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研究

                           作者:姚湘

摘 要:城市作为人类文明活动的载体和产物,既表现为城市形象这一物质形式和由此构成的整体形态环境,又表现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城市通过城市形象这一“文化符号”的积淀和体现,使主体得以认识和感受。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状态的综合反映,城市形象定位是城市形象设计的前提。定位,是指在社会的竞争关系中,每一个行为主体寻求生存之道时的一种思考和行为过程,也是社会存在方式的一种理性思维行为模式。目前中国城市形象盲目西化、不断趋同,使得城市地域文化逐渐丧失殆尽。
    城市文化是人们在城市形成和建设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环境。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说:“我们创造城市就是在创造文化,如果城市的建造仅仅是出于经济目的,那么城市中的人是很不幸的”。因此,城市形象定位的价值诉求就在于寻找和重塑城市个性文化的优势所在。
    本论文从目前中国城市形象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将城市主题文化定位放在城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研究,提倡将主题文化定位落实、回归到区域,并在区域文化中实现整合。在主题文化定位上继承历史、立足当代、展望未来,并在自己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论文重点试图探讨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方法。首先通过构建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城市的重点文化资源,在分析研究城市主题文化定位的原则和定位类型选取的基础上,定位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以期指导城市形象设计的顺利进行。

                     第1章 绪论
    1.1论文研究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格局,201 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接近50%。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过渡,西方国家花了近百年,而在中国仅用了30年。全球化的浪潮下,随着经济、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城市都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着,城市的同化现象愈演愈烈。

中国城市化的空前发展,外在表现为直接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不同步。城市目标趋同、产业同构、功能重复、形象单一问题随之而来,“千城一面”的发展趋势开始上演……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发展中,“城市记忆”被抹杀掉了,很多城市失去了自我,丧失了城市自己独有的文化,生存能力也必然降低,更重要的是民族问候认同的内在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被抹杀掉了,成为民族文化的一种悲哀。

中国的城市化也没有解决根本性的目标问题,即面对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和模式?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已有的经验在多大程度上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能否总结和吸取发达国家城市化成功的经验与教训,创造新的中国式的城市化模式?

时代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城市化的特殊性,其社会问题与矛盾在某些方面是前所未有的,颇具地方性意义和世界前沿性意义,也是西方城市化过程未经历的,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此,中国必须创造出具有民族性的城市化道路与理论模式,这是历史的责任。

我们生活的主体空间逐渐被“水泥方盒子”的空间所侵占,人文情愫的亲情空间更成为一种奢侈。城市污染、城市的“合理性、合法化危机”、城市的“建设性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生,使“人的主体地位”开始丧失,居住、就业的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负担, “宜居之城”更是越来越不太适合人居。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位城市,让城市能够更加适宜人居,让城市人的居住更舒适。
    因此提升城市形象成了当务之急,而城市形象的提升关键在于文化品位的提升、文化内涵的体现。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文化和历史感知,在谋划未来时,都要寻找自己存在与发展的位置,以通过一个准确的定位获得良好的生存空间。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文化则是城市发展的源源动力。每一座城市都应在城市文化的引领下,不断丰富城市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找到属于城市自己的文化主题。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其目的是更加突出城市形象,将文化资产转化为生产,将城市的品牌效应在城市规划发展战略中得到发挥,从而吸引投资商的眼球,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2.1国外城市形象研究现状
    城市形象研究在国外一开始是被作为城市建筑美学、城市设计艺术和城市景观理论的一部分来研究的。城市形象研究思想的萌芽在古罗马时期维鲁特威的著作《建筑十书》中就有所体现:“建筑还应当造成能够保持坚固、适用、美观的原则。

早期的城市形象研究反映出对形式美追求的特征。随着城市建筑美学、城市设计艺术和城市景观理论的发展,城市形象的研究开始转向追求和谐美上来。城市形象的塑造除了要创造美的城市,还要改造和开发城市,促进城市在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美国于1 9世纪末开展的“城市造美运动”,就使城市在核心型城市形态构建、创造性的城市景观建设、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城市风格与特点创建等方面得到了发展。

张鸿雁教授在《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指出,国外的城市“既能较好地反映城市形象创造者的个性,也能较多地展示城市形象的个性。"除此之外,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城市,都是因为城市本身塑造的“别致的差异优势”和“差异的想象”。我们应该学习借鉴国外城市形象设计的理论和经验。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从人的环境心理出发,通过人的认知地图和境意象来分析城市空间形式,强调城市结构和环境的可识及可意象性(Imaginability)。认为城市设计必须基于市民对城市环境的可识别性,使城市结构清晰、个性突出,而且为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所共同接受。凯文·林奇在其著作《城市意象》(Image of the City)两部著作,开创性的提供了城市形象研究的独特途径,从市民环境体验出发的工作方法,使得城市设计真正实现了“人本主义”的城市设计价值原则。

1.2.2国内城市形象研究现状 .
上古时代,在中国的文化中已经有了对城市形象定位的思维方式。《易经·系辞上》云:“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这里的“立象以尽意”的“象”可以理解为通过形象感受意义。《文质论》中记载:“仰观象于玄表,俯察式于群形。’’《周易略例·明象》中又载:“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从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观来看:“形”是指在地上可以触摸到的东西“象”是指在天上的东西只能观察或只能感觉到。从一般认识观来说,形象是一种表象,这种表象在很多时候是“初始”、“浅识”。作为一个城市来说,美好的形象来源于美好的“集体记忆”,美好的“集体记忆”就是社会整体认同的文化表象

1 928年陈植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文章,强调“美为都市之生命",在20世纪30年代大学的教材《都市计划学》中叶专有“城市美观”一章。正如有些学者所言,“城市形象设计理论与实践,早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同时受到企业形象的影响,城市形象开始被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与学科来认识。20世纪90年代城市形象设计概念被提出,并出现相关的研究成果。如王建国的《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1990年),罗治英的《地区形象论》(1990年),朱铁臻的《建立现代城市形象》(1 994年)等。

通过检索1980.2010年的城市形象研究期刊,同时参考相关专著,大致得出以下信息:关于城市形象的研究在国内集中于过去12年内,其中很多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涉及到这方面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研究的内容集中于来自城市旅游主管部门或城市规划部门的城市策划或者旅游策划,并以城市形象宣传语的成果形式展示;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多采用定性分析,同时对外界公众的调查反馈也比较缺乏。

我国主题文化城市建设还刚刚起步,缺少经验,与欧洲主题文化城市相比,我们可能相差半个世纪。我们的城市至今还没有这种严格意义上的主题文化城市。目前国内的大部分城市都还是只着眼于城市的经济发展,破坏了城市本身的文化环境,造成了城市文化脉络的断层。这样的危害从城市本身来讲是牺牲城市的长期利益而追求城市的短期利益。

当前,中国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没有从根本上找到科学的发展路径,就是因为没有找到城市主题文化的前沿发展理念,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城市历史发展中没有形成我们自己的城市主题文化及现代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模式。因此,我们应积极构建和发展城市主题文化,并把城市主题文化创新理论提高到当前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日程上来,以此推动城市主题文化创新理论的不断深入,使其成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战略纲领。

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不能就特色谈特色,就文化谈文化。在思想认识上要避免狭隘性、片面性、主观性和封闭性。应建立前瞻性、创新性、系统性的城市主题文化发展观,因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是城市经济特色、文化特色、建设特色、精神特色的系统工程。法国历史学家莫里斯·埃马尔就曾指出:“城市是一些纵横交错、布局密集的空间,是按照虽不成文但人人均需严格遵守的一套一定之规部署的,这些反映在城市生活各个层次上的规定,决定了文化的复杂性。”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主题文化定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城市可以有不同的文化定位。

目前在国内,城市主题文化定位,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崭新的课题,以城市主题文化为轴心的城市发展战略,已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发展选择。城市现代化不止体现在建筑上的罗列和堆砌,道路的叠加和纵横,而更应该体现在城市的经济、文化、建筑、景观、自然、人文的和谐上,更应该体现出城市的特质、特质禀赋、特质资源、特质精神和城市主题文化的和谐共生关系

1.3论文研究意义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研究的意义在于开拓城市形象定位的新视觉,在对文化、城市文化、城市主题文化进行理论性研究的同时,结合永安市城市形象设计进一步探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俗、不同制度等因素对城市形象主题文化定位的实际研究。

在城市化的今天城市主题文化对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形象设计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们应更加注重城市主题文化这些软质因素对城市的影响,因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本研究是在总结前人对城市形象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采取理论结合实践、描述结合分析,综合多学科知识如城市规划、艺术设计、社会学等,通过对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形象设计之间的关联作用分析,力图对城市形象设计理论进一步完善做一点补充。

