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市主题文化视野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以宁波市为例

徐 蓉

摘 要:本文从城市文化系统、城市主题文化构建及工业遗产三者关联性入手,结合宁波市甬江东岸工业遗产改造实例,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进行探讨,并从文化参与、功能更新、空间架构、景观重塑等方面提出城市工业遗产融入城市文化系统,参与城市主题文化的整体性策略。

关键词:城市主题文化;城市文化;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

引言

毋庸置疑,当前国内各界对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热情正日益高涨,如何对城市工业遗产进行恰当地保护与再利用也正成为业内广泛探讨的话题。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已有相当数量的改造实例,但从总体而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研究和践行正在起步阶段。许多城市正处于“退二进三”的进程,一大批原来位于老城区的城市工业遗产将何去何从,急需理论研究的回应。

从国内的一些研究和践行案例分析,目前主要的研究方法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从建筑设计方面,研究空间改造与再利用模式;从景观规划设计方面,阐述后工业景观的具体设计方法;从工业遗产旅游方面,研究工业遗产旅游的改造经营模式;从创意产业建设方面,探索以创意产业驱动城市更新的有效途径。

以往的这些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均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重技术轻文化,片面地强调对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技术性手段,而轻视对工业遗产文化属性的深入探索;重视工业遗产的个体(或组群)改造,而忽视工业遗产对城市文化系统构建的意义,缺乏从城市文化系统角度入手的整体性策略。从城市整体角度出发,依托城市主题文化建设的背景,整合城市文化资源,将城市工业遗产有机融入到城市文化系统,无疑是一种使城市工业遗产在城市中再生的有效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市工业遗产与城市文化、城市主题文化三者辨析

2.1 城市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一般定义为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车间、磨坊、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2 城市文化

城市主题文化指能够反映城市精神、城市特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市民品行、人格追求、伦理情趣、建筑形态、经济环境、特质资源的文化特征。

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标志性文化。例如古典的威尼斯用水征服了世界,而罗马的建筑让世界震撼;维也纳的音乐吸引了世界人民,佛罗伦萨的绘画与雕塑让世界为之倾倒;而现代的洛杉矶的电影、拉斯维加斯的博彩、苏黎世的金融、硅谷的创新等,这些无不是城市主题文化的显性化特征。

2.3 城市主题文化

城市主题文化指能够反映城市精神、城市特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市民品行、人格追求、伦理情趣、建筑形态、经济环境、特质资源的文化特征。

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标志性文化。例如古典的威尼斯用水征服了世界,而罗马的建筑让世界震撼;维也纳的音乐吸引了世界人民,佛罗伦萨的绘画与雕塑让世界为之倾倒;而现代的洛杉矶的电影、拉斯维加斯的博彩、苏黎世的金融、硅谷的创新等,这些无不是城市主题文化的显性化特征。

2.4 城市工业遗产与城市文化、城市主题文化的依存性

城市工业遗产作为城市的工业元素,见证了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的历程,可见城市工业遗产首先是作为城市产业经济的一部分存在,只是在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工业遗产在完成其作为功能性的使命后,淡出产业经济的大舞台,此时,城市工业遗产就成为城市工业文化的价值载体。城市工业文化是城市文化的组成形式之一,因此,城市工业遗产属于城市文化的范畴。在由城市文化构建的系统中,城市工业遗产同属于城市文化的价值载体。

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的识别符号,是城市的特征属性,也是城市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城市文化系统属于城市巨系统下的子系统,包含城市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文化涵义。因此,城市文化系统包含城市工业遗产这一基本元素,同时为城市主题文化的萃取提供系统支撑。

城市主题文化建立在对城市自然要素、经济发展要素、社会发展要素、文化发展要素中特质资源的凝练与整合的基础上,是城市自然特质资源和经济、社会、文化特质资源在空间结构和时序推进中,经过系统构建所促成的城市全新架构。简言之,城市主题文化是利用城市特色文化、特色资源形成城市独特竞争力的一种文化策略。城市主题文化以城市文化系统为依托,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特质文化元素培育和特色文化建设,并促进城市空间战略发展。

