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 来源:南方日报
深圳中轴线上,龙华北站一座现代城市雕塑。 何俊 摄
蜚声海内外的观澜版画基地。
不久前,龙华新区党工委委员、综合办主任黄启建做客文化访谈系列节目“深圳文化扫描”,畅谈龙华新区文化事业发展及文化品牌特色,并表示龙华新区将结合地理位置的优势、雄厚的文化产业实力,致力于构建“深圳文化中轴线”。
未来,从福田中心区出发,一路向北,深圳特区的文化精华——深圳书城、图书馆、音乐厅、少年宫、莲花山公园及邓小平雕像,直至龙华打工文学、观澜版画……一条融汇传统与现代文化,兼具本土特色与国际化气息,雅俗共赏的文化中轴线贯穿南北,俨然成形。
自2011年12月30日建区以来,龙华新区一直处于聚光灯下,“一中轴九片区”、“两区一城”、“转型发展”等概念甫一面世,即引来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深圳文化中轴线”的概念抛出也是如此。城市中轴线是一座城市的景观、功能与发展轴线,是城市的“主动脉”。但长期以来,深圳的城市中轴线并不明朗。在一定意义上,位于深圳地理中心的大龙华片区晋升为功能新区,其突出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以及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增长潜力,使得龙华“经济中轴”功能备受关注,深圳中轴线“主动脉”功能也部分地回归本位。
“打造深圳的文化中轴线”,当龙华新区首度响亮地打出这一崭新的旗号时,比之于经济中轴线,身处深圳地理中心的龙华新区具有怎样的文化禀赋?又如何担得起这一文化重任?这一概念的落地对于特区深圳又具有怎样的意味?
1为什么是龙华?
的确,打造深圳的文化中轴,除了位居地理中心,龙华新区显然需要足够的更具有说服力的依据!
龙华的信心来自于哪里?回答这一问题,或许首先需要将目光投向深圳。
201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深圳举办了“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评选活动,经过两个月严格认真的筛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入选深圳十大观念,引起全国广泛关注。
十大观念向全国的输出,彰显出观念文化的巨大影响力,这也正是深圳作为移民城市、青春都会、改革之城的文化特质之一。
“看上千年的文化到西安,看上百年的文化到上海,而看几十年的文化到深圳。”这一坊间流传至今的说法,折射出年轻的深圳特区在文化上的一种尴尬,也即缺乏文化的积淀。尽管十余年来,深圳在文化增量上突飞猛进,以文化事业为例,近30家博物馆、380余个文化广场、630余家公共图书馆,形成覆盖深圳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成为一座座醒目的“文化地标”。但因为多属移植与缺乏底蕴,深圳仍一度饱受“文化沙漠”的讥刺。
反观新生的龙华新区,则是另一种风貌。龙华新区昔日的母体宝安,是岭南名城之一,有1700年的历史,并曾孕育了深港双子星城,被誉为深港文化之根。这一片改革前沿之地,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山水要素,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工业文化、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在此交融,造就多元化的文化特色。
脱胎于宝安的龙华新区,承继了母体深厚的文化积淀,辖区观澜办事处素有“文化之乡”、“侨乡”、“革命老区”之称,文化底蕴深厚,人文特色鲜明。
而在传统之外,从龙华这片热土上生长出来的“文化增量”正日益彰显着惊人的活力。如今享誉全国的打工文学,其发祥地便在今日龙华,而打工作家队伍的日益壮大,赋予深圳特区这一独有的文学品牌以更坚韧的生命力。龙华新区本土培育的文学期刊品牌《羊台山》与《新城市文学》,早已跻身全国一流文学期刊之列,从龙华新区打工族中成长起来的青工漫画及音乐组合“草根部落”也在不断向外界彰显文化龙华的活力。
无论传统还是现代,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活跃在龙华新区的种种文化因子,均深深地植根于龙华这片土地。而随着深圳市美术馆新馆、市图书馆调剂书库落户龙华,龙华新区的人文底蕴无疑将更加厚重三分。
文化是一座城市永恒的灵魂和魅力。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文化的龙华新区,无疑对于移民城市深圳的文化生态而言,是一个不小的充实。
2国际化的深圳离不开文化
2010年8月,《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获国务院批复,未来10年深圳定位,除了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还将是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个国际化城市。
一座城市的崛起,必须有坚实的文化底蕴作支撑,必须伴随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迈向国际化的深圳,必首重人文的国际化。