本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地方性文化的角度,分析城市形象定位过程中的复杂影响因素,提出城市主题文化定位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战略意义、理念和途径,为城市形象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突破口。以永安市城市形象设计为例分析城市主题文化定位途径,对永安未来城市形象设计策略和方向提供参考建议。

1.3.1城市形象的地域性文化价值
    罗马以恢宏的竞技场、所向无敌的帝国军人、高贵又残忍的罗马公民构成了不可一世的形象;雅典卫城则以辉煌的建筑、伟大的苏格拉底、民主的市民生活构筑了这个城市彪炳千古的形象·9盛唐时代的长安形象是“云里帝城双风阙,雨中春树万人家”:北宋盛期的杭州可称为“十里荷花桂三秋”;十朝故都南京则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城市形象凝聚着市民精神的力量、显示着城市的个性。
    城市不仅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文化的模式表现。在明确的城市区域界线范围内,城市文化更显得具有地域性和个性,不同的城市在自己的范围内,演绎着不同的文化,但是,不同的城市所演绎的文化能力、水平和影响度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对城市加以定位,创造城市自身发展的文化机制和“动力因”。

无论是在当代世界城市的一体化中,还是在区域性城市的地方性成长中,城市既是世界文化整体性演化的摇篮,同时也是“地方性主义”文化成长的摇篮,这正是我们给城市定位的意义所在。即使在同样类似的空间结构里,因其外在文化不同,或因其主观文化有差异,对空间结构与功能仍然具有不同的表现和感知。不同的文化空间感是一种主观认知的整理,是主观对客体通过主观意识来描述的反映,因此,这种空间感也是可以通过定位来创造和重塑的。

特色不能单纯借助于实体的形态来保存,也可以以另一种可识别的形式来继承。我们希望在彼此的区域和彼此的城市间找到它。在这个永恒超越的意志统治的时代里,进步常常只能在废墟上实现。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对城市的尊重,从这种尊重中我们才能真正地看到成长的可能。 

1.3.2城市形象定位的战略意义

城市形象定位是为了确定城市在整个社会网络中所扮演的角色,一方面,确定城市对社会独到的贡献点和城市生长点之所在,回答城市“为什么要存在”和“为什么能够存在"等问题。那么城市的差异化要求被凸显。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城市将以什么样的精神和形象出现在全球舞台?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城市必须把自己的综合实力整合起来,确定自己的最优发展空间、功能和特色。保持自身的最优特色,才能维系自身的存在,这是一个城市发掘自身优势的过程,不仅需要战略性思维,而且需要智慧地平衡取舍。

城市定位被看做是城市的重要测量指标,也是一个城市最显性的自我认知正所谓老子的哲学思想: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城市形象定位,是从城市形象评价的角度,基于城市人间、空间、时间的维度,即在分析和研究城市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静态的、动态的比较优势资源,对城市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发展空间及经济结构布局进行分析。城市形象定位是唯一性、差异性原则升华为“城市特质”,是寻找城市灵魂和核心价值的过程,是城市一种思想的智识活动。

城市形象定位,还在于对城市未来的整体发展作出的关于该城市在“空间”范围和“时间’’历程上的地位与作用的战略性判断,是城市引领未来的一种导向,也是该城市“人间”精神的一个永续动力。城市形象定位是“关系城市未来发展全局的大事,是一个决定城市发展命运的永恒主题”,是对城市形象系统设计的方向和目标进行定位,因此,是城市形象设计的前提。

城市形象定位要具有长远性和可持续性。城市形象系统定位一旦确定,就必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并坚定不移地去贯彻、宣传和实施。不能因为城市管理者、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化而中断,朝令夕改的城市形象定位显然不够现实,会影响城市形象设计战略,也表明城市没有真正找到城市的灵魂和核心价值

1.4论文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总体上属于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以及案例中对各资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定量的分析评价的研究方法。在具体的技术手段上,采用:

(1)综合分析法:本文涉猎的国内文献包括书籍、学术期刊论文、会议论文、高校学位论文等。通过对相关资料文献的综合分析研究,总结出城市形象主题文化定位的理论体系,明确城市定位的内容和原则,认识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形象定位之间的内在关系。

(2)实例研究:理论与实践是互动的,理论的建设需要实践活动来验证,而
实践又促进理论的更新和完善。本论文通过对福建永安城市形象设计案例进行深入地分析,形成理论研究的应用和深化。

(3)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法。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是建立在对大量的资料整合的基础上的,为了确定城市的主题文化,本论文采用构建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进行专家系统评价和城市形象多指标综合评估。以期科学的方法确定主题文化定位的因子。

1.5论文研究内容和框架
    1.5.1论文研究内容
    本论文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中,从城市主题文化的角度研究城市形象的定位,并以福建永安城市形象设计作为研究案例进行分析。
    本论文研究的第一部分是对概念的诠释和阐述,分别对形象、城市形象、文化、城市文化、城市主题文化的概念进行梳理,分析城市形象与城市主题文化之间的关系。

研究的第二部分是对城市形象定位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探析,剖析中国的城市形象设计的误区:忽视从文化角度或者错误地从文化角度对城市形象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建立城市形象主题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原则和定位类型选取的方法,定位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

研究第三部分则以福建永安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实地访谈和调研,结合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找到城市的主要特色资源,通过定位分析,确定城市的主题文化。

1.5.2研究框架
    本论文章节框架如下:
    第1章:绪论。首先对课题研究背景进行阐述,概述论文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并列出论文研究框架结构。
    第2章:梳理形象、城市形象、文化、城市文化及城市主题文化的概念、特征,论述了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第3章:对城市形象定位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对城市形象定位的概念、内容进行剖析,提出主题文化定位的战略意义。
    第4章:建立城市形象主题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论述主题文化理念下城市形象定位的原则及定位类型选取的方法。
    第5章:在深入剖析永安城市的自然地理、历史文脉、现实优势和未来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提炼出永安城市形象定位的主题文化

1.6小结
    本节首先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然后详细阐述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现状,讨论了当前情况下论文研究的意义;陈述了论文研究的方法,最后,给出了本论文研究内容与框架,为论文的详细展开和论述提供了铺垫。

2 概念辨析

2.1城市形象
    2.1.1形象

“形象”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意指人、物的相貌形状。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形象”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二是指“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

由此可见,形象是外界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些事物能引起人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凡能代表或者说明某个事物的内在特征和外在表现,都可以称为事物的形象

2.1.2城市形象
    城市通过城市形象这一“文化符号”积淀和体现城市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城市形象是城市景观形象、市民形象、政府形象的整体反映,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内、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综合实力、外显发展动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认识和评价,是城市现实的理性再现,是城市发展状态的综合反映。
    城市形象的三要素一一城市形象的主体、城市形象的评价者、城市形象沟通中介。城市形象主体是指构成城市形象的各个组成。城市形象评价者主要包括对城市形象进行感知和评价的内、外部公众。城市形象的沟通中介主要是指进行信息沟通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评价标准等,用于主体与评价者之间

由此可见城市形象是公众和城市之间互动的过程,是一个主、客观相统一的过程。城市形象在形成之后,通过城市内部和外部公众的行为作为中介,反过来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研究对城市状态产生影响,因此城市形象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过程。

城市形象的认识和评价对象是反映城市特色的各种要素。一般而言,构成城市特色的要素包括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社会要素等三大类。
自然要素是指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如山川植被、古迹名胜等)。例如,重庆的山城特色,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特色,西安作为关中平原上的古城特等。它们在自然环境上有明显的不同,在建筑及城市特色上也有鲜明的差异。要把城市建设得具有特色,就要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表现自然环境的特点。

人工要素是指一切人为建设活动的成果,它是形成城市特色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它包括城市规划布局、建筑风格、广场、、道路、园林、绿地、雕塑、轮廓线、站牌、公用电话亭等各种可以被人的视觉感知的物质实体。

社会要素主要是指城市的发展理念、城市管理规章制度和发展战略,以及市民的文化素质、精神面貌、言谈举止、道德水准等。人们是按着自己的生活习俗、行为方式、道德情趣来塑造城市的,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文化观点加到物质实体的建设中去。城市中人的衣着打扮、民族风情、方言习俗与承载这些行为活动的物质实体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生活图景。

自然要素是城市特色的基础,人工要素体现着规划、建筑及所有城市建设工作者的劳动和智慧,社会要素则是人工创造的依据。

2.1.2.1城市形象设计

城市形象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在公众心目中营造一个美好的、知名度高的、具有吸引力的形象。城市形象设计是对现有的城市活动、城市环境、城市规模等要素进行总体的概括,并通过对这些要素中的正在或将要实施的建设等的描述,用现代技术将这些现实和潜在的成果尽可能广泛地传达给公众的过程。

