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水城市主题文化建设初探

王明亚

在区域发展的实际中,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一个地区,既具有引领作用,又具有推动作用和示范作用天水市在建市以来的城市发展中,一直按照资源条件文化积淀,寻求自己城市发展的特色,把一座内陆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方向推进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现在已有了自己发展的潜力和发展路径,有了明确的城市发展目标定位,进一步确立城市主题文化的条件已经形成,下一步建设区域型大城市,需要在城市主题文化的引领下实现

从建市以来(1985-2005 )的20年,在名城保护和现代城市的建设中,天水寻找融合古今、格调和谐、环境优雅的城市文化氛围,以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建设特色城市的目标。

1985年建市意味着一个城市从政治、经济、文化、产业等城市综合功能方面进行重新定位。“甘肃省大城市,陇东南中心城市,和陇上最佳人居环境城市”,这是城市发展追求的目标,也是城市在省内发展战略目标,同时是最佳人居环境城市,也是体现天水主题文化方面的一个标志。这一目标的确立,既是城市综合功能的扩张,也是逐渐形成特色,探索城市的精神特质、文化特质的过程。

1950年置天水市 (县级) 到 1985年升格为地级市阶段,天水市从城市功能上看,还处于低水平、低档次的建设之中。虽然处于向现代城市建设的方向转型,但由于身居内陆,交通发展缓慢,在城市建设的规模、档次、文化内涵的界定上处于模糊阶段。从建筑等物质文化层面看,城市的风貌基本是老城区占主体,代表天水原有的建筑风格。现代建筑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如百货大楼、邮电大楼、秦州电影院、南湖电影院、岷山文化宫等建筑,从建筑材料,装修,建筑形式等方面体现了这一时代的建筑水平。在建筑文化的理念上以对大城市建筑的模仿为主,如早期家属楼的建设,特别是20世纪 80年代之前的居民楼的建设,外形设计、户型结构等基本上是一个模式,只有大、中、小户的区分。砖混,平顶六层建筑是这一时期典型的模式,体现了简洁、方正、大气、没有差距,但同时又呈现出千篇一律、缺乏文化个性的倾向来。主要的现代建筑集中在国营大中型企业——甘电公司系统所属的长开厂、长控厂、长材厂、精表厂等,以及岷山厂、海林厂、轴仪长、红山厂等。这些企业的建筑设计理念,基本上还是借鉴苏联的设计模式,从总体布局上是符合城市发展理念的,但从城市文化、城市特色的形成上讲,这种小而全的城市发展理念,往往缺乏长期的城市发展要求,在中心城区以商业理念为主导,以百货大楼为标志性建筑,以此为中心展开商业网点的布局。对原有历史文化建筑,如南北宅子、伏羲庙、城隍庙、瑞莲寺等古建筑,从狭义的发展理念理解,没有从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景观和城市形象方面在布局上做到良好结合。政治中心处在商业中心之中,文化艺术中心又和商业中心相连,(百货大楼对面是群艺馆和市政府大楼),表面上看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紧密结合,实际上这种过于集中的布局造成城市发展动力减弱、规模减小、空间拥挤,文化特色没有文化特色,商业特色没有商业特色,也缺少城市的精神风貌,文化底蕴被商业色彩所淹没,特色文化、特色经济、特色景观和城市精神不能协调统一地表现出这个城市的发展理念,体现这个城市的特色。使得这个阶段天水城市给人的印象是,在两山夹一川的狭长地带现代建筑没有特色,明清时代古建筑濒危,缺乏保护,城市主街道狭窄,人行道千篇一律,只体现实用性和经济功能,没有文化特色和城市精神。再加上企业沿主城区周边依山而建的状况,基本上这一时期的建筑文化特色、商业特色、城市文化精神、企业文化精神,均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城市的规模小、档次低,城市面貌陈旧,对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理念,缺少深度和广义探索。

