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产业建设中的价值与核心价值观问题

沈望舒

    回想半年来参与评审评议的百余个文化产业项目、人才培训基地,如鲠在喉,有不吐不快的感觉。一是创新含量普遍不足:内容、形式、路径等方面有似曾相识的共性,跟进、模仿气息强烈,令人耳目一新的亮点甚少;二是宗旨层面普遍偏低:人才教育不见领域思想、产业精神、职业追求,业务流程不显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项目设计往往止步“庙、体、术”,而不具“神、魂、道”,表达文明高位、先进文化意境者凤毛麟角;三是发展方式普遍滞后:数量规模是基本动力、GDP主义为主导,运行战略中文化与科技含量总体不高,热衷于外部环境、资本支持、手段技巧而忽视自身素质、专业能力、文化形象,极易使社会得出是“匠”而非“将”、更非“帅”在干文化产业的结论。部分队伍、产品、服务、项目建设不尽人意,直指价值取向、核心价值观问题,如此关键的问题若得不到足够认知,那么文化产业前景堪忧——仅凭“术”而收获的发展绩效不可高估。

  一、文化产业重在将思想文化价值转化为社会经济综合价值

  价值指“存在”对于人具有的意义。人之主体与社会、自然客体间的交互作用产生价值,这种交互作用关系被称为价值关系。确定价值关系,是把握价值的逻辑前提。根据实践需要,可对现实生活中形态丰富的价值存在进行分类:潜在价值与现实价值,万事万物的真、善、美、利价值,个人、国人、人类的价值等等。于是“值与不值”成为人们行为判断的前提,关于价值的标准也成为个人、家庭、机构、城市、民族、国家乃至世界进行大小决策的基础。可以说,价值是物品、服务、项目参加市场博弈的重要条件。

  对文化产业而言,其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承担着将传统文化或当代文明的价值资源变为现实社会经济效益价值的重任,所以在其人、产品、服务、项目、机构的产业表达中,思想文化价值的有否、大小、优劣十分重要,堪称文化经济类提供物的市场成功的核心要素。

  中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辉煌成就有目共睹。然而在数量规模型“大发展大繁荣”之中,始终存在着在世界文化贸易平台上少“大师”、缺“经典”、无“品牌”的隐痛,不少项目陷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式纠结。克服不体现价值、不传播价值的弊端,已是中国文化产业升级版和第二季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国文化增强软实力的主攻方向。

  二、优秀核心价值观的文化魅力能赋予文化产业翱翔的翅膀

  价值与需求紧密相联,需求程度形成价值标准,并带来人们认识和行动的价值取向;人的需求的多样性,使价值和价值取向构成社会价值体系;价值体系中表达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被称为价值观;个人价值观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所谓“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就是价值观反映的典型现象。价值观包括价值取向、价值追求所凝结的价值目标,价值尺度、价值准则所汇聚的价值理念;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理念就是核心价值观(或称:社会主流价值观)。就社会群体而言,主流价值观伴随时代、主体与环境的变化,在扬弃传承中不断变化。

  优质价值观往往具有先进民族文化、美好人类道德的魅力,契合各国各族人民思善向善的心理,满足社会大众祈福迎祥,崇尚光明的愿望,因此一直是经典文化产品的主要标志,其良性载体一直是文化外贸与国际传播的宠儿。

  例如上世纪90年代末,韩国文化产业从亚洲金融危机的阴霾中异军突起,在中国、亚洲甚至世界上名利双收,光彩夺目。其网游、动漫产业同样表现不俗:前者连年高速增长,今年预测销售总额仍将比2013年增长11.2%,输出总额增长15.6%,将首次突破30亿美元大关;后者的产量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全球市场中仅排名日美之后,已是世界第三大动漫产业大国。韩国文化产品与产业的精彩肯定出于综合原因,但本质与其价值观、价值链、价值表现的成功密切相关。