本文对城市形象设计的界定为:在对城市内外历史的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形象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外观形象的形象定位、形象结构、形象目标和实施计划的科学设计,它是指导思想和规划方案。
    2.1.2.2城市形象识别系统

CIS,英文即City Identity System,城市形象识别系统是指通过对系统的调研整合、定位、与创新等,将城市的价值理念、特质资源、特色文化等,通过统一的识别系统,加以整合传达,增强社会公众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提升城市自身形象,并建立起鲜明的特征。

城市形象识别系统主要由理念识别系统MI、行为识别系统BI和视觉识别系统VI三大部分构成。

城市理念识别系统(MI)。指城市独有的价值观、文化内涵等。城市理念融合文化形象、城市定位、社会经济发展等内容,沟通、凝聚城市居民的思想认识,影响市民的价值取向,激发公众的积极性。城市理念高度概括和升华而成城市精神。

城市行为识别系统(BI)。在城市理念识别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城市内部的管理组织及活动。
城市视觉识别系统(VI)。城市的外在表现,是城市形象最直接、最有形的反映,包括市徽、市花、吉祥物、公共指示系统、交通标志、建筑、绿地等。

2.1.2.3城市形象设计的意义
    英国城市形象设计专家弗·吉伯特指出:城市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休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形象设计的本质。把城市形象设计引入规划建设系统,能够直接改善城市的外观视觉印象。同时,把城市形象设计延伸至城市产业、企业、产品发展以及城市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可以丰富城市形象内涵和带动社会发展。
    城市形象设计既可改善人居环境的质量,也有利于对外沟通联络,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改善投资环境。形象设计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通过与公众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得公众行为与城市的发展一致,从而实现公众目标和城市发展目标的统一。城市环境影响人的行为,人也能改变城市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城市形象的塑造,既要遵循城市的整体性原则,与环境相统一和谐,也要强调城市的时空连续性,使城市的历史和未来连结,文脉清晰,更要强调城市形象塑造的公众性,使市民广泛关注城市的各项建设。
    (1)城市形象可培养市民对城市的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使人们对城市意象有共同的认知,人们生活在其中能感到自由、自尊。
    (2)城市形象塑造中鲜明的城市个性,使市民对环境感受的差异性,新鲜感及指认感增强。
    (3)城市形象的塑造,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增强人居环境的适应性。
    城市形象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满足人居环境的发展需要,使城市环境充分体现人们的各种需求,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高尚气质,在美好而愉快的环境中鼓励人们博爱和进取

2.2城市文化
    2.2.1文化
    2.2.1.1什么是文化

关于文化的概念,据统计,目前学术界对文化有260多种定义。中外学者各持己见,结论也不尽相同。

在我国,最初《易经》就有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已化为天下”,这是最早把“文”和“化”联系起来的表述,其中“人文”与“化成天下’’,即“以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这种以文教化便是中国传统的对“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18J。西汉刘向《说苑·指武》中记载:“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文化’’作为一个词首次出现。按照当时的理解,“文化”含有“以文教化"的意义。在西方,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古来丁文,不过当时“文化’’主要指耕作、栽培、教习、开化之意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著作阐释到:“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里被文化视为一个精神文化的综合整体而考虑了,这一看法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人类学家福德·格尔茨(C.Geetz)rioll973年发表了《文化的解释》,他指出:“文化的概念本质上是一个符号学的概念。即“象征符号”是意义和概念的载体,是固化在可感觉的形式中的经验抽象,是思想、态度、判断、渴望或信仰的具体体现,符号的有序排列就构成了“文化模式…。

《辞海》把文化解释为: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给予巨大影响和反作用。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的发展还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区域性、时代性和普遍性等基本性质。

2.2.1.2文化的基本特点

文化的民族性。民族文化表现为使用同一种语言,遵守同一种风俗,拥有相似的价值观和性格。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越古老的民族,其文化的民族性就越明显。如在我国的华夏文化、汉文化、吴文化等

文化的区域性。在不同区域、不同地方,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思想观念不同,因而人们的信仰、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现了明显的文化差异。如海派文化、京派文化、岭南文化等。文化的地域性离不开文化的民族性,两者是相互交织的,因为在同一个地域里可能包含了多种民族文化。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对我们认识自然环境对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具有指导意义。

文化的普遍性。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全体成员接受和遵循才能成为文化。

文化的时代性。每一个时代都有对应的文化产物。每一代人在继承上一代人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改造着传统的文化,并在其中注入新的内容。

2.2.1.3文化的意义

人类活动创造了文化,文化是人类生存的主要价值。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经过日积月累的传承,逐渐“积淀”,这种积淀形成了我们常说的“文化底蕴"。同时“文化本身还是动态的、不断变更和发展的、永远在延续、创新的过程之中",任何资源都会枯竭,唯有文化才会永恒。

文化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人存在于社会群体之中,任何个性都会受到客观存在的文化的辐射和影响,文化赋予他语言、习俗、信仰、工具等等。总之,是文化向他提供作为人类一员的行为方式和内容。文化是由人而来,没有人就没有文化。但文化反过来也影响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以及思维方式

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力量。“经济分强弱,文化论输赢”,已经为社会所普遍接受。文化通过交流与传播、创新,发展了持久的生命力。它既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的反映,又反过来给经济、政治以能动的影响。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真正量度、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方向、是人类进步的体现

2.2.2城市文化
    2.2.2.1什么是城市文化

斯宾格勒曾指出:“人类所有伟大文化都是由城市所产生的,世界历史是城市的历史、市民的历史,这就是世界史的真正标准。”城市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创造的人工环境,其发展既是一个物质环境的建设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城市文化’’是反映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l 31。城市文化通过城市中的各种有形的物质形态载体和非物质的意识形态载体一代一代进行传承,形成城市的灵魂。

2.1.2.2城市文化的意义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许多城市不再局限于仅仅通过经济、社会层面的竞争求发展,而是将竞争推到深层次的文化层面,以期从根本上发展和丰富城市的吸引力和魅力。城市学家芒福德(L.Mumford)指出,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城市“物质上的质量(Physical energy)转变成“精神上的能量”(psychicenergy)[14】。“精神上的能量’’就是城市文化力。城市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引导城市健康发展、其形成的精神价值观推动和促进社会进步、城市文化不断丰富和支持人类的智慧成果、促进文化经济社会互动发展、保障人民高品质生活内涵。

(1)城市文化保存城市记忆

城市在其发展的每个时代,都会记录各个时期的沧桑岁月,留下各自的记忆,如古代遗址、传统建筑、历史街区以及民间艺术和市井生活等城市记忆要素。越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其文化积淀越深厚,城市的生命体系越完整。城市的内涵、个性、感情通过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的每一种功能作用,人类相互交往中的每一种实验、每项技术上的进展,规划建筑方面的每一种风格形式,所有这些,都可以在它拥挤的市中心区找到。"通过保护好文化多样性,城市中的人们就能找到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

(2)城市文化明确城市定位

城市文化的定位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明确城市文化定位是每个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今天,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用文化塑造城市”、“建设文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理念,将文化定位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从文化角度来定位城市未来,必将引发市民对城市历史的追怀和对城市美好未来的向往。

通过认真挖掘城市文化的传统和特色,在不脱离城市居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上,发展具有民众基础的文化,使城市文化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3)城市文化体现城市品质

人类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物质生活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文化生活则是人类最基本的价值。文化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和精神动力。作为城市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文化使人们的生活更有质量、更有品位、更有档次,人们能感受到幸福、尊严和自由。

(4)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精神

城市文化分为三个层面:表层即可视的城市形态,中层即城市中的风俗,深层即城市的集体性格。城市的集体性格又称为城市精神,它是历史的积淀、市民的集体性格,充满灵性、魅力。研究城市的精神和特质是我们挖掘城市文化特色重点。因为正如E·沙里宁(E·Saari nen)的名言:“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人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

城市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个人思想、心理及行为的渗透影响着市民整体的素质,.丰富着城市精神。

(5)城市文化支撑城市发展

一个城市文明的程度,往往通过城市文化的发展水平来体现。优秀的城市文化的发展水平是城市健康向上的动力。城市文化推动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是解决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城市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凝聚力,最终使城市居民积极加入到城市发展建设中。

城市文化代表城市的精神、创造力、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一个健康的城市应该是由旺盛的经济活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度文明的成果构成的。文化对城市的发展、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城市文化忠实地反映着城市发展脉络,城市文化的延续决定城市的延续和发展。我们应该通过新的先进的城市文化理念引导城市未来,丰富城市特有的文化内涵,找到属于城市独特的文化发展路径,努力创新和发展属于城市自己的城市文化,使城市永葆鲜明的特色,鲜活的生机。