按照世界名牌形成的标志和基本经验,名牌城市的形成基本上经历三个阶段。(1) 城市形态的高级化。(2) 城市价值的最大化。(3) 城市品牌名牌化。在各个阶段城市发展的重心,城市形态、文化形态都有不同的效应和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投资重心东移后,相对于东部的发展速度,天水的地理位置,发展趋向,资源条件,城市建设,目标定位都处在不断调整和完善过程中。建市后,天水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在战略选择上,基本上是稳妥的,思路是清晰的。既能够正确把握城市的文化脉络和历史积淀,又能够合理确定发展战略目标。天水城市建设的历史积淀就是明清以来的直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这是一个城市的沿革和积淀,体现着城市的沧桑感和厚重感,是新城建设的依据。在旧城基础上确立现代城市的发展目标,又需要按照现代城市的发展目标来定位。如果做简略概括,1985年之前的天水城市属于古城,现代建筑只有零星的点缀。在此以后,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建设才正式开始。“建市二十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紧紧依托天水历史文化深厚的特点,按照保护与开发并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建设城市和经营城市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发展大城市,建设陇上最佳人居环境的城市的目标,推进城市建设,20年来,天水市的城市建设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由此看出,天水城市建设对文化底蕴和对城市文化发展的追求是明确的、稳定的,具有历史依据和科学性,其蕴含的城市主题文化内容也具有合理依据。所以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在城市的总体目标定位确立后,推进过程依旧是按照由中心向外围扩展的思路,以天水本地人认同的市中心开始向外围拓展。

1经过国家、省、地方人民政府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市区规划面积57平方公里,由1985年的22.2平方公里,到2004年底扩展到37.86平方公里。单从面积扩展上看是建城区面积增加了,但20年间每年增加的建城区面积为0.78平方公里,等于一年不到一平方公里。和东部发达地区和周边城市相比较,发展速度偏低,增速缓慢。如果按照建城区面积每年增加 1平方公里计算,发展50年,在原来22.2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增加到75平方公里计算,与东部中等城市 (无锡市建成区面积 188.2平方公里),相邻城市 (宝鸡建城区面积 93 平方公里) 相比较,差距在50平方公里以上。显然与发展甘肃省大城市目标,陇东南中心城市的目标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城市化发展水平。城市的发展速度,通常用城市化水平来衡量。调查资料表明:天水市的城市化水平由1985 年的10.9%2004年发展到30.0%1985年以后,国家发展战略格局打破原有的均衡布局,发展战略东移后,整个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推进和东部地区相比较,都处于低水平阶段。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999 年的30.89%提高到2001年的37.66%但仍然低于世界水平10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20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 70个百分点。”如果按照这个水平作参照,2005年天水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处在全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上。从1990年开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加速增长,到2000年全国各省市城市化水平,最高为上海88.30%,甘肃为24.01%,仅高于云南 (23.36%)、贵州 (23.87%)。天水市2004年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1990年到2000年,各省城市化水平均处于快速增长期,从不同水平的人口城市化水平看,大都在10个百分点左右,而甘肃增速为2.01个百分点,仅高于负增长的西藏,居全国倒数第二位。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天水市在这个阶段的发展是滞后的,既达不到西部的平均速度,也和全国水平相较差距很大。

    3、交通瓶颈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城市的发展状况主要取决于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建市后,从 1985年开始,首先要解决的是交通瓶颈和基础设施建设.1994 年建成省内第一条双幅高速公路,改善了秦城——北道 (今秦州——麦积区) 运输瓶颈,缓解交通困难。1998年建成114公里的国道310线天水至牛背高等级汽车专用公路,2001年我市境内62公里的天江公路和84.5公里的天巉二级公路建设通车,礼洛公路、天水市城区外环路等一批交通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后,基本解决了进入关中、陇南和省会之间的交通瓶颈问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始提升,天水的城市文化功能和扩散力开始提高。这一阶段正是全国大范围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环境,城市化发展最快的阶段。交通瓶颈解决后,周边地区的发展,对天水市经济、旅游、文化的冲击是多方位的。城区内的道路、景观、住宿、购物、信息网络、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都显得拥挤、紧张。从城市道路总长度 (312千米),总面积(811 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 (11 平方米),城市综合供水能力 (25万立方米/日),城市园林绿化面积26.57%,人均拥有绿地 (11平方米),全市住房面积等方面,从一个新型的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来说,有了长足发展。但从规模档次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来看,这一阶段无论是国家投资和地方财政的支持,都显得在发展需要和现实感受方面存在较大的反差。如果把这一阶段国家对于沿海开放城市,在项目、投资上做一比较,可以看出,我们在旧城改造中发展现代城市的思路,和建设新型现代化城市的思路,在投资成本,规划设计,政策支持上始终不占优势。在 20年的时间跨度内,才完成城市骨架的搭建,对城内18 条道路进行拓建改造,40条城区小巷道完成硬化改造工程。新建伏羲路步行街,中华西路步行街,商埠路步行街等,改建渭河大桥,五里铺藉河大桥,东团庄藉河大桥,渭河2号大桥等重要桥梁相继建成后,才形成以市区为中心,连接国道省道为骨架的道路网络。在主体网络区域内,拓建改造的压力、工程量依然巨大,保护和扩建、改造和发展的矛盾依旧很突出。

