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推进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

 

发表时间:2016-04-10 来源:人民日报

从文化高度把握城市建筑现代化

城市建筑是人类劳动和创造的结晶,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都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作为重要任务,并就如何提高城市建筑现代化水平作出部署。如何深刻领会中央精神,科学把握城市建筑现代化的内涵与要求、化解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期观察版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编

消弭建筑数量与设计水平之间的“落差”

补齐城市建筑现代化的短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工程总量均居世界前列,但一些建筑在造型设计、环境设计、景观设计等方面不如人意。这主要表现在设计思想不够深刻,缺乏人文关怀和精神内涵;创新思维不足,存在不少“便捷式”“快餐式”“拼贴式”设计;设计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好的设计理念难以落地;等等。推进城市建筑现代化,应按照《纲要》“全面推行城市科学设计”的要求,努力消弭城市建筑数量与设计水平之间的“落差”。

  提高建筑设计理念现代化水平

  提高建筑设计现代化水平,首先需要提高建筑设计理念现代化水平。例如,如何在建筑中确立与体现生态化设计的理念,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时代课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以低碳、节能、环保、绿色为基本理念的生态化设计逐渐成为各国建筑设计师的主流意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都确立了较为完备的绿色建筑标准。我国也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但要使其得到贯彻落实,还需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奖惩制度。

  在建筑设计领域追赶世界发展潮流,不是要脱离中国实际,相反,要重视本土化,让建筑设计“落地生根”。实现本土化,要求建筑设计师对我国的土地、景观、民俗、文化等有深刻认知和热爱。除了设计师自身的努力,城市居民参与对于实现建筑设计本土化也十分关键。城市建筑与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有权对城市建筑设计提出自己的诉求。同时,城市居民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细致入微的认识,能为建筑设计师提供灵感和丰富素材。城市建筑设计只有在广泛收集城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形成设计与使用的良性循环。

  提高建筑设计手段现代化水平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在建筑设计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先后出现的多种高科技软件将建筑设计师们从手工绘图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创作构思。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手段,让建筑设计的效率、精确性等大大提高。当前,建筑设计越来越依靠高新科技:研制、引进与应用新型设计软件,是提高建筑设计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虚拟现实、环境智能、普适计算等,是城市建筑设计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然,强调应用高技术手段,决不意味着建筑设计可以偏离人这一中心。如何使建筑设计更好适应人的需求,如何进一步提高建筑设计师的创意能力和设计水平,始终是建筑设计的关键问题。建筑设计和建造技术都是为人服务的。好的建筑设计,不会让我们失去“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景观,失去带有“乡愁”的人情味。同时,建筑设计是一个强调设计师主体性、创造力的行业。如果设计师不具备高超的工艺水准和人文理念,即使设计软件再先进,也不能设计出符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建筑精品。因此,建筑设计领域高新技术的发展,应着眼于为设计师发挥创造力提供更大支持,更好地体现设计师的思路与创意。目前,扫描技术、触摸屏技术、人工感知技术等高技术手段都有利于加强建筑设计领域的“人机沟通”。这方面的技术创新方兴未艾,有着巨大的发展提升空间。

  提高建筑设计组织方式与设计师素养现代化水平

  目前,我国建筑设计一般采用两种组织方式:一种是分专业进行、流水线式的组织方式,另一种是多专业综合、课题组式的组织方式。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加强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都至关重要。建筑设计部门应在新的信息沟通技术基础上,通过灵活多样的组织、交流方式加强设计过程中的信息交换,最大限度地提高沟通效率。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建筑信息模型等,实现了建筑设计师们在网络上的即时交流,促进了设计信息生成、传递、修改、存储无缝衔接,其理念和操作方式值得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借鉴吸收。

