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5-1-25 来源: 宣城档案方志网 作者:林静
市委书记高登榜2009年元月10日批示:城市的主题特征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此文章好, 请规划、建委参阅。
当代中国城市建设的最大危机是千城一面,缺乏特色和个性。城市主题文化是近年来为解决城市特色危机而孕育形成的一种创新理论体系。构建城市主题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在千差万别的城市特色中找准城市的个性特质,并对这种特质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真正形成城市主题文化的逻辑关系,使这种城市特质资源通过城市主题文化运作形成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围绕这一命题,国内诸多城市相继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如西安的“盛唐文化”、北京的“千年古韵”、上海的“世界博览”、杭州的“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等,在解决城市特色危机和文化立市方面走在了前列。比较而言,宣城属于后发地区,城市建设与发展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城市文化建设尤显滞后。宣城的城市主题文化如何定位,如何让城市主题文化形成一种强烈的、深刻的价值观,使城市进一步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核心竞争力,是我们不能不作出深入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城市主题文化的内涵与宣城城市主题文化建设的核心定位
所谓城市主题文化,是指根据城市特质资源形成的特质文化来构建城市主题空间形态,并围绕这一主题空间形态来发展城市、建设城市的一种文化策略。城市主题文化深刻体现城市自然要素、经济发展要素、社会发展要素中特质资源的凝练与整合。城市的差异化构成城市主题文化的基础,城市主题文化因此具有特质资源的独特性和特质文化的地区垄断性,使城市在自然景观、社会环境、建筑风格、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及管理形态上得以充分体现其特质性和主题性。换言之,城市主题文化,就是一个城市具有比较优势的强势文化,能够突出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质,并贯通经济、社会、人文、建筑等资源,形成城市发展的张力,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文化名片。构建城市主题文化的目的,即是用独具特色的文化形象打造城市的品牌,营造自身特有的魅力,以其文化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城市主题文化第一要义是特色化,核心是主题化,基点是系统化,目标是城市名牌化。城市主题文化的本质在于引领当代城市文化特色化、经济主题化、城市品牌名牌化。城市主题文化战略定位,要从城市的自然景观特质、人文景观特质、区域经济环境特质中,按着原创性、特质性、系统性的原则找到城市的主题。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城市主题文化的内涵,才能对城市主题文化进行准确定位——城市的差异化催生城市主题文化,而城市最关键的特质资源才能决定城市主题文化的生成。那么,宣城最关键的特质资源又是什么呢?
其一,文房四宝。以宣纸、宣笔、徽墨、歙砚为代表作的中国“文房四宝”起源于宣城且历经二千多年而不衰,“文房四宝”在宣城的生产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北宋梅尧臣有诗曰:“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纸砚》),二郡即指古宣州、古歙州,这是我国关于“文房四宝”的最早文字介绍。宣城是宣纸、宣笔的原产地和徽墨的重要产地,也是歙砚的集散地。笔、墨、纸、砚在宣城有着千余年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民间基础,宣城因此荣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称号。该称号的取得,让宣城的区域文化优势以国字号的称号得以确认,为宣城赢得了一张相当分量的城市名片,肯定了宣城在中国文房四宝行业中的代表性及所形成的独特的地方风情和民族特色,有力地提升了宣城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文房四宝”积淀着千年历史,承载着华夏文明的精髓,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地位举足轻重,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又是“千古称绝、百代争传”的珍宝,过去被皇家列为贡品和赐品。自宣城“文房四宝”登上2008年奥运开幕式那一刻,世界的目光聚焦与它,“文房四宝”产品被海内外嘉宾认知,并得到喜爱和推崇。如今,“文房四宝”还走进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馈赠海内外“重量级”嘉宾的国礼珍品。