城市工业遗产与城市文化系统有机融合的必要性

3.1 城市工业遗产对城市文化系统的作用

由于城市工业遗产的稀缺性、多样性、以及其与其他城市文化遗产在功能、空间、景观等方面的差异性,使其在城市文化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以城市工业遗产改造为契机,将工业遗产纳入城市文化系统,是对城市文化系统的有效补充,有助于扩展城市文化系统的内涵,丰富城市文化系统的类型与层次。

3.2城市文化系统对城市工业遗产的反作用

城市文化以其包容性、传承性和关联性组成一个有机的城市文化系统,将城市工业遗产有机融合与城市文化系统中是对工业遗产本身文化属性的回归,同时避免对工业遗产进行孤立地、片面地改造,有利于促进对工业遗产的整体、系统地保护利用。

因此,将城市工业遗产与城市文化系统有机融合可形成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城市工业遗产参与城市主题文化领域的可行性

 

城市工业遗产从城市产业经济发展中衍生而成,是城市文化的一种独特形式,因此具有融入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领域的灵活性。

城市主题文化的萃取既要考虑历史传承,又要引领城市未来发展,能够在整个城市的发展中发挥导向作用,这就形成城市主题文化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城市主题文化的继承性是对城市文化系统中特质文化的凝练与继承,这就使一度涵盖城市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的工业文化遗产提供了参与城市主题文化整合的可能性。城市主题文化的创新性是导向城市发展的根本要求,也就是要立足现实,创新未来。融入城市文化系统的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主动参与城市主题文化策略,有助于推动城市空间战略。

城市工业遗产参与城市主题文化的整体性策略

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有效植入城市,达到可持续发展。这种有效植入主要指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在城市文化、功能、空间、景观等方面对城市的有效回应,成为城市系统中有机再生的细胞体。

以下将以宁波市规划建设项目为例,探讨城市主题文化视野下,包括文化参与、功能更新、空间发展、景观重塑等方面的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整体性策略。

本文所述案例——宁波市甬江东岸滨江项目为宁波市旧工业区,从城市区位看(图5.1),该项目所处地为宁波城市近现代工业发源地之一。自宁波开埠通商以来,位于甬江西岸的外滩一带就成为宁波近代商帮的起航地,宁波人抓住通商口岸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建码头,办船运,促进了甬江两岸近现代工业的崛起。当城市发展步入后工业时代,这些早期工业元素在完成其功能性使命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规划将这些曾见证城市发展的工业遗产置于城市文化系统加以探讨。

5.1 文化参与策略

城市工业遗产首先应强化文化参与,即将城市工业遗产有机融入城市文化系统,主动参与城市主题文化,深入塑造城市特色文化。城市主题文化的凝练是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平衡性等原则,城市工业遗产应紧密围绕城市文化的主题,确定不同特征的主题概念,建立与城市主题文化的概念联系。

从宁波已确定的城市特色口号“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看,分别表达了城市的两大文化特征,一个是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是宁波诗书礼仪、崇文尚教的文化类型,另一个是以港口为代表的港口文化,浓缩了宁波港自春秋建港以来的悠久历史和洋洋东方大港的气魄。因此,可以将藏书文化和港口文化作为城市主题文化凝练的重要文化元素。

三江六岸作为城市文化沉积最厚重的区域之一,它的文化性是需要被记载和传承的主要特征。规划对城市内的三条江——余姚江、奉化江、甬江分别赋予其不同的文化体征,余姚江两岸应突出历史文化特征、奉化江两岸突出生态文化特征、甬江两岸突出工业文化特征(图5.2)。规划同时赋予三江六岸不同区段的主题文化概念,如三江口历史风尚区、姚江文化风尚区、奉化江生活风尚区、甬江传承风尚区等(图5.3)。

 同时,规划梳理了工业遗产与城市藏书文化和港口文化在文化发展中的关联性和导向性,明确在规划区内结合工业遗产的物质性改造,规划建设宁波书城和大型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海洋文化广场,以物质空间的形式达到城市工业遗产参与城市主题文化的表现。

