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5 内蒙古日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加快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塑造城市特色鲜明的个性和城市品牌形象,以主题文化理念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树立主题文化理念,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城市主题性是反映一个城市文化特色、价值观、思维方式、理想追求、建筑形态和人文精神的文化特征,它是城市发展的主题风格。文化的主题性是经过一定的积淀而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同时又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主题文化不仅是城市生命力,更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和不竭动力。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必然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个性的特色城市。如水上之都威尼斯、港口之都鹿特丹、旅游之都夏威夷、建筑之都罗马、音乐之都维也纳、电影之都洛杉矶,它们都是在自己优良的历史传统和人文思想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城市形态、建筑风格、人文精神和内涵丰富的景观体系。经济学家帕斯卡尔·马拉加尔说:“将来对世界大多数来说,区别他们的标志是城市而不是国家。城市主题文化已作为全球一体化经济参加竞争的重要手段。”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表现为区域间的竞争,而区域间的竞争,又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城市的竞争,实质又是一种区域品牌的竞争,是基于产品品牌之上的更高层次的市场竞争,它不仅具有市场的开拓力,还具有城市的内蓄力和资本的扩张力,具有人文精神的感召力。当一个城市确立了主题文化,就有了城市核心价值和灵魂价值的文化形态,它能增强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当前,我们正处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和实现旅游提质升级的关键时期。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赢得区域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就要以城市主题文化理念确立发展战略定位,加强整合历史文化资源、突出特色、创建品牌、彰显文化品牌等重点环节,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科学精准定位,打造城市文化中心
城市品牌代表一个城市的外在形象,体现的是鲜明的城市个性。科学精确的定位是建立城市品牌的基础,也是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和灵魂。明确城市定位,就要把城市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加以考虑。以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为例,玉泉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三大战略交汇处,是“呼包银”经济带核心及“呼包鄂”金三角中心,它北靠大青山、南临黄河水,是草原与中原的结合部,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汇区,自明清中期曾是我国北方与俄罗斯通商贸易的“商旅重镇”,是通向欧亚草原丝绸之路的交通节点和陆路口岸。环渤海经济圈是保证我国政治和经济稳定的核心地区,不仅是三北地区发展的引擎,更是东北亚地区国际经济合作的前沿。以京津冀为代表的环渤海区域拥有巨大发展空间和广阔合作潜力。玉泉区要主动融入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确立打造“京津夏都”的文化旅游定位,才能凸显出城市品牌。同时,在空间发展定位上,发挥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中心城市作用,打造呼和浩特文化中心。
一是实施区域发展一体化战略。紧紧围绕“京津环渤海经济圈”,突出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化和本土化,打造“京津夏都”的文化旅游功能,构建文化旅游产业区域一体化战略,并实施发展战略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围绕“呼包鄂”金三角中心,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本土特色优势,从各自为政向集约发展转变,从独占资源向共享资源转变。重启“丝绸之路”、茶叶之路”,打造中、蒙、俄沿线省市城镇文化旅游线路,进一步激活区域经贸、文化、旅游的互动。
二是再现塞外古城风貌。保护和延续历史遗留的城市格局,特别是“塞上老街”的基本格局,积极实施旧城复兴规划,全力做好疏解老城区人口密度的工作,把中心城区打造成为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特色风貌区。塞上老城建筑特色,集中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融的文化内涵。将其历史文化元素精华融入现代建筑,构建城市主题文化酒店、主题文化公园、主题文化博物馆,及主题文化酒吧、茶室、旅游纪念品商店等标志性建筑,让传统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艺术融合统一。
三是打造“御泉圣境”旅游名胜。进一步做好藏传佛教等历史遗址的保护规划,加大完善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召等召庙寺院的保护和基本风貌的恢复,全力打造大南街、大北街和昭君路黄金商贸旅游带等历史文化旅游区项目。
