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通过伟光汇通文化旅游投资公司在云南楚雄、河北滦县、山东滕州三个古镇项目,基本可以呈现出一个比较系统的文化旅游古镇开发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对开发企业而言,尽管地产开发的营收是其主要利润来源,但整个项目的运营逻辑,却非地产模式,而更多体现的是文化旅游运营逻辑,背后更是贯穿了城镇化的思路。
我们注意到,尽管三个古镇的规划建设面积都没有突破3平方公里,但是,建成后都成为了古镇所在城市的一张城市名片,对城市市容市貌的改善、发掘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带来直接影响,无论是对当地的城市决策者,还是对当地的城市市民,都成为他们的“骄傲之地”,被视为“城市的会客厅”,获得了古镇所在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八年一梦”,针对中国文化旅游古镇的开发的讨论并没有结束,而是才刚刚开始,且讨论的框架也将进一步从仿古建筑、文化旅游地产、区域经济发展、旅游产业方面,进一步向着更综合的旅游型城镇化的方向展开。在这一讨论框架下,将进一步延伸到在这种文化旅游小镇建设和大旅游体系构建中,企业和政府的各自适当的角色扮演和彼此的行为边界问题,以及在古镇范围内的公共治理中政府和企业的义务承担问题,等等。这也正是伟光汇通文化旅游古镇运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价值之一。(叶一剑)
对滦县而言,滦州古城不仅仅意味着一个旅游景区,更成为了滦县的城市名片滦州古城将皮影戏、腰鼓、评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专场表演的形式进行宣传和保护。
作为一家定位于“文化旅游古镇运营专家”的文化旅游投资公司,伟光汇通从其第一个项目彝人古镇开始,用8年时间,终于完整地实践了其公司提出的发展理念:“挖掘地缘历史-改善旅游生态-打造文化古镇-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形象”。
在我们走访的该公司最具代表性的三个古镇项目,彝人古镇、滦州古城和最近刚刚开放的山东微山湖古镇,都集中体现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古镇开发“三位一体”的开发思路,从古镇的建筑设计、街区规划、产业配套、城市管理等方面,使得这些项目最终都突破了单一的景区打造逻辑,形成了一个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更综合的小城镇业态。
“今天我们经营的古镇已不再是单纯的旅游景点,而是一种集观光、度假、娱乐、会议、商贸和居住于一体的大旅游平台的概念。”伟光汇通文化旅游投资公司董事长陆学伟告诉记者。
伟光汇通文化旅游古镇建设的大背景之一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整体性崛起,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大幅度增长,旅游业得到飞速发展。在此过程中,作为旅游产品丰富化的实践内容之一,文化旅游小镇开始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
1997年,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丽江的城市名片效应立显。2001年,上海APEC会议期间,在距离上海90公里处的周庄举行非正式会议成为既定行程之一,这不仅拉开了文化旅游小镇热潮的帷幕,也让更多找寻城市发展路径的决策者们看到了旅游业发展的新可能。
在城市决策者看来,文化旅游小镇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对旅游GDP的贡献,在开发过程中,作为一个具有多重解释空间的开发平台,通过文化旅游小镇的建设,不仅给城市景观、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市就业等方面带来极大提升,同时,商业、旅游业聚集的大量人气也会对城市美誉度、投资环境、城市名片效应带来积极影响。
此外,更重要的是,在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背景之下,通过企业的古镇建设,构建和提升当地新的文化旅游产业生态体系,形成人口和产业的双集聚,进而探索一条符合当地地缘文化的特色城镇化道路,让很多地方城市政府更是充满期待。 而彝人古镇、滦州古城和微山湖古镇的案例,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文化旅游古镇发展的未来,提供了新的诠释空间。
作为城镇化探索的滦州古城
从位于新城区的滦县火车站去往滦州古城,沿着滦河路一直向东,只需20分钟便可抵达。这条被看作是为滦州古城开发的配套路段,实际上是滦县近年来实施“城市绿道”战略下的建设示范工程。 无论是滦州古城还是“城市绿道”战略,都寄托着这座隐藏于冀东角落里的古老的工矿业城市进行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理想。
滦县因其拥有亚洲最大的单体矿山——司家营铁矿,理所当然的被贴上了工矿之城的标签。在1976年地震后,滦县进行了城区整体转移,历经三十多年变迁,形成了新老城区并行的双城格局。而改革开放后,老城因种种历史遗存问题,在经济发展的轨道上与新城渐行渐远,几年前,老城还被当地人形容为 “污水横流、破败不堪”。
在此背景下,为探求产业发展多元化之路,并解决老城改造问题,滦县将旅游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新路径,并对滦州古城 、滦河水利风景区、青龙山景区等一系列旅游景区进行开发和改造。而滦州古城作为河北省重点项目,同时肩负着滦县集聚人气、扩大城市影响力和认知度的多重希冀。
2010年4月,滦州古城项目落地开工,半年后,样板区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今天,这里已形成了一座占地2000亩、周围常住人口8万人、开业商户400余家,拥有韩国风情街、婚俗文化街等“八大主题商街”的文化旅游小镇。
滦州古城的打造在政经两界影响巨大,这个被称为“滦州模式”的项目甚至得到河北省政府高层“为河北城市转型带来新模式”的评价。
滦州古城的营造,不仅使得老城区的环境卫生、文化旅游得到全面改善,而且,在滦县震后搬迁后,第一次真正实现了新旧城互动发展的格局,选址于旧城的滦州古城建设,不但为滦县增加了一个新的景区,更是为滦县提供了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原来的滦县知名度基本为零,别说北京,就是在唐山,很多年青人都不知道滦县,”伟光汇通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滦州古城项目总经理段晓宇对记者表示,“以前,滦县人羡慕旁边的迁安,有了这个项目,滦县人的自豪感空前提升,按照老百姓的话说,滦州古城把滦县的配套设施提前了10年。”
而且,据段晓宇介绍,与伟光汇通在云南楚雄的彝人古镇项目不同,在滦州古城的规划发展中,考虑到北方地区旅游的季节性因素,更多重视了对古城居住区的规划,吸引更多的人到这里居住,并在旅游淡季适当考虑古城内商家的经营补贴,以古城周边的资源,涵养古城的商业,以保证古城的正常运营。
当然,滦县与伟光汇通的合作从一开始还是得益于之前云南楚雄彝人古镇(详见本报8月5日报道《彝人古镇的逻辑:从商业地产到特色文化旅游小镇》)的成功。
经过将近8年的发展,彝人古镇成为了一个占地3161亩、常住人口3500户超过1.5万人的彝族文化风情小镇,年接待游客量达到720万人次。
更重要的是,这个此后被列入《楚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工程项目,以一个非建制卫星镇的形式成为了楚雄的城市名片。
“不仅是一个文化商旅项目,更是楚雄实现文化展示、商业繁荣、旅游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多赢之举,”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院长付宝华分析认为,彝人古镇以城镇主题文化、新古镇发展形态模式,“找到了古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建设的结合点,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范式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