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皓
摘 要:改革新时期的经济增长,使中国的许多城市进入工业化、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的文化环境迅速地与世界接轨。城市特色文化和城市主题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作为城市文化系统载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公共装饰艺术如何塑造城市文化的特色以及具有前瞻性的城市主题文化精神,已成为新时期城市公共装饰艺术与城市主题文化关系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时期 城市主题文化 公共装饰艺术 视觉语言 公众意识
进入21世纪,我国的改革已迈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新时期,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且以空前的规模展开,城市由经济建设开始向文化建设转型。建设特色文化城市的需求变得日趋紧迫和突出,城市特
色文化和城市主题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为了应对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主题文化构建的诸多问题,2007年6月9日至11日,来自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市长、规划师、建筑师、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以及其他各界关注城市文化的人士,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的邀请,相聚在文化古都北京,讨论了全球化时代的城市文化转型,历史文化保护,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等议题,并通过了城市主题文
化发展方向的《北京宣言》。宣言指出:“一个城市系统,通过主题文化,可以使城市每个系统都能够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主题文化城市”。而作为城市文化系统之一的“公共装饰艺术”,如城市广场、雕塑、景观、街道家具、环境装饰陈设等视觉观赏造型,必须重视城市主题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设计使用中每个细节都要潜移默化地体现出城市主题文化的特征。
1 城市主题文化概述
1.1 城市主题文化的基本概念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而对文化的理解主要有三个层面。首先是宏观层面,包括自然文化、宗教文化、人文文化等;其次是一般层面,包括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再有是微观层面,包括文学、艺术、戏剧、绘画、音乐、诗歌、电影、建筑设计等。城市主题文化是将此三个层面系统地协调在一起,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特质资源。
何为城市主题文化?首先是根据城市特质资源形成的特质文化来构建城市主题空间形态,并围绕这一主题空间形态来发展城市,建设城市的一种文化策略。这种文化建立在特质资源形成的特质文化基础上,具有特质资源的独特性和特质文化的地区垄断性。它既能使城市特质资源显性化,又能使城市特质文化主题化和名牌化,让城市在自然景观、社会环境、建筑风格、经济形态和文化艺术上充分体现出城市的特质与主题性。其次,表现为一个城市具有比较优势的强势文化,突出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质,贯通经济、社会、人文、艺术、建筑等资源,形成城市发展的张力,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
1.2 城市主题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
城市主题文化是长期由城市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社会风气、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再经过城市的特质化提炼的结果。其构成要素主要有:
第一是自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不同是城市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文化气质不同的重要原因。不同的地域会造就不同的生存族群和文化群落,由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会在资源、经济、文化、建筑形态、生活习俗、民族构成上千差万别。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造就了特质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在塑造。
第二是历史文化传统。城市主题文化的基础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因此城市特质文化的厚度通常需要积累,城市文化的特色和风格需要一定地域文化的哺育。特质化的城市文化传统和人文资源孕育出独特的城市文化风景与文化精神,承载着城市民众的价值观、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逐渐演变为一个可以感知的城市符号。
第三是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即不同的城市性质和功能直接决定了某个城市具有不同的特色与气质。
1.3 城市主题文化的基本特征
