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腾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文化在城市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什么是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如何建设、如何用文化的理念建设城市等内容,正成为人们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的研究目标就是要在深入研究城市文化、城市品牌、城市管理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立足济宁城市发展和文化资源现状,参照比较部分城市塑造城市文化的实践成果,通过对济宁城市文化建设的资源条件、制约因素、影响因子等的探索,和对济宁城市文化发展的做法、经验和不足的分析,力求在济宁塑造城市主题文化的目标定位和路径选择等问题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市下第一部分,首先对济宁市城市主题文化塑造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理论义和实践价值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就国内外城市文化研究状况和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地分析,这是济宁城市主题文化研究的依据。
第二部分给出了文化、城市文化、城市主题文化等基本概念,解析了城市主题文化的内涵、特征和构成要素。通过对当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现状、误区,及误区产生原因的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对城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第三部分分析了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发展诸要素间的关系,提出了城市主题文化的功能,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中心和目标,并试就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途径进行了论述。 第四部分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济宁文化、资源、生态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对济宁当前城市文化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和评价,指出了济宁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就济宁塑造城市主题文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一章 引 言
1.1问题的提出
1.1.1研究背景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文化越来越多被人们所认识、所重视,用文化的理念评价并提升城市质量品位成为人们新的标准和要求,在当代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无一不包容着文化的要求,这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什么是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如何建设、如何用文化理念建设城市等内容,成为人们探讨的重要课题。传统国际大都市如巴黎、纽约、北京、上海的文化发展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题。一些新兴城市,也因其文化的发展而迅速崛起。山东省济宁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运河之都、“江北小苏州’’的美称,是一座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充满活力现代化气息的城市。当前,济宁的城市文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成就,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日益丰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大众文化日渐活跃,文化消费日益多元化等。与此同时,济宁城市文化依然存在着滞后城市建设、城市文化个性不突出、文化资源开发不充分、城市社会成员对文化建设参与度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通过城市主题文化的塑造,推动城市品牌竞争力的提升,促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济宁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 1.1.2研究目标 当前,济宁城市文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确立了“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的城市定位,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努力打造以孔孟文化、运河文化为品牌、河湖名胜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名城,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名市的跨越。但该市城市文化建设的特色尚不突出,尚未形成有主题突出、影响深远的城市品牌,文化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城市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因此,在城市传统文化向城市新文化转型过程中,如何以科学的城市管理手段,重构和再塑济宁市城市主题文化,带动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成为该市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的研究目标就是要在深入研究城市文化、城市品牌、城市管理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立足济宁城市发展和文化资源现状,参照比较部分城市塑造城市文化的实践成果,通过对济宁城市文化建设的资源条件、制约因素、影响因子等的探索,力求在济宁塑造城市主题文化的目标定位和路径选择等问题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市塑造城市主题文化提出实施建议。推动该市在更高层次上加快城市主题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以城市文化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增强城市竞争力提供文化支撑和品牌动力。
1.I.3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城市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更是文化的集中地和发源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人口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化进程呈现出不断加速和不可阻挡的态势,现代城市格局初步形成。当城市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凸显出来,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内外城市文化发展的诸多成功案例表明,发展城市文化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通过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来界定城市的文化身份和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深刻革命和发展趋势。因此,加强对城市文化发展理论及其在具体城市发展中的应用研究,直接关系到城市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关系到城市人居环境的优化改善,关系到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结合济宁实际,研究如何通过城市主题文化塑造,提升济宁城市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应对城市转型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提高城市区域竞争力,为类似地区提供借鉴,都具有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1.2国内外城市文化研究综述
1.2.1国外城市文化研究综述 当前,国外一些专家学者对城市文化建设有很多论述。美国城市学家芒福德(L.Mumford)于1938年发表《城市文化》一书,开始享誉世界。其最负盛名的是1961年出版的《历史上的城市》(中译本为《城市发展史》)。这两本书至今仍然被公认为属于全世界城市科学研究的经典著作。芒福德认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①。城市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城市赖以存在的基础,它隐含于城市的方方面面,赋予城市特有的气质,反映城市人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审美水准,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和人们综合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美国学者R.E.帕克在概略回顾分析了人类城市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后指出,2l世纪将是城市文化时代,强调721世纪城市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将是迎接“城市文化时代”①,未来的城市必须具备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及文化艺术等综合素质和实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有效发挥城市的功能圆。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基本单位己不是企业,而是城市。因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最集中表现圆。同时,城市又是多元文化集聚与融合的空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度文化的元素,包括法制完备程度,管理工作的效率,公务人员的素养、以人为本的规章制度等等,它会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的文化形象与文化的发展。二是建筑文化的元素。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城市形象,它背后有着深沉的文化底蕴,体现着这座城市的审美情趣和个性特征,对国际城市的文化形象乃至城市的整体形象有着直接的、举足轻重的影响。三是市民文化的元素。市民文化反映着城市文明的程度,影响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并规范着城市文化的未来走向。四是文化设施的元素。文化设施对于一个国际城市是非常重要的,如在伦敦,公共图书馆有415个(含艺术馆),纽约有博物馆360个等。五是民族文化的元素,越是民族的东西则越是具有世界性的。六是生态文化的元素。七是时尚文化的元素。八是产业文化的元素。九是文化名人的元素。 1.2.2国内城市文化研究综述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说明“提高文化软实力"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城市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了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对城市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也在迅速扩展和深化。吴良镛教授指出:人居环境的灵魂在于它能够调动人们的心灵,在客观物质世界里创造更加深邃的精神世界。文化的传承、培育、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息息相关,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必须提倡对入居环境的人文关注。
谭其骧教授于1986年指出,中国文化有其具体的时代性,不能笼统地、简单地谈论中国文化。而在任何时代,都不存在一种全国共同的文化,文化的地区差异应予以足够的关注。他指出城市文化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城市地域的传统人文区划,还与经济区划、生态区划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与我国传统人文区划和当前经济区划、生态区划相结合的城市文化研究,才能在时间和空间交互作用的坐标系中明确城市文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与之对应的地域空间,才能清楚了解城市文化的发展趋势,指导城市规划与建设②。 向德平、田北海在《论我国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从实践层面提出了城市文化建设的对策: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建立合理有效的城市文化建设机制,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文化资源,提高城市文化建设的参与性,缓解供需矛盾,建设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城市文化@。 赵力平在《论城市文化建设》一文中,论述了文化现代化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城市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共性,并提出加快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措施④。 杨章贤、刘继生在《城市文化与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中,系统阐述了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并联系当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所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杨立新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论》则指出目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伦理困境: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城市规划设计缺乏人性化,人口迁徙带来的城市文化制度管理困境,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与乡村文明的冲突,城市市民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困惑。朱弦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地理研究的新趋势》中,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地理研究的新态势,总结了影响城市文化发展的主要因子更多从自然环境要素始向人文因素转变,对我国城市文化的塑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出发,例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系列、《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等等都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文化的意义。其他的城市文化研究还涉及到城市形象、城市风格、城市建筑等等。
