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州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研究报告

刘正武 黄应德 

一、湖州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适应与时俱进的要求,近三十年来,湖州经济高速增长,产业扩张很快,城市形象日新月异,新世纪初拥有了较为完备的文化基础设施,建成图书馆、大剧院、博物馆等一大批现代化建筑,从硬件上保证了地域文化发展的要求。尤其是近十余年来,为贯彻中央精神,湖州市政府在地方文化建设中投入了高度的热情和财力物力,并且从制度上制订了推动文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制订文化大市建设“八项工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意见及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意见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随着民众文化素质普遍大幅度提高,湖州已初步具备了文化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总结湖州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现状的优势,可以看出有以下一些特点:

1、城市面貌发生大的改观。改革开放以来的湖州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区面积扩大十五倍,城市人口总数也从5万扩大到67万,大批现代化设施拔地而起,市委市政府鲜明地提出“生态、文化、和谐、精致”的城市特色。

2、民生保障开始受到重视。注重民生工程,在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公共安全、治安防控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同时,不断总结提炼湖州城市内涵,在发展中不畏艰险,敢于挑战自我,在经济高速发展中,迎来了走出苕溪时代面向太湖时代、走出狭小地域界限面向世界的新机遇。整个城市洋溢着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勃勃生机。

3、公民素质大幅提高。传统的文化名城到现代化城市,民众文化素质提升是一个关键。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普遍的重视教育、重视学习、重视与外部世界联系的环境下,湖州民众的文化素质大幅提升,正在高速实现传统江南城市到面向现代化城市的跨越。市区四十岁以下的城市人口普遍自觉地追求获得更高的学历,以谋求获得较好的工作岗位,常驻人口中还有两千多名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学与研究人员。只有少数人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早已被打破,区域性大学和各种培训机构为城市人口提供了脱产或在职培训进修学习的机会,民主、法制、科学等观念深入人心并成为民众自觉追求。公民素质的大幅提升为城市现代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信息沟通与世界同步。数十年来伴随经济总量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湖州与外部世界的沟通联系越来越紧密,走出湖州融入世界,成为公众普遍认同的发展途径与方式。青年一代的佼佼者以出国留学或培训为自豪,经济优越的家庭也把孩子送出国门学习作为培养下一代的最佳选择。很多信息交流和沟通基本达到了无国界、无障碍、无差异的与世界同步水平。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政府推动下,湖州举办第一届全国极限运动会,把这项世界新兴的运动引入南太湖,城市赢得“极限运动之都”的美誉,提升了城市形象,获得了更多领域与世界交流的机会。 

5、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在长时间二元结构导致全国城乡差异不断扩大的情形下,湖州着力于城乡同步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引入高校科研与农村发展联姻的方式后,加强农村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走出了“湖州模式”。尤其是落实文化“八有工程”(农村有演出看、有电影看、有广播听、有电视看、有书读、有报读、有文体活动室、有室外文体活动场所),加大财力投入和政策引导,使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富裕得到新的体现。

    综上所述,当前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了地域文化建设空前高涨,湖州已初步建立起实现文化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和民众文化素质基础。但是应该看到,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湖州与中国其他所有城市一样,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城市主题文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遇到严峻的挑战。机遇在于信息化时代参与文化角逐的路径与市场向全球敞开,所有的成员都可以登上舞台一展身手;而严峻挑战则在于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民族化、地域化、特色化的湖州传统精神是否要再一次被湮没和深埋?立足于反思前事着眼未来的视角,笔者认为当下湖州城市主题文化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重视价值培育与引导,对地域文化建设专业研究和开发力度不够。毋庸置疑,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全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是维护和发展地域经济、文化的前提。但是文化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非政治教化可以左右或代替。文化建设与政治宣传、思想建设差之毫厘,而谬之千里,若等而同之,无异缘木求鱼。近三十年来,比之强烈的经济发展冲动和有力的政治思想建设,湖州专业研究文化建设的人才及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在文化建设上还停留在增加硬件投入、强化政治制度保障、急功近利地希求“文化”变成经济产出的地步。直至目前,专业的地域文化研究学者和专业文化经纪人稀缺,自发的文化市场弱不禁风,地域文化发展缺乏严谨的“文化自觉”,已形成的文化产业多数无以依托其自身的命运,只有任其自生自灭。