    4、标志性建筑和文化元素的缺失。一个城市的现代风貌如果以建筑物来见证,主要看其艺术水平。天水城区的现代气息主要是建市二十年来,各行各业的一大批标志性建筑来树立形象,标志文化信息的;羲皇大厦,东升大厦,中国银行大厦,供电大厦,广播电视培训中心,人行大厦,保险大厦,建行,工行,农行等主体大楼的相继建成,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明确感受到了现代工业、建筑业、商业的危机和压力,现代生活的概念趋向高大、精美、豪华,上档次已经成为时髦和追求,此间随着国家对教育、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视,城区内,天水师范学院的建成,中小学危房改造的实施,省林校、市一中、二中、三中、建一、建二等教学实验楼、电教楼相继建成后,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文化氛围基本形成。建设中的城市中心意识,聚集了人们对商品对文化意识的现代追求,提供了居民在购物、旅游、休闲上的便利,但同时形成了交通等方面的拥挤。特别是市中心广场建成以来,围绕中心广场,除东部是仿古建筑文庙外,周围邮电、华西、邮政、天辰、金龙、商厦、天水大酒店等,高度集中了一批建筑样式变化不大,高低不同的现代建筑,成为天水市繁华地带的象征。出了酒店就是购物,其文化内涵基本趋同。最让人诟病的是,市中心广场西部的建筑,和金龙大厦相连的昊太大厦,应当是双峰并峙,现在只有底座,上半部主体没有竣工,残缺不全,影响了整个中心区域的建筑布局。在一个城市建设中,烂尾楼遗留存在的问题在全国许多城市都存在过,但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只有一半的情况,却非常少见。

     5、城市绿化和宜居环境。天水市在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就是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素有“陇上江南”的美誉,对于天水气候资源,宜居条件环境的认识起步较早,从20世纪90年代就在城市建设中,开始“园林城市”的创建活动,1999年又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到2001 年又提出“建设陇上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目标,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居住条件的改善,对城市的资源条件,文化底蕴逐步认识深化的。城区南北两山,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经退去了原先的面貌,呈现一片葱绿。城市绿化率只有26.57%,建成区绿化率 22.43人均绿化面积 7,园林化城市的目标已经实现,从城市中心向外围推进的建设中,公共绿地园林,休闲场所与周围的住宅小区集中的需要作参照,还存在很大差距。在经营城市理念提出后,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对市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住宅开发建设,先后建成了天北小区、罗玉小区、东团庄小区、铁路小区、安居小区、金桥小区、金宇小区等一批住宅小区。这些小区功能配套设施等都基本完备,但居民的休闲、文化、娱乐、健身等所需的场馆设施都不完备,居民生活的文化品位档次不高,趋同化倾向严重。

    建市二十年天水城市建设处于突出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特点,建设最佳人居城市的阶段。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大量投资,能够体现天水历史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文物古建筑,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恢复了历史面貌,焕发出文化的活力和光芒。同时随着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住宅小区的迅速崛起,居民的住宅条件大为改善,使得天水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城市的规模定位、特色定位、文化品位又有了新的需要。城市的发展空间问题,向大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中的城市规模、城市交通、能源供应、水资源供给等诸多问题,又成为影响城市品位提升的主要问题。