5.2 功能更新策略

5.2.1 强化公共性功能

城市工业遗产是城市独特的财富,因此在功能更新置换是强化其作为全民共享的公共属性是对城市工业遗产社会价值的最佳方向。当然,考虑到城市在更新过程中面对着多重利益的制衡,全面公共化并不现实。而且无原则地一味追求完全公共化不仅会削弱城市土地利用机会,同样也会使工业遗产的再生机会与人们的主观愿望背道而驰。

在对甬江东岸工业遗产的改造中,融合了城市主题文化的功能更新策略是以公共功能和半公共功能为导向,设置与场所文化特征和主题概念相吻合的大型开放空间、文化展示、商业商务、休闲娱乐等功能区。

5.2.2 导入复合型功能

城市工业遗产在功能更新置换方面还应考虑导入复合型功能,注重分层保护、混合功用,使其适合不同阶层市民、团体的参与,这将有助于激发场所活力,多角度发挥工业遗产的公共性。使场所文化特征和主题概念更具多样性和层次感。在甬江东岸的工业遗产改造中设置的不同功能区共同构成复合型的城市文化功能区(图5.4)。

5.3 空间发展策略

围绕城市主题文化的空间发展战略,应注重强化城市文化系统的关联性。目前我国的城市文化遗产在城市中呈离散状分布,彼此缺少有机联系,究其原因是城市文化系统中空间节点与路径网络构建的不足,致使城市文化遗产的规模效应难以发挥,多样性无从体现。因此,当以城市工业遗产改造为契机,加强城市文化系统的网络化建设,促进不同文化主题城市空间的互动。

5.3.1 完善网络,丰富节点型空间的层次分化

确定不同层级的城市空间领域,区分节点型空间的层次分化,包括围绕城市主题文化构建的城市重要空间领域和覆盖整个城市文化系统的一般空间领域,这将有助于塑造城市空间领域的多层次、多样性。

5.3.2 加强联动,构建文化性景观线路和廊道

节点型空间的联动需要强大的网络化路径为支撑,即为构建文化性景观线路和廊道的必要性。在规划文化性景观线路时,宜与城市历史密切相关的传统街巷、古道、河流等线性景观结合起来,同时辅以覆盖城市主要文化性景观线路的慢性系统,如以步行、水上巴士、游览车等交通方式组织这些文化性景观线路的行为联系,满足市民和游客选择不同文化性景观线路体验城市文化网络的强大魅力。

在规划中首先构建了三江六岸核心区段内的空间领域和联系廊道的网络系统,使工业遗产处于城市空间网络内,促进其与城市的文化系统的有机融合(图5.5)。

5.4 景观重塑策略

5.4.1 建筑景观改造

甬江东岸滨江项目在对保留的工业建筑景观改造时以适度改造为原则,通过对保留的工业建筑进行综合评定,如包含保存完整度、知名度、稀缺性等要素的建筑品相评价、包含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等要素的综合价值判断,以及建筑的经济社会效用、传承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之后,结合建筑的实际更新功能和景观的设计目标,主要采用空间叠加法和空间删减法这两种不同的方法。

所谓空间叠加法即以保护性利用为出发点,以保留的工业建筑的主体,运用新的材料、先进的工程技术,对建筑空间进行适量的增加、扩展或衍生,并最终符合新的功能、空间、美学等需求。这种方法以宁波书城为典型案例,宁波书城由宁波太丰面粉厂改造而成,规划在基本完整地保留面粉厂的车间及附属用房的基础上,对建筑外墙、内部空间、室外环境进行综合改造,根据新的功能需要建造新的建筑,同时保持新旧建筑风格的一致(图5.6,图5.7)。目前该项目已实施完成,旧时面粉厂已焕发新颜,以崭新的姿态接受新的历史使命,为城市增添一道浓重的文化笔墨。