文房四宝传承宝贵的制作技艺,保留着古老的文化记忆,传递着多元的文化信息,蕴涵着巨大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正所谓“世间尤物,人必赏之;国之瑰宝,人必藏之,中华文明,人必传之”。宣纸主要原料是宣城泾县特有的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采用传统手工工艺制造,经过18道流程和180多个操作工序,制作过程极其繁杂,历时一年方可制成,具有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色泽耐久、墨韵清晰、固墨长久、不蛀不腐等特质,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之美誉,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特殊用纸,也是修复古籍经典、印制外交文件、高级档案和古今名著的高级用纸,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产地域产品”目录保护。徽墨亦有“天下之宝”之称,清代胡开文上溯宋明制墨之法,研究改进,遂成艺林宠物,而为清朝贡品,现尚存明清以来名家创作的珍贵墨模八千余副,一千多个品种。
文房四宝与古今书画大师有着很深的渊源。据记载,大书法家王羲之、柳公权为了取得宣笔,曾向宣州笔工陈氏和诸葛氏写过“求笔贴”。国画大师刘海粟先生称赞宣笔 “宣笔纵横,蝉蜕龙变”,同时他还监制“蓬蓬斗笔”的生产,造型别致形状如莲子,很受文人墨客欢迎。
其二,人文胜地。清代著名学者、雍正年间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曾有如此赞誉:“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作为上江人文之盛地,宣城地灵而人杰。据《宣城县志》载:“金陵上游,山环而风萃,水曲而气结。是以士多四方志,而民鲜有百里之游。拥沃饶以为利,侈露積以为富,挟膏腴以傲刀锥。”《宁国府志》也记载:“产多美材、饮食诸物,所以利用厚生者,不他求而足。故秀民说诗书好礼仪。闾巷田塘之氓悉有以自资而慕于外。”清代施闰章在《书带园集序》中描述宣城学术界流变时说:“吾宣城于江上称岩邑,其山巉以秀,水甘以清,草木扶疏而沃若,其清淑之气所郁积,必有异能之士,道德文章之美,卓然见于天下。而所谓道德者多隐君子,以其文章见者,至宋始有梅昌言、圣俞,元有贡仲章、泰甫父子十数辈。最著者圣俞,以诗名。”
因为独特的自然资源的孕育,宣城可谓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人荟萃。自汉代至晚清的数千年中,历代知名的文人雅士几乎都在宣城留下足迹,并有大量作品传世,本籍名人如刘长卿、梅询、梅尧臣、周紫芝、贡师泰、梅鼎祚、施闰章、梅文鼎等,客籍名人中,范晔、谢朓、晏殊、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杜牧、范仲淹、苏辙、岳飞、张孝祥等相继来此或游历或寓居。正如清戴名世在《梅耦长稿序》中所评:“吾江南文学礼义之邦,推宣城为最。其士大夫多崇礼让,敦实行,以清风高节砥砺末俗,而士人读书为文章,不肯雷同诡随,以趋时俗之所好。”本籍与客籍的大批文人学士在宣城谈学问道,相互激赏,为宣城营造了浓郁的人文氛围。于是,在同一家族中,相近的人生、学术追求将家族成员凝聚为一体,彼此约束,世代承传,因而形成了梅氏、胡氏、吴氏、江氏、沈氏、施氏等文化世家。这些世家大族互为姻族,相互扶持,形成阵容庞大的学者集群,使宣城文学、戏剧、科技、史学、艺术呈现前所未有的蔚然景观。
宣城有众多名人,因而人文胜迹遍布。谢朓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它不仅是宣城的地方标志,而且也是中国传统诗歌文学的标志之一。谢朓楼因谢朓而得名,因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而扬名。在这之后,历代文人名士慕名而来,登楼观赏者络绎不绝,赋诗题咏者难以计数,文采相续了一千多年,声誉不辍。敬亭山,自南齐谢朓以来,李白先后七次登临。随着谢李诗篇的传颂,敬亭山声名鹊起,直追五岳。继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王维,孟浩然,李商隐,颜真卿,韦应物,陆龟蒙;宋代苏东坡,梅尧臣,欧阳修,范仲淹,晏殊,黄庭坚,文天祥;元代贡奎,贡师泰;明代汤显祖,袁中道,文征明;清代施闰章,石涛,梅清,梅庚,姚鼐等,相继以生花之笔,为敬亭山吟诗写赋,绘画做记,寄情山景,抒发胸怀,历代咏颂敬亭山的诗文书画数以千记,被称之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