2.3城市主题文化

2.3.1城市主题文化

中国的城市在城市化加快的进程中,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一开始只是侧重于经济的发展,忽视了城市文化的建设,城市传统与现代文明处于割裂的状态,许多城市缺乏魅力吸引,“千城一面”的文化特色危机扑面而来

城市文化可以提高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自豪感及归属感,城市文化更是一种城市的凝聚力,代表着城市的精神、’创造力等。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独有记忆,因此通过构建城市的主题文化,可以为城市的文化特色危机提供发展契机。主题对一个城市很重要,也有很多意义。主题是我们进行创作的灵魂,它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文化的感知。主题就意味着一个共同概念、一种理想,这种理想是现在的世界缺少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找寻。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时代,都曾出现
过对理想的遥想和感知。如陶渊明桃花源幻化的“世外桃源”,共产主义空想出的“乌托邦",霍德华构造的“田园城市”,后工业社会提倡的绿色生态世界等等

城市文化本身具有主题性。这种主题性是指能够反映城市精神、城市特质的价值观念、建筑形态、经济环境等的文化特征,承载着城市的基本价值追求,凝聚着城市发展的历史积淀,具有超越时代的内容和精神,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城市主题就是以城市的主导、主流、主体、主义为使命的一种城市最重要的发展命题。

城市主题文化是指根据城市特质资源形成的特质文化来构建城市主题空间形态,并围绕这一主题空间形态来发展城市、建设城市的一种文化策略。

城市主题文化是将城市的自然景观、社会环境、建筑风格、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及管理形态充分提炼出来,构成一种显性化的特质资源,这种特质资源表现出城市文化的主题性。

城市主题文化不是将城市特色文化、特质资源进行简单的组织和表现,而是要把它们上升到系统管理层面,将这种特质、个性贯穿到城市物质经济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城市拥有一个有机的城市主题文化组织体系、贯穿的价值链条,从而使城市沿着这个主题文化进行发展和建设。

2.3.2城市主题文化的构成要素与特征
    2.3.2.1城市主题文化的构成要素

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注定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由众多的要素构成,我们从三个方面: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管理层面来分析城市主题文化的构成要素来源。

物质层面包括可感知的、有形的各类基础设施,如城市人工及自然环境、城市产业链、城市建筑、城市公共设施、城市道路、城市布局等。如:城市品牌产业系统、城市主题文化公共艺术系统的硬件部分、城市空间规划与建设系统、城市旅游系统等。这些系统都是城市的经济、建筑、景观等可感知的物质部分进行重新的梳理构建,以达到实现城市主题文化整体感观风貌和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精神层面包括人们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意识等形式。它是指城市文化在市民的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精神层面既可以通过一定的物质来传承,也可以以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等形式存在于市民的大脑中,表现市民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思维方式、理想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如:城市文化系统、城市公共艺术系统软件部分、城市文化活动系统、城市文化形象品牌系统等。

制度层面包括城市的各种规范制度及机构设施,它将城市主题文化实体化。制度层面通过城市主题文化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在城市主题文化系统方面包括:城市文化教育系统、城市文化战略中心系统、城市文化政府工作职能系统等。通过制度的规范和专职机构的设立来保证城市主题文化的顺利实施

2.3.2.2城市主题文化的特征

城市主题文化具有特质性。一座城市的主题文化是由这座城市中最个性、最品质的要素构成的。它具有一种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城市个性和唯我独尊的精神气质。

城市主题文化的战略性。战略性,就是指城市主题文化用一种创新的思维来构建城市的竞争战略,通过核心竞争力来攻击竞争对手。并通过城市发展的递进性,逐层增强城市对发展所需要的战略资源的吸引力

城市主题文化的亲缘性。亲缘性是指人们既是自己城市文化的欣赏者,更是自己城市文化的创作者和实践者,他们生活本身就是城市主题文化的本体所在。

城市主题文化的系统性。城市主题文化内涵由三个层次构成:物质层面的、制度层面的和精神层面的。但是,其构成要素只能在理论上加以分析研究,而在实践中则难以分割开来。 

2.4小结

本章从理论的角度对城市形象、城市文化以及城市主题文化进行了阐释,首先对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的概念进行诠释,重点从城市文化意义的角度论述了文化与城市形象的关系;接下来对城市主题文化概念进行解释,概括了城市主题文化的构成要素及特征。这些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文化与城市主题文化、理解城市主题文化视角下的城市形象定位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后文分析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形象定位的关系作了理论铺垫。

第3章 城市形象定位相关理论

3.1定位

定位(Positioning)是革命性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营销学家艾·里斯和杰·特劳特在1 969年提出,他们认为“定位从产品开始,那产品可能是一个商品、一项服务、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也许就是你自己。但是,定位不是你对产品要做的事。定位是你对预期客户要做的事。换句话说,你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

著名营销权威菲利普·科特勒也曾对定位做了这样的阐释:“定位就是对公司的供应品和形象进行设计,从而使其能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的行动。

由此可见,定位是针对现有产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要在消费者的心智上下工夫,其基本原理是集中到一个观念、一个词上,以使消费者在头脑中形成关于“被定位的事物”的概念。“定位”理论的诞生,在营销广告界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思想论战,并被运用于诸如个人、产品、企业、区域、城市等,甚至是国家的定位方面。

3.2城市形象定位

当定位理论用于城市营销中时,城市定位是指城市根据对自身资源挖掘,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确定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位置【251。城市定位通过深入分析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相关区域内发展中的作用、职能、地位,并将其加以科学概括和高度凝练。

张鸿雁教授认为“城市定位就是城市在市民与城市外部公众心中创造良好感知与烙印,即在受众中的心理感受与价值。城市定位是一种综合的文化行为与模式,包括区域定位、经济定位、政治定位、文化定位、功能定位、形象定位、旅游定位、产业定位等,其实质就是创造城市的发展模式与宗旨。因为城市是一个有机复合的综合体,城市定位具有多重性和多层面性,或者是整体的创造性说明,或者是在某一个方面对城市的功能与价值加以诠释

城市定位就是通过分析和研究城市历史、现状,规划城市的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发展空间及经济结构布局,是城市未来的一种导向,是对城市特色的升华。城市定位在找到城市的个性、灵魂和核心价值的同时,带给目标受众清晰的城市印象和美好的联想。

根据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城市定位主要包括城市空间定位、城市功能定位、城市产业定位、城市特色定位、城市形象定位、城市文化定位、城市精神定位等,本论文研究的是从主题文化的角度进行城市的形象定位。

城市形象定位的实质是对城市形象塑造的方向和目标进行定位,是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人文环境、历史渊源和经济实力等因素,从现有影响因子出发,结合城市未来发展的目标,确定其在全国地域体系中的地位和独特价值,基于自以为傲的优势资源,作出关于该城市在空间范围和时间历程上的地位与作用的战略性判断,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综合,最终用精妙而高度概括的文字表达出来,是城市形象塑造的关键。

目前我国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出现形象趋同、盲目西化的现象,城市地
域文脉丧失殆尽,城市定位的价值诉求在于呼唤城市地域性、文化性、重现“城
市记忆”,重塑城市个性文化

3.3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 

3.3.1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

城市形象是城市景观形象、市民形象、政府形象的整体反映,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它包括物质层面、思想层面、管理层面三个方面。城市形象是可以通过设计、构建和传播的,通过城市形象定位的设计和传播,又可以塑造新的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定位是对城市形象的综合概括,是城市美学的哲学价值的体现和升华。城市形象体现城市性质和城市主要职能,反映城市的主要特色。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这些优势可以是自然形成,也可以是人为创造的,它们构成了城市的特色资源。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是指从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与现状出发,结合城市的资源优势、未来发展态势和区际分工,选择发展过程中最具有生气的局部形象进行强化与放大,形成一定的主题性,通过扬长避短来塑造城市个性化、主题化特征,使城市形象在某些方面区别于其它城市而给公众以鲜明的印象,并通过这种主题文化指导城市设计,塑造新的城市形象

3.3.2城市形象主题文化定位的意义

“在城市中,生活的韵律总是摇摆:坚硬的构筑物可以通过人的感知而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主观的意念、思想、直觉等尚未充分形成时,也具备了实际构筑物的物质属性,其形体、地位、组合、以及美学形式,都扩大了意义与价值的范围,否则,变会被淘汰。城市设计就成为社会的物质化的过程的极点。

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就是把已经遗失的事物与文化重拾起来,给已经固化的文化和事物赋予新的生命。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是一种创新性的文化策略。城市通过对其特质资源的创造性开发,梳理出世界性、国家性、区域性的唯一性资源,把这种唯一性的文化资源进行“穿结”、整合、创造、形成新的文化内涵,并赋予城市新的生命