四是建立“大盛魁”影视旅游城。以“大盛魁”商业事实为依据,保存历史商业街区的原真性,体现人文古城民居特色。同时恢复归化城北门旧址、明清一条街、大盛魁旧址、元盛德旧址、天义德旧址、道台衙门、土默特衙署、丹府、议事厅等明清建筑,进行一体开发,形成“大盛魁”影视旅游城,再现“大盛魁”旅蒙商文化奇迹。
五是构建呼和浩特市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依托呼和浩特市首府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心,充分利用资源、人才、资金和技术等优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广告、影视制作、艺术表演、活动会展经济,打造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塑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主题文化是一个城市个性化的文化形象和品牌概念。通过构建城市主题文化,可以让城市形象从众多的城市群中突显出来,成为城市的品牌和标志性符号。只有塑造出城市主题文化,才会有与众不同的城市形象,才能形成具有影响力、吸引力、辐射力的强势品牌。
玉泉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关键在挖掘,重点在整合。玉泉区是呼和浩特市的发祥地,有着430多年的历史,由蒙、汉、回、满、藏等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草原文化、蒙元文化、昭君文化、召庙文化、旅蒙商文化、民俗文化和革命文化,形成了玉泉多民族文化,开发旅游资源的空间和潜力很大。然而,目前玉泉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缺乏一个核心的文化主题,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存在“点多、面宽、线粗”的问题,缺少几个最具代表性、最具标志性、最具发展性的特色文化。泛泛的文化不能称其为特色文化。构建玉泉区主题文化,首先要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筛选、整合,从中提炼出文化资源的核心价值,形成最能代表玉泉的文化特质和人文精神。
一是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的民族性和悠久性,塑造了草原人崇尚自然的人生观,形成了城市与人合一、天地与人合一、人与自然合一的文化特质。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形成了玉泉区多民族相融共生的和谐文化特质。
二是宗教文化。
遍布众多的召庙寺院是玉泉区的活化石。在众多寺庙中保留完好的大召寺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汉名又叫“弘慈寺”、“无量寺”,寺内供奉佛像龙牌、康熙宝座和经卷等,其中释迦牟尼银像、《月明楼》古画、“盘龙”、“壁画”、藏文《甘珠尔经》都是极珍贵的文物。
三是老街道、老地名文化。
“明清一条街、半部明清史”,它承载了明清时期许多民族和谐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呼和浩特的缩影。清代康熙三十三年,在城南增建外城,由两座城门增为四座,东门叫
“承恩”、西门叫“柔远”、南门叫“归化”、北门叫“建威”,南北连接,与召庙建筑构成了塞外古城的轮廓和完整的城池系统,它们与历史遗址、文物古迹遗产一样弥足珍贵。老街道、老地名文化是玉泉区人文精神的符号。
四是旅蒙商文化。
“明清一条街”因商而兴,是明清中期我国北方贸易的“商旅重镇”,享誉海内外的“大盛魁”就兴盛于此,雄踞塞外三百年,创下了驰名中外的辉煌商业史。玉泉区还有至今尚存的麦香村酒楼、月明酒楼、德泰玉药庄、荣升源、庆春源等老字号。
五是民族团结的故事。
从一代汗王阿拉坦汗纵横草原、金戈铁马的故事,阿拉坦汗夫人三娘子建城池、建召庙寺院的史事,到“昭君出塞、胡汉和亲”的千秋佳话;从康熙皇帝西征葛尔丹,驻跸归化城的“御马刨泉”传说,及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月明楼”的故事,到乾隆年间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在此查办高官大吏,震惊朝野的佳话;从法国传教士古伯察《鞑靼西藏旅行记》一书介绍了古城的繁荣景象,让欧洲人知道了这个地方,到近代乌兰夫、冯玉祥、吉鸿昌等名人,都在此留下了鲜人为知的故事。
挖掘名城历史文化底蕴的目的,就是为了准确理解和把握城市的内涵与本质,更好地弘扬特有的人文精神,把人文精神转化为城市品牌,进而提升城市的内聚力和对外影响力。
从世界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来看,基本经历了由“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扩展→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演变,只有建构在具有独特的产业链之上,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才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
近年来,玉泉区通过对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和改造,恢复了塞上老街、九久街等商业街景观,形成了大召、昭君博物院等重要旅游文化景点,再现出塞外古城的魅力风采,初步显现出独具特色的黄金旅游带。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现代旅游正在告别传统的人文景观旅游和自然景观旅游,正在向商务旅游和会展经济转型,城市活动经济将成为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新模式,又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促进玉泉区主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必须要以创意为核心,由完整产业链做支撑;以文化园区为载体,培育和孵化核心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区,发挥产业规模效应。