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的个性化特征,它是城市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格的有机统一,就像斯宾格勒所认为的:“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灵魂和外在气质,有自己的深层心灵和表层象征”。世界的名牌城市无不是
以其独特的主题文化奠定了他们在世界城市舞台的地位,其中对城市主题文化特征的正确认知是重要因素。
1.3.1 原创性
原创性,就是指一个城市的主题文化是这个城市独创和首创出来的,也就是说是这个城市第一个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第二个创造出来的,也不是从别的城市移植过来的。这种原创性极具个性色彩和原创精神,它具有原生性、新颖性、独特性的特征。这种主题文化往往使一个城市活力四射,魅力永恒。
1.3.2 特质性
特质性,就是指一个城市的主题文化是这个城市最具个性,最具品质的文化构成的,这种特质性首先具有唯一性、排它性、权威性的特征。其次还具有不可模仿性、不可重复性、不可替代性的特征。这种主题文化会让一个城市风光无限,独领风骚。
1.3.3 系统性
系统性,就是指城市的主题文化不再是一般的事件和要素,不是在城市中简单地罗列和排序,也不是在城市系统之间机械的组合和简单地相加。而是通过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交叉互动性、持续性的演进过程,把城市主题文化最优质的资源和景观要素科学有序地配置到城市的经济、文化、建筑、街景、环境中去,使其形成系统工程意义的地域空间。
1.3.4 超前性
超前性,就是指城市的主题文化战略首先是从国际角度,全球视野来制成的,不是把主题文化的制定局限在区域范围内,从而在空间上为城市提供一个国际大环境。其次,在时间概念上主题文化的制定要具备充分的弹性,能使主题文化可以在一个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内展开与运作。
1.3.5 创新性
创新性,就是指城市主题文化是一种创新学科。城市主题文化就是把经济、文化、规划三个不同的学科通过复合性知识和多学科理论进行整合,创新出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体系,从而打破城市规划建设中各系统互不关联的局面,为城市提供一整套最前沿的城市主题文化发展趋势目标。
2 公共艺术与公共装饰艺术分析
2.1 公共艺术
我们无法以一个准确的事实来说明现代公共艺术是在哪一个国家,哪一次的具体事件活动中产生的。当下,在国内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运用“公共艺术”这个称谓,常用它来指城市公共场所中所有的装饰和艺术作品,如城市雕塑、壁画、装饰性的景观和装饰陈设等。其实,这样的指认却往往与公共艺术所特有的内涵及品质存在差异,乃至形成某种误读和误用。因为,“公共艺术的概念与文化内涵的核心,是指以艺术的方式及途径来显现公共领域中存在的各种意见和问题,反映和协商来自社会公众的不同层面的见解与主张(包括政治、社会、文化、审美等方面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公共艺术已成为当代民主和文化发达国家中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品位,显现公共精神及公众意志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而成为公共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基于以上的解释,国内城市公共环境空间中的许多装饰和艺术作品由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以及发展的不完善,并不能列入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的范畴;特别是在我国进入改革新时期后,虽然城市文化、经济快速发展,但许多城市的街景与公共室内的装饰和艺术作品的形式与文化的表达,还只能界于公共艺术与装饰艺术中间的位置,这里暂且定义为“公共装饰艺术”。
2.2 公共装饰艺术
本文所提出的“公共装饰艺术”的概念是在国内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不完善和不成熟前题下的定义和解释。由于公共装饰艺术既不是一种特指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未曾有过标志性的某种历史事件。因此,本文主要从广义角度来理解“公共装饰艺术”的概念:首先是指设置于室内外公共场所,提供对公共广场、街道、建筑、环境及室内进行装饰的观赏性艺术作品;其次指各种装饰陈设,包括由多样介质构成的装饰小品、装置、设施和其它公开展示的装饰形式。再有是指在公共场所以现代科技制作的装饰照明、临时性礼仪装饰及其它综合媒体技术的装饰形式。其作用是烘托环境的审美与文化的氛围,意义是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和树立城市品牌形象。
3 国内公共装饰艺术发展分析
3.1 主题文化缺失下的公共装饰艺术六十年中国的公共装饰艺术情况如何呢?毫无疑问,公共装饰艺术是很重要的。仅从数量之多这点来说就足以反映这一点。自1949年以来,有一万多件的公共艺术和公共装饰艺术作品相继问世,其中大多数是1980年以后作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可把这些作品分为四大类型:第一类是塑传统人物像,通常是领袖或文化名人的塑像.这些塑像一般是由一些训练有素的雕塑家精心塑造的。这些雕像可以留给后代,去缅怀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
第二类是艺术家根据政府要求创作的。众所周知,这类在国内是被称为社会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它们中多数是无名战士、工人农民或革命烈士的纪念像,站在这些雕像前,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感觉到团体精神和信念的强大力量,尽管雕像具有明显的宣传倾向,但他们确实鼓舞了人们的斗志。这类作品很明显是受前苏联社会现实主义雕塑的影响,但总的来说,是用中国的表现形式来描述的主题,使之更生动和更具戏剧性一些。