综观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城市文化建设研究的成果,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城市文化的基本内容,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容构成,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意义,对于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原则及路径。学者普遍认为城市文化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城市的物质文化,又称表层的城市文化。二是城市的制度文化,又称中问层的城市文化;三是城市的精神文化,又称深层的城市文化。对于城市文化建设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城市文化建设实践的开展。 不过也应看到目前学术界对城市文化的讨论尚不充分。具体表现为:一是前瞻性不足,较少从城市未来发展的角度研究问题,提出解决之道,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仍不相适应;二是综合性不足,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虽有较多涉及,但较少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文化与社会、生态、民生等协调发展的多角度思考和研究;三是指导性不足,对文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较多,‘从政府职能出发,从政策制定层面,去思考和把握文化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措施建议较少,涉及到具体政策意见,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不多。 1.3研究思路和结构框架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引言。首先对济宁市城市主题文化塑造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就国内外城市文化研究状况和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地分析,这是开展城市主题文化研究的依据。第二章城市主题文化略论。给出了文化、城市文化、城市主题文化等基本概念,解析了城市主题文化的内涵、特征和构成要素,并通过对当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现状、误区,及误区产生原因的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对城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第三章城市主题文化塑造与城市发展研究。分析了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发展诸要素间的关系,提出了城市主题文化的功能,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中心和目标,并试就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途径进行了探讨。第四章实证分析——济宁市城市主题文化塑造为例。对济宁文化、资源、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分析,运用SWOT方法解析了济宁城市文化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提出济宁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发展构想和核心策略,并从规划、产业、政策等角度给出了实施建议。
1.4研究的方法
本文属应用研究领域的课题,注重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城市科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借鉴吸收国内外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对城市文化建设理论及其在济宁城市主题文化塑造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力求在内容与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 (1)注重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一是把济宁城市主题文化塑造放在区域发展的大系统中,研究区域城市文化整体协调发展的问题。二是从济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考虑问题,研究济宁文化发展与城市现代化进程、产业转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统筹协调发展,以期提出以文化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2)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即注重用城市文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指导济宁城市主题文化塑造,或者说是把城市文化、城市管理、城市营销的一般性的抽象理论用于具体的济宁城市主题文化塑造之中。
(3)注重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即注重城市文化发展普遍性原理的运用,更注重结合济宁的实际,从济宁的市情出发研究城市主题文化塑造问题。
(4)1.5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1.5.1研究的创新 本文通过对城市文化发展现状、误区、误区产生原因的分析,认识到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进而对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发展诸要素关系的研究,提出以城市主题文化为核心的城市文化发展和建设思路。运用实证的方法,将城市主题文化的理论应用于城市文化建设实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5.2存在的不足 本文所论述的内容大多属于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的内容,城市文化的表层论述偏多,定性分析偏多,缺乏定量分析,同时理论研究深入程度不够,如城市文化的系统评价、城市文化的应用等深层次的内容都研究较浅或没有进行研究。在知识的丰富积累下,这些方面的研究将会成为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第二章 城市主题文化略论
2.1基本概念
2.1.1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淀和产物。有关文化的论述很多,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①。《辞海》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是,广义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美国人类学家福德·格尔茨(c.Geetz)把文化看作为“文本的汇聚”“有序排列的意义的符号丛’和“行动的记忆’’,是人类心智积累性创造的一种共享的符号系统。文化具有公共性,有规范和约束的作用,可以影响并塑造人们的行为,也可以外化为种种社会秩序@。一般认为: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产生的,源于客观世界又反作用于客观世界的艺术、知识和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制度、行为和由此创造的精神财富总和。 文化定义的多元化反映了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文化的影响已深深渗入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和领域。文化哲学把文化结构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在较近的研究中,文化出现了高雅文化、通俗文化、流行文化、大众文化、商业文化等新概念。在各个学科领域内也都有相应的文化概念如政治文化、企业文化、行政文化、法律文化等等。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随着国家和阶级的出现,文化与政治最终相结合,共同演化成一种文化政治现象:即文化管理。国家的文化意志通过文化管理活动表达出来,表现为政府对文化的参与,对国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安排、指导以及相应的文化政策的制定等,反映了一定阶级的文化利益、愿望、要求和目的。
2.1.2城市文化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在英文中,城市(city)与文明(civilization)本是同源词,城市的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商品交换的出现和奴隶主阶级防御的需要,导致了城市的出现;城市、大城市是工业经济的产物;大都市区、城市带、城市群则是后工业化阶段的城市现实。城市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
城市文化是指人类在区域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学家芒福德指出,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城市“物质上的质量”(physical energy)转变成“精神上的能量"(psychic energy)。这里的“精神上的能量"指的就是城市文化力①。饶会林提出,“城市文化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某一城市居民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能体现城市特色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具体化的物质实体"②。关于城市文化的构成,姜杰在《城市管理学》中指出,“从内涵上看,城市文化包括物质层(城市建筑、历史文物、自然景观等),制度层(管理体制、行政制度、法律法规体系等),精神层(价值观念、道德风尚、思想意识等),其中精神层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从内容上看,城市的历史传统,教育、科技和艺术,市民素质以及群众文化生活无不体现了该城市的文化氛围。"@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者相辅相成。物质文化是基础,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精神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制度文化是保证,是促进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发展的助推器。城市往往 高度集中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成就,三者的协调发展是城市能够得以不断发展关键。 城市文化发展的动力分为两种:内在动力来自城市内部,包括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自然环境的改变、城市人口的变迁等;外在动力是由外界因素作用的,包括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等。在历史上,大运河的全线贯通并经由济宁,在济宁城市文化的变迁史上,既是一种强烈的外部动力,也引发了城市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本文对于城市文化的研究,更多是从城市管理学的角度,将城市文化发展作为城市全部管理活动的重要目标和组成部分。因而,本文的研究领域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举凡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强调的是城市管理和规范的手段和行为尺度,通过科学的手段来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
2.1.3城市主题文化 城市文化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土壤。每一个城市都会在发展中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程度、民俗传统塑造自己的文化特质。因此,城市文化尤其表现出文化的特殊性。这些文化特性是城市间的民族之异、历史之异、传统之异、宗教之异的体现,是城市应保存的最有价值的文化内涵,是城市市民对本民族、本地区和本城市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及其载体的一种成熟的认同了的看法及行为表现①。城市文化特色是较长历史时期城市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社会风气、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这种特色不是与其他城市共有的,而是一个城市所独有的,是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相区别的标志。城市主题文化就是根据城市特色资源形成的特色文化来构建城市主题空间形态,并围绕这一主题空间形态来发展城市、建设城市的一种文化发展策略。这种城市主题文化集城市特色文化之大成,把城市特色文化贯穿到城市精神活动、文化活动、管理活动、行为活动、经济活动、建筑特色、形象塑造、品牌营销等的所有环节上,使城市形成一个有机的城市主题文化组织体系和价值链条,从而使城市形成一种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态势和格局。 当前,人们试图通过对城市的文化特色进行系统挖掘和科学整理,借助文化的独特魅力来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个性,扩大城市影响,并借以走上发展文化产业之路。若想城市文化真正转变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就应该立足本土文化的实际,塑造城市主题文化,借助品牌效应并实施科学管理真正促成文化与市场的对接,文化与资本的融合,搭建起实现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和共同繁荣的桥梁。因而,塑造城市主题文化是避免城市文化建设形式雷同化,内容庸俗化,效果虚泛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城市文化科学发展与城市文化产业化的必然进路。
2.2城市主题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2.2.1城市主题文化的内涵 城市主题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综合地反映了社会与历史、经济与科技、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哲学观念与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状况。徐永锋在《基于城市文化的中国城市品牌研究》中,将城市文化内涵界定为实体性和人文性两种要素构成①。从城市主题文化构成的实体性要素来看,城市文化是指一个城市的地域(包括气候、独特的自然环境、公共环境等)特征,现存建筑及其风格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城市文化的实体性要素是一个国家的城市区别于其他国家城市,一个国家的某市区别于另一城市的具体标识,特别体现在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建筑风格上。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圣母院,悉尼歌剧院,北京的故宫,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等等,无一不是这些城市的象征。从城市主题文化构成的人文性要素来看,城市文化是指一个城市独特历史,包括城市精神、民俗民风、组织制度、文化活动等直接相关的种种文化现象、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城市文化的人文性要素是一座城市的底蕴和内涵,是一个城市个性特征的内在表现,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内在的、独特的、可持续的。一个城市的特色与个性主要体现在一个城市的历史积淀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这个城市除开“钢筋水泥的森林"显示的经济实力外,和其它城市没有任何差别和不同。
从文化的实体性要素和人文性要素的关系来看,实体性要素是第一性的,是显性的;人文性要素是第二性的,不完全是显性的,很容易被人们忽视。实体性要素决定人文性要素,人文性要素反作用于实体性要素。今天的世界上有许多城市已经失去了固有的品质和个性,这些粗看起来好像是全球化的冲击和城市化带来的结果,其实很多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只注重了城市文化的实体性要素,追求短期的显著的效果,而不愿意投资于城市文隐性的、短期内无法看到效果的人文性要素所致。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这一问题尤为严重。
2.2.2城市主题文化的特征
城市主题文化的特征是城市在历史传统、地域风貌、城市建筑风格、城市规划及管理、人文精神等方面的体现,是市民对城市的总体属性的一种被认同了的看法及行为表现。主要包括:
l、地域性。地域性成就了一个城市的地方文化特色。城市文化的地域性是由一个城市特殊的地理条件及社会结构所决定的,是本土生长出来的,适合当地的气候,当地的地理、地貌及本土人的生活习惯。地域性是城市文化内涵很重要的一方面。地域性有时体现在建筑物的造型色彩上,有时体现在传统文化的品位上,有时体现在久远的、有文化传统积淀的街区和地段上,还有的存在于特定的地域精神载体中,如剧种、剧团,各种文化节等。地域性体现了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和原生性,赋予城市文化独特的个性。通过它能够清楚的识别一个城市的特色,感受该城市的人文精神。
2、历史性。城市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延伸,城市文化具有创造它的那个时代的历史特征,城市文化随着历史进程可能变化、转化或消失,其发展与历史发展所显现的文化精神具有一致性。同时,城市主题文化的发展要体现历史性和时代性的融合,城市文化的时代性特征使其具有与时俱进的自我更新能力,才相应具有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假如一种城市文化完全依赖于历史上形成的辉煌业绩,不注重吸收时代发展所显现出的文化精神,那么,它很可能在时代变迁面前,丧失掉文化自身的更新能力。没有城市的历史传统,城市文化就失去了基础,就是空中楼阁;没有时代精神,城市文化就失去了现实根据,只能是历史陈迹。
3、3、先进性。城市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火车头,是社会“文明风暴"的中心。现代城市聚集了人类文明的创造和成果,正如恩格斯指出:“在德国境内,只是在几个工商业中心及其附近地区才有文明可言。"∞“只有法国才有巴黎,在这个城市里,欧洲的文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圆各种先进文化在城市中交汇、融合和碰撞,不断产生新思想、新观念,培育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城市主题文化。有了城市主题文化,就能使城市始终站在社会文明的制高点和现代化变革的前沿,担负起开辟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先进制度的历史责任。城市主题文化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速度、精神面貌的塑造、市民行为的规范、对外形象的树立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城市主题文化一旦形成,就以其共同的价值取向规范人们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统一的意志和信念,继而成为城市发展的引导力量。
4、包容性。城市主题文化的包容性是指城市固有文化与异质文化的相互碰撞、比较、交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一个城市文化通过吸收世界上及本国的各种各样的优秀文化而获得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让自己的城市文化精华为世界所了解、所接受,从而影响其他地方文化的发展。城市主题文化的包容性体现了多种文化群体和文化观念多元共存的要求,赋予城市以生命力和创造力。正是由于城市文化具有包容性,使其有能力整合城市的有限资源,形成一个高效协调的社会系统,成为城市品牌的强大支撑力。
5、辐射性。城市主题文化的辐射力是指城市文化对外的扩散力、影响力。城市主题文化的内涵越丰富、认同性越大,其对外的作用和影响就越大。巴黎是“时尚之都’’、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威尼斯是著名的“水城",这些城市文化为全球人所认同,其辐射性就很强。城市主题文化对整个城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起着引导和推动作用。城市精神一旦形成,就像一个推动器,有很大的辐射作用,对周边产生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推动地域的进步和发展。
2.3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构成要素
2.3.1城市文化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就是指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包括城市道路、城市通讯系统、城市水电气、公共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设施等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表现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是城市经济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是居民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城市产生集聚效应的决定因素①。城市基础设施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载体,从不同的侧面表现城市文化的发展,通过城市文化影响城市形象的塑造。
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是服务于城市文化生活的城市设施,是城市文化活动的基础和支撑。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大致包括以下类别:
一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等:
二是演艺娱乐基础设施,包括影剧院、音乐厅、网吧、公园、卡啦0K厅等;
三是传媒基础设施,包括电视台、电台、网站、出版社等;
四是教育基础设施,包括各类学校、教育培训中心等;
五是体育基础设施,包括体育场馆、公共体育设施、健身俱乐部等;
六是社区文化设施,包括社区文化中心、商业街、茶馆、酒吧等。
按照收费机制,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又可以分为非经营性文化基础设施、纯经营性文化基础设施和准经营性文化基础设施,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和层次服务市民文化需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这个城市公共文化空问的大小,体现着城市文化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门类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对于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和市民文化素质提高作用巨大,重要的基础设施往往成为城市的标志和象征。如,英国全国共有1.5万座公共图书馆,平均不到4000人就有一座。悉尼歌剧院如同海面上洁白的贝壳,成为悉尼城市的标志。 . 2.3.2城市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化的结晶,具有一个相当厂泛的内容范围。它是指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此提供相关联服务的行业①。2004年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分为三类:①核心层。包括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 等。②外围层。包括网络、娱乐、旅游、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③相关服务层。包括提供文化用品、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业务的行业,主要指可以负载文化内容的硬件产品制作业和服务业@。
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集群化、规模化、高关联度和高附加值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城市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有着得天优厚的优势和重要性。①区位优势:城市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多,人流量大,人员集中;②智力优势: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化团体、大型单位和国家机关集中,高科技、高文化和高知识储备丰厚,高收入和高消费人群集聚,发展文化产业的智力资本密集雄厚;⑨文化资源优势:文化遗产、文化场馆、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以及构成旅游资源的一切社会人文景观,大都分布在城市及其周围。
文化是城市的软件,是软实力,而文化产业则是城市的硬件,是硬实力,未来城市竞争力日益取决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现代文化产业这种适度生产、适度消费、节约和保护资源的发展模式,应当是城市追求和发展的方向,也应该是城市文化发展的目标。城市管理者应努力找准自身文化的比较优势,发展优势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
2.3.3城市生态文化
生态城市是指符合城市生态学原理和发展规律,城市与自然有机融合,资源、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能够维持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普遍出现了人口拥挤、环境污染、交通紧张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促使人们对传统城市发展道路进行反思,进而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发展城市生态文化的目标。
目前对生态文化和城市生态文化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这样定义生态文化:“人类社会的核心是人,人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生态合理或不合理的文化,推动社会的兴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简称生态文化,涉及人的意识、观念、信仰、行为、组织、体制、法规以及其它各种有形式的文化形态。"@ 由生态城市和生态文化的表述我们可以发现,城市文化发展与城市生态建设息息相关:城市文化本身就包含了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城市生态建设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和组成部分,二者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割裂。本文试就城市生态文化作出以下定义:城市生态文化指的是人们根据生态关系的需要,协调解决城市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意识、文化产品、制度安排及其总和,其核心价值取向是实现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加速发展的今天,探讨发展城市生态文化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普遍面临着能源缺乏、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的约束,如果继续沿袭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将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城市发展难以为继。因此,必须把城市生态文化建设放在城市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在生态规律指导下建立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城市与自然和谐的发展道路。
2.3.4城市群众文化
城市群众文化主要指城市居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在一定范围内,自我创造、自我娱乐、自我享用的一种文化行为。城市群众文化包括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协会文化等多种形式。
城市群众文化具有大众化、民间化、非营利性的特点。城市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组织的,参与者和组织者都来自民间群众,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城市群众文化的开展方式以活动为主,主要是通过组织群众共同参与文化活动。城市群众文化是城市文化的细胞,是城市文化的基石,动员最广大的市民群众参与其中,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是提升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重要措施,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城市群众文化在城市文化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2.3.5城市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使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来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公民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服务。其核心任务是有效配置公共文化资源,组织并向公众提供基本的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以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有多种模式,如:以法国、日本等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以美国、瑞士等为代表的“市场分散”或“民间主导式”模式,以英 国、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政府与民间共建的“分权化"模式。这些模式尽管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但都包含下列主要内容:①建立健全政府与社会联合的治理结构,形成现代公共服务型文化行政管理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各国除政府部门外,都有大量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②树立以“公民文化权利’’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政策理念。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主要对文化事业进行宏观管理而非直接的行政干预,通过制定文化政策和实施适当的监督,实现文化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完善的公共文化制度和配套政策。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完整制度安排和配套政策,保证合理的公共财政投入,科学的公共资源配置,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投入文化事业。其中,由于公共财政的有限,通过免税的方式鼓励社会对公共文化事业的赞助,以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体投入,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政策趋势。
2.4当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误区分析
2.4.1当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部分城市开始了以城市文化建设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的探索。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通过对优秀历史文化的发掘保护,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外来文化的吸收消化,对地域特色文化的整理和创造,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独特城市品牌定位和特色城市文化的品牌化城市。