通过对城市的形与神的提炼与升华,对城市特色的挖掘与弘扬,找到城市文化的主题,构建城市个性特征及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构建,能使城市形象更加突出,将无形资产转化为生产,引导城市健康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吸引投资商,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在精神层面上,通过对城市文化的传统和特色的认真挖掘,将市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融合一体,发展出具有民众基础的文化,必将引发市民对城市历史的追怀和对城市美好未来的向往,更进~步地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城市主题文化定位是一种“整体创意”。城市通过构建主题文化,把城市的各个要素、各个系统、各种形态在空间布局上统一这一主题文化上,’从而实现了城市“整体秩序”的规划理念。避免了城市目标趋同、功能重复、‘产业同构、形象单一的问题。 

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是在对一个城市形象的综合概括的基础上,通过提炼和整合,体现和升华城市美学的哲学价值、城市核心性价值。;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是一个城市竞争优势的凝缩,是一个城市美好未来的导航,是城市独特个性的灵魂,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标志。准确的主题文化定位,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4小结

本章通过对城市定位、城市形象定位、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相关概念的梳理,为后文的论述界定了范围。在分析了城市定位与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城市形象设计中主题文化定位的战略意义,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主题文化定位对于城市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市民认同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4章 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

4.1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方法
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是在深入分析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发展现状、城市的自然地理、产业区位、功能效应、辐射效应的基础上,科学地筛选凝聚城市形象的文化要素,合理地提炼出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的策略过程。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一般按照如下方法进行下去:定位调查、定位评价、主题文化选取。

4.1.1城市形象的调查

要准确地对城市形象进行定位,第一步就要进行调查研究,这是寻找主题文化的基础,只有通过深入城市内部进行详实的调查,才能掌握城市的基本资料。调查研究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文献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座谈会法。调查内容按照城市形象识别系统(CIS)即理念识别系统MI、行为识别系统BI和视觉识别系统VI三大部分进行:
    (1)理念识别系统MI内容包括城市市民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精神信念、价值观念、品德风貌、创新意识等。它是城市形象的灵魂,理念识别系统作为整体性的精神状态,来源于一座城市的长期文化积淀,构成了城市个性的核心部分,从而使这座城市与其他城市相区别

(2)行为识别系统BI包括城市中的社会组织、机构、团体的服务行为、经营行为和全体市民行为的总和。具体是指政府行为、企业行为、教育活动、文艺体育活动、医疗保健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环境保护行为和居民的日常行为、言语行为等。通过对行为识别系统的调查,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城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视觉识别系统(VI)主要是城市的客观存在要素,能够直接被人眼(或其他器官)所感知。它包括:城市的外观形态(城市景观、城市标志、城市建筑、道路、广场、街景等)、标志物(市徽、吉祥物)、市歌、标语招牌、广告、交通工具、居民服饰、特色产品等。

4.1.2城市形象主题文化的评价

城市形象主题文化评价是对城市构成要素和目的性的一种评估。通过评价,可以找到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重新对城市形象进行科学的定位。通过形象评价,可以把握同一个城市形象的历史变迁,进而把握住各个构成要素在城市形象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城市形象建设提供切入点和着力点。

城市形象主题文化评价实际上是通过评价对城市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所作的理性思考。通过公众感知这面镜子,认识自我,而且是从形象的角度去认识自我。它同城市综合实力的评价、城市生活质量的评价、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评价等等相比,涉及领域更广,接触范围更大,对城市的认识就有可能更为全面与深刻。

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评价一般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人手,综合考虑它们对城市形象建设的影响和冲击。在评价时,不仅要重视直接的作用和影响,而且要重视间接的、隐含的相互作用;不仅要重视近期效益,而且要注重长期效益;不仅要重视定量指标的评价,也要重视软指标的评价。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评价对象的确定,不是唯一的。各个城市可根据本地情况和需要,制定具体评价指标。但应该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必须有利于客观、准确地评价出城市的整体形象。 

城市形象主题文化评价的作用在于对实现同一个目标的不同方案进行选择,挑选出能达到目标的最优方案。在城市形象定位阶段,借助于主题文化评价来选择出最佳的主题文化进行形象定位。
    4.1.2.1城市形象主题文化评价的原则
    城市形象主题文化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决策,评价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决策的正确性。因此,首先要保证城市形象评价过程中的客观性,注意评价资料的全面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对于一些需要依赖人们的主观判断(尤其是专家的主观判断)的一些环节,应该辅之以一定的统计方法,减少主观评价的误差.消除主观上的随意性。

在强调城市主题文化形象评价客观性的同时,要重视评价的系统性。由于城市形象是城市系统各个构成要素的综合的外在反映,因此在评价城市形象时,应该全面地把握城市的情况,设计的指标体系应该覆盖到影响城市形象的各个方面。对某项指标的遗漏,可能会影响到城市形象评价结果的公正性。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些指标不易获得或不容易测度。若仅贯彻系统性原则,反而会使得评价变得不可行。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对于若干与评价关系不大的指标,可以适当舍弃;对于另一些与评价关系密切但目前尚无法获得数据的指标,可以作为建议性指标提出,以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和可行性。可行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相互补充,这是构建城市形象主题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

对于指标的取舍必须给出一定的依据,也就是说,要强调科学性。在确定各个指标权重时,要通过一定的数理统计方法,保证评价过程中误差的最小化。单纯凭借经验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可靠。科学性原则要求,在城市形象主题文化评价的各个环节的误差都是可以计量的,而且,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否则,整体评价的误差可能会非常大,使得结论不可信。城市形象主题文化深层次的理性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常用的方法是定性评价,而定量评价是定性评价的补充与辅助。为了能较准确地确定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决定性需要的,是在充分掌握信息(包括社会调查、观察、阅读有关文献资料等)基础上的研究与分析。在很好地完成了这些步骤,在参与人员都有相当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然后采取参与者集体分析、反复讨论的方式,作出定性评价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客观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进行城市形象主题文化定性评价时,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很重要。所有参与者在熟悉评价体系之后,充分利用自身的经验、学识去观察、分析、判断,而且是独立地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城市形象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城市的主题文化,找到城市发展中最具本质特征的东西。
    最后,将城市形象分为优美、优良、良好、尚可、欠佳、不佳和恶劣七种类型。

4.1.2.2城市形象主题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确定城市形象在内外部公众中的地位要对城市进行总体形象评价。基于城市形象细分理论,本研究围绕城市CIS系统将城市形象的内容整合确定为环境形象、建设规划形象、组织管理形象、市民形象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本文参考层次分析法【351(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法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所提出的一种使用决策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因素决策分析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

指标体系的评价往往带有随机性和模糊性,因此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针对城市形象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对多层次、多因素、复杂的评价问题采用较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处理,然后,确定各个指标相应的权重,进行加总后得到城市形象的评价结果。

城市形象主题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准确的判断和比较是跟指标范围成正比的,指标范围越宽,评价就越全面,但是,相应地如何进行指标的分类和确定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就越困难,处理和建模过程也越复杂,因而歪曲方案本质特征的可能性也越大。德尔菲法(Delphi)和主成分分析法在构建指标体系中比较常用,也比较有效,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Delphi)是依靠专家的知识、智慧、经验、推理、偏好和价值观,来对一些复杂的并且无法定量化的系统进行评价的方法。具体的步骤是首先邀请城市设计、城市建筑、美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家,针对指标内容及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主观评价和打分。然后,把专家评价的不同结果汇集后进行统计分析,中间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再把统计分析结果反馈给各个专家,让他们再一次进行评价并修正,直到意见相对一致为止。德尔菲法最大的特点是专家们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相互不能见面,以保证各自的评价不会受到某一个权威的影响

通过上述指标的选取,可以构建城市形象主题文化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最上层是目标层,即创造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指标层,它既是城市形象主题文化评价的基础,也是城市形象设计的着力点。通过指标层反映的城市形象各个方面,为城市形象定位和城市形象设计提供了具体的切人点,只要在这方面作出努力,就能够达到塑造美好城市形象的目的

4.2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原则

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是一个价值凝炼、个性发掘的过程,并按一定的科学方法从众多形成要素中进行概括、抽象、比较、筛选和创造的工作。经过上面的城市形象主题文化评价,我们大致可以综合得出3.4个主题文化资源,那么如何对这些主题文化资源进一步筛选呢?主题文化资源筛选首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4.2.1突出唯一性
    唯一性是指城市的不可复制性。不可复制性代表着一种创造,一种创新,是成功的前提。作为城市的专有品牌或专有名片,城市形象不可能也不能被其他城市抄袭、模仿和跟进。比如,潍坊的“国际风筝之都”就具有唯一性特征。一个城市也可以举办丰富的风筝节,但是山东潍坊悠久的风筝文化与风筝历史却不能被复制,一个城市的历史是独有的,不能拷贝,这就是潍坊“国际风筝之都”城市定位独特的竞争优势、核心价值