一度,对于什么是城市的国际化?中国城市为什么要国际化?许多有志于此的城市不同程度地迷失了方向。有的斥巨资打造城市形象,但定位模糊,名不符实;有的盲目模仿发达地区的建设模式,忽略了自身特色;还有的甚至几乎完全照搬伦敦、巴黎的规划。
多数学者、专家的意见是,国际化的城市要有文化特征,要关注城市人文等综合发展。国际化不仅是经济“硬实力”的反映,更是社会“软”环境的营造,特别是法治环境、城市管理、政府服务、人文环境,让世界不同肤色的人心向往之,愿意来旅游、度假、工作、创业、居住。
“一座城市国际化的最高境界,在于文化的国际化。”深圳大学深圳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姜安认为,它包括这个城市的历史人物、历史记忆、文化支点、城市伦理、城市信仰等因素,“这就是城市国际化的文化秘密。”
城市认同感更强调的是文化传统和现代性。“一个人可以不喜欢法国,但非常喜欢巴黎。一个人可以不喜欢美国,但非常喜欢纽约。”在为深圳把脉国际化都市建设策略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说,这就是国际化城市的魅力。
而在龙华,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性和谐共融,这对于深圳特区的国际化崛起,不啻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尤其是,龙华片区日益丰富多元的国际化元素:譬如携手ELITE世界精英模特大赛开启国际化之旅的大浪时尚创意城、被俄罗斯总统普京誉为“响当当的中国货”的国瓷永丰源、蜚声海内外的观澜版画基地、世界最大的观澜高尔夫球会,以长安标致雪铁龙公司海外员工为主体的国际化人才群体,以及以富士康、富士施乐等为代表的一批国际化企业等等,这些元素与龙华自身的人文底蕴遥相呼应,使得龙华新区先行一步地具有了国际化城区的“范儿”。
3城区主题文化期待明确
打造文化中轴线,布局文化新城,黄启建在访谈中表达的思路,包括大力扶持文艺精品,提升新区自有文化品牌;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文化惠民工程内容;扶持组建各类文艺团体,加快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发展步伐等等。
而根据龙华新区国际化现代化中轴新城的目标定位,文化中轴线的打造当属龙华题中应有之义。
值得关注的是,国际化城区初显端倪的龙华,无论是打造特区文化中轴还是实现国际化崛起,需要进一步梳理自身的文化资源,围绕城区主题文化做文章。
研究人士认为,城市经营就是经营特色,经营特色就是经营主题。城市主题文化是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最重要的手段,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最高体现。纵观世界知名城市都是以城市主题文化而知名的,都是以城市主题资源占领国际市场的。
中国城市主题文化创始人、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院长付宝华曾分析指出,中国用了3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200年城市化发展的路程,其时间之短、速度之快、工程之巨、目标之高、理想之远都是世界史无前例的。在这个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座座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胸怀和气魄,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但是,人们也越来越发现,城市化建设大多是个性不足共性有余,缺乏独一无二的个性和特色鲜明的品牌。
“中国城市化建设30年所取得的成就和暴露的深层次矛盾,就在于我们的城市化发展和国际化城市建设悖离了应该遵循的共性目标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付宝华认为,现在中国国际化城市建设已经走完了共性目标追求的阶段,下一步应加速国际化城市建设个性发展的问题了。世界上的特色型国际化城市,都是个性化最突出、差异化发展、特质资源利用最好的城市,也都是城市主题文化品牌最鲜明的城市,譬如以“创意”为城市主题文化的硅谷、以“金融”为主题文化的苏黎世、以“会议”为主题文化的日内瓦、以“电影”为主题文化的洛杉矶。
显然,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城市主题文化的方向引领,就会缺少文化名城建设的文化大环境、大氛围。而根据付宝华研究世界特色型国际化城市的发展经验,专业化就是走唯一性、排他性、权威性的城市主题文化发展之路,就是对城市主题文化的培育、发展、塑造、经营的过程,就是通过城市主题文化使城市的某一专业达到影响、辐射、控制世界的一种力量,不但在专业化的产业上独一无二、独树一帜、独占鳌头,而且在政治上、文化上都显现出无比巨大的影响力、号召力、吸引力。
对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事业与产业两旺的龙华新区而言,也需要从现在开始构建城市主题文化,对龙华的本土文化、特质文化进行一次很有系统的寻根、理脉、塑魂,确立属于龙华的城区主题文化,这不仅有助于龙华新区打造国际化城区建设找到城市文化的坐标,也将助力龙华经济的转型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吴永奎