  在加强建筑设计师之间沟通交流的同时,还应注重完善建筑设计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建筑设计师除了在本专业领域有较为精深的造诣,还需要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多方面的文化修养。这就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艺术、文学、历史、考古等相关知识,让各领域的信息相互支撑和补充,形成广博而深厚的设计构思材料库。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强调,那就是要注重培养结构工程师。在建筑史上,杰出结构工程师的作品成为建筑名作的实例很多,如巴黎埃菲尔铁塔、伦敦水晶宫都是结构工程师设计的传世之作。因此,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不能仅局限于对建筑进行视觉和空间把握,更应懂得建筑物、建筑材料的内部结构与相关技术,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结构工程师。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大会堂、“鸟巢”等堪称人类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但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奇葩”建筑,社会各界对此议论纷纷。《纲要》强调,“发展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贯彻落实这些基本理念,应从坚定文化自信、丰富文化内涵的高度把握推进城市建筑现代化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当前,一些城市建筑乱象丛生,奇形怪状的建筑物拔地而起,个别城市甚至成了外国设计师“奇思妙想”的试验场。归纳起来,我国城市建筑乱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贪大。近年来,一些地方热衷于搞大工程、建大广场,“领着群众干,做给领导看;风风光光上马,冷冷清清收场”。这些不计成本的“烧钱”建筑,大多被作为夸功炫绩的工具,有的甚至沦为贪官与不法商人搞利益输送的温床。

  媚洋。在一些城市,山寨白宫、山寨凡尔赛宫、山寨威尼斯小镇频频亮相,盲目请外国人进行建筑设计之风蔓延。在西方国家只存在于书本、杂志或展览会上的畸形建筑,比如1996年国际建筑协会大会上展览的扭曲形的摩天大楼,在我国竟然堂而皇之地盖了起来。

  求怪。一些地方的大型公共建筑,在相当程度上已沦为外国建筑师“另类”设计的试验场。这些稀奇古怪的建筑违背科学的力学原则,浪费大量建材和资金,施工安装也很困难,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与大众审美趣味大相径庭,与民族文化格格不入。

  建筑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贴地的音符,是矗立在大地上的史书,是鲜明的文化符号。与这些基本定位相对照,当前我国一些城市建筑存在共同的“病态”。经过深入把脉问诊,吴良镛认为一些中国建筑设计师失之于方向不明,贝聿铭表示一些当代中国建筑缺少自己的文化味道。从深层次看,城市建筑乱象暴露的是价值取向与价值标准的混乱,反映的是文化自信与文化内涵的匮乏,即同文化越来越远,与浮华越来越近;同传统越来越远,与西化越来越近。

  城市是一个生命体。梁思成先生说过:“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如果说用钢筋水泥筑成的建筑是城市的肌体,那么,附着在建筑之上的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与人文精神则是城市的精气神。肌体和精神交融汇合,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才是城市现代化建设所需要、城市居民所认可的建筑。文化是城市建筑的灵魂,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风格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建筑,不仅可以遮风挡雨,而且可以赋予市民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建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十分辉煌。中国建筑与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相对于另外两大体系,中国建筑历史更加悠久、体系更加完整,更注重自然和生活,鲜明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时至今日,我国古代城市建筑思想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英国思想家罗素曾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当我们把城市建筑理念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理念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更为恢弘深远的眼光和抱负。

  文化为建筑增光辉,建筑为文化扬新声。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上海的弄堂,山西的大院,湘西的吊脚楼……这些建筑“因风吹火,照纹劈柴”,既体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又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风土人情以及生活习俗相适应,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绽放,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理念的绚烂彰显。这些饱经沧桑的建筑瑰宝,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价值与日俱增、历久弥新。当代中国建筑当然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吸收现代成果、融入现代元素,但不能忘记,它们还背靠着五千年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文化理念与文化样式。在推进城市建筑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护,又要发展;既要传承弘扬,又要借鉴创新;既要有“自美其美”的底气,又要有“美人之美”的心胸。

  推进城市建筑现代化,应着力打造传统建筑美学与现代审美趣味有机结合的现代中国建筑。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依山借势、高低错落、蜿蜒曲折、通透灵秀,尽显“师法自然,巧夺天工”的中国园林建造技艺,是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与现代审美趣味相结合的典范。对此,贝聿铭有着坚定的信念:“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中华建筑文化树大根深,可以借鉴和发挥的闪光点足够多。“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能够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守常明变,守正出新。我们讲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挂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因此,在推进城市建筑现代化的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建筑设计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悟,引导他们立足民族优秀传统,珍视对历史文脉的继承和拓展。

努力改变“千城一面”景观

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城市建筑

  特色和个性是建筑品位、建筑水平的重要体现。不同风格的建筑形成城市的特色,代表城市的品质与形象。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建筑得到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些认识与实践误区,“千城一面”就是一个突出问题。“千城一面”使城市建筑丧失了特色和个性,与城市建筑现代化的价值取    向不相吻合,是亟待改变的城市景象。