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青岛的作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青岛发展文化产业、塑造城市形象的主要措施包括:①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以提供发展便利。按照《青岛文化设施发展规划》,青岛文化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等的建设正式被列入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和规划要求,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市、层次分明的建设体系。②改革文化体制,以提供良好制度环境。青岛市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以创新文化 体制机制为核心,综合运用国有、社会、外资力量,突出发展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推动文化创新能力。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品牌蓬勃发展。④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以资源优势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利用青岛文化资源优势,提出了结合历史与现代、异国与本土、都市与民间等多种资源,“捆绑”发展的思路。打造了石老人休闲旅游度假区、欧式风情咖啡街、青岛啤酒城等一批优势文化旅游项目。⑤培育文化品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青岛市以“帆船之都”、“影视之城”、“音乐之岛"定义城市主题文化,确立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题、方向和品牌,进而引导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形成城市主题文化。另外,青岛还拥有“海尔"、“海信’’、“奥柯玛”、“双星”、“青岛啤酒"多个国际知名品牌,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人居环境优势、品牌企业优势、 人文素质优势等共同构成了青岛独有的、特色的、难以模仿的城市文化特质,有效提 升了青岛的城市核心竞争力。 2.4.2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误区 在我国当前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很多影响城市化健康有序发展的不利因素和错误做法值得关注。 一是城市记忆的消失。在所谓“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人文信息丰富、具有地域文化的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被摧毁,造成了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二是城市面貌的趋同。不少城市在建设中抄袭、模仿、复制现象普遍,导致“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的特色危机。 三是城市建设的失调。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市民建设一个社会和谐的文化城市。一些城市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草坪、景观大道、豪华办公楼,既缺乏功能主题,也忘掉了文化责任。 四是城市形象的低俗。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把高层、超高层建筑当作现代化的标志,而大量新建筑不是增强而是削弱了城市的文化身份和特征,使城市景观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 五是城市精神的衰落。对城市精神的概括和提炼,可以使更多的民众理解和接受城市的追求,转化为城市民众的文化自觉。全国有180多个城市要建成国际化大都市,不仅反映出攀比意识,更表现出对文化传统认知的肤浅、对城市精神理解的错位和对城市发展定位的迷茫。 六是城市管理的错位。不能只注重城市的物质环境,而且要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而当今很多城市政府缺乏用文化指导城市管理的意识。 七是特色文化的沉沦。我国城市中正进行着大规模复制的浪潮,无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大量增加,让传统记忆元素受到损坏,地域文化品质受到伤害,城市产生文化认同感和文化立场的危机。 目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虽然引起了广泛重视,但大部分城市的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表层,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不科学的做法和误区,给城市、城市管理及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理论学术界和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2.4.3城市文化建设误区产生的原因分析
城市文化建设误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的、政治的、观念的等各方面因素。然而,政府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发起人、组织人、执行人,同时是城市文化事业管理的主体,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直接关系到城市文化管理的优劣。
1、城市文化建设缺乏特色定位
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同质化”现象异常严重,缺乏以城市特色资源塑造城市特色文化的清晰思路。许多城市在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中,忽视城市特点,布局、结构和建筑风格雷同,特色越来越少,甚至将有特色的建筑和景观也破坏了,“千城一面"的现象日益严重,城市发展面临着“特色危机”。2001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国市长协会的会议上指出,“城市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一般共同的发展规律,但由于历史传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经济条件的不同,从而使每个城市建设又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世界上许多城市往往因特色鲜明、别具一格而名扬天下。因此,必须在遵循城市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立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格。"
2、城市文化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
城市规划是建设和管理的先导,管理是规划和建设的深化。因此,应在制定城市规划时就把城市文化建设考虑进去,并与城市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统筹安排。目前,许多城市缺乏对城市文化发展的有效规划和科学管理,很多没有文化建设的系统规划,或者虽然制定了总体规划,但在执行中对城市建设约束力有限。有的城市片面地把城市文化建设理解为城市的美观和漂亮,只追求城市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的建设,没有全面考虑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诸方面的因素。有的城市喜欢开展一些轰轰烈烈的品牌推广活动,注重短期的轰动效应,但缺乏系统的推进方案。 3、城市品牌运作存在误区 当前,城市的品牌运作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与文化表现误区。城市品牌概念被虚拟化、空壳化。所有城市都在大谈品牌,都在抢打品牌概念,但真正理解品牌的内涵,并将品牌从科学化、系统化的角度运作成功的城市很少。许多城市在学习其它城市创建知名品牌时候,不知道如何确立自己城市的品牌个性和品牌的差异化,模仿多,创新少。把城市视觉形象当品牌来运作,以为有了城市CIS的视觉系统,就认为已经在进行品牌运作了。城市品牌前沿理念和前沿的操作方式不明确。不知道品牌的核心是什么,品牌创造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没有把握城市品牌的实质,用知名度来代替品牌,城市品牌缺乏文化内涵。① 4、城市文化建设制度不健全 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制度是保障。从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理念上看,一些城市在建设内容上重表象轻内涵,在建设途径上重人治轻法治,在建设手段上重经验轻科学,在建设效应上重短暂轻长远。由于城市文化建设缺乏战略眼光,缺乏文化视野,导致往往在城市问题积重难返之际,才开始从城市文化建设的角度反思问题和采取补救措施,造成城市交通拥挤、生存环境污染、治安环境不佳、人文环境恶化等严重危害,因而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城市文化建设的实践上看,不少城市纷纷提出建立“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超越资源限度和经济的承受能力而盲目攀比。一些城市热衷于搞“形象工程’’,盲目追求“标志性建筑’’的数量,忽视了城市发展的客观实际和市民的需求,其实质上是重表面文章、轻实际效果,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攀高比新、轻传统与文化特色,表现出对城市文化认知的肤浅和对城市文化发展的迷茫。
5、城市文化建设缺乏产业支撑
城市文化建设缺乏相关产业支撑,是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一大误区。大多数城市未能以战略眼光来看待自身的发展,没有将城市文化与自身的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城市文化建设缺乏坚实的产业基础,导致中国城市文化建设水平普遍偏低。政府在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具体表现为:①文化产业的发展观念滞后,由于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方式的惯性,习惯于用行政命令手段来管理文化单位、文化事业,缺乏积极有效的引导措施。②文化管理体制不顺,现行文化管理体制政企不分、企事业相混的格局并未消除,文化企业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③文化产业规模偏小,内部结构不合理。文化产业发展普遍滞后与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文化企业大多整体规模偏小,竞争能力较差,文化产品缺乏精品名牌,企业问同质竞争严重。④文化投入不足,社会化投融资机制不够完善。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融资渠道没有建立。⑤人才与科技制约明显。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后续展。
2.5小结 本章给出了文化、城市文化、城市主题文化等基本概念,解析了城市主题文化的内涵、特征和构成要素,进_步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现状、误区,及产生原因。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当今时代,城市之间的竞争既是在拼经济、拼实力,更是在拼文化。我国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种种误区,是由于城市建设决策者对城市文化发展的认识水平较低,仍停留在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的阶段。城市文化建设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忽略城市文化的内涵与思想,城市特色逐渐丧失,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表层。因此,城市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人本理念,通过深层次地挖掘城市文化资源,提炼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价值,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塑造城市文化的主题形象,形成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文化魅力、文化品牌和文化氛围,才能真正实现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
第三章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
3.1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3.1.1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历史过程,表现为在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基础上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体现为:
城市化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外在力量。城市的本质是聚集,城市化进程不仅带来了人口的聚集,资源的聚集,财富的聚集,同时带来了文化的聚集。城市化发展为城市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极为有效的途径和强有力的驱动力。城市各种因素的高度集聚增强了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给文化在城市的聚合、选择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种文化在城市这一空间内相互碰撞、冲突、融合,从而产生出比乡村文化丰富得多的城市文化。城市的中心地位和中心作用得以把所在区域、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吸收与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文化名城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就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通过中心作用的发挥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基础。 城市主题文化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内在动力。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扩大,对文化的需求成为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城市主题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性,反映了_个城市的共同利益和理想,因而有着极强的导向性、’凝聚力和认同感,能够产生巨大的凝聚效果和聚集效应。作为城市文化一部分的城市管理制度、民主与法制建设在城市发展中日渐成熟,成为城市化健康、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主题文化包括道德观念、理想信念、价值观、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等,能把市民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是城市化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3 .1.2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以自然与非自然的环境提供的比较优势为条件,集聚、吸收和利用各种要素,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现实与潜在能力。娜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管理的核心,对于城市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城市文化是城市竞争力中唯一的精神力量代表,不仅为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可以创造城市经济价值、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提升城市形象,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文化本身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作为突破发展“瓶颈”的重大战略来实施。美国的文化产业近30年来一直保持强劲增长,2000年前后,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出口产业;英国文化产业的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日本的娱乐业产值早已超过汽车工业。文化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上,它直接带动信息业、旅游业、体育产业、科技教育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从业人员,优化了城市经济结构。