“文房四宝,人文胜地”具有典型的宣城地域文化特色,作为特质资源,具有不可模仿性、不可重复性、不可占有性和不可替代性,符合城市主题文化的基本要素要求,应将其定位为宣城城市主题文化。
二、从城市主题文化层面检讨宣城城市文化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一个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正确与否,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城市定位能否提高特质资源的价值,二是能否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能否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城市的竞争力取决于城市硬实力与软实力两个方面,城市的硬实力包括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城市的资源占有与利用能力等城市物质化的表现形式;而城市的软实力,则包括城市的文化氛围、城市的管理制度、城市品牌等范畴。在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就,城市物质文化大大进步之后,软实力所形成的文化竞争力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作用逐渐凸现,成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可能“跨越”经济增长阶段,但无法“跨越”基于长期历史积淀的城市人文特色。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遗存越深厚,文化的惟一性和独特性越明显,她的“硬显度”和“向往度”就越高,注意力和渗透力就越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软实力”作用就越突出。
城市如人,是有生命的。任何城市的生命基因都是凝聚历史与文化的城市文脉。衡量一座城市发展健康的标准首先并不是规模,而是保持城市文化特色的程度。既然城市是有生命的,我们就应该把城市生命当作主体而不是客体来对待,主、客体一念之差,就颠倒了城市生命的本质。遗憾的是,在城市文化建设决策与实践过程中,我们论及的更多是包容兼蓄、海纳百川等等共有的文化概念,而非从自己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中提炼出来的特质。共有的精神文化铸造不出自己城市独有的精神品质。在同一模式拼贴出来的现代城市中,城市的生命基因、母体语言、情感逻辑、原创精神、文脉印迹、城市肌理和特征符号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把这些同质化的精神文化概念作为城市的精神文化,对城市发展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城市主题文化作为城市的个性文化特征,体现城市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格的有机统一。用城市主题文化检讨宣城城市文化建设的现状,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城市文化主题不够突出。
一个城市主题模糊,城市就很难找到准确的发展方向。宣城城市建设历经沧桑,初始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进入新世纪以来呈现规模扩张态势。围绕城市建设定位问题,宣城相继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现代新型工贸旅游城市、山水宜居城市等口号,但城市文化建设差强人意,没有清晰的城市主题文化定位,主题意识模糊,特色不明显,未能明确城市主题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统领地位,城市文化主题热点散漫,一次性活动居多,来得快去得快,没有持续强化过程,没有延伸功能,主题持久性不强,城市形象坚硬度不够,没有形成品牌号召力,没有挖掘城市特色文化并科学合理地配置与利用城市特色文化资源,没有形成城市主题文化经济、文化发展链条,没有形成城市主题文化意义上的系统工程,没有很好的打造城市主题、塑造城市灵魂,城市建设特色危机已经显现。
(二)城市文化规划与建设层次不清、主旨不明。