    1、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弘扬。对天水文化品牌的形成和认同,是从“旅游富市”战略提出以后,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全市的经济文化建设才开始的。经过长期论证和整理,形成了极具内涵和价值的五大文化。以卦台山、伏羲庙为主体的伏羲文化,以麦积山、大像山、水帘洞为主体形成的石窟文化,以大地湾遗址为依托形成了大地湾文化,以先秦早期历史遗留为依据形成先秦文化,以三国时期古战场为依托形成了三国文化。这五大文化能够代表天水历史文化的最高品位。这些文化品牌的概括和形成,不是没有原则的拼凑,也不是没有档次的升级,是放在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作为参照和比较的。麦积山、伏羲庙、玉泉观、南郭寺、大像山、水帘洞既是国家3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又是国保单位,其文物价值的独特性、差异性、唯一性既可为旅游带来神奇的魅力,也为进一步发掘整理提供持久动力。从城市文化产业的带动方面,也具有依据和可操作性。正是这些文化资源成为天水旅游的核心资源,以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提高了天水旅游业档次和竞争力,为天水市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推动了天水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天水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虽然五大文化在概念产生和形成后,从特色的挖掘和整理深度,资源开发的广度,品味档次、内涵上不能给人们留下非常震撼的印象,并在城市文化符号、文化元素上创作出形象生动、概括力强的作品。但它在城市主题文化构建上的意义和作用,创造城市景观,为城市主题文化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2.特色文化的传播和城市名牌。在整理文化遗存、弘扬传统文化、依托旅游资源、寻找文化与旅游资源结合的过程中,对五大文化的认同基本明晰。但五大文化从资源存在的地域上处于分散状态,即使在市民意识中,也没有将五大文化形成一个完整印象。文化传播最重要的市民意识和行动,是形成城市主题文化的基础,也是决策层面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对五大文化的传播上,从2000年开始举办伏羲文化节,举行伏羲公祭大典,开始对伏羲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逐步加大,2005年升格为省级,同年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节会之一,说明伏羲文化的影响力正在加大。在这个节会的带动下,清水县举办轩辕文化节,秦安县举办桃花会,这些节会的文化内涵同样是以伏羲女娲、大地湾文化为核心。麦积区花牛苹果节,这一节庆活动又是以宣传推介麦积区石窟等景区风光,以佛教石窟艺术为主要内容。这些节庆活动一年一度的举办,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一种民俗文化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伏羲文化为首的五大文化扩散力越来越强。五大文化都存在档次上升格和规模上发展的空间。伏羲公祭大典没有像轩辕黄帝公祭大典一样,上升为国家级。麦积山石窟还没有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地湾遗址正在发掘整理之中,场馆建设滞后,三国文化作为古战场遗址,在选址、观瞻、规模的挖掘和整理上存在严重不足,形成景点尚且不足,更谈不上文化产业的延伸。秦源文化同样存在遗址、文物、场馆建设等问题。

    通过舞台艺术的形式,打造文化精品,塑造文化概念和形象,是促进城市文化特色形成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天水市在特色文化建设上依据文化资源,近些年推出《伏羲颂》、《麦积圣歌》、《麦积山的呼唤》、《秦州大宅门》《一画飞天》等剧目,都是比较成功的尝试,是对旅游文化的升华。对天水的知名度和文化产出的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样,这些剧目对特色文化的推介,也注重对伏羲文化和麦积山石窟文化的传播,挖掘天水特色文化资源的路径是合理的,但这只是形成主题文化的一个部分。从文化产业的延伸和市民文化品牌意识的形成上,只处于初步阶段,与城市主题文化要求的吸引力、融入性,感受特色文化的魅力,产生恒久的主题文化效应,存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的差距。