积极向上的城市文化能够促进形成和谐持续的人居环境,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良好的人居环境不仅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而且有助于形成地域品牌,具有强大的投资引力。当今,不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那些历史积淀丰富、文化特色鲜明的城市,往往被看成理想的投资和居住地,如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京都,我国杭州、苏州等等。可见人居环境对于树立地域品牌的重要作用。 文化能塑造城市形象,成为体现城市竞争力的外在标志;文化产业影响其他产业发展,并成为城市发展主要动力之一;文化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只有重视城市文化建设,才能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才能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3.1.3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摒弃传统城市发展的过度消耗资源、过度生产、过度消费模式,树立新的生态一经济一社会价值观,重新权衡经济效益、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建立一种适度生产、适度消费、节约和保护资源的发展模式。这种新的发展方式是城市追求和发展的方向,也应该是城市文化研究的目标。 城市文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与物质经济不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不存在资源的消耗与枯竭问题,只有资源的再生和累加问题。经济越发展,文化产品越多,累加的、可供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就越多,而文化资源越丰厚,经济发展的潜力就越大,经济发展就越快。并且,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还表现在:通过保持和发展城市的文化,可以减少其社会成本而增加社会收益,诸如良好的城市文化,可以有助于保持城市居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样可以减少犯罪,从而减少安全的成本,还可以减少城市居民吸毒等危害自身和社会的行为,而把这些精力都转移到城市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上,引导城市更可持续的发展。城市文化发展具有广泛的外部性,有利于城市的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城市居民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城市创造力和创新的保持和发展、城市旅游业的保持和前进,所有这些都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①
3.1.4城市主题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人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安排、政策导向和实践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当是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标尺和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主题文化应当是城市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时代文化与和谐文化的高度统一,和谐文化建设在城市主题文化塑造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3.2城市主题文化的功能
上文就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发展若干要素关系的分析,其实已经包含了城市主题文化的功能或作用。就城市主题文化的主要功能,我们可以作以下概括: 3.2.1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 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从来都是共生互动的,城市建设是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重要推动,城市主题文化又构成了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城市建设发展无不体现着城市文化的内涵。城市文化渗透在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从政府经济政策,到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到消费服务的各个方面。无不渗透着文化的影响。城市文化融人城市发展之中,有助于提升城市的价值和品位,以形成行业特色,可增强吸引力,推动消费,增加经济总量。城市主题文化是重要的投资环境,历史风貌、文化特色和较高的市民素质等构成了招商引资的城市软实力。 3.2.2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竞争力的源泉 看一座城市是否有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看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文化力,也就是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品位和文化发展状况。城市文化是城市吸引力与辐射力扩大的基础,是支撑城市生存、竞争和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无形资产。当今国际都市都有着比较发达的文化事业,文化设施完善,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所创造的人文环境和整个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将起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城市主题文化的塑造,市民的素质也会普遍提高,从而转化为巨大的创新能力,转化为集聚社会资源的区域竞争力。 3.2.3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形象的灵魂 城市主题文化,既可充实城市的内在底蕴,又能丰富城市的外在形象,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一个城市只有保持它固有的特色,在历史和文化的传统上不断创造和美化自己,才会具有真正的魅力。要在体现城市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城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生态环境文化,并以此来升华管理理念,陶冶市民情操,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文明水平。
3.3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中心和目标
城市文化建设是政府履行职能,塑造城市主题文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为市民造福的系统工程。政府开展塑造城市主题文化的实践,首先要科学确定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中心和目标。
3.3.1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中心是确定城市文化的主题定位
城市文化没有J下确的、高质量的主题定位,就谈不上城市的发展战略。所谓城市文化的主题定位,就是按照惟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原则,找到城市的个性、灵魂和理念。没有个性就不会形成差异化竞争的优势,没有灵魂的城市就是没有内涵的城市,而城市文化建设没有理念就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个性越突出,影响的区域就越广,城市升值的潜力就越大。城市定位不能脱离每个城市周边人的经济环境,也不能光看到自己的显性资源,而忽视那些宝贵的隐性资源。只有先搞清楚每个城市在周边城市格局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然后对各种资源进行统一盘存、梳理、扬长避短,才能找到准确的城市主题定位,并依此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主题定位的依据是对城市核心资源的梳理和分析。为此,要分析确定城市的文化资源优势,分析城市的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状况,分析城市的产业构成和优势,分析城市的区位优势和交通特点,分析每个城市的基础设施状况等,在此基础上找到囱己的资源比较优势,并依此确定指导城市文化发展的主题定位。
3.3.2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目标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文化是一个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潜在财寓,也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根本目的是政府通过城市资源的有效组合实现城市资产的保值增值,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发展相统一,使当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相协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主要在予城市是否具有自己的特征,是否其有吸弓|入才、技术、资本的独特性,也就是是否具有自已的城市主题文化。城市的文化资源越丰富,利用越充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就越大。城市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建设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座有区域特色文化的城市不仅对资本、技术有较大的吸引力,而且能够吸引大批高质最的人才,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4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途径探析
城市塑造主题文化,应当把城市放在区域竞争的大背景下,深入分析城市的历史资源和发展优势、劣势,分析城市文化发展的机会和问题,进而明确城市文化的主题定使,采敬有效措施加以推进。
3.4.1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明确城市主题定位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内涵和城市文化晶位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成为文化名城的一种最独特的文化优势。深入挖掘城市的文化历史资源,分析其中可以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的要素资源,通过市场物化要素资源,树立城市形象,塑造富有个性的主题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城市主题文化的定位首先就必须符合本城市特色,只有具备城市特色的主题定位才能反映遗城市的本质特性。城市主题定位既着眼于现实又考虑裂来来发展,既要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加以继承和发扬,又要有创新精神,进而创造具有独特的城市风格。比如,巴黎在城市形象定位中既做到了维护历史、尊重现状,保持自己的文化风格和高雅品味,又大胆抛弃传统观念注重创新,为巴黎的城市形象带来了新的魅力增长点。在城市形象优化中应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列入程序。城市景观和遗产规划的重点是保护遗产、保护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协调市区与环线周边地区的城市景观并提出需要改善的景观要素。
3.4.2加强文化发展制度建设,构建城市文化优先发展策略
建立健全的法律条例体系、合理的赏罚制度、严格的政令保障城市形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逐步构建起构建城市文化优先发展策略。城市文化发展和建设,不仅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而且要有高素质的管理和执行队伍,科学地规划、决策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SPAN> 城市文化发展必须走法制化的道路,文化发展方针的确定、规划制定、实施规划的监管等主要领域必须建立严格、完善、权威的法规,做依法建设、依法管理,这是有效实现城市文化规范发展的根本保障。必须从根本上消除城市文化决策和建设上的随意性、多变性。必须健全完善统一、权威的城市文化建设和管理监管机构,进一步细化其职能,有效地发挥这些机构的作用,改变以行政指导为主的某些习惯做法,实现城市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
3.4.3突出城市文化主题,培育具有个性特色的城市文化
个性是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特色是城市文化的生命,个性与特色是城市主题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1、确定城市特色发展模式。城市的文化特色不是城市外貌、建筑物特征和文物古迹的简单组合,而是要深入到城市发展、形成的因素中去体味其精神。由于各个城市的历史形成过程不同,文化底蕴也不同,城市建设应有所差异。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传统、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塑造城市主题文化时要充分把握这一传统风格和特色,搞城市建设、发展城市经济都要打文化牌。 2、大力发展发达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发展文化产业是把文化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改造传统产业,使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发展城市文化产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①政府出面协调各文化产业之间的利益,促使各产业整合成健全的经济实体参入市场竞争。②制定文化产业管理和运行机制,指导其发展方向,使其更好地适合消费者的口味。③鼓励文化产业的国内外交流,加入国际竞争。④投入必要的运行资金。
3、繁荣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繁荣群众文诧事韭是发震城市文化的基础。群众文化作为城市中接受面最广文化样式,正在以一种全薪的方式不断显现其活力。一个城市的群众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社会形态和市民素质。重视群众文化建设,以群众文化品位来塑造城市形象,以文化氛围来凝聚人心,推动城市发展,已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项重要内容。繁荣群众文化特别是节庆文化活动,对养成群众的文化意识,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具有重要作用。
4、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证的载体。市民的文明素质直接体现在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势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文化政策,重视文化、体育、教育投入,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文化的普及性,以焕发市民对城市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城市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4.4畅通城市文化传播渠道,传播城市主题文化形象
要通过引入“城市营销”的理念,畅通城市文化传播渠道,传播城市主题文化形象。美国纽约城市的金融形象,硅谷的高科技形象、台湾新竹科工圆的形象,都有企业形象推广的市场营销理念与形式。传统企业的营销多注重“产品’’和“颡客’’的价值与满意,而城市营销在注重“产晶"和“顾客’’价值与满意的同时,更注重城市自身市民的需求和注意社会整体利益的需要,注重历史赋予城市的责任。城市营销最关键的是要转换营销观念,城市营销不是只针对顾客,更重要的是针对城市存在的价值,最终创造城市社会责任和全民利益。
对市民进行宣传教育,鼓励市民参与到城市形象管理中,能提升城市形象传播的有效性。对市民加强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教育,吸收市民参与城市形象管理,提升市民参与城市形象传播的积极性。积极发震文优艺术事监,并加强对传播媒余的管理,借重大事件吸引更多的关注目光。充分发挥旅游文化产业的良性作用,能为城市形象带来好“口碑’’。
第四章 实证分析一济宁市城市主题文化塑造为例