城市文化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城市经济、文化、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导向性、方向性,纲领性和功能性的价值体系和行动纲领。城市主题文化体系架构,从城市空间规划上强化了城市主题文化对城市规划的控制能力,从而控制了城市无主题和非主题漫无边际的规划思想。宣城不是没有特色文化,而是缺少一个统领城市发展的文化主题和一个创新的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没有形成城市文化、经济、规划、建筑各方面互相促进的一种良性的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态势,没有注重城市主题文化的结构,以及城市与城市主题文化之间的整体、协调与平衡发展。如广场建设,府山广场连粉墙黛瓦徽派建筑风格的博物馆,接古色古香文风诗韵悠远的谢朓楼,然而广场上却看不出任何与宣城文化相关的人文迹象。彩螺广场位于火车站前,本是对外宣传宣城人文优势的绝好窗口,然而在这个广场上根本感觉不到宣城的特色。昭亭广场,规划本意突出文房四宝主题,以“笔、墨、纸、砚”四元素的外在形象为设计母体,营造丰富的文化广场氛围,但实际建造出来的效果却大打折扣。曾经规划而未建的叠嶂广场,位于叠嶂路、元宝街和豆腐巷的交叉口处,现今只能看到一块石头上刻着“人文日新”四个字,还有旁边的笔筒造型以及一排竹板上写着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也许这是当时的创意,如果这个规划可以继续,那么叠嶂广场值得期待。再如广场雕塑问题。且不说已经异址的鳌峰大街雷人的手托地球不锈钢雕塑,府山广场上的人物铜像系列,跟宣城的特色文化毫无关联;昭亭广场中间的雕塑,据有关部门解释是“应龙”,和文房四宝一点关系也没有。城市雕塑如此设置,对宣城的城市形象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让人觉得宣城的公共艺术布局随意,杂乱无章。城市建设无主题、无特色,就意味着城市审美资源的消失,就意味着城市魅力的消失。城市魅力的消失就意味着人们对一个城市感情淡漠,就意味着人们对城市失去记忆。试想,一个谁都记不起来的城市,还有生命质感吗?
(三)城市主题文化产业力量相对薄弱,开发与利用不到位。
经济论成败,文化论输赢。特色文化产业能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主题文化的生成能力。“文房四宝”特色产业到目前为止还很难称得上宣城的主导产业,表现在:一是产业地域分散,地缘整合与积聚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规模偏小,特色资源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发挥有限;三是产业结构与层次不合理,更多的是停留在生产与流通领域,仅满足于生产与销售产品初级层次,对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下游产业关注不够,未能从更深层次上拓展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产业族群。在城市的经济上,还体现不出城市主题文化的市场功能和主题文化附加值作用。城市核心竞争力由城市特质资源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所组成。如果文房四宝和人文资源开发与利用不到位,主题产业力量不能得到增强,有比较优势而无竞争优势,就难以形成宣城城市文化的核心和领军地位,城市主题文化因为竞争能力问题亦无从谈起。
(四)城市主题文化品牌宣传欠缺力度,效果不佳。
城市主题文化系统工程主要分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开发通过城市主题文化把城市推向市场,软件开发通过城市主题文化把城市推向世界。如何通过城市主题文化对那些能够体现城市特色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聚集、整合和利用,把城市的独特气质、文化内涵和外在形象,凝聚、升华成城市的主题文化,使其形成独特的城市品牌个性,如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迷失方向,在光怪陆离的城市化发展中寻找到城市发展的真谛和坐标,在城市化不被模式化吞噬过程中去努力张扬城市的个性和特色文化,都离不开宣传与推广。
宣城城市主题文化的宣传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层次不高。无论宣传的内容与品质,还是登陆的媒体规格,都明显缺乏层次。内容格调与宣城城市文化建设格格不入。就拿宣城的电视台来说,充斥着大量低俗广告,很多市民反映不忍卒看,对外来游客来说,更是严重破坏了宣城的形象。主流媒体、国家级媒体鲜有宣城城市文化的宣传介绍。二是宣传频度不够、力度不足。欠缺持续强化宣传过程,未能通过加强宣传密度、占领有效宣传空间和时段等途径强化宣传效果,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尚未深植。三是宣传手段不多、方式单一。在信息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介的宣传与推广方面仍显不足。
城市主题文化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在特色文化的发展中形成的。这一过程尤其需要政府主导,政府要做的主要是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从趋同中走出来,通过城市主题文化营销和推广,使城市形象加速转化成城市生产力,使城市品牌加速转化为城市核心竞争力。因此,宣传力度不足,更多意义上源于政府对城市主题文化建设关注程度与引导力度明显不足,