2、重视对经济建设成就的追求,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继承及创新发展规划与实践不够。鲜明特色的地域传统文化研究刚刚起步,但比诸对经济建设的强烈追求,传统文化几乎处于“弃妇”地位。在引入西方资金、技术、人才、制度等一系列的文明成果的同时,地域传统文化依旧被冷落,较少获得青睐。一些代表地域文娱传统的形式正濒于灭绝,如湖剧。一些文化工艺技术也面临后继乏人的状态,如湖笔、鹅毛扇的制作等。更令人担忧的是,地域特色的文化精神被视为落后与落伍的代名词,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得不到重视,难以得到传承和发展,更难以寻求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3、城市建设重视功用化要求,对民族传统及地域性风格传承、发展、创新不够。由于城市建设规划滞后,没有及时培育中心城区之外的城市副中心,大片的历史街区和古建筑被拆毁重建,而代之以巧克力式的钢筋混凝土大厦,其外饰常常矗立着罗马柱的形态和纹饰,民族文化元素和湖州文化元素渐行渐远,甚至连新建的博物馆、大剧院、图书馆、音乐厅、群艺馆等文化设施和建筑的外形,也没有考虑吸纳湖州文化元素,不能不令人遗憾。

    传统湖州城市建筑的特点,如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尤其是高高的防火墙,沿苕溪、霅溪形成的蜿蜒的临水街巷,清一色的二楼临街商铺,而今多数已荡然无存:衣裳街的开发更多的是一种商业运作,于彰显城市历史特色文化杯水车薪。尽管此类情形当代中国城市比比皆是,但其惨痛的教训是,一旦除旧布新,新时代的城市建设便再难以寻绎并承传统城市的风貌和特色,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单一“土地使用功能”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的传统城市规划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性质——规模——空间布局”模式僵化且理论滞后,老城区的城市功能与风格结构混乱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确立保护历史城市主题文化发展大局,而新城区总体主题设计也不够鲜明。即便以当下而论,湖州与周边城市相比,亦尚缺乏独具优势竞争力的鲜明的城市风格。 

4、重视文化建设的样榜性,对民众民主素质、权利义务意识及文化发展中坚持民族文化形式引导力度不够。在引导社会文化风尚方面,坚持政治正确的功效和作用被无限放大,对于榜样又寄予太多的厚望和热情,而对民众普遍的权利和义务意识的培养则乏善可陈。因此,处理群体性事件时官民对立的症结多数是因为官方和民众所持的各有权利、义务的部分原则而已。 

    西风东渐的全球化时代,传统的城市风格和特色渐次消弭,城市个性逐步磨颓,古城风貌式微,欧式风格乘虚而入,罗马柱高耸入云地矗立在公园、社区、广场,湖州下辖某县街头甚至出现袒胸露乳的雕像,西式的文化诠释冲决了地域文化接续的价值链条,含蓄、内敛、严谨的地域人文风范正在被集体无意识地遗弃,历史文化优秀成果固然有时还要被提起,但是因为深入研究的缺位,对地域历史人物事件的描述常常出现夸大其辞或张冠李戴。显然,政府应该更多地承担起城市主题文化建设中引导和重塑民族特色、地域风格的责任。

二、湖州文化资源的总体分析与判断

    城市主题文化首先由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生成。历史的发生以及由于历史发生造成的精神文化现象和物质形态的遗存,构成了城市主题文化的巨大的潜在资源。城市的历史和历史精神是城市文化广阔画面的底色,是城市文化的“根”。挖掘好历史文化资源,可以事半功倍地把握好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展示城市文化个性和魅力。借助历史积淀而生成的城市文化主题鲜明,号召力强,影响力大。如西安近年来制定以“东方神韵”为主题的古城复兴计划,着力再现大唐神韵,期待通过历史古迹保护、历史景点标识、历史标志性建筑与街区复原等多种方式,综合融汇、延续历史文脉,再现西安盛唐意象和古城风貌。而山东曲阜则打出“圣人”品牌,做大国际孔子文化节,融经济、文化、旅游、艺术、学术、经贸、科技活动于一体。湖州人文荟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同样值得深入挖掘。