第三类是在国内正变得非常普及的抽象雕塑和装饰雕塑,它们通常是不锈钢、仿铜玻璃钢、着色或镀金的金属和石雕制成。这些雕塑常使人联想起六十和七十年代艺术家为美国一些城市创作的抽象雕塑。这些抽象作品通常象征了被纪念的场地和事件。有些作品是一只球,表示人类居住的地球和全球化;有些作品描绘了飞翔的形象,它代表了精神上的自由。另一种常见的作品是将抽象符号和人物形象融合在一起。
第四类是最不普及的一类,他们是那些具有个性,具有现代或革命思想的艺术家,得到政府或公共艺术委员会特许和委托进行设计创作,对新的公共艺术形式进行探索。作品往往牵涉到有关与城市“文化”的争议。
3.2 强势文化影响下公共装饰艺术的文化迷失
全球化与西方强势文化渗透的挑战,是国内城市主题文化建设和发展公共装饰艺术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国际式的装饰风格的泛滥,使城市形象和公共装饰艺术面临文化趋同,民族、地域个性丧失等问题。有资料表明,我国近600多座大、中、小城市,其城市形象都大有趋同之势,趋同化是当前中国城市规划的一个可悲的文化走向。
城市建设的趋同化现象,进一步导致了城市文化与公共装饰艺术形式的趋同化。首先是城市规划模式落后,导致城市景观和公共装饰艺术作品缺少创新意识,公共装饰艺术的形式留于表面美化,缺乏文化内涵,造型形式传统。其次是不注重城市主题文化系统的建设,公共装饰艺术与城市主题文化没有必然联系。公共装饰艺术品公式化、模式化情况严重,作品放到哪个城市都行,没有特点、主题、灵魂。再次是急功近利,做形象工程,盲目地跟风、照抄、临摩、考贝、拼贴国外城市的公共艺术作品,热衷使用外国的设计,从不考虑自身城市的文脉、地域特征。
4 公共装饰艺术成为城市主题文化的视觉语言
公共装饰艺术作为当代城市中一种日趋重要的文化形式,起着彰显城市主题文化的作用,并成为城市主题文化的视觉符号和视觉象征。其中标志性的公共装饰艺术作品可以成为“点睛”之笔,凝聚城市特色和文化。
城市标志物是当代城市主题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具体表现在建筑装饰、城市广场、景观、雕塑、城市家具、街景陈设等,它们往往占据公众的视觉与心理,帮助人们迅速辨认其所在的场所,并感知到城市独特的主题文化。如西安市的公共装饰艺术设计,严格按照“盛唐”主题文化进行精心设计。每一个广场,每一个城市雕塑,每处的环境陈设装饰都把盛唐主题文化的人文内涵充分地体现出来,成为主题文化的独立符号和独立景观。象大雁塔北广场,是亚洲最大的矩阵喷泉广场,也是雕塑规模最大的广场,有“大唐盛世书卷铜雕”、“万佛灯塔和大唐文化柱”、“大唐精英人物雕塑”、“地景浮雕”、“诗书画印雕塑”、“丝绸之路浮雕”、“大唐盛世浮雕”等。广场的整体装饰设计理念以突出大雁塔慈恩寺及唐文化为主线,结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构成中国重要的唐文化公共广场。这些城市公共装饰艺术的视觉形态,不单体现本体的内涵,还更多赋有文化的意义。它们或彰显城市的文化特质;或凝聚城市的形象与气质;或凸显城市的性格与个性;或承载公众的理想与需求。最终积淀成为城市主题文化的视觉语言。
5 公共装饰艺术构成城市主题文化的公众意识现代城市环境中,人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人的活动范围亦日益扩大,新的生活方式引起人们对户外活动的迫切需求。公共装饰艺术是一种开放型的、公开的、由公众参与和认同的公共空间中的形式,它服务于人,方便于人。当人潜在的各种行为意识(表现自我、思想交流、文化共享等)得到积极反映时,公共装饰艺术才会成为公共环境中有效的要素,从而得到人们的认可与赞美。
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表现主要有两类:内心活动和行为活动。内心活动是人在公共环境中通过听、看、摸、闻所产生的各种感觉的体验,它可演变为满意、厌恶、愉悦、愤慨等心理因素,美好的公共装饰艺术使人们的情感得以升华,唤起人们更多的爱心,更多的愉悦。行为活动是人在环境中的动作行为。虽然这与他们对环境的知觉、自身的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有关,但设计往往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不同的行为方式可能对公共装饰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寻找合理的设计方案便显得尤为重要,有时恰恰是设计的错位导致人的不文明行为的产生。要使公共装饰艺术设计面向大众,适合多年龄、多文化层次对象的需求,体现公众接纳程度上充分的开放性,就需要掌握人的行为特点、生活方式及各种需求,进行调查研究与信息的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如必须对老人、儿童、青年、残疾人等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况、活动特性加以研究,才能在物的功能中给予充分体现。注重公共装饰艺术与人的对话,加强“以人为本”的设计意识,加强对城市主题文化的尊重,才能唤起公众的参与意识。
公共装饰艺术的设计是城市文化系统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城市的整体,才能有效地引起社会大众对城市主题文化的关心与参与。只有加强公共装饰艺术设计中的公众意识,才能使物化的形态在为公众服务中成为社会共同拥有的公共资源。当物化的形态中所体现的艺术与科学、功能与形式互相融合、统一协调时,公共装饰艺术才会成为城市环境系统中有机的一部分,并与城市主题文化共生共存。对公众意识的思考无疑是公共装饰艺术设计的前提。
公共装饰艺术是一种外在的,可视的艺术运作和存在方式,同时在整体上又是一种蕴涵丰富社会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它是艺术与整体社会的纽带,是社会公共领域文化艺术的开放性平台,是当代政府、公众社会和艺术家群体之间进行合作对话的重要领域。因此,公共装饰艺术展现的是与其不可分割的城市文化精神。新时期,以城市主题文化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理念,给城市文化建设增加了无穷的魅力和理想空间。同时,也动摇了以往城市文化建设的旧理论和旧模式,也向城市公共装饰艺术的设计发展提出了挑战,也重新认识了城市主题文化与公共装饰艺术的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