三、宣城城市主题文化建设的思路与途径
宣城以文房四宝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基础条件已经具备,但是,城市的发展仅仅实现特色文化是不够的,特色文化只是城市在自然风貌、景观形象、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虽然形成了一种被认同的文化形式,但就其核心而言,还只是一种城市差异化的外在表现。这种特色文化城市的特色只是涉及到城市的某几个方面,没有深入到城市发展的所有核心部分。宣城城市主题文化的构筑,不仅在于其拥有特质资源,更在于对这种特质资源进行系统工程意义上的配置、开发、使用、运作,使宣城特质资源形成最高形式的整合能力,这种整合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宣城特质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培育、集聚、生成,使宣城特质资源达到功能的最大化、最优化和集成化。要围绕“文房四宝,人文胜地”城市主题文化,举办好一批以城市主题文化为内容的大型节庆活动,打造好一批以城市主题文化为内涵的文化精品力作,建设好一批以城市主题文化为特征的主题广场、主题雕塑、主题街道、主题社区、主题商业街区、主题商场、主题酒店、主题公园、主题旅游度假区等标志性建筑,开发好一批以城市主题文化为品牌的系列产品,组建好一批以城市主题文化为核心的产业集团,整合好一批以城市主题文化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族群,把蕴藏、浓缩在城市中最具代表性、核心性、特色性的资源挖掘、梳理、遴选、提炼、加工出来,配置到宣城城市的规划、活动、公共艺术、产业、新闻、旅游系统中去。
(一)通过城市主题文化规划中心系统,使城市文化形象主题化。
要抓紧制定宣城城市主题文化品牌战略发展规划,对城市品牌建设目标、原则、内容、实施方法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要把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进行融合,以城市主题文化的理念来规划城市,突出城市主题文化规划的宏观战略和母规划地位,突显城市主题个性鲜明的品牌形象。
在宣城城市规划中,要遵循“主题谋划--主题概念--主题规划--主题计划--主题建设”的程序和原则,用主题文化整体谋划抓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用主题文化概念抓城市特色,用主题文化总体规划抓城市空间布局,用主题文化详细规划抓项目建设。城市规划和建设要强化城市的主题文化与个性特色,城市的形态和布局要认真吸取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营养,依托历史,坚守、继承和传播城市优秀传统文化,减少商业化开发和不恰当利用对文化遗产和文化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城市的风貌和特色要充分反映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城市的建筑和设施要努力满足普通市民精神文化和物质的基本需求。要通过深入的城市规划设计,让我们的城市街道、广场和建筑演绎城市内在的气质、情感及其文化底蕴,让我们的城市特色蕴含在每一个细节和活动中。要拒绝雷同,彰显个性;也要反对有损于传统、有碍于生活的荒诞媚俗。要充分发挥城市主题文化空间控制和城市联动作用,使之成为城市空间规划的典范,并激发出一种普遍的信仰,共同的激情,集体意识的认同,并凝聚成鲜明的宣城城市符号。
(二)通过城市主题文化活动系统,使城市文化形象明确化。
巴黎的时装节、维也纳的音乐节、戛纳的电影节等,都是通过主题鲜明的城市节庆活动使城市品牌得以确立的成功范例。宣城自2004年开始,已经主办了四届中国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2009年,安徽省政府将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列入省办节庆活动之一,以此来推广文房四宝的保护和传承,打造文化产业旅游,带动文房四宝产业、旅游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2009年7月第四届活动期间,还举办了文房四宝暨旅游商品精品博览会、招商推介会、全国书画大赛作品展、诗城美酒高端品鉴沙龙、“长三角万人游宣城”、 “2009我眼中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摄影采风”等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商贸系列活动。通过中国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宣城得以全面展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传递出浓郁的人文气息,进一步提高了公众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宣城今后要做的就是把这一主题文化庆典做扎实、做出更多创意、做出品牌,通过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宣传、主题文化节庆活动、主题文化论坛、主题文化会展、主题文化商贸洽谈会等形式,将主题文化活动培育成为促进城市主题文化经济发展的特色品牌,扩大对外交流和城市品牌影响,使之成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