4.1济宁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分析 4.1.1研究范围界定 本文的研究范围分为两个层次:济宁市域和中心城区。 1、济宁市域。济宁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东临临沂,西接菏泽,南面是枣庄和江苏省徐州市,北与泰安交接,西北隔黄河与聊城相望。济宁市总面积10684.9平方公里,地形以平原为主,东高西低,东部为山地、丘陵,西部为黄泛区,中部为南四湖。2008年总人口822.75万人。现辖两区三市七县。 2、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位于济宁市域中部,东依邹城市、西靠嘉祥县,南临微山湖和鱼台县,北接汶上县,东北为兖州市、曲阜市,是济宁市政府所在地,是济宁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中心城区包括市中区、任城区、济宁高新区、济宁北湖新区,行政区划共十三个街道办事处和六个镇,总面积约70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01.3平方公里,人口93.6万人。
本文以济宁市中心城区为核心开展研究,重点围绕中心城区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途径进行分析。同时,建立区域视角,将中心城区文化建设放到更大的空间尺度下,注重继承与发扬区域的孔孟文化和城区主导的运河文化,由此形成独居特色的城市主题文化。 4.1.2济宁城市文化发展优势分析
1、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从济宁市域看,在这片文化沃土上,曾经有过三次大的文化辉煌期:第一次是七千年前至五千年前的伏羲氏、女娲氏、炎帝、黄帝、少昊帝一脉相承的东夷文化高峰;第二次是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邾娄文化和鲁国文化,造就了主导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孔子、孟子及其儒家学说;第三次是明朝至清朝的运河文化,形成了济宁融南汇北、东西兼容的多元文化格调。济宁不仅孕育了蜚声中外的灿烂文化,而且留下了及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是世界文化遗产,曲阜、邹城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济宁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95处,市级168处,各类文化遗存4000多处,馆藏文物16.7万多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济宁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1个、省级19个、市级56个。济宁 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市。
从中心城区看,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最长人工运河、古代最宏伟的四大工程之一,由其所形成的特殊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价值不可估量。作为“南通江淮、北达幽燕"的水陆要冲,济宁历代文人荟萃,商贾云集。诗仙李白寓居济宁23年,太白楼因此得名。清朝河道总督驻守济宁,使济宁成为了运河系统管理与漕运转运的中心,并集中了当时最出色水利枢纽南旺分水工程,享有“通则全河通,不通则全河停"的特殊历史地位。城区历代文化遗迹丰富,济宁东大寺是集伊斯兰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为一体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被誉为“南北回教寺院之冠",还有崇觉寺铁塔、声远楼、浣笔泉、戴庄天主教堂等文化遗迹,中心城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15处,市级24处。 2、生态环境宜人 济宁市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属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降水集中、千湿交替、无霜期长的特点。气候宜人,年平均温度14.2度,年降水量650_-800毫米。区域内河、湖水系众多,城区南邻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泊——南四湖,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流经济宁七个县区,全长230公里。城区环境优美,老运河穿城而过,新老运河贯穿全境,大小湖面如点点繁星点缀运河两岸,居游皆有胜境,集中彰显了江北苏州为特色的城市宜居生态。
3、区位资源优势显著 济宁地理位置优越,周边地区是中国最充满经济活力的区域。北接环渤海经济圈,南达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东临青岛港、日照港和欧亚大陆桥头堡——连云港,西靠中原腹地,交通发达,物流系统完善,自古以来便是商贾云集之地,被誉为“江北小苏州"。城区交通便利,京沪、京福、日东高速公路在此交汇,京沪、京九、新石铁路在这里交错,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距济宁曲阜机场仅15公里。济宁产业资源优势独特,是全国重要的矿产基地、粮棉油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煤炭储量250多亿吨,占山东省的一半以上;电力装机容量920万千瓦,占山东省的1/6;水资源总量48.5亿立方米,约占山东省的1/6。
4、城市文化内涵丰富
自古以来,济宁因运河兴盛而繁荣鼎盛一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理念。包括:以诚信谦和为核心的工商文明、以江北苏州为特色的城市文明、以宗教礼仪为主旨的民俗文化、以融汇南北东西为特点的餐饮文化、以工商文明创新和水利工程创造为特质的鼎立革新文化。
济宁特有的民间艺术、风俗民情、民间饮食、民间传说、典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济宁被誉为“曲乡艺海”,民间曲艺有《渔鼓》、《落子》等,民间音乐有《大锯缸》、《除夕夜》和山东琴书。济宁是运河民俗最集中的地方。春天有城隍爷出巡,夏天汛期有迎送小龙王,吕洞宾诞辰时吕公堂烟火兴旺,每年春节,龙灯、旱船、高跷、秧歌、狮子舞,走街串巷,络绎不绝。济宁市城区菜特色明显,各种口味的饮食反映了济宁多元文化的融合过程。一是面向小业主和劳动者的街头小吃;一是面向官宦、财东的高档大菜。特色小吃有糁汤、甏肉干饭、烫面角、熬鱼汤、甜沫、胡辣汤、豆腐脑等几十种。 5、社会文明全面进步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国际孔子文化节、世界儒学大会、中国专博会、省文博会成功举办,一批文艺精品在全国、全省获奖。奥运火炬传递、十一运会济宁赛事顺利举办,申办第23届省运会获得成功。农民文化艺术节、职工文化艺术节、“盛世激情广场大家唱"已经成为山东省社会文化活动的知名品牌,运河文化广场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十佳文化广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相继投资兴建了孔子研究院、孔子六艺城、论语碑苑、孔子博物馆、孔子文化会展中心、全民健身广场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高等教育层次和规模不断提升,济宁师专晋升本科院校,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业新校区建成使用。
4.1.3济宁城市文化发展劣势分析
1、城市文化建设缺乏品牌意识
城市品牌营销力度不够,导致大部分外地游客对济宁在运河的中枢地位和“运河之都’’的品牌形象没有清晰的认知。近年来,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受传统体制、观念的束缚,资源整合不到位,缺乏围绕创建城市文化品牌的整体配套的规划和开发。整个运河的生态和济宁滨河景观和市区内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商业街区没有提到建设议程,严重影响了运河滨河区域的整体开发。在古运河与越河合围地带,布局文化娱乐、餐饮休闲、特色路街项目,集中发展运河文化产业,但缺乏主题定位与整体发展框架。
2、文化资源开发落后缺乏整合
济宁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许多资源综合开发不够,整体效应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和运河沿岸扬州等城市的比较来看,城区丰富的资源没有充分加以利用,济宁运河文化在主题定位、景观塑造、项目设计、基础配套方面严重落后,开发工作有一定的难度。中心城区与济宁市域著名景区(如蓝阜、汶上等)资源合作、互动发展尚未形成常态。分数独立、规模较小鲍文亿资源没有打造成综合性的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要将济宁市城区打造成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街道特色旅游区、民俗文化城,以此推动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济宁市城区经济的支柱产业,资源需进一步整合和深度挖掘。
3、文化产业规模竞争有待提升
城区已经形成演出遭、影视业、音像业、网络文化、图书报刊业、日j嗣出版业、文化娱乐业、旅游缀务业、艺术品研发销售、文化用晶销售以及艺术培谢等行业部门。为优化配置文纯资源,盘活总量资产,提高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并实现援模效益,城区文化产业集团化、集约化、规模化处在起步阶段,仍需进一步组建集团,扩增发展规模。产业领域缺少在全市、全省、全国有影响的产业品牌,缺少产业领军人物。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与人才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的矛盾越来越大。从总体上看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还比较弱,核心竞争力不强。
4、文化基础设施项圈建设相对滞后
近年来,虽然济宁市规划建设了一些重点文化基础设施项謦,僵是不少项西仍处在招商和规划除段,真正属于文化产业方面的新开发建设项屋少。特剐是缺少依托文化资源开发的大型景观项目和标志性文化设施,高水平、大体量、影响广泛、带动力强的顶级高端项目少。加之推进城市设施建设与发展文化旅游结合不够紧密,城市广场、博物馆、剧场等文化设施的吸引力不大,娱乐会展场所相对缺乏,旅游设施档次不高,影响了文化设施综合效益的提高。
4.1.4济宁城市文化发震梳会分析
1、从宏观政策层面分析
(1)在国家层面上,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予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蚪,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纯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在省级层面上,刚刚通过的《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更是将发挥山东优势,推动文化繁荣和创新发展放到了突出位置,提出要加快“文明山东”建设,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壮大文化产业实力。姜大明省长在对“十二五"纲要草案的说明中提出,未来5年,要充分利用山东文化资源富集优势,全面提升文化引领力、凝聚力、竞争力和创新力,全面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推动经济文化融合发展。要规划建设一批省级重大文化设施,重点支持发展100个文化产业项目,打造lO个年产值过百亿元的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一批创意产业基地,优先培植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旗舰式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加快培育重点文化产业品牌,形成以孔子文化为核心的齐鲁文化品牌体系。到2015年,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3)在市级层面上,《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中心城市建设和文化名市建设摆到了突出位置。在中心城市建设方面,提出要按照“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加快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大跨度拉开城市框架,加速膨胀规模,拓展发展空间,形成“一城四区”功能完善、职能互补的组团发展格局。“十二五"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人口140万人以上,城市品位明显提升。 在加快文化名市建设方面,提出要突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文化特质,推进文化资源产业化,不断增强城市的文化创造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把济宁建设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区域文化产业高地和文化发展中心,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规划还从弘扬传承优秀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合理布局文化设施、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五方面做出详细设计。
2、从重大项目建设带动角度分析
(1)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进入山东后,经南四湖、梁济运河进入东平湖,水质要求达到3级,水位的稳定会带来周围生态环境的改善,航运能力的提高可开发为新的旅游通道,其他一系列工程建设也将为济宁市城区运河开发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在新的层次和规模上,给济宁运河沿岸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2)京沪高铁的建成通车。连接长三角、京津冀两大经济圈的京沪高铁在曲阜设有站点,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放大济宁的综合交通优势,济宁将成为临沂、菏泽、日照及附近地区客流中心,承载客运转乘、生活消费等服务功能,进而增强集聚能力,放大辐射效应,提升区位竞争优势。高铁开通后,年单向输送旅客可达8000万入次,将吸引更多的沿线国内游客和从=|匕寨上海等地来的海外游客,济宁的文化资源优势将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3)第23届省运会的举办。2014年,山东省第23届运动会将在济宁举办。省运会的举办必将提升济宁城市品牌认知度,有效推动主会场所在地——济宁北湖新区的发展,加速济宁城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目前,市文体中心体育场、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水上项目基地、省运村和五星级奥林匹克大酒店等重大工程已陆续立项建设,。嚣j艺湖自行车赛、城区万人健步行、邹城全匡山遗户外挑战赛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不断壮大。
此外,济徐高速公路、济邹济嘉公路、济宁城市二环线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将进一步优化济宁中心城区发展的支撑承载能力。
3、从区域竞争发展层面分析
(1)济宁市域城市发展定位
曲阜市宣传定位为“孔子故里,东方圣城",发展目标靠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和弘扬儒家文化的主中心,成为中国文化旅游首选目的遗之一静;邹城市宣传定位为“孟子故里,岱南奇观’’,发展旦标“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垦的地和弘扬儒家文化的重要节点";兖州市宣传定位为“工业强市,文化名市,商贸重镇";微山县宣传定位为“中国荷都、北方水乡、铁道游击队故乡";梁山县宣传定位为“水浒文化,义聚梁山";汶上县宣传定位为“佛祖道场”;嘉祥县宣传定位为“曾子故里,告祥之地";泅水宣传定位为“泉林御苑,泅水寻芳”;金乡宣传定位为“中国大蒜之乡",等等。
从以上分析看,济宁各市县文纯资源丰富,定位较高,均提出了明确的宣传霹号。现阶段,各市县文优旅游发展既和中心城区存在竞争,也趿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缺乏,存在资源互补合作的需求。以曲阜为例,游客在馥阜的平均停留时间仅为0.44天,对周边地区的旅游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原因在予,曲阜作为济宁旅游增长极的地位还不够显著,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商务设施在曲阜的集聚程度不足。济宁作为地区中心城市,具有良好的服务设施基础,而且位雹居中,交通便利,经过培育发展应当成为济宁市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另一个中心区。
(2)运河沿线城市发展定位