  “千城一面”的主要表现与成因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一些地方不重视城市建筑特色风貌塑造,存在盲目“筑城”“造景”的偏向,结果造成了“千城一面”、特色缺失的突出问题。“千城一面”的具体表现有:城市空间布局与建筑形式趋同、缺乏个性,建筑形态雷同、环境景观雷同,甚至连楼盘的名称也雷同,火柴盒式的建筑出现在很多城市,彼此十分相似;城市建筑一味求新求快,忽视历史文化保护,破坏城市记忆和历史古迹;单体建筑与周边整体环境不协调,绿地公园和公共设施缺乏、功能不全,这种情况在城市中心区的黄金地带表现得尤为突出。

  造成“千城一面”的原因较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益驱动。对于一些建筑投资者而言,投入产出比与成本核算是主要考虑因素,建筑的个性特色、文化内涵往往被忽略。二是缺乏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一些城市建筑设计陷入盲目崇洋、复古的误区,要么模仿国外建筑,要么成了“假古董”,这是建筑设计者缺乏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表现。三是“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使然。一方面,有些地方盲目追求GDP指标,往往在城市发展上片面强调规模和速度,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累积起造型单一的“钢筋水泥森林”;另一方面,城市公共建筑附加了当地“主官”的个人喜好与不良政绩观,建筑设计上“外行指导内行”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建筑面目模糊、特色缺失。

  以现代理念塑造城市建筑特色

  《纲要》与最近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建筑方针,为新时期城市建筑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应以此为统领,努力解决“千城一面”的突出问题,以现代理念塑造城市建筑特色。

  在城市建筑理念中融入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文化是建筑和城市的灵魂,城市建筑文化应体现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的有机统一。美国著名建筑学家佩夫斯纳说过:“楼盘并不是钢筋加水泥,它产生于它所要求的文化和精神;一个楼盘只有注入了文化的内涵,才能增加它的价值;产品本身就是流行歌曲,很容易过时,只有附加在楼盘上的文化,才能持之以恒。”世界上众多伟大的城市建筑,都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而能在社会历史发展大潮中经受住考验,赢得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民的赞誉和敬重。这启示我们:推进城市建筑现代化,应牢牢把握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这三个核心要素,从各地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出发,从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和民族习惯出发,从时代特点和人民群众需要出发,确立城市建筑的价值取向、审美标准、设计方案。

  增强城市建筑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权威性、公开性。从体现城市特色与个性、更好满足城市居民物质文化需要出发,制定和实施城市建筑总体规划。按照《纲要》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多规合一”要求,做到一个市县一张规划图、一张蓝图干到底,防止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防止和杜绝领导干部“刻意创新”,避免“大拆大建”造成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完善城市建筑设计施工的决策评估机制。具有标志性的公共建筑和其他重要建筑,在决策上要把好公众参与关、专家评价关、政府决策关,使城市建筑设计施工方案既不单纯由政府确定,也不完全由商业力量主宰、由开发商说了算。应强化城市公共建筑和超限高层建筑设计管理,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盲目攀高、求大。此外,还应建立健全重大城市建筑工程的事前、事中、事后评估机制,有效遏制一哄而起、彼此克隆等建筑乱象。

告别“楼脆脆”“楼歪歪”“楼倒倒”

强化城市建筑的“质量因子”

  工程质量是建筑的生命。工程质量不合格甚至低劣,建筑就会成为“豆腐渣”工程,城市建筑现代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工程领域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为主的基本法律框架,这对规范市场行为、减少建筑工程质量事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建筑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建设标准低、使用寿命短、维护成本高、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尤其是“楼脆脆”“楼歪歪”“楼倒倒”事件屡屡发生,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推进城市建筑现代化,必须贯彻落实《纲要》关于“提升建筑技术水平、安全标准和工程质量”的要求,将不断提升建筑工程质量作为重大课题、重要环节。