4.2.2体现差异性
    尽管现代城市在建筑外观上存在着趋同的倾向,但地域差异还是存在的。不同的地域特征塑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如青岛以工业品牌和旅游品牌为主题成功定位整个城市。主题文化的选取应该尽可能突出自己的卖点,要与其他城市有鲜明的差异性。只有坚持差异化的原则,聚焦并放大城市的比较优势,城市形象才能独特、有吸引力

4.2.3构筑连续性
    城市形象的形成是历史延续的产物,并在不断地更新。在城市主题文化的定位过程中保障历史文脉的延续。除了历史文脉的延续,城市主题文化定位还要具有可持续性,不能因为城市领导、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化而中断。城市定位要切忌随意性,要讲究科学性和稳定性。

4.2.4具备导向性

城市主题文化定位的导向性原则是指该主题既要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认同,也要以主题性对城市的未来发展目标、理想追求有引导作用。富有导向性的城市主题文化定位,对城市的繁荣和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这个一个成功的城市定位应有的社会责任

4.2.5保证可行性

城市在进行主题文化定位既需要一定的高屋建瓴,要具有激励和鼓舞人心的功能,又得避免贪大求洋、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过高的定位也会带来不必要的人、财、物等资本的浪费,会对城市未来形象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也会挫伤城市内外部公众的积极性,甚至会错过城市发展的大好时机

4.2.6争取认同性

城市的主题文化定位来源于对城市特有资源、特质文化的挖掘,她除了要引导城市设计与规划外,还要赢得包括城市管理者、投资者、创业者和居住者等社会公众的认同,只有体现城市内部公众的价值观念、生活信仰和满足外部公众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等,这个主题定位才能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才能促进社会公众的积极性。

4.3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类型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再从各个角度找到城市的差异化特质,为城市形象找到专属的、垄断的主题文化并进行定位。城市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有机系统,这个有机系统包含众多要素,如:历史文脉、自然环境、产品优势、产业结构、地理优势等。塑造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要抓住城市的历史文脉、特征资源、竞争优势等特色。每个城市都专属于各自的特色,这种特色可以使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如:香港定位为“亚洲国际都会”、“购物天堂”,就是充分利用其区位特征和产业优势。城市主题文化定位是对城市特质资源、历史文脉与竞争优势的提炼,而这种提炼本身就是艰难的选择。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可以按以下模式进行选择。

4.3.1自然地理类

自然地理是指一个城市特有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是构建城市差异化的要素之一。城市的自然地理具体主要是指“城市所占据的地表空间、岩石、地质与地形、水、生物、大气与气候等。所有这些以各种形式与市民生活结成密切关系,或间接地给城市生活以影响”

自然地理型城市定位立足于城市的自然资源、自然地理等原生态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原生态进行创新和文化性再造

一般自然地理定位模式可以分为两类:1、区位优势型。城市区位有多种类型:靠近河海港湾、交通干线的,如大连、青岛。靠近大城市、基础设施发达的,如苏州定位为上海的“后花园”,苏州依托古典园林、水乡古镇等特质资源,承担着上海休闲旅游的后花园功能。2、原生自然型。如贵阳定位为“林城”。贵阳属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如春,森林覆盖率达60%。

4.3.2历史文脉类

城市的美在于其独特的历史文脉。历史文脉是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城市延续的历史基础,是城市的集体记忆。如雅典的卫城、苏州的古典园林,西安的大小雁塔等。城市的发展过程也是城市历史文脉的积淀和延续并更新的过程。历史文脉的这种承启性构成了城市本身的个性和差异性,从而成为我们城市定位的文化因子。如南京在进行城市主题文化定位时,就通过对南京的历史文脉进行充分的梳理和创新,最后定位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因为南京曾是“六朝古都”,拥有丰富的古城墙遗址及其文化。

4.3.3产业资源类

城市的主导产业也是构成城市主题的一个因素,城市的主导品牌产业推动着城市持续性发展。城市产业定位是选择城市的强势产业资源、可持续性产业资源、有巨大潜力性的产业资源来进行的定位。从一两项强势产业资源中突出城市一两项主要功能,并依据产业对城市进行定位,从而构成较强的城市竞争力。“产业定位实质上是注重分离中的集聚,通过产业的分离形成新的集聚,从而形成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领域的‘发展极一。采用产业定位模式的城市有:“展览名城”德国汉诺威、“国际影城”美国的好莱坞、“石油城”大庆、“羊绒城”鄂尔多斯

4.3.4城市功能类

城市功能是指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承担的职责,毋庸置疑城市的功能是多重的,因为城市是由经济、社会等诸多要素组成的。城市功能大致可分为政治、文化、旅游、工业、金融等一般的功能,另外还包括一些特殊功能,这种特殊性往往跟区位、文化和产业有观。

影响城市功能定位的主要因素有硬因素和软因素。硬因素如经济发展方面的人才、资本和科技、基础设施、市场、区位、产业等。软因素如政府管理能力、文化观念竞争力、对外开放度、制度竞争力等。

城市功能定位依据城市的主导功能,可分为为政治型中心城市,如瑞士的日内瓦一一国际会议中心,经济型中心城市、文化型中心城市、交通型中心城市,如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要道,另外还有娱乐型、旅游型和宗教型等中心城市

城市功能定位根据体系的结构属性,可分为单一型功能定位、复合型功能定位。单一型功能定位特色鲜明、目标明确、容易记忆,因为是依据单一的独特优势来定位的,如该城市属于服务型、旅游型、金融型还是娱乐型等,复合型功能定位集合产业优势、历史文脉优势及自然地理优势,构成城市功能定位的要素。复合型功能定位,特质基因要素比较多。例如:泉州就是从城市功能定位出发,定位为“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著名侨乡”。

4.4小结

本章在前两章概念解析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如何构建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来确定城市的主题文化,然后在遵循定位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定位类型选取,最终准确定位城市形象。

附录

权重的确定

评价指标体系中关键的一步是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它直接影响评价的科学性。指标权重是将评价者的经验判断数量化,通常在目标因素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下使用。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1.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首先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进行因素分层(目标层一一指标层一
一方案层),每一层内各因素应保证基本独立。

2.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各因素之间两两对比,这种对比采用相对尺度。设C,,C知..,C行为权重,即各指标对目标A的重要性。

人们对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判断矩阵的值反映出来,一般采用1.9比例标度对重要性程度赋值

3.计算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

对每一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历似,其相应的特征向量为形,解判断矩阵A的特征根问题:所得形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元素对于上一层次某一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向量。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以及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观性,所给出的判断矩阵不可能还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指标C1,如果随机一致性比率<o·10,则表示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

若通过,则特征向量W为权向量。

通过向城市规划、旅游、园林等方面专家发放20份征询问卷,依据上述方法构建比较矩阵得出: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最终确定各指标权重见下表

城市形象综合评分应是各指标得分的积分。城市形象综合评判值为W=∑K口

式中:玎为指标数,这里指因素层指标为12个;K,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值;D,为第f个指标的单项得分。城市形象是公众对城市的看法,单项指标得分采用公众问卷方法较好,其评分采用等级评分见下图。D,为X个问卷对象评分的平均值

第5章 永安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

5.1福建永安城市形象设计概述

永安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处于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的闽中大谷地南端,沙溪流域上游地区,地势四周环山。东临大田县,西接连城、清流两县,南毗漳平市和龙岩市新罗区,北壤明溪县、三元区【401。近年来,永安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工作,为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社会进步的新永安,委托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城市形象发展研究基地,为永安城市进行全新的城市形象设计。

城市形象设计涉及的内容包括城市形象定位、城市肌理规划、城市空间建设、城市品牌营销等,本案例分析主要探讨永安城市形象设计中的主题文化定位。

永安古名浮流,分属沙县、尤溪县境。因境内九龙溪与巴溪汇合于城西区,形似燕尾,故有“燕城”之称。明景泰三年(1452年)始设县治,直到整个清朝,均属南平府管辖。抗日战争时期,曾为福建省临时省会,长达七年半之久。1984年设为市,归属于三明市,面积2942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市区人口l 7万。境内多山地、丘陵、盆谷,山地面积401万亩,约占全市面积90%,概括地说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如图5.2为永安城区风景。

永安境内石灰岩分布广泛,系属喀斯特地貌。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金山银水”之称。森林覆盖率达83.2%以上,是省重点林区市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桃源洞,区内有百丈岩、葛里、修竹湾、拼榈潭等十几处景点;有堪称“天然生物种质基因库”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天宝;有鳞隐石林风景区,被誉为“东南奇秀”,堪称我国第二大石林,槐南安贞堡堪称清代建筑艺术瑰宝,还有甘乳岩、九龙湖、普禅山等自然风光以及抗战文化遗址等等。

