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4 柏定国
柏定国:国内首位文化产业管理博士,中南大学教授,浙江工商大学特聘教授,中南大学中国文化品牌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浙江省文化品牌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中国文化品牌报告》主编,《中国文化品牌榜》发布人。
导语:东莞要创建的不是单纯的历史文化名城,而是立足共时意义的、有鲜明的城市主题文化的文化名城。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提出并致力打造的,不是对城市的历史文化的发掘和传播,而是对城市主题文化的塑造和传播。东莞不是要刻意排斥历史文化,而是要追求城市的经济性、文化性、社会性三者能够高度统一的名牌城市形象。
今天是一个生产过剩、产品大发展的时代,人们所纷纷追求和标榜的文化,显然不是一般的文化产品,更不是一些物质化的文化制品。就各城市的“文化名城”定位之文化而言,更多地偏重于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文化,以及一些有高显示度的公共文化设施。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在打量一座文化名城的时候,着眼点主要在: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水平;以市民道德和伦理自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精神风貌;基于市民身份自觉的对城市主题文化的认知度和自豪感;城市习俗的网络口碑;以文化名流聚集度和传媒关注度为主要指标的城市文化刻板印象;政府及公务员口碑;社区文化亲和力;校园、企业、机关等社会组织内部文化亲和力;城市亚文化及其影响;城市反文化的控制与治理,等等十个方面。
当然,一座城市在打造文化名城的时候,首先得辨明一个问题,“文化名城”与“历史文化名城”是两个概念的关系。实际上,历史文化名城的留存,是为今天的人们回顾中国历史打开了一个窗口,其侧重于历时性时空的概念。文化名城除了包含历史文化名城之外,还应当特指一些强调共时性文化特征的名牌城市。
显然,东莞要创建的不是单纯的历史文化名城,而是立足共时意义的、有鲜明的城市主题文化的文化名城。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提出并致力打造的,不是对城市的历史文化的发掘和传播,而是对城市主题文化的塑造和传播。东莞不是要刻意排斥历史文化,而是要追求城市的经济性、文化性、社会性三者能够高度统一的名牌城市形象。
从文化产业方面来讲,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诉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平衡区域内部文化供需矛盾;第二,提高区域文化影响力,从而建构和传播区域新形象;第三,更加积极、有效地传承和发展区域文化传统;第四,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因此,发展文化产业与打造文化名城是有一定关系的。
然而,我要特别指出的是,文化产业发展终究是一种以市场主体为主力军的经济行为,文化产业是不可能完全遵从和服务于社会诉求的。文化资本的根本属性还是资本,其终极目的还是盈利。这一点不会因为资本家有文化或爱文化而发生改变。
也就是说,我们在推动和实施文化名城工程的时候,一方面要通过市场的手段发展文化产业,一方面也要通过包括行政在内的综合手段约束文化产业。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名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调配各种资源,社会各阶层、社会组织积极投身其中。文化名城,是全体市民的城,是公序良俗的典范,切不可等同于文化名企产业园或文化品牌集聚区。
再一个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目前许多城市提出要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我并不赞成这种提法。因为这一概念过于执著文化的静态呈现形式,而不是文化的动态功能表现。
我们可以求证于一些世界文化名城的创建经验,实则无不是通过城市主题文化构建成功的。譬如,突出原创性主题文化的水上之都威尼斯,港口之都鹿特丹,旅游之都夏威夷,建筑之都罗马,等等;突出专业性城市主题文化的音乐之都维也纳,雕塑与艺术之都佛罗伦萨,电影之都洛杉矶,时装之都巴黎,啤酒之都慕尼黑,博彩之都拉斯维加斯,狂欢之都里约热内卢,汽车之都沃尔斯堡,会议之都日内瓦,金融之都苏黎世,大学之城海德堡,论坛之都达沃斯,会展之都汉诺威,钟表之都伯尔尼,等等;突出综合性城市主题文化的文学与艺术之都爱丁堡,赛车、博彩、邮票之都摩纳哥,体育与酒店管理之都洛桑,等等;突出创新性城市主题文化的软件之都硅谷,新艺术之都毕尔巴鄂,等等。以上列举的城市,通过提炼城市主题文化而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的经验,远比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于东莞更有借鉴意义。
因此,从这个层面说开去,文化名城的创建,其实与城市是否将发展文化产业确立为核心战略就没有多大关系了。
东莞有今天的成就,当然离不开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但是值得尤为注意的是,目前大部分城市的发展模式只重视经济发展,甚至不惜破坏城市本身的文化环境,人为地制造城市文化脉络断层。这种发展战略模式确实曾经起到了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而来的资源浪费、城市竞争环境恶化和城市文化的荒漠化,城市竟然逐步成为外来文化的附庸。
这样的危害从城市本身而言是无视长期利益的短视行为,所以当这些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以后,产业衍生势头突然进入停滞状态,城市发展进入更高级形态瓶颈期;从城市的外部环境而言,必然导致城市产业的平庸化,无法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在城市竞争中逐渐失去对资源的吸纳能力,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无法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陷入不可持续的困境。
因此,在我看来,东莞的文化名城战略不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战略,而是这个城市的转型升级战略,是事关生死的重大抉择。
如果具体到东莞文化名城的对策建议,当务之急似应是如下几条:
其一,大张旗鼓地征集、讨论、确立东莞城市主题文化;
其二,围绕东莞城市主题文化,聘请各领域、各层次的专家团队编制文化名城建设规划(越多越好!编制规划所费之资,远比不当之举所费更少)。这既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更是对发展理念的有效传播;
其三,紧扣上述第一个问答中提及的“十个方面”,经营细节,勉力而为之。
虽然一个城市很难在几年之内实现转型升级,成为一个文化名城。但我相信,这个城市的主题文化一旦被传播开去,文化名城的前景便是可以期待的。
(此文为柏教授参与本刊在长沙组织的“东莞文化名城建设的顶层设计学术沙龙”提交的手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