    资源的特质、产业的特质、文化的特质是形成城市特色产业的基础,只有将这些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掘、利用和有效发挥,形成特色产业,既可提高城市的经济总量,又可以促进城市特色的形成,构建城市主题文化,使城市向名牌城市方向迈进。从天水建市的城市发展过程中, 既有对天水历史文化的整理发掘,文化和旅游融合,促进城市品位提高的成功实践,也有工业产品名牌丧失的伤痛,以及其各产业内部分配失调,系统内耗导致丧失优势,无法向更高层次迈进的艰难。在经历了计划经济阶段工业经济的优先发展,到市场化改革后优势的丧失,再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融合和快速发展后,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配合,就成为天水城市主题文化形成的重要契机。城市品牌的形成和彰扬,只能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定位。

    2009年 6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关中——天水经济区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国家级经济区。《规划》将天水列为经济区西端的次核心城市,提出到2020年,将天水建成拥有80 万城市人口的大城市。这标志天水的城市发展由中等城市跨入大城市发展行列,成为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新的城市定位在城市建设上,在城市主题文化的引领下,确定城市发展规划,以主题文化引领城市发展,将城市主题文化在新的城市项目建设中得到体现,形成以主题文化为核心的管理意识、市民意识,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品味。

天水市建市时的目标定位是发展大城市,建设陇上最佳人居环境,到2020 年具体要围绕“宜居天水、文化天水、生态天水”的城市定位,再按照今年《抓住机遇,发展优势,加快天水特色文化大市建设》 中“推动文化旅游业融合式发展,抢抓省上建立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示范区,规划建设陇东南历史文化基地的机遇,打响‘羲皇故里’、‘陇上江南’两大品牌,规划建设中华始祖文化园,大地湾历史文化遗址旅游园,百里石窟走廊佛教文化旅游园,麦积山文化旅游园”的思路,整合这些资源的价值内涵,把过去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阶段的思维模式转变为认识趋同、集中、统一的口径,使外界以最简洁,最具特色的语言,概括出天水的特征来,实现唱响天水的目标。当然,“宜居天水、文化天水、生态天水、”“五大文化、四大园”、“两大品牌”的不同提法都概括了天水城市的神韵和特色。在整合这些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如果推出城市文化主题,如以“羲皇故里-陇上江南”来引领,再在这一主题下,把这一主题设计理念,付诸天水市将要进行的“三阳川、二十里铺、太京——藉口”四个新区的设计,到2020 年天水市建成区域型大城市的时候,天水有望在全国乃至世界成为名城。

 

 

 

 

 

 

 

 

 

上一篇中国房地产进入“大房地产时代”
下一篇序言(一)以豪迈的雄姿走上中国特色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征程
一个辉煌并被人赞叹的城市,
必定张扬着城市主题文化品牌的光辉。
纵观世界著名城市,其形成与发展过程符合高等级城市的普遍规律,同时每个城市又具有其自身的发展个性。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主导地位突出、辐射力涵盖全球的城市主题文化,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其独特的城市主题文化奠定了他们在世界城市舞台上的地位。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最科学的方法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最重要的保证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先导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的思想源头
纵观世界名牌城市的建立,无不依据城市营造的规律,及时把握住历史的、文化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市场结构的等等方面诸种有利的条件,建构起他们的时装城、电影城、音乐城、绘画与雕塑城、商业城、科学城、体育城……,甚至还有赌城这样十分专业化的城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核心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灵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创新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理论先导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避免城市病的爆发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有核心竞争力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有差异化发展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高端谋划城市的新思想
顶层设计策略的新举措
城市领导工作的新能力
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机制
特色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世界名城建设的新体系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实施城市主题文化战略定位
确立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目标
加速城市主题文化功能培育
整合城市主题文化优势资源
塑造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品牌
用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统领城市发展建设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谋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规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建设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管理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营销城市
国家发改委
国家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新华网
人民网
央视网
中国网
凤凰网
中国城市建设网
中国古镇保护网
中国规划网
中国城市战略网
扬帆奥运
  友情链接: 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网 中国市长协会 中国城市文化网

版权所有  © 北京国政大略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 复兴路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06171号 
电话:010-8767 3832 邮编:100078  京ICP备2024096967号-1

网站共有513141148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