    湖州历史文化遗产和地域特色的文化风格,是湖州城市主题文化未来发展画卷的底色。商周部族文化及春秋战国吴越楚文化的相互激荡,是湖州文化的历史源头,经历多次中原内乱后的文人渡江南下,唐宋开始建构的苕霅文化意象,是湖州文化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和象征,其核心是赋予风景如画的自然山水以远离政治或者政治核心的个性追求及隐逸脱俗的人文关怀。明清两代,唐宋以来以茶、丝绸、湖笔、铜镜、书画及藏书等为载体内容和代表的湖州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成为当代湖州文化应该努力传承和创新的源点。

    近代以来,湖州商业文化氛围浓厚,也曾一度辉煌,但是国家积贫积弱,民族工商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下难以得到发展,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湖州的经济发展才再度起飞。

    城市主题文化的基础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也是城市主题文化的集中体现。三十年改革开放,湖州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与周边城市相比,却存在很大的差距。当前,湖州在长三角十六个城市中的综合排名每况愈下,如果发展模式、规划及产业前景与周边城市雷同,将会导致目标趋同、功能重复、产业同构、形象单一,其结局唯恐是“每下愈况”。着眼中长期规划与未来期许,湖州寻求错位发展和区域化特色发展已经是非常紧迫的问题,而核心首先应该是确立城市发展的主题文化。

    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湖州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的优越的自然条件。西依天目山,北临太湖,东部是江南平原,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太湖、古镇、竹乡、名山、古生态”六大旅游品牌已经呈现“显山、露水、旺城、荣镇、兴村”格局,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已成为湖州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创业就业的重要渠道,并成为农村居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但是若希望在长三角地区休闲、旅游、度假消费中占据更大份额,则尚需努力规划和开发。

    总而言之,当下湖州总体上秀气有余,大气不足;自然资源有余,开发拓展不足;历史文化底蕴有余,整理挖掘展示不足;创新产业发展后劲有余,当下群雄竞争中实力不足。

三、湖州城市主题文化未来发展前瞻

    湖州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方向的确立和定位,比每一个五年计划都更加重要。因为城市主题文化建设方向是牵涉城市未来10—50年发展的重大问题。比诸五年计划,城市主题文化发展规划更具空间维度的宏观性、延续性和时间维度的前瞻性、创造性。湖州城市发展的未来路径选项,可以归纳为三种:

    一是循规蹈矩地发展。城市主题文化既要反映城市民众的生存状态,又反映城市的时代特征。所有的精神文化形态,都建立在经济基础上,因此,城市的民众生活状态——亦即民生,是城市主题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与时俱进,改善民生,必然要求地域经济建设不断进步。但是在不断的追赶声中模仿、学习、借鉴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亦步亦趋寻找机遇和突破,获取其他城市“溢出”效应的成果,至今已经出现困境。此一路径的困境在于,当未能深刻挖掘自身地域文化资源、继承发展传统良好的人文精神,体现自身特色,找到湖州发展路径,又丧失经济发展“抢跑”和“领跑”的机会之后,湖州地方经济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追赶苏锡常嘉绍等大城市的经济总量和建设成就将会变得愈益困难。尤其具有破坏性的是,浮躁与失衡心态下,不断与苏锡常嘉宁绍等城市的经济总量作比较,容易做出错误判断和政策失误的举措,并且丧失城市未来发展的自信心。