2006年12月,国家文物局将大运河列入重新设定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第一位。国家旅游局首批12条“国家旅游线路’’也将“京杭大运河"线路列入其中。随着运河申遗工作的推进,运河文化的地位也不断提升。大运河申遗不仅保护了一条历史文化河流,更重要的是给沿线城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随着运河申遗工作的展开,运河沿线城市都开始积极挖掘文化资源,大力打造运河旅游,期望把运河打造成世界级旅游产品。
运河沿线城市大多“因河兴商、因商兴市、因市而荣",运河是构成这些城市景观框架和文化特色的主要元素之一。杭州宣传定位为“爱情之都,天堂城市";苏州宣传定位为“天堂苏州、东方水城’’;无锡宣传定位为“太湖明珠、中国无锡";镇江宣传定位为“水漫金山、情系镇江";扬州宣传定位为“运河名城";徐州宣传定位为“楚风汉韵古彭城,名山碧水新徐州’’;聊城宣传定位为“江北水城、运河古都";临清宣传定位为“运河名城,山东历史文化名城"。可见,运河沿线城市均重视运河文化的挖掘开发,以运河的保护与开发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特色城市品牌,很多城市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其主要措施包括:保护修缮历史街区和漕运遗迹,搜集整理运河民俗,发挥名胜优势,开发传统特产,重视运河沿岸的城市景观设计,还原古风 古貌,等等。
济宁作为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以运河文化,契合济宁市域“东文西武、南湖北佛"等知名品牌,依托济宁中心城区,对南旺分水龙王庙、南阳古镇、东大寺、太白楼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可以充分挖掘中心城区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主题文化品牌,参与区域竞争。
4、从文化消费需求层面分析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l000--3000美元是文化消费活跃、消费结构提升的阶段,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是文化消费大幅度提升,而物质消费比重逐步趋缓的阶段。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预计2020年可突破8000美元。2010年,济宁市人均GDP达到32300元(约合4865美元)。“十一五"期间,济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60亿元、年均增长16%;接待国内外游客2830万人次,年均增长18%;实现旅游总收入214亿元,年均增长20%。人们对文化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4.1.5济宁城市文化发展威胁分析
1、城市传统文化逐渐消失
济宁市因运河而发展兴盛,但是随着运河的漕运功能由于铁路、公路豹建设而逐渐减弱甚至清失,济宁搿水陆通衢静的交通区位优势逐渐丧失,从而导致济宁商埠文化氛囝静减弱。同时,传统历史街区和民俗文化也在城市化进程孛被现代主义所侵蚀,从丽导致核心文化的载体即运河文化没有系统的、原真的资源依托,从丽导致城市传统文化记忆逐渐消失。
2、区域城市品牌竞争加剧
由于历史等原因,城区发展相对滞后,既不像传统型的历史文化名城,又不像新生型的现代文化名城,运河文化特色不强、内涵较弱,缺乏代表性的文化地标建筑,没有形成特色城市主题文化。从区域视角分析,省肉周边及运河沿线文化资源丰富,与很多特色城市比较,济宁在城市品牌的认知度方面没有优势。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产业竞争,如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塑造主题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关键。
3、资源环境压力较大
济宁作为重要的能源工业、化学工业、装备制造业基地,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资源环境压力。资源型产鼗比重较高,服务她发展相对滞后,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任务艰匿,这些矛j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建设的外部环境。
4、城市空间缺乏特色
随着城市化进程,商业开发、工业化、大拆大建等因素逐步破坏了城市的历史风貌,大量城市空间没有地方特色,许多古迹被包围在现代建筑中,城市发展与运河文化间的紧密联系被切断,侵蚀了民风民俗,削弱了城市的文化身份和特征,地域文化品质受翻伤害。
4、l、5城市文化发晨战略SWOT分析
本节前文首先对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指出济宁市中心城区为研究的核心,结合济宁市域建立城市文化研究的区域视角。随后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全方位分析了济宁城市文化发展酌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 胁(Threats),提如了该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宜人、区位资源优势显著、城市文化内涵丰富、社会文骧全面进步的独特优势;分析并指磁了该市在城市品牌建设、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劣势:从国家、省、市的宏观政策的层面,从南水北调工程、京沪高铁、省运会等重大项目带动的角度,从济宁市域和运河沿线区域竞争发展以及文化消费需求的层面,全面分析了济宁城市文化发展的机遇;进一步探寻了城市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区域城市品牌竞争加剧、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城市空闻缺乏特色等方面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威胁。
4.2济宁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发展构想和核心策略
4.2.1济宁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发展构
1、济宁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 目前,济宁正处于战略发展的关键时期。《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于2009年5月20日通过审批,规划明确了济宁中心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
——城市性质:鲁南地区中心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以运河文化为主导的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空间结构:‘‘双城六片三心三轴"构成的“}{型’’空阂结构。其中,提出以运河申遗带来的运河周边环境提升为契机,围绕粱济运河城区段打造“一浮两岸’’景观的滨河新区;以老运河改造和小北湖防汛功能东迁为契机,打造滨湖片区;老城片区要疏解人口和部分功能,控制开发强度,重点发展旅游和文化教育等功能。 ——文化发展策略: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名城优势,推动城市文化产业、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塑造新的地域文化空间格局,突出文化和景观特色,促进区域旅游发展;倡导民俗特色活动,举办市民节庆活动,提升城市文化亲和力。
——城市历史格局:“一带一轴、环城永系、两区一坊’’,一带为老运溺历史文化风光带,一轴为沿古槐路费逶南北的历史发展轴,两区为吉城风貌展示区和j艺湖新区,一坊为竹竿巷运河特色街坊。
随着济宁城市总体规划的付诸实施,济宁中心城区作为市政府所在地,城市文化 发展处于整合和提升的重要关键期。通过上文应用SWOT方法进行发展战略分析可以得出,济宁应当在遵循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发展目标和策略,增强城市软实力,搭建城市发展的新平台,提供城市发展的新弓|擎。为此,一方面要凸显济宁城市文化独有的特色,塑造具有运河文化特色的城区风貌,引导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提出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发震的具体策略,提升城市的文化旅游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为把济宁打造为中国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城市提供科学依据和发展蓝图。
2、济宁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目标定位
济宁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目标应当是:围绕“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宣屠’’的主题文纯定位,打造传统文化浓郁,文化产业突或,服务功能齐全,生态良好宣居,多文化和谐共存的鲁强南区域性中心城市。
围绕主目标定位,可以将城市文化塑造尽标作如下分解:
(1)文化目标——多元文化融合新城。济宁城市表现出多元的文化共存的现状,既有传统文化,又有现代文化;既有运河文化,又有儒家文化l既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还有汉文化、回民文化等,以运河文化为中心的多元文化共存互兴应成为文化主目标。
(2)环境目标——生态宣屠水岸城市。由于济宁市城区周边存在大量采煤塌陷区,今后济宁市将有多处大面积的水域和湿地。通过生态治理和旅游开发增强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并通过旅游业与生态恢复和保育的结合,保持与改善济宁市城区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3)产业磊标——文化产业支柱城市。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纯,实力不断提升,可以预期,“十二五’’期闻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可达到20%,从两实现优化产业结构、带动产业链条、增加消费和劳动就业的效果。
(4)旅游目标——旅游服务中心城市。京杭大运河旅游的兴起,济宁作为运河沿线重要城市之一,旅游发展前景良好。同时济宁周边地区旅游服务功能欠缺,对旅游服务有较大的需求,济宁具备作为区域旅游服务中心城市的条件。
4.2.2济宁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核心策略
1、核心品牌再造策略。济宁市城区品牌目前名声大内容少、名不符实问题非常突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实施品牌再造战略,抓住运河之都主题文化,整合提升现有文化资源,走运河文化特色之路,通过品牌填充再造城市主题文化,带动中心城区的整体发展。
2、、区域联动发展策略。济宁市域文化资源丰富,曲阜、梁山、微山湖等分布在周边,济宁市城区文化发展应充分凸显和强化区位中心优势,借助市域整体快速发展之势,依托运河,加快协同开发和共赢发展,并通过差异化方向的选择在这一板块中寻找自己的独特定位发展方向。
3、文化产业带动策略。积极支持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韭为支柱的产业结构,建设文化大市,旅游强市。全方位推动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为产业主导,大力开发文化重点项目和文化产品,带动及推进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将济宁建设成运河沿线重要的旅游节点城市、山东省文化产业中心、鲁西南旅游服务中心和集散地。
4、和谐发展策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走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可持续发震之路。制定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城保护政策,促进资源开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市哭人居环境和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达到建设“和谐济宁’’的目标。
通过四项策略指引,塑造独居济宁特色的城市主题文化,形成生态环境优越、文 化特色独具、人文氛围浓厚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4.3济宁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实施建议
4.3.1坚持规划引导,傲大运河之都城市品牌
1、加快编制文化发展规划。要根据济宁“十二五"发展目标和城市总体规划,出台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的具体规划。规划应当把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城市旅游发展和城市暴观塑造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城市文纯独有的特色,提堪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制定城市酉持续发展的空阆布局,塑造具有运河文化特色的城区风貌,实现城市发展和文化建设统一协调、相互促进。
2、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重要历史建筑和文物,支持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恢复重建运河总督衙门、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保留改造石佛村古村落,规划建设玉堂博物馆、石刻艺术馆,积极抢救和修缮铁塔寺、太自楼、东大寺、浣笔泉、竹竿巷等文物古迹,展现城区历史特色风貌。加强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掰,积极塑造唢呐、渔鼓等民闻艺术品牌。 3、树立运河之都文化品牌。济宁城市主题文化发展亟需树立并打响运河之都文化品牌,通过品牌定位、晶牌拓展、品牌传播、品牌支撑形成定位清晰、特色独具的城市品牌形象。
在品牌定位方面,要做大做亮“运河之都"主题品牌,围绕主题品牌可以拓展不同的宣传口号,如:“四千里中华文脉,七百年华夏荷都’’。品牌形象设计可以增加对城市文化的识别性和认同感,提升城市特色和吸弓|力。
在晶牌传播方褥,应当统一宣传“运河之都’’城市形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城市形象和文化旅游产品的营销推广,增强各类要素资源的吸弓l力。始终坚持形象定位,注重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重点针对媒体、旅游巾介、投资商等进行公共关系的建立和形象推广,针对不同市场制定差异化的城市形象传播方式。凝炼济宁运河文化,每年围绕某一个主题,开展一系列有特色有影响的活动,培植~批运河文化的亮点。
在传播策略方面,采取政府牵头、文化企业参与的组织方式,通过召开品牌形象发布会推介,制作城市文化和运河风光宣传片,与旅行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举办运河之都文化节、运河之都度假游、运河之都修学游等节庆活动,充分展现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优秀成果,使之成为济宁及周边区域文化展示、交易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带动文化消费,促进对城市文化品牌的认同和传播。
4、阐绕运河文化规划城市空闻布局。城市在规划空闻布局时应当充分拜放大丹运河文化这条主线,体现文化特色。按照城市总体规划“一带一轴、环城本系、两区一坊’’的布局,城市文化空阆布局应当紧紧围绕老运河历史文化“一带",贯通北潮风景区、滨湖新区、古城风貌展示区、济北新区形成的历史发展“一轴”,着力经营吉城风貌展示区、北湖新区“两区’’。
(1)以老运河历史文化带为纽带。将运河作为一条连接的纽带,串起城市沿岸的古迹景点、自然人文风光,建设涵盖生态景观带、人文景观带和生活风情带的老运河风物带,发展成为体现城市文化特色的遥史式长廊式文化带。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④整修吉建筑、街巷,还原吉飙吉貌。历史街区、吉桥、古寺、吉塔等标志性建筑整修,赋予运河凝固的文化内涵,统一沿岸风貌,增强可游性。②开发湿地公园。可将现有的采煤塌陷区开发为湿地公园,设置湿地介绍展厅和服务设施,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实现湿地保护和旅游,人文活动等多重目标。③完善运河旅游服务。建设运河旅游服务中心,发展水上游览项目,制作宣传资料和旅游纪念品,实现运河周边景点与运河游打包开发,联合发展。④开发文化经济片区。结合运河的开发,选段重点开发文化经济片区,发展滨河餐饮、娱乐等高端服务业。目前济宁沿河商业综合体 秀水城、运河城的开发已具有一定规模。⑤营造运浮夜景。夜景的营造将在夜闻勾勒 出运河优美的轮廓,构成城市夜景地标。
