仓”的临沧,临沧茶业创造了优越的品牌基础。而且,于1938年就诞生于凤庆县(旧称顺宁)的“滇红茶”,长期保持着中国优质茶叶的优势地位,当时,样茶问世、轰动香港。第二年批量生产远销香港出口伦敦,一鸣惊人。从此,中国的“滇红”茶与印度、斯里兰卡大叶种茶并驾齐驱,誉满全球。曾荣获国际、国内多项大奖。鉴于此,临沧城市主题文化中应有“滇红茶乡”。
3、临沧饮茶民俗学
茶作为生存发展过程中发现和利用的日常生活物料,作泡饮、药用或作它用。它最初最基本的功用是满足日常生活之必须。民间世代所说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对茶本质最准确的定位。把喝茶说成是一种文化,是人因精神需求而对茶内涵的附加、衍生、深化、概括和提升。回溯临沧各民族的发展史、种茶、饮茶历史,饮茶民俗学渗透了各民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结盟、议和、祭祀、交友、宗教、婚丧嫁娶等等。也正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茶演绎为茶礼、茶俗、茶风、茶经等文化现象。如,被称作“最古代的茶农”的德昂族,他们不仅种茶、制茶、饮茶,而且知茶、懂茶、爱茶、喜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茶俗茶礼。茶俗,集中体现在婚礼上。从男女青年相识到恋爱、结婚,都离不开茶。因此,德昂族的婚俗被称作“茶婚”。有传情茶、提亲茶、友谊茶、订婚茶、迎亲茶、拜堂茶、拆棚茶等。德昂族将茶叶视为友谊的纽带,送茶即是传递友谊信息、建立感情。每当亲友光临,德昂人首先待人以茶,分别时仍赠与茶,寓意双方友谊如同茶叶一般浓香,如茶树一样地久天长。茶礼有:迎客茶、敬客茶、送客茶、回心茶、和睦茶、亲家茶、调解茶、拜师茶、择算茶、祭祀茶、葬礼茶、献龙茶、佛杆茶、平安茶、浴佛茶等等。许多民族将茶视为祖先、神灵、生命、图腾崇拜。
4、临沧茶美学
作为世界大叶种茶发源地中心的临沧茶叶传统制作工艺,以原产地的原材料在原地加工为基本条件,持“新鲜自然”的理念,茶界中“健、奇、厚、和、真”五德之说正是对经过传统工艺制作的临沧茶最完美的诠释。而不同成品的临沧茶,从形态上还体现了各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
5、临沧茶文化交流学
临沧茶叶产业促进了临沧茶业经济的繁荣发展,更促进了临沧各民族社会的发展。承载着临沧各民族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茶成品的对外交流扩大,极大地推动了临沧经济社会发展及对外的影响力,对现代社会及精神文明建设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茶艺茶道表演独具临沧各民族特色:临沧的茶艺、茶道展演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临沧地区文工团、凤庆茶文化艺术团、云县茶艺展演团等代表临沧地区参加浙江省第四届、第五届国际西湖茶会展演和第三届滇西民族艺术节展演,通过集临沧民族服饰、茶音乐歌舞、茶道礼仪和名茶品饮为一体的形式,充分展示临沧源远流长、独具神韵的茶文化精髓。如今,通过近二十年文化部门不断的挖掘、整理各民族的茶艺、茶道展演已极具独创性、民族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如:彝族“百抖茶”、“竹筒雷响茶”、“蜂蜜茶”;拉祜族“罐罐茶”、“火炭茶”;佤族“纸烤茶”、“铁板茶”;回族“八宝茶”、“糖茶”、“油茶”;傣族“香竹筒茶”、“土司贡茶”、“腌酸茶”;布朗族“凉拌茶”、“糊米茶”、“青竹茶”;苗族“打油茶”;德昂族“竹腌菜”、“土罐茶”等等。为临沧的茶文化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通过2006、2007年举办的中国临沧首届和第二届茶文化博览会开幕式的演出,为人们展示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和茶文化积淀深厚的临沧。
(2)茶博会系列活动有品质:通过06、07年两届茶博会期间举办“中国临沧普洱茶神农奖公开赛”、“茶品专场拍卖会”、“中华茶艺公开赛”、“祭茶祖活动”、“茶之源”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吸引了7万多外宾、茶商,体验了临沧茶文化魅力和茶文化优越的品质。
(3)茶文化丛书专著编辑出版:近年来由各级、各部门编辑出版了《中国临沧茶文化》、《普洱茶文化之旅•临沧篇》等数十部记述临沧茶业发展及临沧茶事的书籍和宣传册。
(4)茶文化宣传有阵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县(区)不定期除举办名茶评比、茶艺茶道表演、茶文化演讲、茶叶论坛、“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普洱煮饭茶北京推介等活动还利用电视台、电台、电视专题片、报纸、杂志、书刊、网络等媒体进行大规模宣传报道。最近,临沧茶文化吧正在网络上注册登记。
(5)茶文化教育培训有机构:临沧最早的茶文化教育培训机构是1983年由凤庆县教育局和凤庆茶厂联合创办的“凤庆茶叶中等职业学校”。2004年该校停止了茶叶专长班的招生和茶业初中级人才的培养,由临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分年度举办茶艺师培训班,经考试合格颁发证书。
(6)茶文化推介场所日愈增加:随着2001年竣工开业的茶文化风情园为人们展示、推介临沧茶文化。如今,茶楼、茶馆、茶庄、茶吧仅临沧城区就分布着数十家。临沧饮茶、品茶、茶文化交流的氛围日愈浓厚。
6、临沧茶文学
是通过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表现出来的茶文化的文学形式。像这样的茶文学内容有很多,不胜一一枚举。
笔者认为,基于以上庞大的茶文化体系考虑将临沧城市主题文化定义为“中华茶文化之窗”当之无愧。
经上述论证,我认为临沧城市主题文化定位除“佤文化”内容外,增加“茶文化”最为恰当、合理。当然,临沧要以“茶文化”主题立市、品牌兴业、名牌资本、主题炼金的态势和发展格局,我们现在所做的还远远不够。一旦主题文化确定,就是如何构建的问题,如何通过文化公共艺术系统、文化新闻系统、文化系统、旅游系统、品牌企业系统、教育系统、城市规划系统、城市主题战略中心、政府职能系统等使城市主题视觉化、深植化、鲜明化、特色化、规模化、规范化、特征化、推广化和经营化。如:建设临沧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一条街;建设茶源宾馆、滇红茶楼、茶文化休闲园等等;继续举办临沧茶文化博览会;编创以《十二月茶歌》、《茶树仙子》为题材的茶歌舞表演。挖掘整理出版《十二月茶歌》等民族民间茶歌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