(三)通过城市主题文化公共艺术系统,使城市文化形象视觉化。
如果离开了巴黎圣母院和凡尔赛宫,就谈不上巴黎的高雅;如果离开了好莱坞众多的影城和迪斯尼乐园,洛杉矶还有多少可以引以为荣的地方;如果离开了闻名于世的人类学博物馆和太阳、月亮金字塔,墨西哥城又会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怎样的印象?如果把斗兽场和威尼斯广场搬走,罗马还是世界上受人敬仰的名城吗?这就是城市主题文化公共艺术系统造成的城市品牌视觉化效果。宣城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主题文化景观系统,就要按照“文房四宝、人文胜地”主题文化艺术风格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城市的建筑、道路、广场、公园、雕塑等,都不能游离主题文化之外。
其实,宣城“文房四宝”以及众多独特的人文资源,都可以充实到城市公共艺术系统中去,比如可以用宣城的著名景观和文化名人为城市街道命名——敬亭山路、广教寺路、开元塔路、谢朓路、梅文鼎路等,把宣城的历史文化融入到市民日常生活中去;在广场上打造景观墙或人文历史长廊,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宣城的历史人文资源,不需要刻意宣扬,就能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宣城的特色和魅力;历史名人是宣城最好的名片,在宣传宣城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说服力,应当在宣城城市主要节点修建名人主题雕塑、主题公园等等。宣城还应当优先建设文房四宝主题文化博物馆,使之成为集中展示与宣传“文房四宝”的载体和窗口,赋予宣城最具特色的文化形象以鲜明而直观的视觉审美。此外,我们是否可以擦亮“江南诗山”这一金字招牌,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万人吟诗节”,可不可以让谢眺、李白、白居易、韩愈等大诗人和《宛雅》所记载的443名本土诗人走出历史的故纸堆,参与宣城的新文化建设?
(四)通过城市主题文化产业系统,使城市文化形象品牌化。
城市主题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产业集聚,使城市在经济上充分体现出城市主题文化的市场功能和主题文化附加值。与主题相关的产业、资源、技术、人才等向城市集中,是因为集中带来规模,规模带来低成本和高效率。在丰富的新要素不断集聚的过程中,城市主题文化所表现出的经济潜力会持续发展,形成越来越强大的实力、越来越完善的产业链和高效的运行效率,这些又形成更大的吸引力,引发新的集聚。在集聚的循环中,有主题代替无主题,主题明确代替主题模糊,并且随着扩张和实力的提升,这种变化将呈现加速趋势,最终形成功能完备的现代化主题文化城市。
毋庸讳言,宣城与很多国内城市一样,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开始出现趋同化发展倾向,这是工业化带来的副作用。对此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为了获得较强的竞争力,必须通过城市主题文化品牌企业和开发区系统,大力培育、发展和创新城市个性特征和优势特征明显的产业集群、产业族群,摆脱工业化发展中的趋同化模式,夯实城市主题文化产业基础,构筑城市主题文化载体与战略平台。就目前而言,应当强力推进“中国文房四宝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和“中国汉字博览(文化)园”建设。中国文房四宝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项目规划由文房四宝博物馆群、文房四宝产业园区、文房四宝艺术村、会展中心和演绎广场等构成。这其中的文房四宝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览馆、书画研究展览馆、各类国字号艺术机构在宣分支机构,如中央文史馆皖南创作中心、北大书法艺术创作基地、国家画院写生基地以及文房四宝艺术村之艺术家部落、艺术品交易区与艺术村雕塑分布区建设尤其值得期待。中国汉字博览(文化)园项目定位以动漫为“体”、以传统文化为“魄”、以现代光电技术为“魂”,融入诸多本土化成分,对文房四宝文化及书法元素加以创意,将汉字文化、时尚动漫、特色旅游相融合,意在打造全球最大的汉字文化教育园。上述产业园区如能成功建设,既为文房四宝城市主题文化提供产业载体和展示窗口,也必将极大提升宣城城市形象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五)通过城市主题文化新闻系统,使城市文化形象深植化。