与空间叠加法相比,空间删减法的改造幅度较大,除基本保留建筑的框架、结构性组件外对工业建筑进行外观及内部空间的创意性设计。这种方法以渔轮厂厂房改造为典型案例,由于考虑到渔轮厂厂房的建筑质量一般,地基较弱因素,以及建筑主体为钢结构,建筑跨度较大,内部空间重塑性强等特点,规划将其进行空间重塑,在完整保留建筑外墙框架和钢架构件的基础上,对建筑墙体进行全面改造,建筑沿江立面构建三层大退台,如此一来既可丰富建筑的空间层次,又为滨水地区提供了独特的观景平台(图5.8,图5.9)。

5.4.2 场所氛围营造

 

城市工业遗产的景观性除了工业建筑本身所传递的景观信息外,还应包括建筑外部空间景观,这就如同图底关系,只有将工业建筑与外部空间作整体设计,才能营造出良好的场所氛围,充分展现工业遗产的场所特质。利用工业遗产组织不同主题的开敞空间文化性特征,将营造出独特的场所氛围。

在对甬江东岸渔轮厂区段的改造规划中,围绕该区段的主题特征,规划一个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海洋文化广场,并以广场为中心串联该区段所有的工业遗产(图5.10)。广场东侧以过街式景观平台连接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群,广场南侧为渔轮厂厂房改建的文化展示区,西侧是由工业码头、船排改造的游船码头,北侧为船坞改造区。广场上保留的龙门吊是场地特有的工业景观。规划对船厂的三个船坞采用不同的改造方式,如一个用于船舶展示,一个改造为景观水池,一个则结合建筑的地下室设计成可步入式地下共享空间(图5.11)。

5.4.3 工业元素再造

构成工业遗产的物质性元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工业建筑外,主要还包括工业构筑物(如水塔、烟囱、操作台)、生产及传输设备(如机床、塔吊、管廊)、交通设施(如铁轨、车厢、码头)、工业原料等。对这些物质性工业元素的再造通常采用景观化改造的手法,使其在景观美学上与新的空间功能吻合。

在对甬江东岸工业遗产的改造中,运用多种工业元素再造的设计手法,如太丰面粉厂的烟囱原状保留(图5.12);砖厂烟囱则由于质量问题而被拆除,拆除后以烟囱原址为中心规划一个滨江广场,广场的地面铺设均使用原烟囱砖材(图5.13);电厂的热力管道经改造成为独特的景观小品。

结束语

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都会出现新的问题,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及时地发现、分析、总结,并不断地探索在规划中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与方法。同时应注重与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现实相结合,使保护和再利用的系统性更强,完整性更好,更加合理适用,使工业遗产真正实现城市中的有机再生。

 

上一篇中国房地产进入“大房地产时代”
下一篇序言(一)以豪迈的雄姿走上中国特色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征程
一个辉煌并被人赞叹的城市,
必定张扬着城市主题文化品牌的光辉。
纵观世界著名城市,其形成与发展过程符合高等级城市的普遍规律,同时每个城市又具有其自身的发展个性。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主导地位突出、辐射力涵盖全球的城市主题文化,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其独特的城市主题文化奠定了他们在世界城市舞台上的地位。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最科学的方法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最重要的保证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先导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的思想源头
纵观世界名牌城市的建立,无不依据城市营造的规律,及时把握住历史的、文化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市场结构的等等方面诸种有利的条件,建构起他们的时装城、电影城、音乐城、绘画与雕塑城、商业城、科学城、体育城……,甚至还有赌城这样十分专业化的城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核心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灵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创新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理论先导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避免城市病的爆发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有核心竞争力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有差异化发展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高端谋划城市的新思想
顶层设计策略的新举措
城市领导工作的新能力
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机制
特色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世界名城建设的新体系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实施城市主题文化战略定位
确立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目标
加速城市主题文化功能培育
整合城市主题文化优势资源
塑造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品牌
用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统领城市发展建设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谋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规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建设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管理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营销城市
国家发改委
国家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新华网
人民网
央视网
中国网
凤凰网
中国城市建设网
中国古镇保护网
中国规划网
中国城市战略网
扬帆奥运
  友情链接: 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网 中国市长协会 中国城市文化网

版权所有  © 北京国政大略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 复兴路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06171号 
电话:010-8767 3832 邮编:100078  京ICP备2024096967号-1

网站共有63262192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