永安是闽西北、海峡西岸区域交通枢纽,是闽西北与闽南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物资中转、集散地。随着泉三高速的建成通车及永武、永宁高速的开工建设,以及规划中的永漳高速公路、杭广铁路三明段、长永泉(长汀.永安.泉州)铁路三明段的建设,永安的交通优势得以凸显,在全国、全省的陆路交通地位明显提升,将成为海峡西岸区域交通枢纽。如图5.6永安区位地势。

5.2永安城市环境

5.2.1自然环境

永安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处于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的闽中大谷地南端,沙溪流域上游地区,地势四周环山。东临大田县,西接连城、清流两县,南毗漳平市和龙岩市新罗区,北壤明溪县、三元区。境内多山地、丘陵、盆谷,山地面积401万亩,约占全市面积90%,概括地说是“九山半水半分田”。

永安境内石灰岩分布广泛,系属喀斯特地貌。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金山银水’’之称

5.2.2历史环境

永安是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历史文化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历史悠久,从景泰三年(1 452年)置县开始,永安就成为历史文化名人聚集的地方。民国27年福建省政府行政部门内迁永安。永安一度成为福建省经济、教育、政治发展的核心地带。二是永安人文荟萃,古有陈家“九子十登科”,书院文化甚浓,建有拼榈书院、萃园书院、云龙书院、龙江书院、燕江书院等。三是永安英雄辈出,有“革命摇篮”之称。在八年抗战期间,燕江之畔聚集了一大批著名的共产党员作
家、爱国的知识分子和许多热血青年。永安因其抗战时期的进步文化活动而蜚声海内外,成为当时继延安、重庆、桂林以外的东南抗战文化名城

儒学文化

儒家文化在福建的发源地就是永安贡川。宋朝时,贡川就有“大儒里’’之称。《延平府志》记载“南剑七贤”中贡川就占了“三贤”。著名历史人物有唐朝的陈雍,宋朝有张若谷、陈世卿、陈渊等硕儒名臣。他们大都有著作行世,其著作范围广泛涉及经学、哲学、史学、文学以及政治、经济、伦理、教育、文化诸方面。他们的事功气节,亦大多堪为后世楷模

明清文化
    永安是福建的历史名城,并于1988年成立博物馆,址设文庙,展出文物283件,称得上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永安保存着众多明清时期的历史古迹,如槐南安贞堡、贡川会清桥、贡川古城墙、凌霄塔(北塔)、登云塔(南塔)、文庙大成殿等。
    另外,大腔傀儡戏、安贞旌鼓、贡席制作工艺是永安民间艺术瑰宝。永安拥有龙、狮、舞、灯、鼓、戏等一批富有地域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及民间技艺。2008年l 2月永安青水畲族乡、小陶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大腔戏”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腔傀儡戏”、“贡席制作工艺"、“安贞旌鼓”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5.3永安城市规划

5.3.1空间规划

目前,永安市包括一个市区,7个建制镇,4个乡。市区包括燕东、燕南、燕西、燕北4个街道办事处,7个镇分别为西洋、贡川、安砂、小陶、大湖、曹远、洪田镇,4个乡别为青水、槐南、上坪、罗坊

未来的三明一泉州高速公路、305省道及鹰厦铁路南段,起着连系闽东南(尤其是泉州市)及龙岩市区与三明市的重要纽带作用,三泉高速公路以及往龙岩市区方向高速公路的贯通,将给本轴线上的村镇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5.3.2建筑面貌

永安城内大型建筑较少,其他建筑千篇一律,未能构成一幅完美的画面,缺乏永安文化的特色。城市的艺术美感(形象)无从谈起。城市的整体和谐比建设本身更容易使公众感受到城市的文明程度,为使永安成为有个性的文明城市,对永安城市形象的设计己成为必然

5.3.3交通状况
    因永安中心市区为带形城市,南北向交通流量大,同时,过境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相互混杂,南北向交通问题突出。三明一泉州、三明一龙岩高速公路,205国道、305省道和鹰厦铁路共同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使得市域具有独特的交通区位。

5.3.4绿化水平和城市生态
    永安城市环境很好,有山有水。但是,城市内部的生活环境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是永安市主要的环境问题,其次是水污染,环境虽然总体上较好,但市中心区仍有20%以上的区域属轻、中度污染,个别达到重污染。二是公共空间环境品质问题。过境交通干扰,占道经营使街道、市场等公共空间亲和力不足

5.3.5基础设施

将完成以标准二级公路为主骨架的较为完善的公路网络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公路运输网体系。同时,电力电信、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大大改善各城镇投资环境,促进乡镇资源开发和二、三产业发展。

永安的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有较快发展,综合评价显示:永安的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道路建设、交通电信能力优势显著。
    5.3.6产业品牌

目前,中央、省、地仍有二十余家大中型企业在永安,作为福建省新兴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煤炭、建材、轻纺、机械、森林工业等骨干企业在福建省占有重要地位,是永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动力。
    永安素有“金山银水”之称。丰富的森林资源中其中毛竹林面积7l万亩,居全省第二位,农民人均占有3.9亩,居全省第一位(见图5.7)。现己查清,全市共有竹种1 5属76种,其中毛竹林面积70余万亩,位居福建省第二位,农民人均拥有毛竹面积3.9亩,居全国首位

5.4永安城市管理

社区形象

城市社会事业包括城市住房、医疗保险、服务设施、文化教育和社会治安等领域,对城市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永安自建市以来围绕科教兴国战略,狠抓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各项事业己经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5.5永安城市市民

一个城市的市民素质是城市形象的中心内容。永安民风民俗古朴淳厚,人民具有勤劳、互助、义举、礼让、诚信、敬老等美德。在饮食起居、婚丧喜庆、岁时节序等方面,长期保留传统习俗,自明清以来,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风尚。 5.6永安城市形象的评价针对永安城市形象向永安城市组织者、城市规划部门专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设计内容覆盖面广,需要专家花时间去了解问卷背景资料。问卷背景资料即是上述永安城市形象评价指标的介绍。专家评价根据城市形象等级评分表打分再根据公式W。Z。,K,D,计算永安城市总体形象综合得分为0.44分,表明永安城市总体形象还处于中下水平。
    对城市形象综合评价得分进行动力机制分析,认为城市环境形象是永安城市形象的优质资源,城市交通、城市绿化、城市生态尚可。制约城市形象提升的瓶颈主要有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建筑、城市空间布局、城市产业、城市市民形象等。

5.7永安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

单项评分在O.60分以上,达到较好以上水平。问卷结果得出对永安城市地缘优势、自然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潜力等方面评价较好。

(1)地缘优势

    1)永安市地处福建中西部,位于闽东南“金三角”(福州、厦门、泉州)和闽话北“绿三角”(武夷山、金湖、玉华洞)经济过渡地带,是闽北经济区与闽西南经济区的结合部,是三明市东南部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同时,它又处于以福州、厦门为中心的2.5小时经济圈内交通便利,是福建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山区辐射的中继站,是实现山海协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2)毗邻以福州和厦门为核心的台湾海峡西海岸带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出口口岸。在这样的条件下,有利于发展为大城市服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发展为中心城市提供生活资料和初级加工产品的产业;与大型企业相配套的零部件生产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3)另外,永安境内及周边城市高速公路的建设使永安在未来有可能借助交通条件改善和自身不断完善,壮大产业,加快发展。

(2)资源优势

1)农业、林业和矿产资源丰富。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木、竹制品加工及食品加工工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同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2)水资源丰富。境内分布着闽江流域源头一、二级支流沙溪、文川溪、梦溪、苏坑溪、胡溪、巴溪、后溪等。水能资源开发潜力很大,不仅造就了永安秀美的山川1,也为永安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生态环境条件极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永安市不仅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同时拥有丰富的国家级、省级及地方的历史文化遗迹、文物古迹、名人故居、纪念地等传统文化教育人文景观,还有优美的风景名胜区等观光型自然资源。有利于利用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相关第三产业发展,使永安成为上海、福州和厦门为首的中心城市的“后花园”。
    (3)产业优势
    永安在“三线”建设时期,迁来一批大中型企业,作为福建省新兴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煤炭、建材、轻纺、机械、森林工业等骨干企业在福建省占有重要地位,是永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动力。
    (4)山海协作政策优势
    福建省已将“加强山海协作、促进山区与沿海协调发展”列为“十五”期间一项重要任务,处在“承东启西”重要“节点”的永安市,是其发展的一次新的重大机遇。它也将有力促进老工业基地的林产、化工和纺织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同时,对加快建材、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发展,培植新材料、生物工程和环保等新兴产业打下良好基础。