大众传媒所缔造的符号帝国对社会公众心理、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具有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宣城 “文房四宝,人文胜地”城市主题文化要想创造价值,助推城市文化建设,就要与注意力相结合,使之成为新闻媒体焦点与亮点。一方面,地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责无旁贷,另一方面,要通过政府主导,加大主流媒体、国家级媒体以及新兴媒体对宣城城市主题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要通过多种形式、运用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表达出宣城打造“文房四宝,人文胜地”城市主题文化的信心与决心,及时展现城市主题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效果以及这些成果在其他领域的连锁示范效应。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感同身受,将会直接影响其对宣城城市的认识和判断。宣城有如此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如果新闻媒体能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成多元性和较具观赏性的电视文化节目,定能在相当高度上增强宣城文化观感,提升宣城城市的品位。此外,报纸可以开辟城市主题文化专栏,广播也应设置相应节目来宣传城市文化和风土人情,还可以设立“文房四宝,人文胜地”主题杂志和网络站点,打造宣城城市主题文化固定的、有影响力的传媒平台。成功城市的经验表明,在足够的新闻传播条件支撑下,优质的文化现象、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在城市自我发展中、在环境建设方面意义重大。因此,宣城要围绕“文房四宝,人文胜地”主题,加强新闻宣传力度,使城市主题文化深植于每个人的心目中,自觉参与到城市文化建设中来。
(六)通过城市主题文化旅游系统,使城市文化形象推广化。
主题文化旅游,就是利用城市的主题文化资源,主题文化优势,用主题文化旅游产品,将城市主题文化内涵充分展示出来,形成区域垄断性和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与替代的市场优势,通过主题文化的辐射力、知名度、吸引力,达到塑造城市主题形象的一种主题文化旅游形态。城市主题文化和城市旅游系统是一个内在相互统一的关系,城市主题文化本身就为城市旅游提供了特质鲜明的主题,这个旅游主题是城市主题文化最显现的形态。
宣城“文房四宝,人文胜地”城市主题文化与宣城旅游的资源优势完全契合,以游人的体验为本质,给游人以独特的精神感受。因为这些自然与历史景观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地理人文信息,所以有游客慕名而来,然而因为这些景点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游人又更多是失望而归。拿敬亭山来说,除了几块散乱的诗碑和一座李白的雕像,哪里还能看到“江南诗山”的影子?有诸多历史人物在宣城留下经久传诵的作品,在登山道路两旁,可以设置景观长廊或者书画碑林,将历史人文直观再现于游人眼前。
没有主题的景点,只能算是一个简单的游乐场所,而有主题的景点,则是一个有内涵的文化体验空间。因为主题的附加,景点就会变得更有深度,更具有吸引力。旅游主题文化强化过程,同时也是宣城 “文房四宝、人文胜地”城市主题文化建设推广化的过程。所以,宣城不论是保护开发现有的旅游资源,还是打造新的旅游景点,包括旅游设施的建筑风格、旅游活动的氛围营造方面,都要在城市文化旅游主题原则要求和统领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宣城旅游活动的品质和魅力,打造宣城主题文化特色旅游的绝佳品牌。
厚德载物,文化天下。聚人为市,化市为城。城市主题文化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通过“文房四宝,人文胜地”城市主题文化的规划、活动、公共艺术、产业、新闻、旅游系统,宣城的城市文化形象将得以主题化、明确化、视觉化、品牌化、深植化、推广化。这些系统在城市主题文化的统领下,使得城市的每一个要素都能发挥出一种巨大的能量,形成与众不同的主题文化能量源、主题文化增长极和主题文化共同利益体,从而形成宣城文化形象的整体化、综合化、最优化,宣城城市主题文化特色也将由此彰显。文化擦亮城市面孔,思想决定城市战略。拥有1770年建城史的宣城,北枕“江南诗山”敬亭山,南倚中国活化石栖息地之中国鳄鱼湖。湖光山色之间,人文胜景迭出,“文房四宝”徜徉其中,传承世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更期待能够演绎现代城市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