【文明瞭望台】
中国梦燃亮文明月阳光达人宣讲团走进工业区
“只要每个人都伸出自己温暖的手,那幸福也会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这也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中国人,中国脸,中国梦。”11月21日,“中国梦”阳光达人宣讲团走进了宝安兴东社区劳务工服务中心。当阳光达人陈锦花向在场100余名青年劳务工分享了自己的事迹与心得之后,全场响起了一片雷鸣般的掌声。
作为广东省党代表,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宝安区义工联道德委员会主席的陈锦花是宝安外来劳务工中的一员,这位典型80后早于1999年便来到了宝安工作,她做过助残组组长、培训讲师、捐过骨髓、开展了地中海贫血儿服务和“狗医生”项目服务自闭症儿童,并多次获奖。2004年开始,陈锦花拜访120多户地贫家庭,定期跟踪走访,8年来为地贫儿筹款150多万元组织活动和发放药物。2012年底开始,陈锦花开始走访广东省地贫儿,先后到清远、河源、梅州、中山等地走访了500多名地贫儿童,给他们送医送药,帮助组建地贫家长互助会。她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劳务工群体。
“文明就是最大的正能量,我们今天请来了5位阳光达人与劳务工朋友分享他们的经历与心得,一方面让新生代劳务工能够树立起自己心里的文明楷模,一方面也为了能够在文明月向更多的社会群体传输更多的正能量。”宣讲活动的一位组织人员告诉记者。
传递志愿者的心声
65岁的吴月佳上世纪50年代进学堂,60年代扛起枪,70年代守边疆,80年代转地方,90年代救死扶伤,新世纪成为一名深圳义工。现任宝安区义工联副理事长、党支部副书记的他,在加入义工的8年里,服务时数3500小时,成为省、市五星级义工,市第三届百优义工;8年来拍摄义工活动照片18万余张;创建宝安义工手工服务组,获市第九届关爱行动市民满意奖,列入市爱与梦想项目,实现了“巧秀丝网花,爱传千万家”的梦想;去年5月,代表宝安义工参加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深圳站选秀。
在演讲中,吴月佳为观众带来了自己写的一段快板《宝安义工赞》:全国的义工看深圳/深圳的义工看宝安/新形势,新任务,/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宝安义工怎么办/闯新路,争排头/朝气蓬勃一马当先/学习雷锋做模范/提升自己做奉献/全市人民齐称赞/爱心天使美名传。。
“今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在地震的当天我就组织成立志愿者抗震救灾服务队,并带领义工于23日到达四川芦山县城,在灾区我们参与搬运伤员、帮助灾民搭帐篷、给困难灾民送食品和慰问金、排险、给灾区孩子做心理辅导,我自己还资助了8个灾区灵关中学的贫困学生,在灾区8天我们为灾民搭帐篷200多顶,捐给灾区贫困学生和困难灾民食品等2万多元。”另一位阳光达人林招生同样向观众分享了自己的义工故事。现任宝安区义工联合会理事、宝安区垃圾分类义工负责人的林招生还向年轻的听众们传达了自己朴素的义工理念——“我爱,我在。”
以梦想擦亮青春
“当一扇窗户关闭时,另外一扇窗户也就开启了。经过多年的生活磨砺,我对生活有了真实的体会,那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挣钱并不是梦的全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事情值得去做。丰富自己的生活,以平常心对待生活,抓住生活的点滴去付出、努力、奋斗,也是目前个人梦想的一部分。”站在讲台上的高伟,面对着年轻的观众,平静地讲起了自己的奋斗经历,告诉大家梦想需要奋斗。
42岁的高伟,是深圳东部公交380B车队的一名普通公交司机,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六年时间。此前,在深圳的“农民工圆梦计划”中,他考取天津大学,成为一名真正的在校大学生,他说,受到深圳城市精神的感召,十几年来他坚持做义工,帮助他人,实现自己的价值,还被誉为“最美公交司机”。在宣讲活动的现场,他的励志故事引发了听众强烈的共鸣。
梦想还需要永不放弃的坚持,阳光达人郑福强现场向大家做出了诠释。从小喜欢音乐的他为了买一把吉他去建筑工地打起了杂工,下煤矿打工挣钱。为了圆音乐梦想,在北京睡公园、睡天桥底下,用5毛钱买份报纸铺在地上,当作是5毛钱的招待所。2008年,他第一次在一个小舞台上为为数不多的观众演唱了歌曲:“唱完歌以后,我一个人跑到角落里,我哭了,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我感觉把我这么多年所压抑的辛酸和苦累,都释放出来了,我觉得我成功了。”这是这份坚持,让他成了一位出产颇丰的创作型歌手。
策划:江强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方晓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