  三、在文化产业建设中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与绩效路径

  十七大报告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十八大报告用“三个倡导”句式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2013年底又以《意见》方式正式颁布。由此24个字基本内容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旗帜: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价值准则)。《意见》并就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六部分23条做出部署,还突出了青少年、领导干部、文化工作者三大重点方面。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要求,把培育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本工程,必须融入社会生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更是社会变革和人民进步的思想引领。因此文化产品、服务、项目拥有优质核心价值观,事关国风社风民风正能量的发挥辐射,亟需通过顶层设计式战略安排,使之融入文化价值链建设的整体流程。

  1.着眼树立“思想文化当头为首”的产业核心观念。促进任何文化产品、服务、项目、机构、团队的运行在文化强国战略宗旨使命的责任框架内发挥,用从业自觉、行内自律、舆论倡导、政策规范、法律威慑等组合拳,激励社会市场与文化产业思善向善之气,谋精神高位文化强势之风,聚内容创新形式特色价值突出之力,通过对头脑智慧型、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的真诚呵护,对肢体蛮力型、数量规模型粗放模式的压缩限行,对经典品牌型、文化魅力型优秀范式的大力表彰,从而为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表现提供全方位“良田沃土、风调雨顺”般环境条件,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2.着手健全实施核心价值观要义的体制机制系统。“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指文化产业的“神、魂、道”建设必须“说事”与“办事”并重,通过体制支持、制度保障、机制鼓励,在全领域造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成果,为民族铸就形神兼备的最大软实力载体。因此要根据需求、问题、目标、绩效、能力五导向真抓实干,将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各级改革治理工作;要制定引领标准、核查体系、分类规划,用顶层设计思想、统筹协调举措、命运共同体建设,推出并壮大中国文化精彩吸引物与提供物清单,从而以实实在在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企业具象而先进的形象引领,完成在内外市场上的文化重塑任务。

  3.着力塑造有文化自觉和能力的生产力主体团队。明确干什么和怎样干之后,应聚焦于谁来干。同各行各业一样,社会都讲政府、市场、产业三板块的各自功能,但其中产业无疑是核心与基础。文化生产主体团队的品质和能力,决定社会文化消费能否被满足、社会市场能否有高质量文化产品。因此相关领域主体团队践行核心价值观具有基础建设意义。只有当文化从业者从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共识达到文化共力后,产业作为被消费和资本认知、认同到认购后,文化强国目标所需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先进当代文明传播体系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支撑,中国的家风、师风、社风才会获得充分哺育,精神文化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才有机会在国内外得到高绩效的彰显。

 

上一篇河北对接北京资源一定要按着“高端谋划、顶层设计”的概念做好各项战略规划
下一篇从铜陵铜主题文化打造看宣城文房四宝主题文化建设
一个辉煌并被人赞叹的城市,
必定张扬着城市主题文化品牌的光辉。
纵观世界著名城市,其形成与发展过程符合高等级城市的普遍规律,同时每个城市又具有其自身的发展个性。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主导地位突出、辐射力涵盖全球的城市主题文化,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其独特的城市主题文化奠定了他们在世界城市舞台上的地位。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最科学的方法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最重要的保证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先导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的思想源头
纵观世界名牌城市的建立,无不依据城市营造的规律,及时把握住历史的、文化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市场结构的等等方面诸种有利的条件,建构起他们的时装城、电影城、音乐城、绘画与雕塑城、商业城、科学城、体育城……,甚至还有赌城这样十分专业化的城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核心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灵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创新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理论先导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避免城市病的爆发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有核心竞争力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有差异化发展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高端谋划城市的新思想
顶层设计策略的新举措
城市领导工作的新能力
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机制
特色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世界名城建设的新体系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实施城市主题文化战略定位
确立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目标
加速城市主题文化功能培育
整合城市主题文化优势资源
塑造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品牌
用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统领城市发展建设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谋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规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建设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管理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营销城市
国家发改委
国家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新华网
人民网
央视网
中国网
凤凰网
中国城市建设网
中国古镇保护网
中国规划网
中国城市战略网
扬帆奥运
  友情链接: 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网 中国市长协会 中国城市文化网

版权所有  © 北京国政大略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 复兴路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06171号 
电话:010-8767 3832 邮编:100078  京ICP备2024096967号-1

网站共有513141095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