  推进城市建筑现代化是具体、可见的民心工程,它所包含的每条措施、每项内容、每个环节都有“质量因子”存在。推进城市建筑现代化,应树立崇尚质量、追求卓越的思维和理念,改变建筑工程管理松散、建设方式粗放的状况,建立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将以往的“速度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城市建筑工程要从百年大计的定位出发,用高标准和高质量减少损耗、遏制浪费、降低污染。以提升工程质量为抓手推进城市建筑现代化,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落实城市建筑工程质量责任制。现代城市建筑工程往往不是“单兵作战”的项目,而是“集团作战”的系统工程,由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五个主体单位组成。它们分工不同但主旨一致,均是城市建筑工程质量重要、直接的责任承担者。落实城市建筑工程质量责任制,应实施“区域联防”,认真落实这五个单位的主体责任,确保主体责任单位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层层加压、层层担责,以此夯实工程质量基础。

  强化城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应发挥政府监督作用,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进行监督管理,杜绝主体责任单位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片面关注利益而忽视质量安全,遏制建筑工程中挂靠、转包、分包、偷工减料、盲目赶工等突出问题,严格查处因监理人员收受贿赂、徇私舞弊、玩忽职守造成建筑工程质量低劣,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问题;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对建筑工程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给建筑工程套上“金箍”,防止“打折扣”;发挥消费者监督作用,完善消费者投诉信息收集渠道,正确对待和及时回应消费者反馈的意见建议,确保消费者对建筑工程质量、价格、服务的监督权落实到位。

  引入城市建筑质量保险。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由建设单位购买工程质量保险,强化工程质量终端责任落实。加强对消费者工程质量投诉的受理与直接赔付,维护消费者权益;对于重大质量事故,在第一时间赔付的基础上,可由保险机构向质量责任单位代位追偿,完善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二是由保险机构委托监理,解决工程实施中质量安全责任虚置和监控主体责权利不匹配问题,强化工程监理作为监控主体的责任。三是采取浮动保险费率,将投保费率与投保者及参建主体的诚信记录、质量安全标准化水平等挂钩,强化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治理能力。同时,保险机构为降低赔付率和控制自身风险,会收集、统计、分析消费者对工程质量的诉求,形成持续改进提升工程质量的动力。四是通过保险机构建立工程竣工后质量和消费诉求平台以及责任主体单位质量诚信档案,保障工程质量信息透明,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发展新型建造方式。过去,我国城市建筑通常是砖木、砖混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一些建筑的耐久性、抗震性、安全性不强,影响了城市建筑质量。应随着城市现代化不断推进,积极优化城市建筑结构,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应按照《纲要》和《报告》要求,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抓紧制定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完善部品部件标准并推动其实现工厂化生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重点采取钢结构建筑等新型建造方式,不断提升城市建筑工程质量。

上一篇河北对接北京资源一定要按着“高端谋划、顶层设计”的概念做好各项战略规划
下一篇从铜陵铜主题文化打造看宣城文房四宝主题文化建设
一个辉煌并被人赞叹的城市,
必定张扬着城市主题文化品牌的光辉。
纵观世界著名城市,其形成与发展过程符合高等级城市的普遍规律,同时每个城市又具有其自身的发展个性。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主导地位突出、辐射力涵盖全球的城市主题文化,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其独特的城市主题文化奠定了他们在世界城市舞台上的地位。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最科学的方法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最重要的保证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先导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的思想源头
纵观世界名牌城市的建立,无不依据城市营造的规律,及时把握住历史的、文化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市场结构的等等方面诸种有利的条件,建构起他们的时装城、电影城、音乐城、绘画与雕塑城、商业城、科学城、体育城……,甚至还有赌城这样十分专业化的城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核心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灵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创新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理论先导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避免城市病的爆发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有核心竞争力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有差异化发展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高端谋划城市的新思想
顶层设计策略的新举措
城市领导工作的新能力
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机制
特色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世界名城建设的新体系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实施城市主题文化战略定位
确立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目标
加速城市主题文化功能培育
整合城市主题文化优势资源
塑造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品牌
用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统领城市发展建设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谋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规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建设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管理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营销城市
国家发改委
国家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新华网
人民网
央视网
中国网
凤凰网
中国城市建设网
中国古镇保护网
中国规划网
中国城市战略网
扬帆奥运
  友情链接: 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网 中国市长协会 中国城市文化网

版权所有  © 北京国政大略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 复兴路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06171号 
电话:010-8767 3832 邮编:100078  京ICP备2024096967号-1

网站共有513141051 位访问者