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副院长 修维华
淮滨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豫东南豫皖交界处,悠悠淮河穿境而过,面积1208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289个行政村,总人口75万人。淮滨县城坐落在淮河北岸,从古到今就是淮河上游最大的水运码头,城依水筑,水城交融,古有“乌龙集”和“滨城”之称。
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过程中,淮滨县以文化为魂,把“让淮河文化铸就淮滨”之理念融入城市建设,推进城市科学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发展主题文化体系。如何将城市发展文化做精,做细,做活,做出品位,做出特色,已成为淮滨城市建设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一、把握内涵,掌握滨城主题文化背景
几千年来,淮河儿女在这里世代聚居、繁衍生息、勤劳耕作,历经朝代更迭、沧桑巨变,创造了品味独特、格调高雅、光辉灿烂的淮河文化,无疑为淮滨城市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淮河文化元素。
淮滨县文物古迹众鑫,迄今已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期思古城是历史上被称为“清官第一人”的楚国名相孙叔敖的故乡,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同时又是蒋国故城、中华蒋姓的祖根地;半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麻里大港口革命纪念地历史优久;八角田、琉璃井、山神庙等历史古迹随处可见;埋蛇岭、孙公祠、奶奶庙等风景名胜数不胜数;淮滨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乌龙酒”、“淮河鱼”富有特色,驰名中外;十里船厂弧光映月,金沙碧水;淮滨淮南省级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更是绿色的宝库,鸟类的天堂。
二、领会实质,找准滨城主题文化定位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如何以丰富的淮河文化引领滨城建设是个大课题。淮滨县充分把握“黄河是政治河,长江是经济河,淮河是文化河”的重要特征,以规划为突破口,开展了淮河文化铸就滨城的全面建设。
首先,县委、县政府立足淮滨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沿淮水多的优势,提出了“激活老城、开发新城、治理湖洼、联老贯新、以老促新、以新带老、联动发展、打造水景生态园林县城”的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淮河文化发展与老城改造、新城开发并重的建设格局。
其次,围绕“打响淮河牌、做活水文章”的工作思路,提出了建设东西湖水景园林带、淮河沿线水景园林带、平安大道水景园林带的科学构想,并邀请国内知名设计院完成了东西湖水景园林带的规划设计。
再次,以淮河文化为引领,对1993年县城规划进行修编,新版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20万人,充分突出“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水景生态园林城市特色。
第四,随着淮河文化研究的深入,县委、县政府将“水景生态园林县城”的发展定位,修定为“水景园林文化名城”,实施了4600平方米的淮河桥头园区、37300平方米的淮河公园等80多项重点项目规划。
在规划中,不论园林、雕塑、亭阁、水景等景观的打造,还是街道、广场、河堤等部位的建设,都集中凸显淮河文化特色,集中追寻淮河文化人文情结,充分彰显水景园林文化名城的个性特质和建设水平。
三、锁定特色,推进滨城主题文化发展
城市品牌是城市文化体系的代表,是一个城市的立城之本。淮滨县充分发掘淮河文化潜力,从抓特色、抓品牌、抓灵魂入手,破解城市文化发展难题,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以城市精神、文化研究、品牌创建为主要内容的城市主题文化体系已基本形成,并先后荣获了国家级双拥模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省级卫生县城、市级园林县城、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县等称号。
一是实施文化广场建设。通过实施“两湖一路”工程,投资1200万元,将原来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湖洼地建成3.5平方公里的东西湖风景区,设立人工岛16个,建成了绿树成荫的来凤岛、汉代徽派亭阁式建筑风格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昔日的“污水湖”已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在城市主题文化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纪念春秋时期治理水患、造福百姓的楚国臣相孙叔敖,县委、县政府为其勒石造像,树碑立传,在东西湖风景区北岸建成楚相公园,供游人永世瞻仰;接着,西湖文化广场、淮滨版图状水景、淮河状丁步桥、云帆、在水一方等10多处充满淮河文化气息的广场、公园、雕塑孕育而生,它们对改善滨城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打造文化品牌工程。走“以地兴城、以路兴城、以湖兴城、以特色兴城”之路,利用城市土地拍卖收益,投资1400万元,修建了贯穿南北的大动脉——防洪疏散通道,新老城首次连接起来;为拉大城市框架,投资2200万元,完成新城区贯穿东西的大动脉——淮河大道建设;投资3000万元,在东湖风景区内建成了12000平方米、具备三星级规格的淮河饭店,它集住宿、餐饮、娱乐、休闲、度假、旅游为一体,四周环水,一桥飞渡,身临其间,仿佛置若世外桃源;为集中展示淮河流域宝贵文化遗产,投资1200万元,在东湖景区东山岛上建成占地3400 平方米淮河博物馆。淮滨水城、河畔春天、东湖庭院、金山花园等一大批具有淮河文化特色的重点项目也相继建设。
三是开展城市文化活动。为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淮河文化,部分民间文艺团体和城关居民每年在东湖举行大规模的“放河灯”活动,万盏“河灯”映照在东湖水面上,满湖灯火灿烂,恍若星海,蔚为壮观;城关、防胡、邓湾、栏杆等乡镇的民间花会队、锣鼓队、唢呐队每年在东湖楚相公园举行了盛大的祭典演出活动,县佛教协会组织了诵经活动,共同祈祷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同时,“华夏一绝”布雕画、千年历史泥塑等也为城市主题文化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县文广新局举办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器乐等城市艺术培训班80期2000余人,为全县文艺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四是组织淮河文化研究。为扎实推进城市主题文化建设,县文化工作者按照县领导的要求,不断加强淮河文化研究工作,出版了文史详赡、内容丰富、文风朴实的《淮滨历史文化漫谈》,为外地游客了解淮滨打开了一扇窗户;2009年8月,由县委办公室组稿、编印的《让淮河文化铸就淮滨》研讨文集出版发行。该文集收录了市、县领导撰写的淮河文化理论研讨文章33篇,为淮河文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船家情歌》、《淮滨我可爱的家》、《千里淮河一线牵》等歌谣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深受全县人民喜爱,其中《淮河歌谣》、《水乡夜》、《乡情》等已入选信阳市委出版的《歌唱信阳诗歌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