    二是错位发展。要追求湖州文化的自觉,理清自身发展的脉络,突出特点,集中精力,发挥自身优势,经济上追求现代性产业,文化建设上追求民族性、地方化的继承发展与现代转化,在学习借鉴中深刻挖掘自我资源,创造性地发挥地域优势,并使之发扬广大,融入世界。如一百多年来,上海一直是辐射长三角地区经济文化的核心,但是湖州对其借鉴一定要有所取,有所弃。如上海大规模接收国外文化的力度和做法,湖州不应采纳,而应深刻挖掘整理地域民族文化传统,张扬优秀的地域文化精神。山水秀丽、浓郁的人文风情和别具江南风致的地域特色,是湖州文化资源中最宝贵的内容之一,在错位发展中应该发挥其优势,打造品牌。

    在弱化与苏锡常嘉绍等城市的经济总量的比较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和投入改善民生工作,发展和壮大对民生提高快的文化服务型产业,引导传统产业走现代转型道路,如湖笔制作等产业应该走新型工艺产品制作生产的道路,使之在市场化的竞争中得到新生。自觉追求人无我有的错位发展路径,彰显地域风采,如抢救湖剧,传承并创新,使之登上长三角乃至全国的舞台,表现湖州,宣传湖州。 

    三是走个性化发展道路。当代中国城市建设多数已处于一种千城一面、建筑雷同化和缺少特色的窘境。“千城一面”的特色危机的症结,是城市规划设计缺少整体创意,城市经济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城市文化规划没有相互协调一致的主题,往往各自为政,互不相干,不能融合在一起。湖州未来走个性化发展道路,既可以在长三角城市中以特色立足,又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彰显文化魅力。个性化的发展道路需要城市领导人研究出奇招、妙招,充分利用领导运作经营城市的能力,来引导民众达成一种既定的较为长远的目标,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显然,在未来发展的三种方案选项中,循规蹈矩的发展路径已经难以为继,而个性化的发展思路则需要敢于冒险。无论走何种城市发展的道路,都需要城市领导人高瞻远瞩,确立城市未来发展目标和战略,统领城市发展规划,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不断充实完善,常抓不懈。

    结论:湖州城市主题文化发展应该坚守现代本位、民族本位、地域本位。

    民生要求和经济建设,需要在城市活动中贯彻现代性法则,因此现代化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和方向。未来发展中一切封闭、保守、落后和抱残守缺的思想,都将为其思路的先天不足付出代价。同时,如果丧失了民族性基础,文化上全盘接受“西化”的事物和思维,那么不仅创造和创新无从谈起,连民族自信心都岌岌可危。此外,湖州城市主题文化发展中只有突出地域本位,传承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精神,才能争取在长三角群雄竞争中彰显个性,获得更加重要的地位。

上一篇中国房地产进入“大房地产时代”
下一篇序言(一)以豪迈的雄姿走上中国特色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征程
一个辉煌并被人赞叹的城市,
必定张扬着城市主题文化品牌的光辉。
纵观世界著名城市,其形成与发展过程符合高等级城市的普遍规律,同时每个城市又具有其自身的发展个性。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主导地位突出、辐射力涵盖全球的城市主题文化,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其独特的城市主题文化奠定了他们在世界城市舞台上的地位。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最科学的方法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最重要的保证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先导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的思想源头
纵观世界名牌城市的建立,无不依据城市营造的规律,及时把握住历史的、文化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市场结构的等等方面诸种有利的条件,建构起他们的时装城、电影城、音乐城、绘画与雕塑城、商业城、科学城、体育城……,甚至还有赌城这样十分专业化的城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核心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灵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创新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理论先导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避免城市病的爆发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有核心竞争力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有差异化发展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高端谋划城市的新思想
顶层设计策略的新举措
城市领导工作的新能力
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机制
特色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世界名城建设的新体系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实施城市主题文化战略定位
确立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目标
加速城市主题文化功能培育
整合城市主题文化优势资源
塑造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品牌
用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统领城市发展建设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谋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规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建设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管理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营销城市
国家发改委
国家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新华网
人民网
央视网
中国网
凤凰网
中国城市建设网
中国古镇保护网
中国规划网
中国城市战略网
扬帆奥运
  友情链接: 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网 中国市长协会 中国城市文化网

版权所有  © 北京国政大略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 复兴路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06171号 
电话:010-8767 3832 邮编:100078  京ICP备2024096967号-1

网站共有513141719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