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打造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

    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的集中体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创新发展的“火车头”。面对新形势,惠州应当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一、以文化产业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做大总量。发达国家如美国的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25%,日本也达到了20%。相比之下,目前惠州的文化产业堪称弱小,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正呈现出“井喷”态势,给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握大势,着眼长远,把文化产业视为战略性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向文化产业,引导更多的人才投入到文化创新创业中,切实把文化产业的“蛋糕”做大。

    做强龙头。引进扶持一批能起龙头作用的战略投资者、大型项目和骨干企业,以龙头带动龙身。当前要加快推进广东(惠州)港澳台影视基地、惠州印刷创意产业园、仲恺高新区软件产业园、龙门农民画产业园等建设,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做出特色。惠州作为二线城市,处在文化生产和创意中心的边缘地带,应当扬长避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现与周边的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错位发展。为此,要着力在推动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下功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生态等资源,着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打造中部西湖、东部稔平半岛、西部罗浮山、北部南昆山、南部秋长镇隆等五大文化旅游组团。要善于“小题大做”、点石成金,把一些规模小、产业文化程度低的文化资源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专、精、特、新”市场产品。同时,要紧跟时代潮流,结合惠州实际做大一批新兴业态,促进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出版、文化博览、动漫制作、网络软件等行业加快发展;将科技和文化基因导入我市的电子信息、服装制鞋等传统制造业,提升其科技含量和文化附加值;充分利用我市近年来建成的大批文化体育场馆,大力发展娱乐、体育、会展新业态,将其打造成文化产业的新亮点。

    二、以文化民生引领政府公共服务升级

    优化文化民生的基础。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原则,以建设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为目标,继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大力完善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人民群众获得公共文化体验和享受提供便利。同时,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农村基层文化站室、广电网络、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等覆盖全市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

    丰富文化民生的内涵。充分利用现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更多地为群众提供文化娱乐、报刊阅读、信息咨询、文体培训等切合群众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以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为契机,结合巩固和扩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继续打造我市“快乐时光”广场文化等活动品牌,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惠州文化发展基金等专项资金的作用,鼓励、扶持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精品,不断提升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率。

    创新文化民生的发展机制。探索多元服务投入机制,完善“购买服务”,鼓励各类民间文化社团送文化下乡进社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和多样化;探索服务便利机制,推行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全面免费开放,使人民群众能够均等地、便利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三、以文化品位引领综合竞争力升级

    随着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文化在综合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一座城市文化品位的高低,尤其是城市主题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强弱,决定着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高下。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同构化、“千城一面”现象突出,城市缺乏个性魅力。如今,珠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接、资源共享、文化融合日益加强。在此背景下,惠州要在融合中保有独特的个性和品格,强化自身的区域竞争力,就必须进一步找准城市文化定位,大力发掘和弘扬城市主题文化。

    坚持历史文化资源与时代文化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在“四东文化”等地域文化品牌基础上,探寻“惠州西湖、TCL、东坡”等惠州特色文化符号的深厚内涵,从自然禀赋、文化积淀和发展后劲多种要素互动共振的角度去提炼概括惠州城市主题文化。在此基础上,把城市主题文化纳入城市发展整体战略,指导城市规划建设。修缮一批代表性历史文化遗迹,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打造一批标志性建筑、雕塑等城市景观;围绕城市主题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其品牌附加值,在旅游业中注入主题文化因素,增强其差异性和吸引力;加强城市主题文化的全方位宣传营销,提高惠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关注度。

 

 

上一篇中国房地产进入“大房地产时代”
下一篇序言(一)以豪迈的雄姿走上中国特色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征程
一个辉煌并被人赞叹的城市,
必定张扬着城市主题文化品牌的光辉。
纵观世界著名城市,其形成与发展过程符合高等级城市的普遍规律,同时每个城市又具有其自身的发展个性。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主导地位突出、辐射力涵盖全球的城市主题文化,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其独特的城市主题文化奠定了他们在世界城市舞台上的地位。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最科学的方法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最重要的保证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先导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的思想源头
纵观世界名牌城市的建立,无不依据城市营造的规律,及时把握住历史的、文化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市场结构的等等方面诸种有利的条件,建构起他们的时装城、电影城、音乐城、绘画与雕塑城、商业城、科学城、体育城……,甚至还有赌城这样十分专业化的城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核心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灵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创新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理论先导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避免城市病的爆发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有核心竞争力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有差异化发展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高端谋划城市的新思想
顶层设计策略的新举措
城市领导工作的新能力
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机制
特色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世界名城建设的新体系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实施城市主题文化战略定位
确立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目标
加速城市主题文化功能培育
整合城市主题文化优势资源
塑造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品牌
用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统领城市发展建设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谋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规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建设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管理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营销城市
国家发改委
国家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新华网
人民网
央视网
中国网
凤凰网
中国城市建设网
中国古镇保护网
中国规划网
中国城市战略网
扬帆奥运
  友情链接: 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网 中国市长协会 中国城市文化网

版权所有  © 北京国政大略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 复兴路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06171号 
电话:010-8767 3832 邮编:100078  京ICP备2024096967号-1

网站共有662611012 位访问者
51La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