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求是》时间:2013年12月24日 作者: 董兆祥
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依托自身特色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发展形象和核心竞争力,是推动新型城市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品牌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在一般产品和服务品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殊品牌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主题文化、品牌体系结构、品牌形象识别、品牌营销推介和品牌维护管理等内容,是一个城市身份、形象、意图和价值的综合体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别间的竞争往往表现为城市间的竞争,而城市竞争又往往表现为城市品牌的竞争。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城市发展走品牌化道路,是增强城市竞争力从而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
从本质上看,城市品牌主要依托主题文化而形成。纵观世界上的知名城市,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德国的慕尼黑、奥地利的维也纳、美国的洛杉矶等,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拥有一个有别于其他城市的主题文化,并全力将其贯穿和统领于城市的发展,不但赋予城市旺盛的生命力,吸引世界各地的人驻足欣赏,也发展了城市文化产业,形成了更具潜力的生产力,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资源基础。在这个意义上看,城市品牌赖以产生的基础是城市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质,具有浓厚的地域性与传播性。中国历史悠久,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发展,既为城市品牌建设提供了沃土,又为城市品牌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中国走城市品牌化发展道路有着丰富而深厚的资源基础。
一方面,我国城市数量众多。目前,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330多个地级行政区,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4万多个,其中设市城市数量超过660个。这些城市规模不等,分布在广袤的大江南北,镶嵌于多样的地域文化之中。我国城市数量之多,城市品牌发展的潜力之大,不言自明。一个城市的品牌代表着这个地区发展的全貌,品牌层级越高,其代表性越广泛。只要建设和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品牌,就会有效增强城市经济素质、人文素质和城市品质,不断重塑和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最终成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我国城市文化丰富多彩。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创造了特色迥异的城市风格,同时也为城市品牌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条件。西安、洛阳、南京、北京等古都的温厚庄重,南宁、拉萨、银川、乌鲁木齐、呼和浩特等民族自治区首府的独特神韵,太原、合肥、武汉、济南、郑州等内地城市的万千气象,上海、天津、哈尔滨、大连等沿海沿边城市的巍峨挺拔,杭州、长沙、昆明、宁波、南昌等江南水乡城市的锦绣委婉,以及不少新兴城市迸发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活力,这些城市因其独特的人文意蕴和历史积淀而成为世人向往驻足之地。
近年来,一些地区重视城市品牌建设,已取得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实践使人们特别是决策者认识到,城市品牌在展现城市特点、增强市民凝聚力、吸引人才和外资、带动旅游业、提高城市影响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杭州提出要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成都提出要建设“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深圳提出要建设设计之都,香港提出要建设动感之都,大连提出要建设浪漫之都,上海、广州、济南、宁波等城市也都在竭力依靠城市品牌建设强化特殊魅力。不断涌现出的城市品牌推广的成功事实表明,打造品牌已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
但城市品牌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认为,有了名气就有了城市品牌,热衷于办会展、搞活动、上电视,急于求成。有的认为,搞地标建筑就是打造品牌,以致滑入“政绩工程”陷阱,盲目扩大建设规模。更多的情况是,不顾实际大建高楼和新区,千城一面的城市发展令人忧虑。个别地区误以为旅游品牌就是城市品牌,只看环境的优美、矿产资源的丰富而不及其余,与城市主题文化渐行渐远。这种粗放式发展的城市趋同现象,对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毫无助益,不仅难以反映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品牌建设的多样化需求,而且从根本上违背了城市品牌发展的目的和规律。
因此,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加快城市品牌建设,应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选择。这就要求我们正确理解城市品牌的基本内涵、功能及其特点,理性地探索与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把握好重要的原则与规制。
首先,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品牌建设要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当前,我们应当紧密结合国情和各地实际,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和教训基础上,运用世界眼光、参考国际标准、发挥本土特色,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规律性认识,推动城市品牌建设实现从自发成长到自觉引导、从自由散乱到可控有序、从结构简单到体系完整的深度转变,防止和克服城市发展上的盲目性,少走或不走弯路。
其次,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推进城市品牌建设,策略和方法至为重要。当务之急是加强从国家到省、市、县的逐级规划,提出城市品牌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导原则和基本方法,力求每个城市的个性得以张扬,魅力得到发挥。每个城市都能演绎一个精彩故事,城市品牌建设要善于从实际出发,立足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在起步阶段,可在全国范围内优先选择历史文化厚重、经济发育成熟、人文素质较高的城市作为试点,以其成功案例为示范,带动面上的城市品牌建设。
再次,注重因势利导。近年来,我国城市都很重视品牌形象,其动机无可厚非,但要切忌劳民伤财,搞形式主义。为此,要加强组织领导,需要成立城市品牌建设的专门机构,全面负责本地区的城市品牌建设;要加强政策指导,着力解决城市品牌建设在体制机制上的难点问题,形成城市品牌建设的制度化保障机制;要加强舆论引导,全面了解城市居民的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城市品牌的建设者、宣传者和实践者。
最后,正确定位主题文化。品牌能否立得住、传得开、产生影响力,关键在于找准城市的主题文化,并以此指导城市品牌建设的全过程。因此,要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城市主题文化对于城市资源、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文化传统等诸多内容的战略作用,防止只重经济发展、忽视文化环境的现象,把城市的经济性、文化性和社会性成长有机统一起来,使城市品牌建设真正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