5.8永安城市未来发展定位

在对永安城市的自然地理背景、历史文化传统及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详实地调查,结合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明确永安城市形象的优劣势后,我们初步将永安城市形象定为以“笋竹文化交流”为先导,以厦门和福州为支点,以工业、旅游、汽车为支柱,以抗战文化资源为依托,创建海峡西岸的旅游度假胜地,成为名副其实的桃源仙境,打造一个具有文化气息的诗意永安,一个具有闽南文化气息的世外桃源。该定位结合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促进永安城市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城市形象定位是城市形象设计的前提和核心问题,它是从现有的影响因子出发,确定其在全国或省市地域体系中的地位和独特价值,并要把握城市未来发展的目标,最终用可感、精妙、易记、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形成一个城市主题,主要用于对内外宣传,让人们感知这座城市的存在。就永安市的现状而言,应该着重分析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现状三个主要因子,并依据独特性、前瞻性、现实性的原则来进行永安形象的定位。

5.8.1永安城市形象定位因子分析

通过对永安城市自然地理背景、历史文化传统的整理分析,得出永安市的特质性资源:

经过永安城市形象的评价,确定永安城市的特色文化资源,为进一步找到城市的主题文化,我们通过比较对具体的因子进行取舍。

桃花源中记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达了美好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安宁。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②引导永安城市可持续发展。“海西”是指以福州和厦门为核心的台湾海峡西岸带。永安处于以福州、厦门为中心的2.5小时经济圈内,交通便利,是福建海发达地区向内陆山区辐射的中继站,是实现山海协作的重要桥梁,有利于利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相关第三产业发展,使永安成为上海、州和厦门为首的中心城市的“后花园”。提高了永安对厦门、福州市民的吸引力,快永安对接海西城市群的进程。
    ③诗意的栖居环境。“人,虽满有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哲学海德格尔就曾借用荷尔德林这句诗,描绘出德国黑森林地区山民的辛勤劳作同又亲近自然的生存状态,那种人与自然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统一。永安城市形的主题文化选择就从“诗意”出发,体现永安城市亲切、亲近、适宜的人居环境,永安城市得到本市市民认可的同时,引起公众的注意。“诗意”同时也是人们对由的一种向往,人们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唯有投入审美的生活,才能缓解劳如此周而复始,才有诗意的人生。“诗意”蕴含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成人自我”的内心诉求。

5. 9小结
   本章在对永安城市的自然地理、历史文脉、现实优势及未来趋势等资料不断地比较、思考、分析、转化成概念后,按照上一章构建的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来找到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然后在主题文化定位原则、定位类型选取的基础上抓住永安的特质文化资源,提出永安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以形成永安城市形象设计的指导思想。

结论

全球化浪潮给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使我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城市形象却日趋一致,城市形象缺乏特色和个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从城市主题文化定位的角度,旨在为城市形象设计提供建议和策略。本文在对形象、城市形象、文化、城市文化、城市主题文化及城市形象定位等概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形象定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试图通过构建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在城
市主题文化定位原则的基础上,找到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
    通过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能使城市形象朝着更加突出的方向发展,将无形资产转化为生产,引导城市健康发展,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吸引投资商,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在精神层面上发展了具有民众基础的文化,市民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都通过对城市文化的认真挖掘而与城市发展融合为一体,市民开始对城市历史追怀和对城市美好未来产生向往,更进一步地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研究是在总结前人对城市形象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采取理论结合实践、描述结合分析,综合多学科知识如城市规划、艺术设计、社会学等,通过对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形象设计之间的关联作用分析,力图对城市形象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做一点补充。
    本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地方性文化的角度,分析城市形象众多复杂的构成要素,提出城市主题文化定位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战略意义、理念,并通过构建城市形象主题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城市形象设计找到主题文化提供新的思路和突破口。以永安市城市形象设计为例分析城市主题文化定位途径,对永安未来城市形象设计策略和方向提供参考建议。现将本有关结论归纳如下:
    (1)关于城市主题文化定位的原则和战略意义

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是在城市形象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城市最具代表性、最具核心性、最具特色性的文化要素进行挖掘并组合,构成城市的母体语言,文化语境,生命体系和原创精神,以寻求有效引导城市的良性发展,由此推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并能够为中国的城市现代化寻找到一种本土化的“城市文化资本”力量。主题文化资本凝结着城市的品质、气质、精神、智慧、思想、信念、信仰,因此主题文化定位需要综合考虑城市长远发展的资源、区位、经济、文化、
民族等因素,以城市理念化的视觉形态,建立一套完整的文化符号系统,使城市的功能定位、人文精神、行为规范、视觉识别得以有效鲜明的展示,形成良好的文化视觉意象,并求得公众对城市文化的认可,传达城市特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性文明存在,从而实现城市共同体存在的真正目标一一“成为人自己”,这是一个有关城市形象的战略性课题。

(2)城市形象设计中城市主题文化定位的方法
    城市文化通过构成城市形象的各种要素作为媒介来承载和传递,由此可见城市主题文化定位内容的复杂性和多层面性。它需要在深入分析有关城市发展的重大影响基因及其作用机理、复合效应的基础上,科学地筛选城市定位的基本组成要素、合理地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特色和策略的过程。本论文研究总结了城市主题文化定位具体的方法包括:城市背景资料获取、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最后城市主题文化的选取,其中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评价指标体
系的构建,使得主题文化的选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在结合定性分析,尝试为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定位找到科学的定位途径。
    不足和后续研究:
    受学术研究水平、专业知识结构和研究时间精力的制约,本研究存在一些不
足,主要有:
    (1)跨学科的研究存在不足。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形象设计、城市定位等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知识,如建筑学、规划学、社会学、传播学、未来学、设计学、管理学、地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统计学、经济学、美学等,在研究过程中尽管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把握、分析相关概念和理论,但受到专业知识的限制,研究还不够充分,对相关学科的知识把握不够全面和深入,对于国内外相关理论的梳理还有待加强。
    (2)另一方面,本论文中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只是一个雏形,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城市,而且由于专业知识的制约,城市形象本身包含众多的构成要素,使得评价指标的选择具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性质。因为我们还可以有不同层次和角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所采取的与评价有关的一些看法和做法,随着时间的不同也会有所变化,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其本身的科学性若认真探讨起来,还是值得商榷的。
    (3)本论文中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得还不是很成熟,过于粗糙。挖掘城市的特色资源、找到文化主题,这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支撑,目前也没有比较权威的结论,在本论文中只是做了一点初步探讨。

    本研究是针对城市形象设计中的主题文化定位问题,下列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
    (1)本文抛砖引玉地提出在城市形象设计中通过构建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来确定城市的特色资源,在分析总结的城市主题文化定位原则和定位类型选取的基础上,确定城市的主题文化。全面深入的研究尚待继续。
   (2)在对城市主题文化的定位上,没有权威的定论检测哪个定位合理和持续,这就要对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继续挖掘和探索。

上一篇中国房地产进入“大房地产时代”
下一篇序言(一)以豪迈的雄姿走上中国特色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征程
一个辉煌并被人赞叹的城市,
必定张扬着城市主题文化品牌的光辉。
纵观世界著名城市,其形成与发展过程符合高等级城市的普遍规律,同时每个城市又具有其自身的发展个性。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主导地位突出、辐射力涵盖全球的城市主题文化,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其独特的城市主题文化奠定了他们在世界城市舞台上的地位。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最科学的方法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最重要的保证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先导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的思想源头
纵观世界名牌城市的建立,无不依据城市营造的规律,及时把握住历史的、文化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市场结构的等等方面诸种有利的条件,建构起他们的时装城、电影城、音乐城、绘画与雕塑城、商业城、科学城、体育城……,甚至还有赌城这样十分专业化的城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核心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灵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创新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理论先导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避免城市病的爆发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有核心竞争力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有差异化发展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高端谋划城市的新思想
顶层设计策略的新举措
城市领导工作的新能力
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机制
特色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世界名城建设的新体系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实施城市主题文化战略定位
确立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目标
加速城市主题文化功能培育
整合城市主题文化优势资源
塑造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品牌
用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统领城市发展建设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谋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规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建设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管理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营销城市
国家发改委
国家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新华网
人民网
央视网
中国网
凤凰网
中国城市建设网
中国古镇保护网
中国规划网
中国城市战略网
扬帆奥运
  友情链接: 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网 中国市长协会 中国城市文化网

版权所有  © 北京国政大略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 复兴路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06171号 
电话:010-8767 3832 邮编:100078  京ICP备2024096967号-1

网站共有513141142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