一是以特色文化视角,构建体验旅游产业链。
旅游的过程实际是体验文化、感知文化的过程。以玉泉文化为核心价值进行产业链构建,开发塞外一条街古玩收藏游、大盛魁文化影视娱乐游、藏传佛教文化游、都市农业生态采摘游、南湖湿地度假休闲游、中华小吃文化夜市游等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板块。只有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上寻找突破口,将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发展全过程,用独特的文化内容和文化魅力来诠释旅游,才能使文化旅游产业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二是以旅游的视角,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玉泉文化由于缺乏丰富而有效的传播载体,还没有形成玉泉文化核心竞争力,在地域文化竞争中很难占据主动。因此,建议重点打造城市舞台大型歌舞剧目,如《忠顺夫人三娘子》、《昭君出塞》等大型民族文化戏剧,重点打造《康熙私访月明楼》、《康熙帝四巡塞上》、《阿拉坦汗》及以玉泉多民族为特色的一系列文化影视产品和舞台艺术精品,形成聚合人流、人气、财流的效应,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培育多元文化消费,延长产业价值链。
把文化需求作为旅游的根本动因,打造商务旅游、会展经济和文化创意园区。建议举办国际草原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节暨草原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高峰论坛、世界藏传佛教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论坛、中国北方城市国际旅游节暨世界旅游形象大使评选活动,以及蒙古族时装节、古城建筑文化节、古城魅力旅游摄影节、拍客大赛、美食节等一系列主题文化旅游特色项目。
四是建立文化“基因库”。
把玉泉文化中的色彩、造型、人物、故事、图形等文化元素进行深入发掘,建立文化“基因库”,以现代的生活气息、独特的审美角度、纯化的艺术语言进行演绎表现,开发创作以玉泉文化为题材的雕塑雕刻、影视歌曲、动漫产品、舞台剧目等文化产品。加快临摹壁画、木刻板画、纪念品、仿真彩塑、艺术石材、文化墙砖等艺术品生产的工业化、规模化,使草原文化、蒙元文化、旅蒙商文化、回民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得以再现,满足更大范围、更多受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打造注意力经济,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
从城市形象传播来看,城市竞争的本质是一种争夺注意力的经济方式。《注意力经济》一书的作者达文波特和贝克认为“对于今天的商界巨子来说,稀缺资源不再是土地、资本、劳动力,而且也不是信息,注意力才是稀缺资源。”英特尔公司前总裁葛鲁夫说:“谁吸引到的目光最多,谁就可以成为市场中的翘楚。”因此,如何赢得大众的青睐至关重要。争夺注意力经济的前题,是要从城市主题文化中创作一个主题鲜明的差异化、个性化和唯一性的城市品牌广告,如杭州—“人间天堂”,苏州—“东方水城”,桂林—“山水梦幻”,刘庄—“江南水乡”。这些城市品牌广告一经打出,就有了市场导向,公众认同,现实可行。联合国组织在城市经济、文化、规划规范中明确提出:“有区别才有存在,没有区别将丧失存在。”区别就是城市特色,特色就是主题文化。城市主题文化具有不可模仿性、难以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
注意力经济理论还认为,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市民和游客对城市的差别化和与众不同的印象和评价。富于魅力的特色城市形象自然会提升公众对城市的注意力。例如1997年,香港遭受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社会存在比较严重的危机和悲观意识,迫切需要重新拾回信心,向全球展现积极进取的形象。经过文化专业机构对香港城市主题文化定位,确立了香港城市主题文化的定位和品牌视觉形象的设计。2001年5月10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隆重向大众推出了“香港品牌—飞龙标志”,一个百年城市新品牌形象从此诞生,新标志彰显了香港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创新思维。
城市主题文化建设的经验表明,一个城市要成为名牌城市,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使命、价值和愿景,从而制定出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形成系统的、可执行的目标和行动计划。
城市主题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在政策的导向下才能实施完成。所以,政府要在市场准入、财税调节、投融资渠道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扶持和推动。在用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同时,建立和完善以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大力推进银企合作,积极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多渠道融资,引导各类资本、技术、人才、项目向文化旅游领域集聚,实现城市主题经营化。在城市主题经营中,鼓励以资本为纽带的文化、旅游企业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市场共享,培育龙头文化旅游企业,快速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兰君 石强 作者分别系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玉泉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