(2)以老城区古城风貌开发为龙头。老城区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同时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不足,缺少统一风格,城市文化品质挖掘不足,城市风貌亟待改善。老城区的发展要疏解人口和部分功能,控制开发强度,重点发展旅游和文化教育等功能,打造“运河之都、江北水城”的特色风貌。古城风貌开发应优化城市综合环境,改选水系,打造吉城风貌特色街区、水上观光区、伊颠兰民俗文化展示区。分别建设古代生活风情带和现代生活风情带,设置酒吧、茶吧、嘲啡吧等,引入传统曲艺、杂耍等,使古运河成为城市生活的载体。可以逐步复建运河总督衙门、崇觉寺等历史遗存,依托竹竿巷等传统商贸区开发重现旧时商业文明,传承和发扬民间艺术,积极打造“运河风情一条街"、“古玩工艺一条街"、“地方名吃一条街"、“文化娱乐一条街’’等文化旅游消费热点品牌。
(3)以北湖新区河湖新都开发为突破。北湖新区是济宁城市未来的发展重点,主要承担金融、商务办公、旅游服务、文化产业功能。北湖新区被京杭运河、洗府河、南四湖所环绕,毗邻生态湿地公园,是位于生态绿心的“河湖新都"。新行政中心和省运会场馆建设将使北湖新区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完善的配套设施,促进高端服务业、商贸物流、会展、休闲旅游的发展。北湖新区的文化旅游开发应体现时尚新都、湖城一体、文教商务、时代引领的特色,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在周边地段形成河湖文化景观带,通过市场运作,将运河风光、湖泊风光做大,发展休闲文化街、湖泊湿地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成为休闲时尚的新去处。同时依托区内高校优势规划建设文化园 区,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
5、塑造魅力水城风貌。依托运河文化底蕴与多河富水的特点,做好做活水城文章,建设以北湖为中心、洗府河和京杭运河为两翼、城区内河为网络的水上城市,以南四湖内河湿地为中心、各类人工湿地为补充的湿地城市,环境独特、充满现代化气息而又具有文化特色的中国北方沿河滨湖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区水网,集中体现生态自然风貌。搞好沿洗府河、泗河、廖沟河、越河等河道景观创意开发,规划建设大型河湖主题公园、湿地公园、亲水露天舞台,展现济宁多元文化风情的城市特质。举办游艇俱乐部、热气球运动场、环湖自行车比赛,构建水上生活休闲和水上拓展体验中心。继续实施引汶、引泗入城,贯通环城水系,塑造城水相依、水活流清的水城风貌,重现运河之都、江北苏州风采。
4.3.2坚持项目带动,建设城市文化支撑体系
尽快制订《运河文化产业项目书》,鼓励扶持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品位高雅、风格鲜明的文化产业项目,提升档次和规模,努力打造具有运河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整合市域优势资源,充分串联运河沿线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整体包装,共同发展,以开发旅游线路为中心规划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建设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高效、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城市主题文化塑造提供有力支撑。
l、大力发展文化产 根据“区域文化产业高地和文化发展中心’’的城市定位,重点对运河文化产业和古城文化产业进行精心筛选和包装,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提升城市软实力。
(1)艺术品业。挖掘民间工艺及作品,有效整合石雕、鲁锦等民间工艺,着力开发文物复制品、运河旅游纪念品、汉画像石复制拓片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工艺品。鼓励发展画廊、艺术品公司、收藏品市场等各类主体,培育艺术品出版、展示、鉴赏等中介服务机构,推进艺术品的商业化经营和产业化生产。规划建设运河文化产业园,建成鲁西南工艺品集散地。
(2)演艺娱乐业。加强演艺单位与传媒业、旅游业及大型企业集团的联合,积极策划以特色文化、地域文化为内容的实景演出、精品舞台剧目,编排《运河老店》、《湖上人家》等水上实景演出,创作地方戏剧目。集中发展一批歌剧院、音乐厅,构建以娱乐文化、休闲文化、饮食文化为主体的休闲娱乐一条街,加快推进文化娱乐集团化发展,力争形成实力强劲的演艺娱乐产业群体。
(3)文化创意业。规划建设创意产业园,引进各类创意机构,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影视制作、手机内容产业等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重点推动建设一批文化创意项目,影视产业形成规模和优势。构建创意产品展示和交流平台,提高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和服务能力。
(4)节庆会展业。大力培育会展策划、会展组织企业,创新会展题材与形式,提高策划能力和国际化运作水平。举办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和文化赛事,扩大现有节会影响力,将济宁建成辐射鲁南苏北的区域性会展中心。
(5)出版发行业。依托济宁市域丰厚的文化资源,整理开发反映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微山湖文化等的图书影像制品。推进与国内大型出版集团的合作,建立集制版、发行、印刷、物流于一体的出版物印刷基地。开发出版发行上下游产业链,加快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发展步伐。
(6)艺术培训业。充分利用现有文化阵地,依托专业文艺人才优势,逐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大力发展声乐、舞蹈、杂技、美术、书法等艺术培训项目,筹建功能齐全的艺术中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艺术学校,加快艺术人才培养。加强文化馆、青少年宫等文化阵地建设。
2、深入挖掘文化旅游产
多元化和精品化应当是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要从旅游者需求出发,满足旅游者多样化偏好,同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营销,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有效提升产品竞争力。以深入挖掘运河文化为出发点,梳理和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和精品项目。
(1)运河之都文化体验。以济宁历史文化名城为载体,通过古街道的恢复、古商业的旅游“活化”和滨河城市景观带的主题化改造,打造具有济宁特色的文化,开展水上名城、古街区商业购物娱乐体验、特色餐饮和民俗体验等文旅项目。
(2)运河民俗文化体验。依托济宁曲艺资源基础,以全面挖掘鲁西南地区适合游客观赏、参与的风土民情内容为核心,重点从民谣小调、祭祀文化、婚嫁文化、乡间俚语、古镇商规、民间礼仪等方面下功夫,提炼形成表演性、参与性相融合的济宁特色风情旅游产品体系。
(3)运河饮食文化体验。济宁传统饮食因运河而融合南北、风味独具,是吸引游客的特色资源。可通过建设“运河美食一条街",举办美食文化节、餐饮业大赛等活动,丰富运河饮食文化体验,突出城市文化特色。
(4)微山湖休闲度假产品。以北湖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依托,以城市湖泊度假为主要形式,结合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以及健康要素,形成独具济宁特色的高端度假产品。 (5)运河古镇风情体验。依托南阳古镇独特的岛屿小城镇的区位特色,在保护性修缮整体风貌的基础上,开展民俗演艺、高档茶吧休闲、咖啡吧休闲以及休闲餐饮等形式,形成高端的古镇休闲体验。 (6)运河工程遗址游。以大汶河溢流坝、金口坝、韩庄节制闸等水利工程为依托,整合运河沿岸的运河系统水利工程,开展以观光、科普、休闲为主题的运河工程遗址游产品。
(7)大型节会活动。定期举办济宁运河文化节、环北湖自行车赛、马拉松赛、运河文化论坛等文化体育活动,发展和丰富运河文化的内涵。
3、合理布局文化设施
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实施文化形象塑造工程,建成以中心城区为主干、辐射全市的重点文化设施网络。
(1)步行商业街区。建设竹竿巷运河文化街,通过对古建筑保护和新建仿古建筑,突出运河文化特色。伊斯兰风情街,在东大寺以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形成旅游、餐饮、购物步行街,突出民族文化交融。此外还可在高新区商务区建设高端商务餐饮一条街,在北湖新区高校周边建设时尚休闲商业街。
(2)城市滨河步道。加强城市河道周边环境整治,结合居住和商业功能,沿城区老运河、越河、小洗河、洗府河设滨河步道,注重滨河夜景营造,形成宜人的水系公共空间。
(3)文化场馆设施。改造提升博物馆、青少年宫、图书馆等文化场馆,提高配置标准,丰富场馆功能,满足市民文化需求。根据城市文化建设需要,规划建设济宁大剧院、运河博物馆、玉堂博物馆、城市规划展馆、乔羽艺术馆等场馆,突出文化特色,反映济宁运河文化精华。 (4)文化活动场地。改扩建现有公共文化活动场地,提高外部环境质量,提高场地利用率,丰富场地功能。结合城市规划新建文化场地,丰富市民文化休闲活动,提升城市形象。
此外,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还应注重依托历史文化名城理念,围绕城市主题文化定位,提升绿化带、景观节点、景观道路、城市地标等景观设计建设水平,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景观体系。
4.3.3坚持政策扶持,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
近年来,国家、省、市都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2009年6月,济宁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济发[2009]12号),提出要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并从财政扶持、税收优惠、投融资、工商管理、资产管理、土地、人才激励和文艺奖励等方面做出明确政策规定,给文化发展以有力扶持。但从济宁市域范围看,城市文化发展仍然存在总量偏小、质量偏低、缺乏竞争力的问题,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制约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围绕塑造城市主题文化,加强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政策扶持,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创新文化体制机制。首先,明确政府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和地位。应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实现城市文化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政府应该更多地充当文化建设的推动者、指导者和保障者的角色。其次,建立科学有效、调控适度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城市文化建设的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机制,制定科学的文化管理政策,保障城市文化管理向合理化、有序性发展。第三,加强政策引导,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多种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策划开发特色文化产品,丰富文化服务,规划建设一批文化大市场,发展中介机构和经纪人业态,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
2、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探索文化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按照“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原则,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淘汰机制、供给需求机制和投入产出机制等。建设运河文化产业带,有机地将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和突出自身优势结合在一起,通过开发古运河文化资源,利用运河两岸自然风光,发展文化旅游业、影视业、演艺业、休闲娱乐业、艺术品业等重点文化产业,以旅游带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组建济宁演艺、影视传媒、印刷出版等文化产业集团,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社会化运作。适时建立济宁文化产业的“巨无霸”。
3、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手段。一是积极争取公有资金。争取国际、国内环保、生态改造等资金投入,争取国家、省对文化发展的扶持性贷款。二是招商引资。对运河文化产业进行精心筛选和包装,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制定灵活开发的投资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建设,鼓励组建各种类型的文化投资公司。由市政府投资设立国有独资公司,以“孵化"高成长的文化中小企业。对前景看好的民营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给予贷款、补贴等激励措施。尽快形成多渠道投资、多元化发展、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三是设施产业化经营。在保证市民公益性文化需求的前提下,逐步实行文化、旅游、体育等基础设施产业化经营和有偿服务,形成文化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协调、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4、强调文化建设的群众参与。城市文化建设应当强调以人为本,动员最广大的市民群众参与其中。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增强自主、公平、竞争、效率的现代意识,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开放包容、勇于创新、崇尚竞争的城市文化。以培育新市民为目标,实施以城市、社区、行业等为重点的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结语
中国的城市时代已经到来。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超过47%,成为30年来城市化率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但城市化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飞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一方面全面提升了不同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所谓城市“现代化标准"的推广,引发城市的同质化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严重,“千城一面”、“特色危机"在广泛蔓延,城市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特质在迅速消失。这种作法破坏了城市的人文内涵,造成了城市记忆的缺失,最终损害的是城市持续、协调发展的文化动力。城市文化发展应该向何处去?本文拟通过对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研究探索答案。
文中首先就主题文化塑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进而解析了城市主题文化的内涵、特征和构成要素,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误区,提出了城市主题文化的主要影响要素,探讨了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路径。在此基础上,以济宁市为例,运用SWOT方法解析了济宁城市文化的发展战略,提出济宁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发展构想和核心策略,并从规划、产业、政策等角度给出了实施建议。
本文期望所作研究,能够对济宁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主题文化的塑造有所帮助,也期望能够对其它城市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产生一定的启发,使得我们的城市文化内涵更丰富、居住环境更优美、产业结构更合理、发展前景更广阔。
受限于个人水平、时间、精力、资料等因素,本论文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资料还需要进一步扩充,理论上尚有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还应当在今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请各位老师和专家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